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太平春 >

第13章

太平春-第13章

小说: 太平春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妨事的。”徐秀推脱道。
  陆深推开窗户,指了指外面,认真道:“学弟,北地万里银装,带砺山河,你就没酒性发狂,诗性发作吗?”
  徐秀想了想才道:“如此有劳陆兄了。”
  两年不见,陆深蓄起了淡淡的胡须,人成熟了很多,徐秀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他更显风采,拒绝的心思也就淡了。
  陆深眨了眨眼睛道:“如此甚好,我等多年未聚,今日必要不醉不休。”
  “……”
  怎么陆深也看起来也有点不太对劲的样子,徐秀有点纳闷的想到。
  …………
  南国坊,主要是招待进京赶考的学子所开设的酒家,装饰的清新雅致,走进来后一阵古琴余音,很是别致,也不由放下心来,环境不嘈杂,聚聚也就是了。
  在登科堂内两张长桌并行,陆深、陶骥、徐辉、徐秀、包括运河上结识的除杨慎外董玘、魏校、方献科、邵廷瑷、顾应祥也都前来相聚。
  “久仰久仰。”
  在一阵寒暄过后,众人算是见过了礼。
  董玘坐下后就不安定,闻了闻桌上的酒叫道:“这可是山西淌出来的汾水,名叫竹叶青,有名的名酒呢。”
  陶骥冲他笑道:“文玉弟弟真是懂行的呢。要不我俩先喝一杯?”用他那小手勾了勾。
  “呃,稍后小弟自当敬酒。”说完后也不见了动静安坐在椅子上,微微打了个颤。
  引得众人一阵浅笑。
  顾应祥摸了摸桌上的棋子道:“云南扁,好棋。”
  陆深道:“久闻惟贤兄算学与棋道甚有研究,如此一看,当真名不虚传。”
  顾应祥客气的摇了摇手道:“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子渊兄铁画银钩,小弟才是神往已久。”
  “哪有哪有,同吴中大家相比,差之甚远矣。”
  徐秀嘴角微微一抽,合着你们就是来客套的?
  道:“惟贤兄的算学自当是厉害的,在下佩服不已,子渊兄的书法徐秀也是神往已久,二位又何必客套。”
  方献科磨蹭了下双手道:“屋内很暖和,可在下还是觉得冷,初来北地真是不习惯呐。”
  徐秀没听清楚,顺口就道:“叔贤兄也说勿需客套。”
  “咳咳咳,恐怕叔贤兄并不是这个意思。”离着广东不远的福州人邵廷瑷憋笑道。
  “峻嶒……”方献科作势就要掐他。
  徐秀连忙赔礼道:“哈,小弟的不是,叔贤兄息怒。”
  “呵呵。”
  看到徐辉吹茶盏也不忘嘲笑自己,徐秀一脸纠结,真的是听不明白。
  这时一名身材高大的年轻举子走了进来,一脸尴尬的拱手道:“抱歉抱歉,在下来晚了,诸位息怒。”
  声音洪亮清澈。
  徐秀看向陆深问道:“这位是?”
  年轻举子连忙拱手道:“在下严嵩严维中,江西分宜人。”
  “噗……”徐秀未曾咽下的一口茶就这么喷了出去,连忙尴尬道:“呛着了呛着了,对不住。久仰严兄大名。”
  又是一阵介绍寒暄。
  陆深道:“人到齐了,可以开席了。”
  杯盏交错,品酒下棋,谈狐说怪,论时势,谈先贤之间,徐秀只要逮着机会就会偷偷打量这位严嵩,毕竟明代最牛的奸臣就坐在自己的斜对面,怎能不起好奇心。
  不由一阵纳闷:这么一个眉清目秀,身着也是很朴素的人,很难联想到那位大权奸呢。
  严嵩似乎察觉到他一直以来的偷窥,摸了摸鼻子笑道:“峻嶒兄,在下的脸上是有什么东西吗?”
  “没有没有……我只是觉得严兄好相貌而已。”被抓了个现行的徐秀找不到什么托辞,只好如此讲道。
  严嵩摸了摸自己的脸佯装愁眉苦脸的道:“在下已经成婚了。也并不好那个呢。”
  “哈哈哈哈”所有人都不客气的笑了,数陶骥最贱,徐辉最淡。
  “砰”
  徐秀脑门狠狠的磕在了桌子上,一点儿都不想抬头,一点都不想。
  ……
  在被陶骥连续灌了五杯酒之后,比徐秀还小那么几个月的董玘瞬间就高了,也恢复了那个说话不喘气,一大串话语连绵不断的董文玉了。
  一只腿就这么翘上了桌子,红着眼睛道:“我们从相隔数百里,甚至数千里的地方相聚在这边,这么的意气相投,除了明耀兄又都是今科应试的举子,不如结一个文社,相互勉励,相互激励,将来也好有个照应。诸位怎么看。”
  明代文人结社之风盛行,由此一提并非不合适。
  陶骥把他那条腿扒拉到了地上道:“真是个好主意呢。”
  徐秀心中一惊,自己比严嵩小了九岁,只要注意点,活到他倒台都不是什么问题吧,这要落一个同党的名头晚年岂不是凄凉死?
  刚想张口说道说道,就听已经有进士功名在身的徐辉淡淡道:“甚好,我赞同。”
  徐辉也有他的打算,他那一科的三鼎甲康海、孙清、李廷相,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虽说同年是官场一个牢靠的关系,但平时他跟他们三人并不是很谈的来,为庶吉士的时候也无有攒下多大的人脉。
  那一科会试主考官吴宽先生夏季便去世了,恩师顾清也没有什么势力,说是孤家寡人都是轻的。
  而要想在官场中站的稳的两大要素,同年和老师,徐辉一个都不具备,有这么一个十人的团队,他们也将会有自己的座师和同年关系,这样一来,凭借着这层关系,对他而言必然就是有利。
  所以才会赞同。
  董玘拍拍桌子得意的道:“瞧,我们的给事中大人都同意了呢,你们还不快表态。”
  徐秀急了,这样下去真结社了,严嵩一倒台,肯定少不了同党的名头,连忙道:“会不会让人觉得是结党呢?”
  陶骥斜眼道:“结社之风盛行,怎么可能是结党,诗社文社到处都有,有什么好担心的。我也赞成。”
  魏校笑道:“这么个得意忘形的文玉弟弟,到提了个很靠谱的主义,我赞成。”
  方献科道:“赞成。”
  徐秀抬头道:“惟贤兄不赞成!”
  “咳,惟贤兄是赞成的。”
  邵廷瑷字可爱兄又一次充当起了徐秀的翻译。
  严嵩瞅了瞅一直盯着自己的徐秀不由有些好笑,在他的注视下一字一声的道:“我也赞成。”
  见他们一一表态,都是赞成,徐秀绝望的又用脑袋敲了敲桌子无奈道:“赞成。”
  就此,影响后世甚深的文翰社,在徐秀幻想着晚年凄凉的情况下,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宣告成立。
  却没想到自身也是有可能走上高位,得以自保,或者历史从此就拐弯了呢?

☆、第十七章 会试

  会试,亦称春闱,每三年一次,开春二月初九考第一场,其次十二日,十五日考后两场。三场作罢,静候榜文,是龙是虫,就看这一遭。
  这是所有读书人最重要的考试,只要通过会试成为中式举人,就意味着,这一辈子就有了一个好的前程。
  若是在庭试的时候超常发挥博了一个更好的名次,依托自身的努力,位极人臣也并无不可。
  科举,纵有千般不是,却无法否认他确实是一个普通人改变命运的有效手段,也是在这个风气还未完全塌陷的时代,出将入相,名垂千古的重要阶梯。
  “终于走到这一步了。”来到贡院门口,徐秀有些感慨的道。
  “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陆深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
  “但愿吧。”
  ……
  会试的安检虽然同样严格,却已经不会再有那些“致损士气”的方法,逐位点名,审视其人,然后上下摸摸索索搜搜捡捡帽子翻一翻就完。
  今科考试官是太常寺卿兼翰林学士张元贞,左春坊大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杨廷和二位主考,四殿二阁大学士做主考官正德年间才成为定制,之前仅仅是少数,如今主考官人选,主要则是兼有翰林院学士的太常卿和左右春坊官担任。
  前者的职能同礼部有些重叠,主管祭祀,后者是詹事府的官,詹事府即是皇家子弟教导的职能机构,概言之就是教太子读书的,同继位皇帝的关系自然不浅。
  后来谓之潜邸官,大名鼎鼎的徐阶就是被詹事府出身的高拱给斗了下去,而斗下高拱的张居正也是出身詹事府。
  说到这里,不由插一段题外话,后来大学士担任主考官,最能理解的逻辑就是给内阁大学士的势力收小弟,那是在内阁地位大幅上升之后才有的,从这一点,也可以倒推,得出一个正德以前的内阁地位并不高的结论。历史的事实,也确实如此。
  弘治十八年乙丑科应试的学子,超过了三千八百人。就算是这么多的人,贡院内也是不显拥挤,密密麻麻的一间间小隔间犹如把公共厕所盖进了鸟巢体育场。
  在跟随负责自己一切安排的军士进自己考房的时候,徐秀想到的则是钱福当初的话语。
  “所谓时文,必然要揣摩当下的风气,若是不知道揣摩,就是圣人来考都是不中的。”
  “先生当时的风气讲究裁对整齐,基调圆熟,如今可能不大相符,所以,若到京师,必要与士子多往来,多交流。”
  这一点徐秀做的很充分,自从文翰社成立之后,几乎每天都是聚在一起切磋制艺,不得不说,这一群年轻人在八股这一道都是很厉害的,也都才思敏捷,对当下的流行文风甚是了解。
  若说揣摩文风的反面例子,便是祝允明先生了,这位爷就是倒在了不懂得揣摩时文的这一道坎上。七试七挫虽说是说后世艾南英先生的,用到同样考了七次的祝枝山身上,也并无不可。
  在这些人里面,最突出的可能就是董玘,他真可谓是天才,文社内他是最小的一个,所作的时文在徐秀看来改都是改不了一个字,文风机变,辞藻华丽,或许,他的这一个文风到很和当下的风气。
  徐秀想道:张元贞公的文章多为古意,古拙之下大气磅礴,可谓大巧不工的境界,董玘若碰到他的手里只怕也危险,而杨廷和公少有神童名,此人的文风才词文藻俱是大家,如果这样来看,两位主考官的风格正好是一个对立面,手下配合的十八房房官肯定也是根据两位主考官写的程文作为评判标准。怎么选切入点,倒是个问题。
  会试的考题是初七就被锁进贡院不得外出一步的两位考官在考试的前一天翻书所拟定。然后作范文,用今日的话来讲,就是阅卷的房官按照主考官的范文作为参考答案,进行评阅。
  这范文自然也就会呈现出考官们的爱好,行文的风格,表达出他们取士的标准。
  但现在一切都是未知,徐秀又如何能够知道,万一自己选择了一个风格,而恰好落入另一位文风对立的考官手里造成的后果呢。不由苦思良久。
  端坐在狭小的考房里,徐秀微微的伸了一下腿,不由踢到了外面的军士。
  军士严肃道:“举人老爷有何吩咐。”
  徐秀连忙道:“不曾不曾。”
  只因大明重视中了举的文人,会试的时候一切花费都是朝廷开支,当时南京城发到徐秀手里的,除了准考证外还有一袋子盘缠,徐秀并没有花这笔钱用在“公车”上,而是选择了免费的商家运船。
  住宿的费用,也是一概免去。当然,年轻是有优势,若是那年老的举子,这些店家基本只会免费提供考试前后一段时间的住宿,之后就要花钱了。
  所谓公车,即是朝廷的驿站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