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盛唐风月 >

第768章

盛唐风月-第768章

小说: 盛唐风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帅;已经快巳正了。原本也不敢惊扰大帅安睡;是因为王侍御求见。”
    还未清醒的时候听到这样一个称呼;杜士仪足足好一会儿方才醒悟到那是说的王缙。想到昨天王维方才被李林甫巧妙地打发到岭南去数星星;他支撑着坐起后趿拉了鞋子站直身体;随手抓了一件衣裳后;便对龙泉吩咐道:“你去告知他一声;我昨夜睡得晚;等我收拾好了就去见他。”
    等杜士仪真正见到王缙;已经过了一刻钟。一打照面;他就只见王缙连寒暄的功夫都没有;霍然起身后疾步走上前;继而便直截了当地说道:“君礼;我不能眼看着李林甫那样折腾我阿兄;求求你;帮我想个办法你和阿兄是多年老友了;就算把阿兄要去你的幕府;也比让他上岭南强”
    尽管杜士仪觉察到王缙入仕这些年来;心性也好;行事手段也好;都和当年那跟随在兄长身后不显山不露水的样子完全不同;可如今王缙这般焦急的样子;又让他想到了当年王维被贬济州司仓参军后;那个为了兄长而将张嘉贞苗延嗣等辈恨之入骨的身影。他想了想;还是决定对王缙将利害剖析清楚。
    “我要摩诘入幕;看起来自然很简单;但你昨天也应该听到了;陛下既然认为摩诘文学才俊;在边地乃是暴殄天物;朔方和凉州尽管一个在北一个在西;但全都是边镇;又有什么不同?而且;近日看似安定的朔方也会有一场惊天动地的变局。”
    见王缙顿时眉头一挑;分明已经有所不快;杜士仪也没放在心上;继续说道:“至于岭南;是被罢相的张九龄出身之地;虽听似蛮荒之地;遍地蛮夷;可这些年来也渐渐多有才俊;否则也不会多出南选来。以摩诘的为人秉性;选人定然对他心悦诚服;而若有杰出之士能够得他举荐到京城来参加科举;名列前茅的可能性自然很不小。到了那个时候;你难道不是如虎添翼?”
    如果不是昨天杜士仪在千秋节那场夜宴结束后;就被天子召入了兴庆殿;王缙早就来了。今天上完早朝他在御史台应付了一下就匆匆赶过来;正是寄希望于杜士仪能够帮忙。最初得到那样的答复;他心里不无怨怼;可听到最后;他不得不承认;杜士仪说的也确实有些道理。可是;一想到李林甫当政这几年来;他几乎无有寸进;而且几次被调出朝中;他不禁深深吸了一口气;又提出了另一个提议。
    “阿兄之事;我可以依你;不过;我也另有一件事想问君礼。李林甫在朝一手遮天;你虽镇守朔方在外;可难保他不设法蒙蔽君王。与其生死荣辱决于这么一个奸相之手;你就没有想过自己入政事堂拜相么?你固然还不到四十;可入仕十八年;历官十任;无人可以指摘你的资历而且;只要你振臂一呼;必然应者云集;届时只要把李林甫这块绊脚的石头搬走;你尽可施展抱负我虽不才;可这些年也结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友人”
    是啊是啊;连叶建兴那种志大才疏之辈;也是你结交的人
    杜士仪腹诽了一句;但说出口的话却缓和得多:“夏卿;你所言虽说美妙;可却太高看了我;小觑了李林甫。这么多年来;他历经众多要职;很少出过纰漏;吏部侍郎任上;我好容易找到他一个错处;可却被他摘得于于净净。更何况;人人都知道他亲近惠妃;乃是寿王党;可如今即便太子立了旁人;他依旧深得圣眷;屹立不倒;看到这些;你还不明白么?”
    “你的意思是”
    王缙不比王维;权力的**也好;为官的眼光以及手段也好;全都更胜其兄何止一筹。他一下子明白了杜士仪的言下之意;尽管他很想否认那种潜在的可能性;但武惠妃之死;他通过之前努力交好的宫中内侍;隐隐约约也听说过一些风声;所以对于李林甫竟然能够屹立不倒;他一直觉得匪夷所思。也只有天子打算让李林甫和太子两两抗衡;自己坐山观虎斗;这样方才能够解释李林甫为何还能安坐相位
    “真是没想到好;我就只当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咽;忍下这口气明日你启程回朔方;我怕是无法相送了;告辞”
    王缙来得快走得快;以至于王昌龄宿醉醒来时;这位御史台排名前列的侍御史就仿佛没有出现过似的。
    留在长安的这最后一日;杜士仪和王昌龄两人少不得抽出空来看了看这些日子拜访者留下的墨卷;其中虽少有极其出类拔萃的;但也有些人值得称道。当王昌龄翻开其中一卷一目十行看完之后;突然击节赞赏道:“好一个绿钱生履迹;红粉湿啼痕”
    杜士仪被王昌龄这一声吓了一跳;等其送了那墨卷到眼前;看到那一首《长门怨》时;他暗自嘀咕了一声但凡文人;都爱自比妃妾;写什么宫怨诗;随即便念出声来:“君王嫌妾妒;闭妾在长门。舞袖垂新宠;愁眉结旧恩。绿钱生履迹;红粉湿啼痕。羞被桃花笑;看荨独不言咦;是岑参?”

第九百一十一章 大雁塔上揽才俊
    丰邑坊位于长安城的最西边,靠近延平门,素来乃是偏僻之所。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出入士子却极多,其中不少都赁居在景云观中。这年头的佛寺道观却不是慈善家,多余的屋舍租赁给科举士子,按照时间收取赁钱。这里多半是家境贫寒的普通读书人,最贵的屋子也不过是千二百文,最便宜的只要五百文就能住上一个月,却比旅舍客馆要便宜多了。
    在这样的地方,岑参已经赁居了大半年。即便五百文的房钱已经算是极其便宜了,可他仍然感到囊中羞涩。他自幼丧父,是兄长岑况将他抚养长大,供他读书,三年前他前去洛阳参加科举,结果却名落孙山,献书权贵以求提携也同样杳无音信。辗转两京之间这些年,他曾经几度丐食于南阳同乡,只觉得看不到任何希望。而自从寓居景云观后,他才发现,自己的境况远远不是最凄惨的。
    整个景云观住了二十余个士子,其中年纪最大的年近五旬,而混迹于科场已经十五六年,未有寸进,从来没有回过故乡,只听得家中同乡带话说妻子已经改嫁,儿女寄人篱下。这种窘迫的情景他只要想一想,就觉得心惊胆战。
    可是,两京那些权贵,他几乎已经投谒遍了。大多数根本见不着人,墨卷投进去石沉大海,少数能够见到人的,也许会赏识他的才华,比如当年博学鸿词科高第的李白,可李白自己都不无苦涩地表示不得重用,又哪来的能耐提携他?于是,他只能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这次得知朔方节度使杜士仪回京,想到其昔日三头及第,曾经提携过不少文人,他便抱着一丝希望又投了墨卷,谒见信之后附的是自己闲来所作的一首宫怨诗。
    这天他懒得出门,正和其余几位同住景云观的士人说话时,便有人不无愤懑地说道:“都说朔方杜大帅虚怀若谷,礼贤下士,可我投书已经好几日了,却没有半点音信。如今看来,不过是和别人一样的尸位素餐之辈!”
    岑参这才知道,并不单单是自己听闻杜士仪回京,死马当活马医地前去投递墨卷,一样想法的人也很不少。果然,有人起了个头,其他几人也唉声叹气地跟着附和。但凡科场失利的士人,前几年多半自认为怀才不遇,再跟着就动辄愤世嫉俗,然后渐渐产生自我怀疑,最后是抓着什么都会当成救命稻草,早已不顾任何颜面了。所以,才只四处碰壁三年的岑参,还没到那种地步,只觉得这些人在背后指摘着实有些没品,便打算找个借口离开。
    就在这时候,他突然只听得背后有人叫道:“岑郎君,有人前来拜会!”
    这景云观的道童们并没有出家人的出尘,市侩的xi气倒沾染了不少,平日要想听他们一声郎君,那是想都别想,直呼其名都是客气了,要不干脆就张三李四这般混叫一气。于是,岑参大为意外地回头一看,就只见陪同人来的竟然不是平日的道童,而是景云观一个有头有脸的道士。他连忙站起身来,正要开口询问时,那道士已然笑容可掬地对他介绍了来人。
    “这位是朔方节度掌书记王公,他说是特来拜会岑郎君的。”
    朔方节度掌书记!
    一听到这样一个官职,刚刚还在背后愤愤不平指摘杜士仪的众人顿时全都闭上了嘴。杜士仪幕府中人都有谁,早已和他这个幕主一样人尽皆知,除却早年的张兴之外,后来的王昌龄、高适等人都颇有名气。王昌龄如今是朔方节度掌书记,而高适则奔赴河东王忠嗣麾下为掌书记。两人近年诗集,都是杜士仪这个幕主亲自出资,让人印刷流传于两京,故而名声极大。王昌龄又是进士及第,因此名气更胜高适一筹。
    王昌龄这一年已经四十了,在场众人尽管有的人比他年纪还大,但刷的一下围上来之后,全都一口一个王公,叫得异常恭敬,反而作为当事者的岑参不知不觉就被人挤到了后头。可岑参已经没工夫去反感这些人的一拥而上了,情知王昌龄是来见自己的,足可见自己兴许入得杜士仪法眼,他心下顿时狂喜,脸上也不知不觉带了出来。才二十出头的他,还远没练成喜怒不形于色的城府。
    尽管被杜士仪戏称为王大炮,可王昌龄的待人接物却还是有分寸的。他得体地应付了这些上来自荐甚至攀交情的人,最后见这些人实在犹如牛皮糖似的甩不脱,他这才轻咳了一声道:“我明日便要随同杜大帅回朔方,今日前来拜会岑郎君,时间有限,不能和各位畅谈,日后若有机会,一定做东请诸位畅所欲言,今日就实在不便了。”
    王昌龄以朔方节度掌书记前来相见,却还说了拜会两个字,一个个人看岑参的目光自然是既羡且妒,可也不得不让出路来。而王昌龄走到岑参跟前,见其慌忙行礼不迭,他便笑着说道:“天气尚好,岑郎君可有兴趣和我同游慈恩寺浮图?”
    知道这景云观不是说话地方,岑参连忙答应。他尚有一个小书童在,但在两京落拓时间长了,仅有的一匹坐骑也已变卖,只有一匹驴子代步。跟着王昌龄出门时,他方才陡然想起此节,一时尴尬无地自容。可好容易盼到了这样的机会,难道他还要因为颜面而拒绝此行?
    等到了景云观外,他就只见外头尚有两个随从,但坐骑却赫然多出了一匹。他正有些发懵,王昌龄就笑着说道:“我初次见岑郎君,无物可赠,此为突厥良骏,便送君代步吧!”
    初见就是一匹良驹,王昌龄这样的手笔,岑参不禁讷讷难言。他往同乡亲友处去丐食,别人资助一两千文就已经是极其慷慨了,而一匹马的市价,在朔方这种市马之地,大抵是四十匹绢换一匹马,而到两京之地,至少得六十甚至八十匹。一匹绢二百文,一匹马至少得一万两千文,这还是寻常的马匹,王昌龄出手相赠的总不会是那样的货色,其价值就又更上一层楼了。
    虽则对于这样的馈赠有些惭愧,但王昌龄出言诚恳,岑参也就只好答应了下来。等到上马随同王昌龄同行,他只觉得这匹坐骑极好驾驭,脚力亦是颇佳,心中更觉感激,等来到慈恩寺大雁塔前,见四下士人众多,其中不少人都在兴致勃勃地议论着雁塔题名,他不禁心生向往,可突然就听得旁边传来了一个声音:“少伯可把人带来了。”
    “君礼。”
    见王昌龄和一个突然出现的白衣青年打招呼,岑参连忙朝对方看去。但只见来人仿佛比王昌龄小个几岁,和寻常士子相比,多了几分勃勃英气,双眸看人时,仿佛直入心底一般。他暗赞了一番果然如王昌龄这般名人就是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