叉叉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重生为官 >

第557章

重生为官-第557章

小说: 重生为官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到许立提起金鑫,金保国这个三晋的汉子也忍不住流下眼泪。但他知道这不能怪许立,谁让儿子是一名人民警察别说当时是为保护许立这个市长,就是普通百姓遇到危险,他也得tǐng身而出
  “许市长,谢谢您来送我我儿子没给我们老金家丢人,他死了能进我们老金家的祖坟”金保国不过是个普通的农民,当然说不出什么感人的话,不过他的质朴却更让人感动。
  
第一千零八十四章 质朴金家
      听着金保国质朴的话,许立却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儿子死了,作为父亲金保国又岂能不悲痛?可他们一家却为了不给大家添麻烦,竟然连和连都不肯来,只是要求把儿子的骨灰带回家乡安丧而已!
  “走吧,到了金家再说!”许立感到自己与金家一家人相比确实有些渺小,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山水才养育出了金家父子这样的人。
  赵国庆知道金保国在许立面前还是有些拘谨,拉着金保国上了自己的车。前面一辆警车开路,后面赵国庆、许立、赵鹏分乘三辆车跟在后面,车队直奔金鑫的家乡三晋省万宝市天安县,不过车队在出了和连境内后便取下了警笛,以免惊扰到路人。
  天安县位于三晋省西都市南部,面积2600余平方公里,可人口却只有16万左右,三面环山,中部和西部为黄土丘陵区。这里当年是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时其,全县仅有不到10万人口,却有近两万人参加革命,可抗战胜利后,仅存百余人。特别是后期解放战争,全县多年源源不断为党和军队输送兵源及粮食、饲料、ròu、蔬菜、军鞋等物资,当时在天安有名话:一粒粮也要充军粮,一块布也要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也要送战场!建国后,中央领导曾说过:没有这些老区的百姓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
  可就是这样一个革命老区,建国至今已经近五十年,却成了全国贫困县,全县农民人均收入还不足1500元。
  当许立等人乘车驶入天安县城时,许立等人不由得感慨万千,这那里算是一个县城,甚至还不如和连的一个普通乡镇繁华。特别车辆下了天安县城主干道,驶入金鑫的老家赵村乡时,道上一辆辆载满沙石的载重汽车从许立等人身边驶过,将原本应该整齐的马路压得沆沆洼洼,许立等人一路上闻着尘土,忍受着颠簸,吃尽了苦头。
  这里毕竟不是自己管辖的区域,许立对这些超载的汽车也只能是摇摇头,叹口气而已。车队很快便下了马路,驶进了一条黄土道,顺着土路再次前行了两个多小时,进入了一个小山沟里,这里就是此行的目的地曲屿村。
  车队在村口的空地上停了下来,许立却看到这里多数的百姓居然居住在依山而建的土窑洞里,而且还不时有人赶着máo驴,在máo驴身上架着两支大水桶。
  这时金保国也捧着金鑫的骨灰下了车,道:“前面就是我家了,不过车开不过去。”
  “走吧,一起去看看!”许立看到四周的景像,已经能够猜出金保国一家的生活状况。可当大家跟着金保国来到金家时,却还是不由得为金家的生存状况感到忧心!
  金家同样住在依山而建的一座窑洞内,可这个窑洞恐怕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了,看上去已经是摇摇yù坠。与这里相比,恐怕和连最困难的百姓也要算是富翁了!
  “孩他娘,我回来了!”金保国刚刚走到院门口,就高声喊道。
  听到喊声,窑洞中推门走出一位妇人;两个二十来岁的大姑娘和一个十六七岁的小伙子跟在后面。大家都知道这必是金鑫的母亲和他的弟弟妹妹,可看金鑫母亲花白的头发,却好像有六十多岁,根本不像是四十多岁的中年人!
  妇女一出窑洞,看到金保国手捧着骨灰盒,就已经忍不住失声痛哭:“我苦命的儿啊!”一路跌跌撞撞冲向金保国,两个小姑娘一左一右搀扶着金鑫的母亲。金鑫的母亲冲到金保国面前,伸手小心接过骨灰盒,将其紧紧抱在怀里,却双腿发软,一屁股坐在地上,泪流满面!两个小姑娘和那个小伙子看着骨灰盒上大哥的遗照也是泣不成声。
  这时金鑫的爷爷也驻着拐杖一步一步走到金保国面前,大声的道:“别哭了,还有客人呢!咱孩子没给咱们老金家丢人!”
  老爷子在金家有着绝对的权威,金鑫的母亲听了老爷子的话甚至不敢大声哭泣,可这种无声的哽咽却更让人难过。
  金保国轻轻扶起妻子,也劝道:“孩他娘,儿子走了,可咱们还得活下去不是?别哭了!”
  许立等人的到来也早已惊动了村里的乡亲。毕竟在这个小山村里,来个外人都会让大家好奇几天,而今天却一下子来了四辆高级越野车,村里的老老小小早就跟着许立等人一起来到了金家,此时都围在了金家院外看热闹。
  金鑫牺牲的消息金保国并没有对村里人讲,他本想这次去和连接回儿子的骨灰,就安葬在自家坟地里,可没想到许立等人会跟过来,搞得儿子牺牲的消息很快就在村里传遍了。
  村长赵保田推开人群走了进来,看到金家一家人哭得难过,也上前劝道:“保国兄弟、嫂子啊,听说你家大小子没了,别太难过了,你还有两个姑娘和一个儿子,你们老金家还没有断后!”
  话虽如此,可那个儿女不是父母心头ròu?特别是在金家,要不是金鑫这些年在外打拼,每年都将工资寄回家里,仅靠家里那几为薄田恐怕早就掀不开锅了。可现在金鑫却去了,金保国夫妻深知自己对不起这个儿子,要不是家里条件不好,凭儿子的优秀成绩又怎么可能去当兵,怎么可能会牺牲?想到此处,老两口和三个孩子看着金鑫的遗照更加难过。就连金老爷子也在一边悄悄擦去跟泪。
  “保国同志,大嫂,金鑫同志是因公牺牲,是好样的,是我们没有保护好他,做为他的领导,我对不起二位了!”赵国庆上前道。
  “不怪你们!这都是孩子的命啊!”金保国在和连曾经亲眼看到金鑫的葬礼,人家对自己儿子够意思了!他虽然没见过多大的世面,可在儿子的葬礼上能有几千人来送行,也不枉儿子曾在世上走这一遭。“好了,孩儿他娘别哭了,还有领导在呢,咱们还是先安葬了孩子再说吧!”
  
第一千零八十五章安葬金鑫
      金鑫的葬礼虽然已经在和连举办过,可在老家却还要再办一次,不然按照这里的规矩无法下葬。而举办葬礼,至少又要停放三天,许立听后,决定道:“咱们就在这里呆三天,等金鑫同志下葬后再回去同时也了解一下金家还有什么困难,能帮着解决的咱们都一起帮着解决了,不能让金鑫同志走得不安心啊”
  曲屿村本来就不大,村长赵保田与金保国论起来也有些亲戚,看到金保国一家伤心早已没了主意,他只能担起这次的大任
  虽然金鑫遗体没有运回来,但安葬时,上好的棺材总是少不了的。好在金家老爷子今年已经七十二岁,早已给自己备好了棺木,只是没想到,自己没用上,却先给孙子用上了。
  赵保田出面请来了画工,为棺木刷漆添sè,又找来一队丧葬乐队,叫来村里壮汉在金家小院中支起灵棚,几个小时后,金家小院上空响起了哀乐。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听说金家大小子出事了,也纷纷赶过来。
  许立知道自己帮不上什么忙,毕竟这里是三晋省,并不是辽海省,不是自己的地盘,所以也没有表明身份,只是让赵国庆出面,用钱开路。所有用钱的地方都由赵国庆出面结算,而且来帮忙的乡亲赵国庆也每人先发了一百元钱,算是辛苦费。
  在曲屿村,这里人均年收入还不到1500元,来帮这么一会儿功夫,就能得到一百元,乡亲们当然高兴。而且赵国庆还说了,等这几天忙完,还要按每天一百元给大家发钱,所以村里男男女女,可以说是全家动员,都赶到金保国家中帮忙守灵。
  小小的金家几天来人来人往,虽说是办丧事,但金保国一家知道自己儿子已经被追认为烈士,而且葬礼也办得体体面面,总算减轻了一些悲痛。
  当天晚上,村长赵保田将许立等人请到自己家中休息。可在赵保田家,许立却发现,这里的条件也不比金家好上多少,同样是一个已经有十几年历史的破窑洞,同样是昏暗的灯光,看来村里是真的困难,不然也不会连村长家也是如此。
  晚饭大家就在赵保田家将就了一口,好在许立特意让民警去县城买回了两口大féi猪和一车的米面蔬菜,不然大家晚上恐怕只能白饭就咸菜了。
  可吃过饭,许立想喝口水时,看到赵保田端上来的一碗白开水,却还是忍不住皱起眉头。要说许立前世可是什么苦都受过,但今天看到这碗水还是有些难以下咽。一碗白开水下面竟是一层黄sè泥沙,这叫人怎么喝?
  赵保田看到许立等人的表情,解释道:“唉,对不住大家了,我们这里天干少雨,原本乡里给村上打了一口机井,可不到一年就没有水了,这两年大家只好到五六公里外的河塘去拉水”
  许立点点头,难怪一进村时就看到村民赶着máo驴去拉水,眼前这碗水看来就是从几公里外拉回来的,来之不易啊
  “赵村长,你能不能联系到机井队?马上给村里打一眼深机井,所有费用我们出”
  “那敢情好”赵保田一听许立要给村里打井,当即高兴的一拍大腿,道:“我马上联系人”
  许立要给村里打井的事很快就传遍了小山村,大家听了这个消息当然都兴奋不已。每天到几公里外拉水不但费时费力,更耗上了一个主要劳动力,如果村里有了机井,不但可以解决大家吃水问题,还能浇地,大家的收入也能提高不少。
  小山村里的村民无比善良,证实了这个消息后,大家商量一下,又将赵国庆下午发给大家钱全部交给了村长,要是真能打出一眼机井,几百块钱算什么,那可是解决了全村老少的大问题啊
  看着赵村长拿回来的这厚厚一叠钞票,许立等人忍不住感叹道:“村里人真是质朴啊”不过这些钱赵国庆却不会收回来,毕竟大家不差这点钱。而且这次来三晋,许立也说了,所有费用不需要市公安局报销,全部由他个人承担,也算是回报金鑫。
  有钱好办事第二天一早,村长赵保田就请来了县里的机井队对曲屿村土质情况进行察看,而许立也吩咐赵国庆预付了五万元的定金。同时在金家依旧是人声鼎沸,特别是听说送金保国回来的大官要给村里打一眼深机井时,大家都高兴的得不了,原本应该肃穆的葬礼上,大家却都在眼角流露出几分笑意,私里小声议论的都是这件喜事。
  当天夜里,县里的机井队连夜运来了打井设备,在村东头选好的地址开始打井。这次要打的机井可是有二百米深,直径超过半米,仅是工钱就要十五万左右。据打井队的人讲,用不上半个月,困扰了村里人几年的饮水问题就可以得到根本解决。
  打井的噪音虽然扰民,可村民们听着这“轰轰”的声响却不但不恼,反而喜气洋洋。伴着这轰轰声响进
  入梦乡的村民,作梦都梦到机井出水了,甘甜的井水让大家围着这眼机井喜不自禁。
  第三天一早,已经是金鑫正式下葬的日子。因为许立承诺给村里打了机井,而且这几天时间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