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重生孙策 >

第434章

重生孙策-第434章

小说: 重生孙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回攻城得的英雄勋章,看来要提升上一级了!不知道要不要在师父面前戴出来呢?要是让师父给我行礼,那感觉,还真是。
  啊,还是不要了,到时被师父随便找个借口罚抄书写字,那可划不来!”
  不知道吕蒙心中的小算盘,孙策继续迈步向前。刚刚转过一个街角,却见前方一间店铺前,人山人海的挤着一群人,整条街已经被堵得水泄不通。
  看那店铺的招牌却是一家文房四宝与成书店。不知所以的宋谦急忙上前打探。
  几个书生打扮的人,手里抱着一摞摞的新书,走到孙策的前方的不远处停了下来。看来是搬书累了,其中一个书生拿出一块干净的麻布,摊在一段干燥的路沿上。
  众书生这才将手中的书籍,一起小心的放在麻布上。一边开心的笑着谈论起来。
  “徐兄,这回群贤阁发行新书,咱们可算是抢到头里了。这次小弟十本书都买到手了,不似上个月的新书发布,小弟只晚了一步,结果连一半的书都没买齐。
  还是大家一起合作起来买书更方便啊!下回咱们还是要如此,互相帮忙着买才好!”
  “谁说不是呢?要说还是要感谢这庐江书坊,要不是他们制出了这种价廉物美的纸书,咱们就连书都读不起呢!想以往买一卷书的钱财,如今都可以买上三五十本了!”
  “王兄你这就不知道了,要说这天下的书籍,还是咱们舒县最便宜喔!小弟在冀州表叔的儿子,前些日子还特地寄信过来,让小弟为他代购些书,咱们庐江的读书人才真是有福呢!”
  “哦,是啊!就连咱们这样的寒门士子,只要稍有余财。都能买的起书,看得起书,藏得起书了。难怪李兄你都要买双份的书本,原来是代你表亲所买啊!”(未完待续。。)


 第二四九章将军诗词

  那被称为李兄的书生有些得意的说道:“谁说不是呢!那些奸商可是心黑的很,一本书只贩到冀州就要比咱们舒县贵上两三倍的价钱。”
  那几个书生都有些气愤的纷纷骂了起来:“正是这些无良奸商们在,咱们买书才会如此困难!真应该让县令大人将他们都捉了起来,不过舒县的县令好似不管事。”
  “他们看有便宜,就将书都全部买了回去。咱们舒县的书店里,可是从来都见不到多余的书。每次印多少出来都不够卖的!偏偏咱们这些本地人还买不到想买的书。”
  那李姓书生略有些尴尬的笑道:“众位贤弟,此事也不能怪那些商人们。只能说这纸书实在是太好了,太受这天下的读书人欢迎了。
  大家自己有书读了,也要为天下所有想要读书的文人们着想一番!”
  见众人都停住了话头,有些奇怪的看着自己。必竟是自己先提起这个话题的。
  那李姓书生白净的脸上,突然红了几分,急忙转移话题:“不过即便到冀州贵了两三倍,也要比那些木牍竹简便宜的太多,更不要说那些绢帛之类的贵重书籍了。
  那些老书还不方便运送保存!想当年孔圣人不过只有藏书三千,已经汗牛充栋。可是为兄的近一千本藏书,连一面墙壁的书橱都不曾放满呢!哈哈!”
  那几个书生果然都被吸引,一脸羡慕的看着那个得意的李姓书生。
  王姓书生说道:“咱们这些人。还是李兄最是富有,都藏了一千册书了,小弟还只有可怜的二百余册!其他的不是买不到,就是买不起!”
  李姓书生笑道:“贤弟不用急。群贤阁将来可是会出版许多的书!听说单只蔡中郞的女公子嫁给咱们孙总督时,就带来了蔡中郞一生收藏的四千多卷经典。
  当年可是装满了整整十几辆的马车,送入总督府中。如今还要再加上郑师,马师与他们的弟子等大儒的自传经典,这些都会印制成书。那时只怕少说也会有万卷书籍!
  到时咱们可都有机会读书破万卷了!哈哈!”
  众人都是一阵真心的恭维,那王姓书生却是说出了众人的心里话:“唉!李兄!要说读书破万卷,大伙谁都想。不过这就要李兄大力帮助了,咱们这许多人可只有李兄出手最是大方。
  几乎将群贤阁印出的书全部买齐了!小弟才是真心的敬佩兄长的向学之心啊!”
  那李兄听着众人的夸赞。心中大爽,开心的说道:“只要诸位能爱护好书籍,本人家中的藏书皆可向诸位贤弟免费开放!大家一同做这学问才好!
  将来,等贤弟们学有所成。咱们也一同出仕去做这江南的县令!太守!”
  李姓书生这一手却是十分的高明,转移大家的注意力的同时,大大的拉拢了这几个书生的心。几个寒士们听到能有书读了,无不是大喜过望!纷纷感谢这难得大方的李兄。
  怎么能让几人不高兴呢。有这个李兄的这句承诺,不但代表眼下有书可读。将来庐江书坊可是会源源不断的发布更多的新书。
  只要李兄愿意继续买,大家只需出力购买,就有机会看到无数大儒们的经典大作了!
  那个徐姓的书生马上有些神秘的说道:“几位学友可曾听说!咱们的邻居,那个李麻子家的二小子。上月从庐江书院出师了。听说他被张长史派去豫章的南野县任县吏了呢!
  想来若是顺利,平安的过个三年。他就能升为县丞了!”
  另外几个书生都是一起惊讶的议论道:“真的啊!真是想不到,这傻小子以往总有些呆呆傻傻的样子。怎么就出仕了呢?看来去这书院读书,还真是出仕的捷径了。
  不过如李兄这样的才子,不论是人品还是才学,都是上品之士。至少要做个县令才不显得屈才。到时我们这些穷书友,还要请李兄多多关照提携才是啊!”
  在一旁的孙策听了几人说话感觉有趣,不知觉的靠近了几人。
  这时,前去探听的宋谦前来回报:“主,主人!前面的书店正在进行庐江书坊一月一度,售卖新书的活动。从各地赶来的文人士子,还有商人们正在疯狂抢购。”
  孙策眉头微微一皱,心中有些奇怪:“这个吴用,为何要把书本销售弄得如此紧张呢?不能再多开些工厂加印吗?这书本,在将来迟早会是大众化的东西。
  还要让批发商与另售者一起抢购,未免有些多此一举了吧!这样抢购虽然能锻练书生们的身体,可是却是影响了整条街的商业活动,实在是不妥之极了。”
  看到眼前的那堆新书,孙策随手就拿过最上面的一本翻看了起来。那李姓书生正说的高兴,看到突然有人不经允许就去翻动自己最心爱的新书,本想发怒的骂上几句。
  却突然看清孙策与周瑜的衣着华丽,气宇轩昂,绝非常人。两人周围更是便装的护卫严密,却是颇有些眼色。急忙将险些骂出来的话,咽了回去。
  宋谦等人见主公靠近一群陌生人,也只能无奈的显身出来。将孙策、周瑜与这些士子隔离开来。正说得高兴的书生们反而被挤到了外围,远远的离了他们所购买到的新书。
  书生们顿时全部傻眼,鸦雀无声的盯着同样一脸呆滞的孙策!不明白这突然冒出来的何方神圣,占领了自己几人辛苦抢购到的新书。
  只是最有见识的李兄没有出声,几人也都只能静静的等待结果。
  而此刻发呆的孙策手中,却是一本最新出版的《孙将军诗词》。作者居然就是他自己,孙伯符。
  淡雅的蓝色书面上,镂空刻印着是一枝优美的兰花,更是写着文姬夫人校印。只略看过内容,正是自己曾经‘做出’过的诗词,孙策顿时明白这正是蔡琰做的好事。
  “难怪这小琰前夜在欢娱过后,说要给本将一个惊喜!还以为她又有喜了呢!这丫头,还真是想得出来!
  本将这个文抄公,居然能出诗集。这不是太过搞笑了?哈哈!”(未完待续。。)


 第二五零章在下陈群拜见

  想到好笑处,孙策拿着诗集突然笑出声来,周瑜接过孙策手中的还有着油墨味的新书翻看了几眼,却是一脸的敬佩。
  “兄长实在是文武全才,不但武艺好,这所做的诗词更是精妙绝伦,无一不成经典。小弟佩服的五体投地!
  还有今日这句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同样是经典之作,只是不知全诗为何。
  待回去之后,小弟定要琰嫂子加上这一首才好!”
  已经抄诗抄习惯的孙策,微笑的看了一眼周瑜:“公瑾,你终于想通了!想通了就好!哈哈!人生就这么短短的几十年,莫要辜负了你身边的有情人啊!”
  转眼却看到宋谦等卫士,如临大敌的将新书的主人都远远的赶了开去。孙策更是有些哭笑不得的挠挠头。
  向着郁闷的书生们招手道:“都来,都来!怎么,好不容易买的书都你们不要了?”
  书生们都是腹诽着:“明明是你的手下强行赶人的好不好!这舒县可是多年没有见到过如此张狂的家伙了。不过如今突然出来一个,必然就不会是简单的人物!”
  读书人必竟眼光更强,而且没钱读书之人,为了生活之故,倒是少有几个能成为书呆子的。见几人重新围拢过来,孙策有些好奇的问那个几人中最有钱的李兄。
  “这几位兄弟,看你等也颇有学识,怎么不去张长史处求个出仕的机会。还要自己买书来读呢?你们如此爱书,难道都不知道,若是出仕之后,官府自然会给你们配备所需的书籍吗?”
  几个书生都是一脸的惊讶。不知孙策究竟是谁,好象对舒县的官府十分的熟悉。
  只有那相貌儒雅的李姓书生,却是上前一步,恭敬的一礼道:“在下陈群,拜见上官!不知两位上官驾到,小生等方才在此胡言乱语一番,还请上官恕罪!”
  见被看穿了身份,孙策瞪了一眼大惊小怪的宋谦一眼。摆出这么大的阵仗来。有眼睛的人都能看出自己这边来的是高官大人物了。
  这才对着陈群哈哈笑道:“哦!陈群兄不必多礼!你们方才说的可是十分精彩,本官听的也很是入耳,深有启发!你们说的都是事实,又何罪之有!
  咦!陈群?陈群?你这名字怎么如此耳熟呢?”
  那几个书生与孙策一样。都是十分奇怪的重新打量起了这个之前,一直自称李兄的人,怎么突然改名叫陈群了。
  更有几人正在暗中猜测着孙策的身份,官职大小。
  本在后面的周瑜同样是脸上动容,上前一步问道:“兄台。你可是那颖川陈群,陈长文?奉孝兄倒是说起过你,对你的才识极是佩服!
  兄长”
  周瑜话没有说完,只是用眼神对孙策示意了一下。相交已久的孙策当然心领神会。不论这个陈群是谁,能被郭嘉这样的鬼才看上眼的人。绝对不会是差劲的货色。
  这样的人才,被兄弟俩遇到了。自然不能轻易放过。
  而且孙策心里还隐约记得,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个陈群可是创建了九品中正制的大能之士。能改进一个国家的选官制度,并让它延续数百年,这样的人物,又怎能是小角色。
  虽然未来孙策主导的大汉不会继续使用察举制的选官之法。
  但象陈群这样的法律专才,在任何时代无疑都是十分重要的。孙策不知道陈群怎么会跑到舒县来,与一群书生一起抢购书籍。
  却依旧如同见到旧友一般,大喜上前,紧紧的握住了陈群的手,上下摇动了几下。
  心中得意的暗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