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中国黄埔军校 >

第101章

中国黄埔军校-第101章

小说: 中国黄埔军校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0月20日军校招募志愿军于上海,年龄18至25岁,高等小学程度,6个月毕业后升任军士。军校呈请任命胡谦任总教官,后何应钦继任。
  10月22日军校特别党部举行第6分部成立大会,以第1期第5、第6队及工兵队官生组成。
  10月24日军校组织炮兵队。
  10月28日军校招考教导团学兵队青年学生,规定年龄在18至24岁,授以军士和准尉必需的学术,培养革命军的基层干部。

  附录2 黄埔军校大事记(5)

  10月30日蒋介石编辑成《曾(国藩)胡(林翼)治兵语录》,并作序言,要求军校师生每人一册。
  11月3日孙中山在冯玉祥电请下,北上共商国是,临行前到军校作告别演说,广东大学全体教职员生也由广州市区乘船来军校参加听讲,孙中山勉励学生“仿效俄国”。
  11月6日军校辎重队正式成立。
  11月7日军校特别区党部召集第2总队全体新生,组织第5队及炮、工、辎各队区分部。
  11月8日军校宣布第1期学生毕业考试。在鱼珠圩村附近举行战术考试,何应钦任指挥,所有军事教官一律参加。
  11月11日苏联运械军舰启程回国,军校学生及军乐队在码头列队欢送。
  11月13日孙中山为谋求统一,带病偕夫人宋庆龄乘永丰舰离粤北上,与北京政府共商和平统一大业。船经黄埔时,登岸观看第1期学生战术实习,全体师生列队到校门码头迎送。
  11月14日军校学生第2总队直辖教练部。
  11月19日湘军讲武学校学生正式并入黄埔军校,时有学生158人,编为第6队,该队毕业生待遇同第1期。
  11月20日军校教导团正式成立,实行“三三制”和党代表制,以何应钦为团长。各级官佐主要由黄埔军校的教职员和第1期毕业生担任。
  11月22日军校炮兵队成立。
  11月24日军校举行第1期学生及教官、队长的品行考核。
  孙中山和鲍罗廷(前右)视察黄埔军校11月27日军校在广州北校场原湘军讲武堂旧址成立陆军军官学校分校,简称省分校。筹编宪兵队,由顾祝同草订组织表。
  11月28日工兵队学生迁往广州省分校受训,驻省城学兵队迁驻长洲岛上庄上课。
  11月29日军校增设教育长一职,委胡谦担任,后由王伯龄、何应钦、邓演达、方鼎英相继接任。
  11月30日军校第1期学生毕业考试完毕,及格者456人,分发见习。除部分留校工作,部分派往海军、工人纠察队、农民自卫军出任政治工作和教练工作外,绝大多数派往本校教导团任基层干部。第2届中共黄埔支部成立,以杨其纲为书记,余洒度为组织干事,周逸群为宣传干事,王逸常、麻植为候补干事。
  11月军校政治部代理主任邵元冲随校总理孙中山北上,政治教官周恩来任代理军校政治部主任。部内设指导、编纂、秘书3个股。教导团采用党代表制。各级党代表由廖仲恺、周恩来遴选教官和学生中富有政治学识者,呈请国民党中央任命。除实施政治训练外,凡军队一举一动、一兴一废均须受其节制,以示军队党化。陈炯明叛军企图窜犯广州,军校师生星夜过江布防。
  12月1日军校政治部设政治训练班,训练各见习官和各见习党代表,另设宣传研究班,培养宣传人才。
  12月2日军校组织教导第2团,团长由王伯龄兼任。原教导团改称教导第1团。
  12月5日军校开始修筑瞭望台于长洲东边山腰,加强警戒,监视敌情。军校始行每周星期六会议制度,讨论本周学科、术科实施程度和下周课程。规定军校领导、各部及教导团各营以上长官、党代表均参加。
  12月10日军校增设参谋处,委代总教官钱大钧担任处长一职。第6队学生在长洲一带演习测绘。
  12月11日军校集中教导团各级党代表实施政治训练。
  12月14日军校以广东方言编《爱民歌》,首次印发师生传唱。
  12月16日军校颁发《青年将校服务要览》,每个军官一册。
  12月19日军校特别区党部召开全体国民党党员大会。蒋介石报告孙中山北上情况。
  12月20日军校特别区党部代表及炮、工、辎3队学生赴省城,参加促进国民会议示威游行。
  12月26日军校教导团第2团正式成立,士兵来源同第1团。翌日,委张静愚为团党代表,调金佛庄为教导团第3营营长。
  12月底军校共产党人秘密组织“火星社”,于东校场省分校正式成立。“火星社”用SM作代号,另有联络暗号,成员有李劳工、周逸群等100多人。

  附录2 黄埔军校大事记(6)

  12月军校第3期新生相继陆续入校,共1200多人,编为1个入伍生学生总队,下设3个营,后又改为3个大队,进行入伍教育。从这一期开始,实行入伍生制。翌年初,委王懋功为入伍生队总队长,张治中为总队副。1925年
  1月1日军校正式提出“杀陈炯明”的口号。第5、第6队学生前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宣誓。
  1月2日军校学生首次表演新剧《革命军》。
  1月4日军校学生迁往广州市北校场省分校,黄埔本校专住教导团,校政治部随学生迁往省分校,设分部留校,经管教导团政治工作事。
  1月5日军校政治部派余程万等10人随同铁甲车队赴广宁宣传。
  1月10日军校成立第7队,直属第2总队,同时又资遣第1期学生回原籍服务,策动军阀所属部队靠拢革命,计河南13人,内蒙古1人,各给旅费100元。
  1月11日军校始设军法处。
  1月14日军校特别区党部改选第2届执行委员,选出蒋介石、吴明、陈作为、罗振声、周逸群为执行委员,王柏苍、成恭寅、黄锦辉为候补执行委员。委员绝大多数是共产党员。
  1月17日军校学生队第5、第6、第7队改称步兵第1、第2、第3队。
  1月18日军校政治部在周恩来领导下组织成立“血花剧社”,直属于校政治部。推蒋介石为社长,开始在校内外进行宣传演出,极受师生和市民欢迎。
  1月20日军校编成《立志歌》、《放枪歌》,在学生、士兵中教唱。鼓舞教导团官兵应命出征。
  1月23日军校政治部实行政治实习讨论,每周下午6时至8时举行。
  1月25日校政治部奉命制发军人坐立姿势图及感化图。苏联顾问鲍罗廷发起成立“青年军人社”,以廖仲恺为社长,共产党人和革命军人踊跃参加。军校发起召开中国军人联合会代表大会,推举蒋先云、曾扩情、贺衷寒、何畏能4人组织筹备会。
  1月30日教授部、教练部合并为教育部,政治部仍采原制,其他各部改为处。军校准东征军抵达汕头,受到群众欢迎的报道。备东征,校本部令胡谦留守军校。政治部为东征制定对内训练、对外宣传的各项任务。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第1次代表会在广州举行,到会者有各军官学校、各军将领、校代表、各战舰代表共20余人。党代表廖仲恺致词,望青年军人抱定为国为民之宗旨,打倒帝国主义和军阀,以完成国民革命之伟业。
  1月31日军校全体师生在大操场举行东征誓师典礼。以校军教导团第1、第2团组成东征军主力,担任右翼作战。校军由校长、校党代表领导,钱大钧为参谋处长,周恩来为政治部主任。
  2月1日第1次东征开始,军校教导团第1、第2团及建国军、粤军、滇军、桂军、湘军等奉命出征,由黄埔长洲岛乘舰向虎门集中。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在广东大学操场举行成立大会并游行,发表《成立宣言》,主要负责人有蒋先云等。继后出版《中国军人》杂志,号召:“革命军人联合起来,打倒陈炯明”。入伍生队第1、第2、第3连编为第1营,第4、第5连编为第2营,留校待命。
  2月2日校本部组成东征队,以教导团炮兵营为主力队,工兵队、辎重队及步兵第1、第2、第3各队为总预备队,另组织宣传队。入伍生第1连移驻北校场省分校。
  2月3日校部东征队由黄埔长洲岛乘福安舰出发。军校成立入伍生队总队部,接收陆续到校的入伍生开展士兵教育,并组织入伍生输送军用品到东征前线。
  2月14日校军作战英勇,大元帅府致电嘉奖。
  2月15日东征军攻占淡水城,营党代表蔡光举在是役中牺牲。
  2月17日校军在苏联顾问指导下采取新战术,用侦察部队代替骑兵,在前卫的较远前方搜索前进。
  2月18日校军给进攻淡水的奋勇队(敢死队)颁发赏银,每人30元,要赏牌、勋章者则少领赏金。
  2月25日军校举行第2批入伍生考试,派出教官张元祜等5人为阅卷委员。

  附录2 黄埔军校大事记(7)

  3月1日军校填发第1期毕业证书。证书上印有代表国民党的“青天白日”和代表共产党的“镰刀斧头加步枪”的图案,反映了国共两党共同创立军校的革命面貌。军校第1批(后称第3期)入伍生期满,改编为学生队。
  3月9日校本部派人前往潮汕,筹设黄埔本部办事处。
  3月10日汕头各界举行欢迎东征军联欢大会。
  3月12日校总理孙中山在北京病逝,享年60岁。校特别区党部从前线派吴明回省,从事后方党务整理,另加派张元祜、张治中为组织委员,曾干廷为干事。
  3月13日军校后方获悉孙中山逝世,胡汉民令军校下半旗,停止操课。留校学生一律臂缠黑纱,以志痛悼。为避免影响军心,未告知东征军前线,秘不发丧。校军与陈炯明主力之林虎部在揭西棉湖展开决战,以教导第1团1000余人,御万余精悍之敌,大败陈炯明主力3万余人,奠定了第1次东征胜利的基础。之后,校军在东征前线节节胜利。
  3月21日校部行营在东征前线接胡汉民来电,始悉校总理孙中山病逝。
  3月25日校特别区党部在前线召开常委会,作出多项决议。主要决定有:派周逸群、黄锦辉赴梅县活动;出版《青年军人》第4期,名为《中山先生追悼号》。校军第1团官长17人奉命回黄埔本校训练新兵,成立补充团;校军第2团向大拓追击残敌。
  3月28日军法审查委员会就文志文、彭干臣等3人因临阵逃脱被撤职一事进行复查,经证明与事实不符,决定免除处分,并予复职。
  3月29日委任周恩来为军校军法处处长。
  3月30日校军在兴宁北门外刁屋坝举行“追悼孙中山大元帅大会”。大会由何应钦唱礼,蒋介石读誓词,周恩来读祭文。
  3月校军第1次东征抵达潮汕后,为随同出发之第2期学生补习课程,乃筹设潮州分校。后学生返校,分校亦同时结束。1926年拍摄的黄埔军校大门,校匾题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4月5日军校留守官兵召开总理追悼大会,赴会者还有长洲农民协会,“飞鹰”、“福安”、“舞风”3舰官兵等共4000余人。蒋介石返校主祭。
  4月6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根据廖仲恺的提议,通过建立党军案,以校军教导第1、第2团成立党军第1旅,何应钦兼任旅长,廖仲恺为党军党代表。本月29日委蒋介石为党军司令官。
  4月7日第3期入伍生第2连由五华调到兴宁。
  4月8日军校后方召开行政会议,决议入伍生期限缩短为3个月,入伍生入校升学定为6个月毕业。校政治部筹备兴宁县党部。
  4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