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重生孙策 >

第29章

重生孙策-第29章

小说: 重生孙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过,永不放弃任何一个兄弟的!你也一定不会放弃我们这几个兄弟,一定会来救我们出去的!
  我们一直在等着你们!我们终于等到了,可是赵大牛他们却受的刑太重都等不到将军了啊!
  围在周围的将士都是纷纷落下了勇士之泪。不知道是谁带头唱起了新学会的军歌。
  “狼烟起,江山北望,龙起卷马长嘶剑气如霜,心似长江水茫茫,二十年纵横间谁能相抗,恨欲狂长刀所向,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乡。何惜百死报家国,忍叹惜更无语血泪满眶,马蹄南去人北望,人北望草青黄尘飞扬,我愿守土复开疆,堂堂中国要让四方,来贺”
  这时间,整个天地间也被这也被这带着血泪的歌声充满了。
  


 第三十四章浊酒一杯喜相逢

  
  营帐里,只剩下我和李孝儒。其他的众人各自去安排自己的事务。
  伤兵们交给贾华负责送往兵营找郎中治伤。
  我终于冷静下来和李孝儒继续开始与众人商谈过的话题。
  李孝儒赞许的说:“主公真乃雄才大略之明主。完全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了,你现在终于成长起来了。而且对计谋的运用也不差于文优了,兵书说,夫未战,庙算已胜之。件件事情安排下来,井井有条,陈瑀的所有行动都在我们监控之下了。不愧为兵法大家之后人!”
  我苦笑道:“军师,你太客气了!我也只是按照你的思路做出相应的安排。这次倒是抢了军师的功劳了,对不住了!哈哈!下次一定不和你抢肉吃!”
  李孝儒也微微一笑:“主公英明,能闻一而知三,且算无遗漏。文优为能投到主公帐下,为主公出些微薄之力而庆幸。不敢言功啊!”
  我想道:“这个李儒还真是个聪明人,知道什么时候捧上级一把。他是深明功高震主的道理啊!难怪能在当初深得董卓的信任。
  而且,看事情又明白,分晰能力又强。这才真得是阅历丰富成熟了的高级人才啊!这样的人才,是绝对不能让他冷了心的。要常常鼓励,大大表扬才好。收心之道,不就是属下让你有成就感,你让属下也有成就感嘛!”
  我走到李儒身边,抓起他的手,认真的对他说:“军师,老天真的是眷顾于我!把你这样的大才送到我这个无名小子身边!助我达成我们的理想。这段时间以来,你的尽心尽力,我是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的!只是我们现在条件尚且不好,只能暂时委屈军师了。
  等到日后,我们平定了江东,我孙策定会论功行赏。不会埋没了军师的大功!我要让天下人都知道,是你!文优助我平定了天下的乱局。”
  李儒的眼角有了一丝湿润,他想到:“这不就是自己一直在追寻的明主吗!虽然,他相对来说还很年青。他的事业也才刚刚起步,甚至可以说是还没有起步。但他的表现却是可圈可点,待人处事的态度,方法完全不象是他这个年龄的人所能做出来的。”
  “他几乎不比历史上任何一个能成就霸业的诸候差。
  性情决定成就啊!他宽容,大度,知道调动下属的积极情绪而且不武断的做出决定!假以时日,等他再成长一些。天下未必会有人能是他的对手啊!我原以为这辈子已经再没有了希望。却在逃难中遇上了他,这难道不也是老天对自己的照顾吗?”
  李儒轻轻松开我的手,一揖到地:“主公,不以文优才薄,如此宽待文优。救文优叛逆之身于不可挽救之中。主公的重活之恩,文优必粉身以报!”
  我手忙脚乱的扶起他:“好了,军师。我们就不要再互相感谢了!单是你的江东一策,你就称的上是我的张子房,你的功劳我都会记住的!再谢下去,咱俩也不用谈正事了。哈哈!”
  我们笑了一会我继续说道:“军师,我们是否需要把这里的情况通报给袁术。提醒他一下,这个陈瑀可能反叛的事情?”
  李儒摇摇头:“主公,文优觉得没必要。你想,袁术信你还是信陈瑀!须知疏不间亲啊!而且,袁术自己也必然有眼线留在寿春,这里的情形必定会有人报告于他。
  我们只须把自己的情况详细情况报告给他就行了。让他知道,我们并不是事端挑起的一方就可以了。加上陈瑀现在还没有确实的造反,我们如果这样报告了。到时出现意外情况,反而不好解释。”
  我信服的点点头:“那好,暂时就先这样安排。”
  我转头向吕蒙说道:“吕蒙你和宋谦明天带上十名亲卫,我们也去加入斥候队。顺便一起去逛逛寿春城。”
  吕蒙立刻高兴的跳进来:“好的主公!我马上去安排人手。要说寿春城,可没人比我更熟的了。主公你不知道,你没来以前,我和宋谦差不多都把这城里里外外的都逛了几遍了。游寿春找我带路,那肯定是没错的!”
  说完话,不等我们反应过来又匆匆的跑了出去。真是个孩子气的家伙。也难怪除了长的高大一些,看起来老相一些。他也毕竟才十五岁,你要他老气横秋那不是要他的命吗!只好随着他一些了。
  不过这段时间,我让他一空就看兵书,他倒也确实聪明。只需看过几遍就能牢记,而且很能发挥想象力,把兵法活学活用起来,能和军中这些有经验的老将们进行探讨,不是个死读书的孩子。很有培养前途啊!
  等再过一段时间,学完营中所有的兵书了,我就会安排他开始尝试着带一队士兵。在实践中的学习才更加有效,让他进步的更迅速,更扎实。
  我庆幸自己提前开始培养他,相信他的成就,应该会比原来只能在孙权手下发挥出来的更高吧。
  而陈武毕竟大了三岁,也已经自己开始操练兵马。从上一次单独与他谈话后,就很少用心了。军中打架的事再也见不到他的影子。反而是劝架的人里常常有他存在。
  我只要给供应给他充足的兵书学习就行了,他也知道我要忙的事情多。于是,就总是见到他捧着兵书围着韩当这个军中唯一的老将转悠,也不知道韩当会不会被他转的眼晕。没办法,谁让江都那边也要人手保护呢!几个老将都没能过来。只好暂时辛苦韩当帮我教徒弟了。
  谁让我这个年青的主公忙呢!做主公的要操心的事情本来就很多嘛!
  当天晚上的晚宴上,我第一次喝到了,这个时代的酒。不知道陈瑀在考虑什么,送了粮食不够,居然还送来了几坛子黃酒。我们当然不会放松查验了。以防他下药。不过一番试验,到是没发现酒里下了药。看来是想让我相信他和平的诚意了。
  虽然,这个时代的酒看起来酒液比较混浊,不过,喝起来和我在现代喝过的黃酒口味到是差不多,只不过要更淡一些,酒精度明显没现代这么高,而且略感酸涩。
  酿制工艺的还是比较落后。对于三国的人来说,这就是美酒了。但对于习惯于后世的醇正酒味的我,就感觉是三国的酒,味道有点酸了。
  从二千年前杜康造出酒发展到今天,酒的种类已经是很多了,各种有含有淀粉和糖的植物被酿制成不同的酒了。如葡萄酒,甘蔗酒,花椒酒,乳酒(主要是游牧民族所制)等等。种类极为丰富。不过因为没有好的过滤手段,酒多是带着一部分酒糟的,因而看起来比较混浊。所以,人们招待宾客时通常都会说,浊酒一杯喜相逢了。
  就在东汉末,人们已经学会了用简单的蒸馏器皿来制做蒸馏酒了。当然,度数也不会很高。大约二十五度左右。而这些酒因为制法复杂,加工工艺的不成熟,加温过程中,酒精的损耗极大,所以产量很少,度数更不可能达到很高。
  因而,这种酒耗费的粮食是普通酒的十倍以上,在这个粮食极端紧张的年代也只能是偶尔做上一点,用以供应王公贵族节庆时饮用。普通的百姓饮用的就是各种各样的酿造酒,最多也就五到十度,相当于现代的低度米酒或啤酒之类了。所以酒量大的人常常是千杯不醉。就看我们现代人,酒量好的,有几个人能被啤酒灌醉了的。
  


 第三十五章吃豆腐引起杀戮

  
  端着手中的酒碗,看着碗中浑浊的酒液。喝惯了现代净酒的我确实是提不起多少酒兴来。
  我心中暗想,以后等事业稳定下来了,倒是可以改进一下酒加工业。这种一斗葡萄酒就能换得一州之长官的年代,这造高档酒的生意还不是跟抢钱一样。
  想的我心里美美的,咧嘴直笑。一起饮酒的几个将官还以为我喝醉了,发起酒疯来了。直劝我少喝些。哈哈!众人谁知我所乐!
  第二天,完成每天的晨练后,我们就骑上了自己的马出发,去接替昨夜城北方向的哨探。其它方向自然有韩当会安排斥候查探。两只小白狼蹲坐在马背上为它们特制的两个深深的背筐里,它们站起来时,恰好露出两只眼睛,可以看到外面的情景。
  我让它们自己跑一段再骑一段时间的马。两个小家伙,营养有些过剩了。再不让它们锻练起来,我就真的变成在养猪而不是养狼了。
  我们安排了五个亲卫化妆为普通百姓分散负责各个路口的值守。另外五人骑着马跟着我们沿着官道一路向北,如同散心一般,一路欣赏路两边的风景。这么久了,大家整天不是行军,就是操练,难得象今天一样趁机出来溜达一下。也算是‘出公差’了。
  离开寿春城不远,就进入了北部山区。看着两边的高耸的山岭,紧夹着官道。在我看来倒是一个打伏击的好地点。路边的苍翠山色,更是赏心悦目。嘲笑一下自己,倒是得了‘职业病’了。
  这时只听宋谦说道,这里就是著名的八公山了。当年淮南王刘安,就是在这里跟着八位神仙学会了做豆腐。
  传说:刘安在家炼丹不成,胸中烦闷,外出散心,忽见对面北山下来八位老人,虽须长齐胸,但神采奕奕,健步如飞。刘安大惊,疑是神仙,便求长生不老妙方,老人说是吃了用磨碎大豆做成的食物。刘安如法炮制,得豆腐。
  从此,豆腐之法就从八公山下向全国传播开来,当地人制作豆腐的技艺世代相传,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豆腐。很多人都掌握了一套好手艺,这种豆腐采用纯黄豆作原料,只用八公山的泉水精制而成。做出的豆腐细、白、鲜、嫩,深受欢迎。
  我听了宋谦和吕蒙你一言我一语的讲诉才明白,原来豆腐这种养生美食的起源是这样的。
  只可怜刘安这个豆腐之祖,欲反不成反而被手下出卖,也真是个悲剧的王爷。至于他是不是真的想造反,也是未必。
  这个世道,皇帝说你想反,你不反也是反的。一切都是为了皇权。
  想来,我也好久没吃豆腐了,豆腐可是我最爱的美食一之啊。来了这里就干脆去尝尝原产地的鲜豆腐,看是不是真得有传说的那么好。
  我哈哈一笑道:“既然到了这豆腐发源地。子明,你去瞧瞧哪里有豆腐作坊,我们一起去吃刘祖师做的豆腐。”
  我们又骑马向前走了大约两三里路,终于,在路边的一个小山岙里发现了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子。远远看去,一条清澈的山涧在离小村子不远地方潺潺流过。青翠的竹林掩映间散布着几十间茅屋,袅袅的炊烟轻轻的向上升起,好一片温馨的山村景象。
  肚里的馋虫顿时被勾起,我加快了马速,向着想象中美味的豆腐冲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