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天朝之梦 >

第562章

天朝之梦-第562章

小说: 天朝之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约有5000里长,虽然距离不短,但是沿途除了北海沿岸的地形比较陡峭,不利于施工,其余地道都没有高山大川。所以朕打算用10年时间,花费1亿银元把这段铁路修起来。这条铁路,也是日后我大明统治东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汗国的生命线!”

    这条计划中的铁路和历史上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在不少地方是重合的,实际上俄国人在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时候,也充分考虑到了便于施工的问题。除了避无可避的贝加尔环湖铁路,他们也尽可能选择平坦和容易通行的地段开工。所以对大明来说,控制东西伯利亚南部的平坦土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沿着历史上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路径修建自买卖城到额尔济斯河的铁路,只有贝加尔湖西岸山地这一个难关。如果要走蒙古高原东行,翻越阿尔泰山的话,这个工程就是放在100年后,也是非常有难度的,眼下的技术根本不可能进行施工。一个小小的八达岭铁路工程,现在还在艰难施工,何况是翻越阿尔泰山?

    至于走历史上的陇海——兰新铁路,同样面临着铁路线通过祁连山和天山的难题。历史上花了整整10年才修通兰新铁路,这可是100年后的技术水平啊。

    所以再三考察之后,大明铁路公司的外国专家们都建议朱皇帝修建一条途径东西伯利亚南部。连接北京和额尔济斯河的铁路,作为支撑大明在中亚地区和俄罗斯对抗的战略铁路。计划中的大铁路总长度超过了7000华里,比之莫斯科通往额尔济斯河的距离还长了近2000华里。

    不过由于目前大明的钢铁产业要领先俄国一筹,大明的劳动力也交俄国丰富。大明政府的财力也超过沙俄政府。所以还是有可能抢在俄国人之前,将铁路线铺到哈萨克草原上的。

    “皇上的意思是”左宗棠谨慎地试探。“等这条大铁路修通以后,我大明还要再和俄罗斯打一场大的?”

    “这就要看俄国是怎么想的啦。”朱济世冷冷一笑,“如果让他们先把铁路修好了,一定会先下手的!哪怕我们放弃对东西伯利亚的要求。他们也会向额尔济斯河东安和天山地区发动进攻,搞不好还会攻入新疆。”

    “可是一条7000里的铁路”

    “还会在铁路沿途修建集体农庄、集体牧场、城市、工厂、矿山和兵营。”

    朱济世道“随着这条铁路的修建,整个蒙古和东西伯利亚都会发展起来,那里的居民会在10年内达到上百万甚至是几百万。足以支撑百万大军的后勤,如果大明能够向哈萨克草原投入上百万军队,说不定我们和俄罗斯之间,会有长期和平的。

    如果我们放弃东西伯利亚。那我们就没有办法在10年内把铁路修到额尔济斯河了。到时候,反而不会有真正的和平。朕很了解俄罗斯人,他们没有把和平恩赐给邻国的传统。同俄罗斯当邻居,就要时刻准备打仗!”

    “皇上。”左宗棠紧皱着眉毛提醒道,“东西伯利亚乃苦寒之地,哈萨克草原也非富饶之土,而且距离中土遥远,转运不便,如要修建铁路,移民百万,这费用”

    “费用不成问题。”朱济世打断他,“朕已经做了一个五年投资10亿元的计划,资金主要将由皇室财团、兴业财团、西伯利亚公司、新疆公司、蒙古公司自筹。第二个五年计划应当可以投资20亿元。如此十年投资30亿,应该足够了吧?”

    现在的大明帝国好像有了两个政府,一个是左宗棠领导的内阁府;一个是郑洪、刘鹏、恩格斯等人领导的产业促进会和一系列的财团、公司。前者负责国家的日常管理和开支,现在每年有一亿元以上的财入,支出计划可以做到一亿两三千万,几乎是满清时代朝廷开支的三倍。后者则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负责推动国家的工业化,手中掌握的资金更是高达数亿元之巨(不包括汇丰银行)。

    “倒是够了,不过要在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汗国长期维持数十万大军,军费上的花销还是大了些。”罗泽南小心地提醒道。

    “不需要长期维持那么多军队。”朱济世摆摆手道,“朕打算在10年之内,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滨海、下黑龙江、北兴安、库页岛、东西伯利亚公司、漠北四省一地、漠南三省、兰芳大公国和交州省实现四年义务教育制和义务兵役制。到时候就不需要长期维持过于庞大的陆军了。”

    罗泽南怔了一下,他是宣传和教育部尚书,当然知道朱皇帝说的这些“新土地”上的教育是非常落后的,成年人识字率连5%都不一定能达到,公学私塾就算有一点,也是水平极低的,根本没有办法和汉地十八省相比。

    “军师,朕知道这些地盘上面的教育水平不行。”朱济世不待罗泽南开口,就自己解释起来,“但是这些新地盘地广人稀,资源丰富,人均收入比汉地高出好几倍,足以承担义务教育的经费。”

    没错,朱皇帝想要实行的义务教育当然不是免费的。免费教育连他所来自的后世都做不到,何况今日的大明?而在眼下人多地少,贫富差距又极大的大明内地,想要让穷人家出钱让孩子上学是不现实的。不过在东北、兰芳这样的新领地上,因为人少地广、资源丰富,老百姓的收入比内地高了十倍有余!当然,这样的高收入主要相对内地老百姓的低收入而言的。

    历史上下南洋的“莠民”也比窝在广东、福建种地的老百姓富裕多了,前者每月可以赚到七八块银元,后者一年也未必有三五块银元的收入!

    而在眼下的大明帝国,年人均收入最高的依然是兰芳,已经超过了120银元——所以这几年,东南沿海的居民下南洋的热情依旧高涨,只不过他们自行前往的目的地都集中在西北婆罗洲、沙捞越王国(白国王布鲁克对华人非常友好,因为华人可以为他的国家带去税收)、暹罗王国、海峡殖民地等开发较早的地区。而刚刚被大明(兰芳大公国)控制的婆罗洲东部、中部和南部地区,由于治安很差(还在和土人打架),基础设施不完备等原因,吸引不到多少移民自行前往,因而才会用集体农庄的模式,由政府、橡胶公司共同出资出力,组织移民前往。

    此外,东北诸省虽然不及南洋富庶,但是人均15到20亩耕地,税赋轻微,没有士绅地主的剥削,森林和矿产资源丰富等有别于内地的条件,也让东北诸省的人均收入远远高于内地,达到了50到60元。而且东北这里的贫富差距很小,人均收入是建立在“平均”的基础之上。因而已经有能力负担义务教育的开支了。

    而且还有一个原因也是朱皇帝觉得让义务教育从“新领地”起步,就是“新领地”上是没有多少儒家士大夫的,所以在“新领地”可以开展完全新式的义务教育。

913 716289024801

第860章 新领地的义务兵役 狂求月票



    “皇上,义务兵役制也从新领地开始?”左宗棠这个内阁左相是不管军务的,但是义务兵役制却明显同民政挂钩,现在内阁、大元帅府和立宪议会,正在参考法兰西和普鲁士的办法制定《大明义务兵役法》。

    “朕就是这个意思。”朱皇帝点了点头,说,“现在东北诸省的人口已经接近500万,而且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10年内应该可以达到2000万人。蒙古诸省和东西伯利亚的人口估计能到500万。兰芳大公国的人最多,肯定可以超过3000万。

    另外,朕还打算扩大交州省,将安南总督区合并进入交州省,并且驱逐那里不愿意归化大明的安南人。10年之内,那里也将有500万人口。

    最后,朕还会向新疆、河西、青海和哈萨克汗国土地移民,那里的集体农庄、集体牧场之民,也会达到500万以上。这样就有6500万人口处于义务兵役制之下,比之欧洲任何一个列强的总人口都要多。就是动员数百万大军,也不是不可能的!”

    这6500万人口中的6000万,不仅处于义务兵役制之下,而且还有一个义务教育制也将在他们生活的土地上实行。

    在世界上的大多数地方,这两套制度往往都是配套实行的,没有受过近代教育,没有被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的思想洗过脑的壮丁,就是拉到军队里面也很难练成真正的精锐之兵——现在大明陆军看上去蛮厉害,其实也就是仗着武器好人数多去欺负一下毛子、鞑子而已。前者还被农奴制度所困扰,算不上真正的近代军队,而后者完全是封建军队。

    如果让明军遇上法兰西或是普鲁士的陆军,如果数量上没有压倒性的优势,多半是要被人家吊打的。这也是我们的朱大皇帝在英法列强跟前腰板总归不是很硬的原因。

    而且明军战斗力的来源,除了武器精良,大概就数军禄田了。大明的小兵虽然天天都在接受民族主义的教育。但是最佳洗脑期毕竟已经过了,真正让他们为大明皇帝卖命的不是主义,而是那40亩实实在在的军禄田!

    但是军禄田制度是不可能永远实行下去的。因为汉地18省的田土数目就这么些,绝大多数都是有主人的。可以用来授田的就是没收来的旗地和终于满清的官僚士绅的土地。拢共也就几千万亩,现在早就授得差不多了,所以军禄田制度也到了无疾而终的时候。

    目前取而代之的,则是军户制。这是一种将兵役和移民结合起来的制度。用来授田的土地主要集中在距离内地较近,治安良好的辽宁省、热河省、察哈尔省、绥远省境内,而且军户也可以得到土地所有权。代价则是长达20年的兵役。

    但是军户制也不是长久之计,因为土地再多,也有授完的一天。而且随着授田土地距离中原越来越远,对内地老百姓的吸引力也在下降。所以义务兵役制必须要提上议事日程了。

    而大明是一个土地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什么事情都别想一蹴而就,只能分步分批实行。义务教育和义务兵役也不例外。现在最有条件实行这两项制度的,无疑就是人少地多,人民生活相对富裕的新领地了。

    “另外,大明汉地也要逐步实行义务教育和义务兵役。”朱济世眉头一皱,“首先是大明文武官员和勋贵的儿子都有服兵役的义务!每家如果有两个以上的儿子,就有一人有兵役之责!”

    “皇上!”左宗棠和罗泽南几乎同时一怔。定定地看着朱皇帝。大明的军官子嗣也就罢了,他们一般不会去读四书五经考秀才,考陆海军军校当军官才是他们的人生奋斗目标。可是大明文官之子他们都是读书之人,怎么可以去当兵?岂不是斯文扫地?

    “皇上,臣不同意。”左宗棠正色道,“天下数十万文官,数千万读书之人,怕是没有几个会赞同此事的。”

    罗泽南也沉声道“皇上。凡事皆当网开一面”

    “网开一面?”朱皇帝的目光在左宗棠、罗泽南、苗沛霖还有李家父子脸上一一扫过,将他们的表情都收进眼底。每个人都皱着眉头,他们倒不是在为自己的子嗣担心,大不了让一个儿子去考军校或是给朱皇帝当侍卫。他们是在为天下读书人的群起反对而忧心。

    “是当网开一面。”朱济世的脸色柔和起来了,“凡是能在20岁之前考上秀才的,或是考上大学、专科学院、教育学院者,皆可免除兵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