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重生孙策 >

第440章

重生孙策-第440章

小说: 重生孙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确实如孙策所想,因为如今的江南军,在江东一地并没有如历史上一般,亲自出面将江东各地的世家大族屠杀。打压的无法生存。到目前为止,都是保持着听之任之的模糊态度。
  你们投靠江南军,我方欢迎。你们不投靠也行,只要世家们不与江南军正面为敌的。也就随你们自己处理自家的事务。
  最重要的是。孙策收伏了当初做为敌人的江东第一大族的陆家。让江淮之地的众多世家,对孙策集团有了天然的好感。
  当陈珪这个老狐狸在错过了曹操、刘备。对如今的州牧吕布又不满意的情况下。不得已将目光投向了远在舒县的孙策。至于离徐州更近的袁术,根本就不曾在他的心里出现过。
  结果越是注意。越是发现这两年迅速崛起的孙策集团的不凡之处。最近,更是直接派出了赋闲在家的侄儿陈群,前来舒县实地查看。想要将这孙氏集团的真面目看个清清楚楚。
  不过因为堂弟陈瑀与孙策有过几次交锋,都是失败而回。知道陈瑀必然会反对,此时陈珪也并未在家族里说出自己的意图,只有前来舒县的陈群略微猜到一二。
  多谋的陈珪只怕怎么也想不到,孙策只是听了陈群的一句话,就完全明白了他的意图。必竟这个世上又有谁能读过历史,知道其中的大概事情,还能够将它重来一遍呢。
  心中有了计划的孙策对着陈群直接说道:“长文兄,如今应是在家修养身心吧!不知长文兄可有兴趣来帮小弟,共同建设这江南大业呢?”
  陈群本想推辞一番,但看到孙策那清澈真诚的眼神,心中不由得的突然一阵激动。
  “这不就是自己寻找了多年的明主吗?能将庐江一地建设的如此欣欣向荣,郡安民泰,必然能将其他的郡县同样的发展起来。
  这江南所属的地域不断的扩大,不就是我实现自己抱负的好地方吗?若是错过了,只怕是再没有机会找到这样的明主了!”
  下定决心的陈群,突然离座,向着孙策长鞠一礼:“总督大人在上,陈群有话想说!”
  侥有兴味的看着陈群的孙策毫不犹豫的说道:“呵呵!长文又何必行此大礼,有话你只管说来,本将对你知无不言!”
  见总督大人如此信任,陈群深深的看了一眼:“如此群冒昧了!不过群以为,江南军如今在江东立足未稳之下,就将大军调往荆州。
  如今江东之地更是无善战之将镇守,无精锐之兵治理,各地已是乱象纷呈。不知总督大人又有何计划,对待这江东的乱局呢?”
  想不到,这个陈群一上来就是这么尖锐的问题,孙策不由得一楞,转瞬却微笑道:“江东,很乱吗?不至于吧?想子瑜、元直他们都是治世之大才,全柔,贺伯苗也是一时人杰。
  有他们在,江东,乱不起来!再说他们也不曾有人回报说江东乱起啊!长文,你过虑了,呵呵!不过是些跳梁小丑而已,长文你看着吧,等荆州平定时,江东必然会平静下来的!”
  陈群还想再说:“可是!”
  孙策却直接打断他,转移了话题问道:“长文,这么说吧,你对我江南的情形也已了解。你可想过,若是让你到江南来,你当任何职?”
  这回却是换成陈群登时楞住,这世上从来都是投靠的人,等着主公的安排。主公安排什么位置,就是什么职位。
  而一般来说多是将投靠的人,留在身边观察一段时间。对新人的才能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再安排一个较低的位置,过渡一下。最后才会慢慢的提升到合适的位置。
  可没有哪个主公如孙策这个总督大人一样,会直接问新投奔的人‘你想做什么官’让新人自己来选择合适的职务。
  却不知道孙策只是将后世的招聘手法,用了出来。此时的陈群就是一个前来应聘的求职者,如果是后世的人,当然明白其中的规则。
  必竟只有自己才最明白自己应该适合什么方面的工作。
  这也算是孙策对陈群的一个考验,看他对自己有没有信心。但这样的招聘行为却是这个世上的第一次。孙策这破天荒的举动,却让自认才智过人的陈群,心中七上八下的挣扎不已。
  不时的抬眼瞄一眼孙策:“能做一郡之长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可是我只是个与总督大人初次见面的新人,就想要做这太守的高位,未免有些儿戏了!
  可是其他的什么位置合适呢?去做个县吏,那肯定非我所愿,究竟应当先什么呢?这官位还真是高不成,低不就啊!”
  这世上第一个吃螃蟹的陈群,终究还是没有说出自己最想要的官职。从小受到要谦虚忍让的儒家教育,让他根本开不了这个口。可是要让他去做低级的官吏,又不是他心中所愿。
  毕竟有一个可能的太守之位在哪里向着他招手,他又怎么能轻易放弃呢。
  等了足足一刻时间,看着陈群越来越纠结的样子。孙策好笑的为他做出了选择:“长文,本总督问你,你觉得,如今大汉的律法与所谓的举孝廉制度有何利弊?”
  年前陈群自己也是刚刚被举了孝廉,但派了个县长,却没能成功上任。孙策的这个问题让陈群又有些不知所措。他是知道如今在庐江一地,是不止一个为官的途径。
  有孙策与郡中的主官自己拉拢或征辟的,有如自己一般主动前来投靠的。不过更多的是孙策接收了原本刘繇手下的降官,当然还有一些被孙策认为是人才的世家子弟。
  而靠推举制做官的,在庐江反而成了最少的一批人,可以算是寥寥无几。
  要陈群说,举荐制不好,他是绝不会说的。必竟他自己是世家子弟,心里是想着要靠着这个制度做官的。但要说好,偏偏举荐制在孙策这里,却又不太合适。这几乎又是个两难的问题。
  片刻之后,孙策依旧没有等到纠结的陈群回答,干脆直接下令道:“本总督倒是有一件差事,想让你去做。明年三月之后,我们的江南一地,将会开始实行科举制度!
  而你,将与庞统庞士元一起,做为负责制定相应的立法与监督执行的部门主管!你们二人,往后就是我江南之地的御史中丞与廷尉了。
  不过在咱们江南这是一个新的官职,就叫做法官。你年龄大,经验更足,就为大法官。让庞统做你的助手,这大汉朝的第一次科举,必须由你们俩人制定的律法来保证。
  往后还有更多的律法要你们去制定,修改,完善。好好去做吧,本总督相信你能做好的。”(未完待续。。)


 第二五九章科举究竟是何物

  感谢好友596203290,还有古啊打赏!
  御史中丞与廷尉,这可是堂堂的大汉三公之位,这样的官职未来可能属于自己,让如今几乎是布衣之身的陈群心中惊喜不已。
  惊讶的是:“孙策这个总督大人居然能将这事关根本的立法,执法权,根本不加考察的交给我这个,算是初次见面的陈家士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信任啊!
  他是看在徐州陈家的面子吗?应当不会!看江南军对江南一地的世家虽然不曾刁难,却也不太买帐就知道,身为领袖的总督大人对世家的态度。
  而远在徐州的陈家,在大人面前应该不会有如此面子。
  那就是只看重了我这个人的才能了,总督大人非是常人,果真能行非常之事啊!”
  此刻深感自己被看重的陈群,心中更是欢喜非常。对年轻的孙策却起了强烈的知己之心,对孙策的用人的魄力更是佩服之极。
  虽然不知道这法官究竟是几品官,但陈群知道,必然不会太低。
  否则这律法制定出来根本没有人服从,而且只要自己好好努力,有朝一日,自己与那个叫庞统的必然会升到总督所说的那两个位置。
  能负责整个江南的律法制定,将来更有可能是整个大汉的律法。那么这个官职必然也不小了。
  虽然不是心中最想要的太守之职,陈群却依旧是欣然接受。只是第一次听到科举这个词,让陈群一脸的迷惑。
  “好吧,总督大人!律法本是群所之专长,属下愿意接受此职。只是这科举究竟是何物。如何运作,若是不知其中底细,属下实不知从何处下手!”
  孙策定定的看着眼前这个已经成熟起来的陈群,心中想到:“他后日设定的九品中正制,只是察举制度的改良版而已。不过是让他来了个换汤不换药,最多是将药物升级了一下。
  但这帖没了效力的药,已经治不好大汉的痼疾,反而是造成魏国到了曹丕之后。朝廷上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才上进的道路,还让心机深沉的司马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直到曹氏皇帝的权力被彻底的夺取。
  而如今的江南一地,在祖郞扮成的山贼的配合下。一些不合作的世家都永远的消失了。留下的一些小世家,并没有多少实力。进行大规模改革的阻力就要小的多。
  就算还有人不开眼的想要阻止,强悍的祖郞山地军就会教会他们,什么叫做服从。
  这样的环境下就很适合进行大的改变。实行了改良版的科举,人才将直接从民间选拔。所有可能担任高官的士人,都将是天子门生。这样再强大的世家,也没有可能把持朝政。
  而一旦这个政策实施,世家的没落将是必然的结果。加上法官的设立。配合着星火营,军法处。就能形成完整的侦查,检察。执法制度。
  并且孙家的子弟做为最高的军事长官,牢牢的掌握军队。谁想要造反,那根本就是找死了。军队与法律,就是一个政治集团稳定的根本前提。”
  其实庐江书坊开工三年以来,不但印制出了大量各行业与门类的经典。更重要的是成套出版了刘莹家传的《淮南子》。此书一出,大大的活跃了江南的学术气氛。
  有郑玄,马日磾等大儒的名声吸引,无数的书生们都纷纷来到江南求学求官。张昭按照孙策的指示,趁机在整个庐江郡每个乡里都开办了免费的书院。
  让没有官做的书生们,进入书院教童子们读书。如今免费的书院更是开始向整个江南,已经占领的郡县城乡覆盖。来再多的文人也是不够用。
  幸好,第一批进入各级书院的少年们。经过三年的学习,基本已经能够胜任为更小的孩子,起蒙的重任。只要他们坚持一边学习,一边教学,倒也能满足初级的教育。
  孙策笑着对陈群说道:“科举与举荐不同,它是通过县、州、府三个等级的考试。直接面向整个江南招考想要做官的文士!只要考试合格,就能任命为相应的官职。
  而且我们可以根据江南的具体需要,设立相应的招考科目。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增科两类。每年固定分期举行的称常科,若是有临时需要,而举行的考试称增科。
  只要自认为有本事的江南文人,都可以报名参加相应的科目的考试!而你与庞统,应该是我江南一地,最后一批不用考试就做官的文人。”
  当孙策将心中构想了许久,并与周瑜反复商量的科举制度,完整向陈群解说了一遍后。
  厅中陷入了深沉的静默。想了片刻,陈群大惊失色道:“总督大人,你这样岂不是将以往世家的为官之路,完全废弃?
  等若是将如今的世家子弟做官的机会,完全与那些寒门子弟均分,让他们共争了。
  如此一来,对天下众多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