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盛唐风月 >

第223章

盛唐风月-第223章

小说: 盛唐风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g到,置于上第荐给圣人才是应有之义。要我说,今科倘若并无其他jing妙文章,只取他一人,便对得起公论了!”
    张嘉贞倚重苗延嗣,最大的原因便是他不但文采斐然,而且京官任上多年,与自己又是旧交,兼且极有心计。此刻,他一时微微眯起了眼睛,随即便笑了起来:“好,好,既是如此,我回头便如此禀告了圣人。倒是你,回去好好安慰安慰令郎,让他不必计较一时得失。既然已经进了秘书省为校书郎,就该好好平心静气,一任之后,我必然会为他留心美官!”
    “那就多谢相国了!”
    捧得越高,跌得越快,众矢之的需不好做!
    翌ri宣政殿常朝之后,张嘉贞和源乾曜这两位宰相和往ri一样齐齐来到紫宸殿,单独向李隆基禀报政务之际,张嘉贞便抢在源乾曜之前,禀报了今科制举知合孙吴科自己阅卷之后的结果。他本也是xing情刚愎少有给人留情面的人,再加上又自忖文武兼通,一口气把其中几个应试者批得狗血淋头,然后又把苗含液等几个一笔带过,末了才开口说道:“所以,陛下,依臣之见,只有京兆杜十九郎的卷子颇堪一观。”
    源乾曜顿时大吃一惊。他的资历本就远胜张嘉贞,可拜相之后,张嘉贞在政事堂中说一不二,他看穿了其人脾xing,也懒得处处相争,可今科制举他受了姜度私下请托,原本已经打算万一张嘉贞又拿出从前那苛刻做派来,他就大大为杜士仪说一番好话,谁能想到张嘉贞竟犹如变了xing子一般。
    这会儿眼见得李隆基有些踌躇不决地看向了自己,他犹豫片刻便点点头道:“杜十九郎的这篇策问虽嫌太激烈了些,但终究言之有物。至于其他人,也并非一无是处”
    “并非一无是处,并不代表那策问就可圈可点!”张嘉贞既然明白了苗延嗣此前的意思,又记得杜士仪是当年源乾曜在京兆尹任上的解头,再加上他希望在政事堂中牢牢握住主导权,因而此刻竟是分毫不退让,“制举不比常科,要的是特异之才,而不是那些滥竽充数的!与其滥取,不若求jing!”
    见张嘉贞仿佛横下一条心只打算取杜士仪一个源乾曜眉头大皱,可犹豫了再犹豫,终究还是没有再抗辩。而李隆基若有所思地支着脑袋想了好一会儿,最终不置可否地说道:“等你们回去,把制举的卷子都给朕送来,朕要看看。”
    文武兼通,弓马娴熟,jing通音律如今正在盛年的李隆基堪称是少有的全才,因而,当他粗粗看过十几份知合孙吴科的制举卷子之后,便觉得大多数卷子的主旨确实大而无当,然而,除却杜士仪之外,确实还有两三个人的策问还算可取,就算不能置之于上第,置之于下第却也无妨。然而,张嘉贞的再次单独请见之后说的话,却让本打算今科取个三名的他动摇了主意。
    “陛下,杜十九郎倘若再取制头,那便是国朝以来少有的杜三头了!陛下登基以来,天下太平,文治武功皆是古今少有,何妨再由此添上重重一笔?”
    为了成全杜士仪的名头,却要让别人落第,那些各州举荐上来的人才自会有所分辨!
    李隆基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随即笑道:“张卿所言甚是,更何况杜十九郎名副其实,倒也不是朕偏袒。旁人皆道是你不喜他少年得志,如今看来,卿却颇为公允。”
    这公允二字让张嘉贞面上笑容满面,心里却恼火地思量究竟是谁在御前告状——是杜士仪本人,抑或是聒噪的中官,又或者是源乾曜那看似不哼不哈的老头。把这丝情绪深深压在心底,他便试探着问道:“倘若点其为今科制头,陛下打算授其何官?”
    尽管天子素来只预六品以上官的升黜,杜士仪即便今科再登第,那也用不着天子过问,但李隆基此刻心情不错,当即含笑说道:“不若授右拾遗吧!”
    此话一出,张嘉贞竟有一种弄巧成拙的感觉。纵使有心要捧杀,但右拾遗这种天子身边的近臣,他哪能容许一个和源乾曜异常亲近,和自己完全不是一条心的人担任,而且还是挤到自己的中书省?想都不想他便深深躬身道:“陛下简拔人才之心,臣能够体会。然则拾遗、补阙,天子近臣,绝不轻授,更何况以此为杜十九郎释褐之官,兼且他如此年轻,恐怕朝野内外全都会有议论!”
    “以卿之言如何?”
    张嘉贞本想说校书郎,可想想杜士仪乃是今科制头,校书郎之职据说只剩下了著作局还有空缺,天子比必不会满意,他于是在脑海中思量了好一会儿,这才字斟句酌地问道:“不若在京畿选一县尉如何?”
    “那便是万年县尉吧!”李隆基几乎想都不想便欣然点头,却没注意到张嘉贞连声答应后告退离去时,面上露出的一丝苦sè。
    万年县尉他记得苗延嗣提过,已经许了给人了!·


第二百六十一章 天下第一尉
    制科及第;原本还要再好好庆祝庆祝;可杜思温腻味张嘉贞那险恶居心;索xing也就只叫了杜士仪兄妹到自家山第;小小庆祝了一场算完。相比杜士仪解试和省试之后那大张旗鼓的架势;简直是低调了不止一星半点。紧跟着;他又以杜士仪即将释褐;邀了一些亲近的杜氏族人;给杜士仪办了冠礼。至于相交甚笃的王翰王维王缙;因书法笔墨之事而结识的颜家诸儿郎;三师兄裴宁等诸sè亲友道贺小酌等等;那就更不足为外人道了。
    而王翰亦是举直言极谏科;擢授秘书省正字。这清贵之职虽则并不算极高;但却是张嘉贞亲自吩咐的。酒酣之际;用王翰自己的话来说;这位如今在朝说一不二的宰相还告诫他不要和杜士仪交往太过密切;引来他好一番嘀咕。
    “张相国为人其实不错;就是太过刚愎了些;谁让你正好触了他喜爱的晚辈?只希望你不要调到他手底下;否则ri子可不好过”
    杜士仪却不以为然。如果在张嘉贞手底下;那就代表自己能进中书省;那时候ri子不好过他也认了。只可惜;中书省的职司可不是那么好取的
    王翰在长安城内找好了房子搬出去的这一天;杜士仪授官的确切消息也终于传到了樊川杜曲——释褐为登仕郎;授万年尉
    大唐凡一千余县;诸县分京、畿、上、中、中下、下六等。其中;后四等的县尉均为从九品;而畿县的县尉则为正九品;唯有京县的县尉;则为从八品;历来很少为守选的前进士释褐之官;往往官转两三任方才得授。即便制科题名;大多也只授畿尉;得授京尉的凤毛麟角;更何况京县只有寥寥几个;还要等着这几县的县尉出缺。而几县之中;最清贵又莫过长安和万年。然而长安城中西富东贵;辖长安城东城的万年县又盖过辖西城的长安县一筹;因而;这几个名额中;看似秩位不高的万年尉;历来是众所瞩目;号称天下第一尉
    进士及第只守选年余便高中制头;释褐授万年尉;当杜士仪奉命来到吏部;从吏部侍郎王丘接过了授万年县尉的制书时;几个流外的令史等官便不禁窃窃私语啧啧称羡。如今是开元初年主持岁举;为人最最刚直不阿的王丘取代迁官尚书左丞的裴璀主持选事;虽则法外不容情;但说话却不像他为人那般的;含笑勉励了几句之后;便吩咐吏部令史徐华将其送出尚书省吏部。
    而万年县署却是另一番景象了。眼下尚在职的五名县尉之中;前年主持过万年县试的郭荃已经四十有二;最年轻的薛明二十六岁;已经是少有的异数。至于年纪最大的;却是三十四岁中了进士;又由书判拔萃科题名;一任校书郎;二任洛阳尉;第三任转万年县尉;如今已经四十三岁的河东王璞。至于其他两个;也是在一任校书郎之后方才转任万年尉;本还志得意满;可如今立时被人比下去了。
    对于即将成为同僚;年仅十八岁的杜士仪;他们可以说是五味杂陈;尤其曾经亲自拔擢了杜士仪万年县试第一;之前又亲自为其办过制科文状的郭荃;心里最不是滋味。
    两年之前;他和杜士仪一为试官;一为白身士子;如今却已经是同僚了他从进士及第到万年尉;足足熬了九年;杜士仪却只用两年便完成了白身到万年尉的蜕变;这简直是老牛拉破车和千里马的区别
    京县比其余各县高出不止一筹;不但在县尉身上;也在县令以及各位属官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万年令韦拯出身京兆韦氏;乃是如今御史大夫韦抗的嫡亲胞弟;又是杜士仪同年韦礼的父亲。因兄弟二人出身京兆;又都在京兆府内任职;且官领本司;在长安城中可谓是名声赫赫。因韦杜同出樊川的关系;再加上杜思温又特意打过招呼;韦礼更是在父亲面前替友人说了无数好话;韦拯对杜士仪自然多了几分热络和客气;廷参之后不但亲自为他引见县丞主簿和其他同僚;又留下他说话。
    “杜十九郎;既是杜老府君将贤侄交托于我;本县的情形;我自然需得对你说明白。万年县乃是天子脚下;和长安县共属京兆府;共有六县尉;分管功、仓、户、兵、法、士六曹。如今出缺的这一曹;是功曹。之前离任的那位万年尉郑钦分管的;实则是户曹。而原本任功曹的郭少府;则是刚刚转了户曹。如今宇文融正奉旨检括天下逃户;郭少府倘若有功;这也算是进身之阶。所以;这空出来的功曹;自然就由你分管。”
    韦拯见杜士仪神sè一动;随即感激地对自己躬了躬身;他知道对方明白了自己的意思;便笑着轻轻一捋胡须道;“我调两个做事jing熟的书吏给你;你履新之际;可不能有丝毫怠慢。要知道;十ri后便是万年县试;掌管功曹的你得立即定下题目来”
    谢过韦拯好意;杜士仪又陪着这位韦家长辈说了好一会儿的话;这才告退出来;心里自是明镜似的透亮。可以说;杜思温不但早就授意他通过制举谋取万年尉;而且早就做好了相应的准备。他此前令赤毕仔细打探过;因而对于一县所司六曹也算小有所知。
    万年县所辖六曹之中;功曹管官吏考课、礼乐、学校;仓曹掌仓库、租赋、市肆;户曹掌户籍、婚嫁;兵曹掌武官、军防、驿传;法曹掌刑法、盗贼;士曹掌桥梁、舟车、舍宅。这六曹和朝廷尚书省六部;却是有些异曲同工之妙。掌管户曹、功曹、仓曹的县尉称之为司户尉;职责较为轻松不说;而且正符合了士人任职清要的特点。至于掌管法曹、兵曹的县尉;则向来被称之为捕贼尉;管的是捕贼捉盗;最是士人不肯去做。而士曹;等于就是个杂尉;最没前途。倘若授官县尉之际;不巧分到自己头上是这种职司;那足够人郁闷上几年
    他虽然对时人如此甄别的高下之分并不以为然;但不得不感激杜思温的一片苦心
    刚刚在韦拯的引领下见过其余五位县尉;此刻两名书吏再次带着他在整个万年县廨中转了一圈。和后世清朝那所谓的“前生不善;今生知县;前生作恶;知县附廓;恶贯满盈;附廓省城”谚语有所不同;如今的大唐天下一千余县中;那些偏远地方的土皇帝确实无人愿为;但倘若可以;无数县令都甘心情愿丢下自己那一县父母官的大印;去各州首府去当个县尉之类的属官;至于万年县这样的天下第一县就更不用说了
    前时他只是应万年县试;对县廨之中的建筑不过是走马观花;现如今被人领着一处一处看下来;他就只见每一座建筑都经过了jing心的修缮和保养;使其庄严肃穆而不失优雅。更难得的是;在长安东城这种寸土寸金的地方;万年县廨在宣阳坊占据了六分之一的地盘;东西曹厅和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