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女亲王 >

第227章

女亲王-第227章

小说: 女亲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恩。”我点了点头。
    “你觉得时机到了吗?”
    “只怕是有些玄,如果此时拿出来,我不知道皇上会如何做?”我犹豫道。
    载沛笑道:“你现在拿出来,皇上震怒,大不了不立珍妃为后,可是却一定会跟咱们又结一道仇。”
    我点点头,道:“我就是怕的这个,他今天在朝上已经跟那么大臣甩了脸子了,只怕是不好现在拿出来,到时候珍妃死不了,却又让咱们跟她多
    子了,玉儿到底是怎么想的,怎么会在最后关头去~”
    “我们都不知道当时宫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许是她是迫不得己而为之呢?”载沛猜测道。
    “唉,如今再讨论,也晚了,反正她如今还是一样的活蹦乱跳。”
    “你也不用太悲观,玉儿应该会想法子再去保皇后的,以她在皇上心里的地位,皇上还是要听些的,这事儿应该能往后压一压。”
    “哥,她难道还没有给你传什么信儿出来吗?”
    载沛摇了摇头,:“没有,不过明天的朝议应该会转风向了。”
    “哦?什么事儿?”
    “厘金税载沛高深莫测的。
    “厘金税”可以是近代史中中国财税制度的一个怪胎,给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带来了极大的伤害,所以也被人称为“恶税”。
    清朝前期,清政府的奢侈**之盛行,到了嘉庆、道光两朝,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因地方官府的肆意浮收与加派而锐减,加上川楚不断用兵、黄河水患频繁、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国库日趋支绌。清政府存银从乾隆四十六年的70C0~余万两到道光三十年已经降至800~余万两,其财政状况为有清以来所仅见,不过左腾右挪,尚能勉强渡日。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除去争损失外,清政府又背上了沉重的赔款和债务负担。从道光二十二年到现在,清朝的对外又是赔款又是割地,债务支出需每年偿付2800多万两,另洋务费开支每年需两千余万两。
    而厘税正式开收,却是咸丰年间,太平军兴起后,各省多以镇压太平军为借口,截留田赋,以备急需。庚子赔款以后,因赔款数额巨大,清政府无力偿还,遂将赔款数额分摊于各省,于是各省便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但是因为当时时局动乱,各省田赋多被地方官府所截留或擅自挪用。
    所以自此以后,清政府中央集权财政管理体制完全被破坏了,咸丰三年,刑部侍郎雷以诚在扬州帮办军务,因部拨军饷未能接济,分摊各省协饷又一直不到,为急筹军饷,他便在长江边上设局,对往来船只劝捐助饷,成效颇为显著。但劝捐毕竟是“劝”,并非长久之计,于是采纳了幕僚张江的建议,试行“商贾捐厘”之法,既不称征厘,亦不称抽厘,而谓之“捐厘”,既类似捐输,又能长久课征,可谓煞费苦心,未料其税源确为丰厚,大助军饷。
    这个方法,显然是非常有效的,于是雷以诚派人去扬州附近的仙女庙、邵伯等镇,劝谕捐厘助饷,收效甚大。次年雷以诚上奏朝廷,要求在江苏各地仿行办理,其后不久推行与各省。咸丰末年,已遍及全国,但此时捐厘,已免‘捐’的意思,而成为正式的税收了。
    而这个厘金税却是康有为此次维新一直想要进行改变的一项税收制度,如今他大权在握,皇上又对他极为重用,也非常非常的信任他,所以这正是他要马上进行改变的最佳时机,本来他是打算今天在朝堂上提出的,可是却因为废后之事耽搁了,只怕他现在的心里也是极为郁结的,想来明天,他一定会在皇上未提废后之前先把这件事儿提出来,毕竟,在他的眼里,皇帝换正妻,始终是没有国家大事重要的。
    而他以前就曾对陈三立说过,“+厘金之害以慰民心,减出口之税以扩商务”,认为它既不利商,又不利农,也不利于国,必须予以裁撤。还说“内地害商之政,莫甚于厘金一事,天下商人久困苦之”,指出厘金“内之务农工之源,外之损富商之实。既以筹款计,亦徒中饱吏役,而国不受其大益”。
    他打算通过征收印花税等来开辟财源,同时举办银行、邮政等国有事业,用以代替厘金税。这在他被下狱之前,就已经在进行的事,可是因为慈禧的政变,使得这件停了下来,所以他现在必须要尽快把此事解决,以做出一些政绩,以收天下民心。
    康有为一直说商兴才能国富,统治者必须“保商”,而保商的关键在于轻税。康有为的轻税思想在后期发展为无税论,在《大同书》里他主张“公中更未尝向一人而收赋税,扫万国亘古重征厚敛之苦。”(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正文 第398章 出走
    撤厘金税,正是成为康有为被大多数官员厌恶的最因,可是他的这个观点实际上是超越现实的空想,而且也是不可能会实现的,他的梦想是极为美好的,可是现实,总是很残酷的,而他的这一个观点,不只是守旧派反对,就是维新一派也是极不赞成,于是就一直这样僵着。
    我笑道:“这厘金税的问题其实挺好解决的,废便废了,可是他提出来的方法,却是不只要断了那些贪官的财源,只怕国库都要变成空的了。”
    载沛也笑了起来,道:“正是这个道理,所以咱们也不用太担心,你也不用担心这个包袱无用武之地,若是他这次事成,那我们的机会,也就不远了。”
    我点了点头,道:“这倒是,界时,只怕是他要保的那些商人们也要站出来跟他折腾了。”
    “呵呵,康广厦是个人才,可是却难免书生意气,他明明不是吃财政这碗饭的,可是却偏偏要伸只手去搅一搅,唉”载沛笑着叹了口气,却不再说什么了。我也笑了笑,自打好面前的包袱,把它放回了藏在墙角暗处的保险箱内。
    果然,第二天光
正文 第399章 袁世凯避祸走他乡
    梁启超准备带着自己的媳妇儿回乡尽孝时,袁世凯家人去了朝鲜,当日他被罗胜押着进了京城,光绪重登大宝后,特意亲自见了他一面,谁也不知道他们说了些什么,不过跟着没多久,光绪下旨,免去袁世凯一切官职,永不叙用。
    后来我们才知道,本来光绪是要杀了他的,可是康有为给拦了下来,说袁世凯在朝鲜一战中立下大功,是个功臣,若是杀了,只怕要寒了天下人的心,于是袁世凯保住了自己的一条命。
    可是他如今在国内也是混不下去了,其实朝臣们都知道袁世凯做了什么,这是很明显的站错了队,还出卖了一国之君,这随便是搁在哪个皇帝身上,都是满门抄斩的大罪,可是光绪放了袁世凯一马,于是一大批的朝臣们上奏颂扬着光绪的胸怀。
    可是也有不买帐的,几乎所有的报纸都指出,光绪此举无疑是纵虎归山,学子们对于袁世凯更是恨之入骨,其实这些学子真的是很单纯,以前过着苦日子,好容易看到自己的国君要发奋图强,打算重振国威了,谁知道慈禧一派突然杀了出来,差点就圈了皇帝。
    如今知道,正是这位袁大人干的好事,岂肯轻易放过他?袁世凯在天津卫的家不知道是被哪个正义人士给一把火烧了,而袁世凯的祖籍河南安阳,远祖是大名鼎鼎的袁绍,他一直认为,这里是自己的风水宝地,可是如今家里的宗祠也已经请出了袁世凯父亲的灵位,同时将袁世凯从家谱中除名。
    这对于袁世凯说,是极大的打击,古人对于家庭的观念是极强的,袁世凯本来想着,皇上就算是对他永不叙用,自己便回祖籍去,有家族在,再加上自己当官这些年的一些本钱,怎么也不至于过上苦日子。
    可是如今自己亡父的牌也被抬出了宗祠,而自己一家人,更是被袁氏宗族除名,还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连个根都没有了,袁世凯此时的心情是极为沮丧的,他如今在大清可说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家里的人在外都不敢说自己是姓袁的,或跟他有什么关系,若不以前悄悄在京城还置了一处院子,自己这么一大家子的人,只怕是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了。
    袁世凯此时说是已经走投无路了,他的原配夫人倒是一句怨言也不曾说,仍是每日里按规矩安排着府里上下,可是几个小妾却是每日都要闹上几场,他气的发了一次脾气,摔了一地的东西,那几个小的才安静些。
    不过让他欣慰的是,碧竟然一句话也没说,只是默默地帮着大夫人料理着家事,这时他的心里竟然生出了许多愧疚,想碧蝉在朝鲜也是世家大族,可是却嫁给自己做了个小妾,本就有些委屈她,如今见她如此,心里更是过意不去,于是对她也好了一些。
    过得日,碧蝉是个聪明的女子,她也是极明白袁世凯如今的处境,便出了个主意,让袁世凯带着一家子去了朝鲜,投靠她的姐姐明成皇后。袁世凯虽然是极不愿意朝鲜去的,毕竟和明成闹出的那些个绯闻,虽然已经过去了,可难免有些尴尬,而且此时去朝鲜,自己此生只怕是再不得回来了。
    犹豫了好日子,每日被困在家里,不能随意出门,害怕被人知道了,又来放一把火把京城的宅子给烧了,终于闭着眼,横下了心,悄悄叫下人买了去天津卫的火车票,偷偷带着一家人直奔天津卫,出海去了朝鲜。
    (~
不大大们,明天我们单位年审,又在非正常加班中,希望各位大大理解。)(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i,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正文 告罪
    :昨天加班,到今天早上六点钟才睡,只两个小时,太累了,请大家原谅,争取周末爆发一下。
    (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正文 第400章 工人运动(上)
    一直以为,就算有工人运动,可是搁在现在的中国,等个一、二十年,可是让我万没有想到的是,在全国范围内爆发了一次极大规模的运动,而导致此次工人大罢工,走上街头游行的,却正是康有为。
    厘金税如康有为的愿裁撤了下来,也正如我们几个人的预测,果然遭到了地方政府的抵触,许多地方阳奉阴违,有的地方甚至以厘金税为由,而对应上缴的税金也少交了,于是光绪和康有为很快变的捉襟见肘。
    他们要大兴学校,要钱,他们要大修铁路,要钱,他们还想要练精兵、添海军这都要钱,可是国库空了,他们什么也拿不出来,这时有人出主意了,这个主意就是打到我的头上。
    秀格格和洋人开厂,既然有分的股份给太后,如今太后不理朝政了,为什么格格就不能再把那23%给皇上?于是光绪很快的就叫人来召我进宫,跟我说的很清楚,就是他需要那23%的股份。
    我一愣,道:“皇上,您忘了?那些厂子已经都是太后一人的了,我和洋人也早已经撤资了,我如今又哪里还有跟洋人合开厂子?”
    皇上一愣,然后道:“秀妹妹,朕不是要为难你,只是你也很清楚,如今国库已经空了,我大清要革新就要花钱,如今这税银都收不齐,拿到朕手上的,去塞牙缝都不够啊?”
    我也为难了:“皇上,并不秀儿不帮您,实在是我也没法子,要不您去跟太后商量商量?让她把那些个厂子让给您?”
    光绪忽然一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