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盛唐风月 >

第994章

盛唐风月-第994章

小说: 盛唐风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听到李祗这样问,杜士仪立刻意识到,李祗身上还带着什么极其要紧的东西。他见过河东节度使程千里后,程千里兵发修武,直扑汲郡新乡,而他和郭子仪在扫荡完洛阳近畿,也来不及回洛阳,立刻兵分两路,他往西克复荥阳郡和陈留郡,逼降田承嗣,而郭子仪则往南,收复临汝郡和颍川郡。所以,在陈留郡时,得知灵昌郡内叛军齐集攻打吴王李祗,他甚至来不及去雍丘见固安公主,立刻领兵前往解围。
    然而,那一支围困卫南的叛军人数众多,若不是他命人打起杜郭两面旗帜,让对方误认为是他和郭子仪同时赶到,再加上前军骁勇,而叛军则有些慌乱,只怕还有一场硬碰硬的恶仗要打。为了做戏逼真,他率军衔尾追击了一段方才收兵,最大的收获就是在叛军之中抢回了吴王李祗。不论这位年纪一大把的李唐宗室究竟有多少才能,能够在关键时刻亲自领兵断后,这份胆量魄力便值得人钦佩。
    他想了一想,最终摇摇头道:“大王见谅,你重伤之后,叛军裹挟了你走,军中将士救下你时,你衣袍散乱,并无任何东西,恐怕佩玉等贵重之物都被叛军夺去了。”
    李祗见杜士仪认为自己担心的是财物,嘴角顿时抽搐了一下。他倒宁可是杜士仪发现天子那份手谕,于是借口叛军夺取悄悄将其毁弃,否则如果真的落在叛军手中,然后被这些无君无父的家伙宣扬出去,那么,当今天子会被推到怎样的深渊?放着忠臣良将不用,却让自己这个只是勉为其难挑起重担的旁系亲王来当什么元帅,军心万一真的乱了,大好局面岂不是转瞬落空?
    杜士仪也注意到了李祗仿佛心乱如麻,想了一想,他也就没有和这位重伤未愈的亲王继续攀谈,安慰了他几句后便打算离开,去找李祗幸存的亲兵和从者去盘问一下,这位吴王如此惦记的究竟是什么东西。可他刚走到门口,却和一把开门冲进来的仆固怀恩几乎撞了个满怀。连退两步的他看着这个早已不再年轻的军中悍将,没好气地斥责道:“怀恩,何事这样毛躁!”
    “大帅,你看看这个!”
    杜士仪见仆固怀恩脸色发黑地把一张纸递了过来,他不禁狐疑地接了在手。一扫之后,他的表情也凝固了下来。他又看了一眼仆固怀恩,随即斜睨了一眼那边病榻上的李祗,想了一想就折返了回去。
    “大王,这是叛军退入河北之前,令小股兵马在四处散发的东西,如果你支撑得住,还请看一看。”
    李祗见杜士仪神态郑重,不禁心头咯噔一下。眼见得那一张薄薄的纸摆在面前,认出了那赫然是自己之前看过无数次,纠结过无数次,也叹息过无数次的字句,他不禁仰天长叹了一声:“都是我的错,没想到事到临头,这东西竟然落到了叛军的手里!”
    听到李祗慨然承认,仆固怀恩不禁心头大怒。他三步并两步冲到床前,伸出手就想把李祗揪起来。还是杜士仪见机得快挡住了他,他这才不得不气咻咻往后退了一步,但嘴里却再也忍不住了。
    “那个昏君!身为天子却丢下长安只顾自己逃命,要不是大帅到得快,他这个皇帝兴许早就不知道是死是活了!如今平叛这节骨眼上,他却还是只知道用什么帝王权术,他就不怕寒了军中将士的心!如今安贼叛军这样大肆宣扬,说是陛下不信大帅,疑忌将士,军心民心全都不稳,谁还肯为他这个天子卖命!”
    李祗张了张嘴,本想指责仆固怀恩不可诽谤君父,可喉头却仿佛被什么东西堵塞了似的,一个字都说不出来。见杜士仪亲手为自己掖了掖被子,他突然一把抓住了杜士仪的袖子,满脸哀求地说道:“杜相国,当此国难之际,还请以大局为重!李祗无德无能,之前只不过是因为人心已乱,这才却不过众人推举,领头举义旗,却不是我真的有那样的才能和器量,哪有脸以元帅自居!恳请杜相国”
    他这话还没说完,杜士仪便笑握着他的手说:“大王什么都不用说了。此事和大王无关,恰恰相反,河洛军民无不钦佩大王忠肝义胆,我还要亲自上书为大王请功,请朝廷褒奖大王孤军断后的勇气!而那些从大王征战的勇士,也应该得到褒奖和赏赐!我之后会亲自询问他们,肯从军者一概照原建制编入军中,不肯者则归家园,我会行文官府镌刻匾额褒奖!”
    李祗没想到杜士仪非但绝口不提这叛军四处宣扬的诏命,反而口口声声说要替他请功,替自己的麾下将士请功,眼圈登时红了。他完全忘记了自己身上的伤痛,死死攥紧了杜士仪的手,声音哽咽地说:“杜相国,谢谢,谢谢你!”
    “大王重伤未愈,先休息吧,这些烦心事不用想太多。不过是叛军想要乱我军心民心的阴谋而已,不值得为此大动肝火!”
    当仆固怀恩跟着杜士仪从房中出来时,满肚子火气的他实在是忍不住了,拦住杜士仪就开口问道:“长安那位都做出这样不要脸的事情来了,大帅你为何要如此便宜了他?”
    杜士仪好整以暇地反问道:“我便宜谁了?”
    “便宜谁了?那李祗才打过几仗,凭什么”
    “不管他打过几仗,能够在叛军兵锋之下选择反抗,而不是投降抑或是丢下满城军民逃亡,力保城池不失,这就已经很难得了,更何况他还招募军民反击?面对叛军围城,令主力突围,自己断后,对于一个已经这样年纪的老人来说,不钦佩不褒奖,还要苛责?颁旨的又不是他,他甚至都不曾对麾下将士宣示过此事,足可见心中主意了。所以,传我的令下去,就说这是叛军故意耍诈,动摇我军心,完全是捏造的!然后把这印本送去长安,让咱们那位陛下头痛去吧!”
    仆固怀恩这才恍然大悟。他笑着一拍脑袋,小心翼翼地接过那张皱巴巴的纸,然后将其仔细折好,这才嘿然笑道:“我这就去军中知会上下,免得他们闹腾。少不得大帅上书陈奏此事的时候,再加一份军中上下联名书一块送上,就说军中上下对叛军如此污蔑陛下大为义愤!”
    见杜士仪显然对自己的心领神会分外满意,仆固怀恩才嘿然笑道:“叛军手中既有正本,陛下想要抵赖却难!”
    
   

第一千一百八十六章 内外交困的李隆基
    历史上;肃宗李亨和西逃蜀中的李隆基分道扬镳之后;在一于文武的拥护之下撤往朔方灵武;然后在灵武登基称帝。李隆基彼时已经失尽人心;李亨则因为百般受到迫害而在民间加了不少同情分;再加上启用了郭子仪等人;夺回长安和洛阳之后;皇位总算坐稳当了。和当初李隆基防着儿子一样;李亨也同样防着老子;连高力士玉真公主等人也全都远远放逐了出去;于是李隆基这位太上皇临死的时候;不可谓不凄凉。
    然而;由于肃宗代宗两代天子的疑忌以及掣肘;平叛始终不顺利;最后还是因为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人先后遭遇一模一样的子弑其父;以至于叛军内乱;大唐这才艰难地将这场安史之乱给彻底平息。而作为平乱的功臣;除了郭子仪;李光弼忧死;仆固怀恩叛死;来稹冤死;其他的悍将没几个有好下场;而宦官也是自此开始横行中唐晚唐。杜士仪从前每每读到这段历史;总要骂一句活该。
    然而现如今;李亨和广平王建宁王全都死了。李隆基至今尚未册立太子;而剩下的诸王之中;甚至连荣王这样颇有文名的都找不出一个来。即便如此;这些龙子凤孙们跟着陈玄礼回到长安城;面对完全空虚的东宫;还是有不少人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热情。大约是看到李隆基这个天子没了从前说一不二的那种威吓力;当初十六王宅中那些监院中官也跑的跑;散的散;第一次翻身做主的他们顿时空前活跃了起来。
    什么宗室驸马不得交接外臣;这样的禁令全都被他们抛到了脑后。从裴宽到王缙再到杜士仪推荐入朝的那些昔日幕佐;尤其是那座宣阳坊杜宅和平康坊崔宅;众多天潢贵胄都想探一探风声。当然;也有很想表现自己的诸如盛王李琦;直接跑到裴宽面前;慷慨激昂地表示想要带兵前往洛阳平叛;被这位左相敷衍了回去之后;他甚至跑到长安城中想要招募市井勇士;最后还是被杜幼麟半强硬地带着飞龙骑给请回了十六王宅;这才总算老实了一点。
    正是因为发现被自己压制了大半辈子的儿孙们竟是一个个全都蹦跶得无比欢快;李隆基方才更不敢在他们当中选择一人任命为招讨元帅。杜士仪当初就提请过此事;他就含含糊糊不愿答应。因为他实在是担心;只要这样的任命一下;那个被选中的人就会以叛军势大为由;请求出潼关前往前线;然后借着军中的支持;回过头来凌迫自己这个君父
    想当初;他不就是这么对父亲睿宗李旦的?即便是那些看似老实没有外出的;他也不敢丝毫掉以轻心;就怕他们是为了麻痹自己。太上皇的日子有多难过;他从父亲睿宗李旦的身上已经看得很清楚了
    李隆基本打算强行任命吴王李祗为招讨元帅的;可只是透出了这样一重意思;裴宽便表示坚决反对。这位左相年轻的时候喜欢硬顶;连王毛仲的面子也不买;可后来官越做越大;又越发信佛;性子也绵软了很多;更因为先后经历李林甫和杨国忠时期;更多的时候只是绵里藏针。可自从成为西京留守一手组织了长安保卫战之后;裴宽就一反常态变得强硬了起来。李隆基至今还记得裴宽那时候的劝谏。
    “吴王能够在河北河南以及都畿道几乎全部沦陷的时候挺身而出;确实是宗室当中的不世英才。如若如今是承平盛世;假以时日;吴王必定是又一个信安王。可现在时机不对;叛军仍然势大;河陇正在抗击趁火打劫的吐蕃人;北庭和安西则是一面要出击石国;一面要和葛逻禄周旋;平叛的主力就是朔方、安北以及河东三路大军;以及被规劝后反正的怀义可汗;吴王如为征讨元帅;军中民间全都会有各式各样的猜测”
    裴宽这番话在义正词严的最后;还算是婉转的——否则他难道直说;陛下有那么多儿孙;一个个都信不过;难不成打算把帝位传给吴王?
    既然知道中书门下两省可能通不过;政事堂的裴宽就第一个不答应;李隆基方才会瞒着高力士;派出仅有的心腹千辛万苦抄小道去见李祗;送去了自己的中旨。尽管是中旨;可当年中宗和睿宗那会儿都有过墨敕斜封官;他猜度着李祗只要有一丁点野心;就会借此站出来。这个时候面对既成事实;只要他在长安强硬一点;杜士仪人不在;裴宽难道还能硬逼着他收回成命?所以在他看来;这是堂堂正正的阳谋。
    可人去逾月;杳无音信;只有前线不断传来的捷报;今天说杜士仪和郭子仪又收回了那些城池;明天说叛军狼狈奔逃;后天又是哪几个叛将投降总而言之;一连串消息让长安军民无比振奋;却让李隆基这个天子越发如坐针毡。他甚至打过派宦官前往前头监军的主意;可外间早已把边令诚贻误军机祸国的事给宣扬得满城皆知;如果不是边令诚已经死了;只怕会被满城的唾沫星子完全淹死
    都是那姜度和窦锷捣鬼偏偏这两个在长安守卫战中立下了功劳的皇亲国戚就任监门将军;竟是得到了长安军民清一色的支持尽管也有忠于他这个天子的臣子表示反对;又抬出旧例;可却被更多的人抬出太宗皇帝旧例给压了下去。如果换做当年;他用得着在乎什么舆论民意;可现在却不行
    “来人;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