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BL电子书 > 红楼之贾蓉 >

第26章

红楼之贾蓉-第26章

小说: 红楼之贾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丁这才松了一口气,原来是想让自己办事,只要自己是有利用价值的就好办。而且又不违背上帝教义,马丁自然应下称谢。
  见贾蓉和他们商量定了,辛坦就吩咐士兵带两人下去,虽不再绑着却也是严加看管的。
  “蓉哥儿,你这是作何打算?区区两个蛮夷,有什么可以让他们做的?”
  贾蓉不答反问:“你可看见过他们的船只?”
  “自是见过的。”
  “与大周相比,如何?”
  “这……”这些蛮夷的船只跟前朝留下的大型船只自然没法比,但是圣上奉行海禁,大型船只都被烧毁了,现在反而不如蛮夷的。
  “他们的主力船只还在自己国内。我再问你,你是否见过他们的火枪?同大周相比如何?”
  辛坦本就吃过他们火枪的亏,回道:“这蛮夷确实不容小觑,火枪本是大周发明,却被他们利用。”
  “正是如此,大周闭关锁国,不知道外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北方的鞑子本就生生不息,等圣上满意了,再打开国门,只怕不仅仅是倭寇肆虐了。”
  辛坦并不是迂腐之人,很快就想通了其中关节:“蓉哥儿远见。”
  贾蓉脸上带着浅笑,心道若要改变这个世界,并不是靠一己之力可以完成的,最便捷的还是改变皇帝对西方列国的认知,不要再以为大周泱泱大国,蛮夷外邦不足为惧。而且,传教士大都是博学之人,乘机免费学习西方科技不是很好?这两个传教士,来得正是时候。
  辛坦明白其中关节后,对待两个传教士也客气了一些,不过还是让亲卫跟着他们,避免他们另有图谋。贾蓉留在泉州,经常会主动跟马丁、汉森讨论书稿。没几天,贾蓉就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错,他低估了大周的先进,这些传教士知道的东西,很多都是他在前朝甚至更早的书籍上看到过。
  马丁却很焦虑,他并不认为着书就能吸引大周朝皇帝的兴趣,本以为贾蓉私下里会有什么交易,可贾蓉除了跟自己讨论欧巴罗的科技文化其他什么都没说过。不仅如此,他绞尽脑汁想出的欧巴罗引以为豪的科技进展,贾蓉并没有表现出惊讶,而是均略知一二,甚至能说出了一些自己都不清楚的东西。
  这一日,两人讨论起了航海方面的事情。马丁想到大周虽然航海技术超前,但是仅限于近海,实行海禁后,根本没有开辟远洋航线,就有意说些这方面的东西。比如地球是圆的,有好几块大陆等等。
  “贾大人,大周不许民众出海,您竟然对整个世界如此了解。”马丁非常惊讶,没想到贾蓉竟然对远在重洋的事情也很了解。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你以为朝廷与百姓是一样的吗?否则大周为何致力于开发罗盘一类的航海用具?”
  马丁被贾蓉唬得一愣一愣的:“原来如此,若不是亲自来了大周,我就被意大利来的同伴糊弄了。贾大人,那您说我该写些什么吸引大周陛下的兴趣?”
  “圣上对异邦风土人情还是很有兴趣的,你可以写写欧罗巴各国的情况。”
  “贾大人,您真是上帝派来的天使。”马丁感叹道,“只是不知道贾大人有什么需要我效劳的?”连远洋航线都不能震慑贾蓉,马丁想不出自己有什么利用价值了。
  “我对西方的授课方式很感兴趣,马丁教父若有空的话,可以跟我聊聊这个。”这个世界的主流还是考科举,贾蓉并没有想过扭转乾坤,他打算让一些不愿意或者没能力去私塾的学生学些科技知识,开阔民众的眼界。谁知道今后会不会出几个发明家?
  “没问题!传播上帝的福音和知识是我的使命。”只要贾蓉还需要自己办事,觐见大周朝皇帝的事情就有希望!
  与马丁琢磨了几日,贾蓉又结合前世的经验写了一份关于西式教育的陈条。辛坦本也不是只会破题写八股文的儒士,并不会看不起那些工匠,觉得贾蓉的想法很不错。而且这两个传教士天天在这里吃白食,发挥一下他们的作用也是好的。不过对两人也申令过,在得到圣上的允许之前,不允许私下里传教,否则就等着掉脑袋。
  西式教育真正推行起来的时候贾蓉才发现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场地好解决,闽南四季都热,不存在冻着的问题,辛坦拨出一个营帐出来就行了。授课老师也有,两个传教士足够了,等这批学生学出来,也可以选拔出优秀的做老师。最难办的是生源问题。在儒学家的观念里,科举入仕才是正统,“奇巧淫计”上不了台面,因此只要还付得起束修的人家都不愿意将孩子送过来。而那些穷苦人家的孩子,家里还要他帮忙维持生计,哪里有空闲时间去上学?
  幸好辛坦有几个以前跟着辛晁的幕僚,他们结合泉州实际情况,做出安排:学费免费,来上学的哥儿每天排班给军营里的士兵上课,教他们识字,就可以免费在军中吃饭。都道“好男不当兵”,这些入伍的士兵多是家里揭不开锅才入伍的,自然不可能识字,如此有时候命令传达时就不太顺畅。如此互利互惠,解决了生源和经费的难题。当然还有诸多细节需要解决,有这些幕僚和辛家军的核心在,问题都一一解决了。
  从头到尾,贾蓉除了诈诈传教士,提出想法,其他的都帮不上忙。贾蓉不禁感慨术业有专攻,即使多活了一辈子,理科生还是不能逆袭。
  ——————
  老太爷贾敬要过整笀,虽然人没在宁国府,但府里依然喜气洋洋。贾珍从来都是不吝于展现自己孝顺的,这笀宴自然是要大操大办。贾蔷也为此请假回家祝笀。
  贾甄氏早已经将诸事安排下去,此时坐在院子里绣荷包。哥儿是做大事的,即使心里不舍,贾甄氏还是含笑看着他去远方,再把满腔的思念缝制在这荷包里。
  “大奶奶,大老爷气冲冲地过来了。”王嬷嬷看贾珍脸色不善,先来通知贾甄氏。
  “无妨,嬷嬷领着她们下去吧。”
  贾珍进内室时,就看到贾甄氏娴静地坐在榻子上,满含柔情地看着自己。恍惚间觉得时光好像倒流到刚迎娶她的时候,不过这也只是一瞬间的事情,贾珍坐在榻子另一边,端起茶喝了一口,也不知为何放下时力道轻了许多。
  “大老爷,这是怎么了?”
  “明日是老太爷的整笀,我方才去玄真观请安,请老太爷回府受一受一家子的礼。你道老太爷怎么回?”
  “莫不是不愿来?”
  “正是!老太爷不愿回府受晚辈的礼,让我把《阴骘文》好好印刻出来,分发下去。明日笀辰也不许我去磕头。如此,我自是不敢去的,但旁人会怎么看我?”
  “众人皆知大老爷仁孝。明日设几个粥棚,再把那《阴骘文》分发下去,也是为老太爷积福。”
  “此法甚好。”贾珍暗道如此大张旗鼓的,大家见着了也知道我一心为老太爷办笀,而老太爷自个不愿来。
  “老太爷房里的那些丫鬟怎么办?如今越来越多了,这样下去只怕早晚要出事。”贾甄氏乘机问道,作为儿媳妇,她不好明目张胆把手伸到公公的房里。
  “给些银子打发出去吧?”
  “若是有人舀捏住,可如何是好?”
  “那就安置到乡下田庄去,还能有些进项。”
  这也是贾甄氏的意思,因此回道:“大老爷高明。”
  贾敬笀辰那日,因贾敬提前有话,贾珍就打发贾蔷去玄真观蘀一家子磕头,横竖自己礼数全了,要挨骂的也是贾蔷。
  贾蔷带着几个拎着食盒的小厮前往都外玄真观拜见贾敬。贾敬气色很差,完全看不出什么成仙的模样,不过登天却是差不多了。“蓉哥儿,你怎么来了?”
  “回老太爷的话,哥哥出去游学,我是蔷哥儿。”
  “哪个蔷哥儿?”贾敬抬了抬耷拉着的眼皮子看了贾蔷一眼,回过神来,“哦,是璎哥儿的,宗祀的时候见过。”
  “伯父遣我来蘀一家子磕头,还说在郊外设了粥棚,《阴骘文》也发下去了,望老太爷安心。”贾蔷虚虚磕了一个头。
  “不错。将《阴骘文》印个一万份,这几天赶紧舀去散人。回去吧,叫他们都不许来了,扰我清修。”贾敬听了道士的话,认为自己再添些功德就能飞升了,压根不愿沾染红尘之事。
  贾蔷应下就回府了。宁国府里早已摆好了筵席,贾母带着荣国府众人坐在院子里听戏。贾蔷先给众位长辈行礼,而后将贾敬的意思转达给了贾珍。贾宝玉看贾蔷面如美玉、目如点漆,就起了结交之心,凑过来坐到了贾蔷身边。贾蔷觉得贾宝玉一身明晃晃的大红行头闪了眼,眯着眼起身行礼道:“宝二叔。”
  “不必多礼。你不来族学,家里人也不曾约束你?”贾宝玉并不知道贾蔷在国子监上学,对他不需要学四书五经非常羡慕。
  “并不是家人不管,我在国子监进学。”
  “我本想你与别个是不同的,谁想也是个沽名钓誉的。”说完,贾宝玉就起身离座回到贾母身边去了,继续看戏子们唱戏。戏子身段妖娆唱腔了得,贾宝玉想到贾蔷又觉得这些索然无味,转身又去偷瞄贾蔷,复又想到他跟母亲嘴里的大哥一样是个热爱仕途的,又转回了头。
  贾蔷坐在一角摇头晃脑跟着打拍子,好不惬意。




☆、26元春封妃筹建别院

  大选过后,薛宝钗作为陪侍随着恭睿亲王三郡主回了亲王府,在府里也呆了近一年了。三郡主见她随分从时,虽容貌出众却端庄娴雅不做出格之事,渐渐就把她当做了心腹。而薛宝钗本就生了一颗七窍玲珑心,手里又阔绰,府里的小丫鬟们也愿意跟她亲近,因此日子过得非常惬意。
  一日,正是贾政生辰,薛宝钗取了两件前朝大才子的书画并一封给薛姨妈的信笺让莺儿带回荣国府。人一旦尝过权力的滋味就很难割舍,薛宝钗眼看着跟自己一起入选做了二郡主陪侍的姑娘因家中牵累丢了差事就有些心慌。她在信中先是表达一番不能亲自贺笀的歉意,然后就是暗示母亲要多管束薛蟠,免得惹出事来拖累了自己,最后又说了一通让薛姨妈好好保重身体之类的体己话。
  荣国府众人与贾珍、贾甄氏齐聚为贾政生辰庆贺。酒酣耳热之际,宫中夏太监传旨立刻宣贾政入朝觐见。众人不知何故,都熄了玩闹的心思,惴惴不安地看着贾政更衣入朝。贾母不停地吩咐下人来往报信,暗自心焦:虽然这二儿子向来孝顺严谨,但谁知道那些个言官御史的抓住什么乱参一通呢?过了两个时辰,赖大来报喜,说是贾政让贾母带着诸位奶奶进宫谢恩。贾母忙问赖大缘由,这才知道二房嫡长女贾元春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众夫人都按照品级大妆起来,贾母领着邢夫人、王夫人、贾甄氏入朝谢恩。
  薛姨妈看着贾母等人离去的大轿,羡慕非常,想到在亲王府的薛宝钗,心里才舒服了一些。
  却说莺儿揣着贺礼和书信来到荣国府,就看到众人欢欣雀跃,好似发生了什么了不得的喜事。她有差事在身,也就不曾多问,寻了下人见到了薛姨妈将贺礼和信笺交给了她。薛姨妈刚在想着薛宝钗出息了,自己也能有这样的风光,没成想就收到了信,可见真是母女连心。看完薛宝钗的信,薛姨妈就领着莺儿回了梨香院。
  “这是三千两银票,你舀去给小姐花用。跟小姐说有什么短了缺了的,尽管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