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天朝之梦 >

第429章

天朝之梦-第429章

小说: 天朝之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呃,还是为了做官而读书!而且这帮科举官好像还把大学毕业生当成捐班了

    朱济世背着手下了“观水法”,在大喷泉前面站定,有些感慨地道“读书为做官现在的私塾和儒家书院灌输的都是这套道理,可是这天下不仅需要官,更需要能工巧匠,需要商人,需要军人啊!比如建造这个大水法和远瀛观都是一门学问,在西方叫建筑学,还有朕所精通的医学、化学、生物学、细菌学,都是学问,都是于国于民有大利的。可大明读书人却大多不屑而为之这些个学问同样博大精深,是需要从小打好基础,按部就班地学习,不是那些三十大几的老书生读两年速成班就行的。可现在,我大明一国的精英,还是为科举所牢笼!”

    左宗棠听了朱济世的话,以为他动了废科举的心思,连忙劝道“皇上,若无科举,我大明的天下绝不会有今日之安。这科举虽有牢笼智士之用,却也是田舍之郎的一条上升之途。”

    朱济世皱眉“朕知道,朕并不是要改了考试做官的老规矩,只是一国才智之士,不能全被科举牢笼。左相,你得替朕想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听到这个话,左宗棠不由得在心里面骂自己嘴贱了。没事儿提什么小学没有人读的茬?现在好了,得替皇上想办法,还得两全其美

    左宗棠眯着眼睛想了好半晌,才道“皇上,还得在科举上做文章下一次东南八省的秀才试不如分科吧。”

    “如何分法?”皇帝感兴趣地道。

    “皇上,这科举大比之法,一开始的时候和现在是不一样的,不是一把抓只考《四书》《五经》,而是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书、明法、明算等科目,分别考核。考上的,都有官做的。”

    “这古时候的考法比现在要好!”朱皇帝点了点头,自言自语道,“三年后东南八省的秀才试,还有其余汉地各省的第二轮秀才试都要开始分科,分为秀才、武秀才、明法、明算、同文、工学等六科。

    将来凡是要做负责司法方面的官,都要通过明法试,要当负责财税的官都要通过明算试,要做洋务方面的官都要通过同文试,要当负责工程建筑的官都得通过工学试。。”

    他看了看脸色凝重的左宗棠,叹口气道“当然,已经当上这类官职的文官是可以继续做下去的,而且取秀才的人数应该占到整个科举取士比例的5成以上,武秀才、明法、明算、同文、工学各占一成,这样可以吗?”

    这一下就分出四成的取士名额啊!而且,明摆着明法、明算、同文、工学四科的官更容易拿到实缺肥缺!再说了,和司法、财税、洋务、工程不沾边儿的文官,十之八九都是清水衙门!

725 1945298417914

第656章 出兵草原要名分 狂求月票



    绮春园,四宜书屋。这里是罗则南在北京的临时居所。在圆明三园当中,绮春园的构成比较特别,它是由若干小园合并而成,犹如一个小型的水景园集锦,因而比较合适成为随驾大臣们的居所。左宗棠也住在这个园子里面,就四宜书屋边上的清夏堂。从朱济世那里离开以后,左宗棠并没有返回自己的居所,而是径直前往四宜书屋去见了罗泽南。

    “罗山兄,皇上又要拿科举开刀了”左大丞相的语气颇为无奈,他倒不是反对科举改革,而是不大咱们朱皇帝这样又急又快地改。

    罗泽南摇了摇纸扇子,哼了一声“这次怎么改的?是不是要单独开新学科目?”

    左宗棠敲了敲大拇哥“还真被你猜中了,下一回东南八省的科举试要开明法、明算、同文、工学四科,取士比例一共占四成!除了明法,明算、同文、工学怕是都是为新学书院和专科学生们的市面了。上两次科举改革已经闹出不小的风波,真不知道这次又会惹出多大麻烦?”

    “能有什么麻烦?”罗泽南冷笑一声,“皇上这招高明,渐行渐进,不断试探天下士子的底线先是在科举中加入新学内容,如果要死抱着捍卫名教不放的腐儒,那个时候就该跳出来,同其他人却是无关。接着又用年龄设限,没到年纪还能考的人又不会跳出来。现在又分了四成取士名额给新学腐儒是不会跳的,大明的科举和他们无关。年纪超过28岁的士子也不会去多管,反正他们自己已经没有办法考了,何苦替他人出头?剩下的士子当中,有把握考中的士子也不会闹,有条件去读新学书院的士子更不会闹,只有那些既没有办法去读书院,又过不了秀才试的书生才真正受害!”

    “不知不觉当中,这科举的千年积弊。已经给皇上革除的差不多了!到底是开国之君,就是不同寻常啊!”罗泽南感慨了一下,同左宗棠对视一眼,他们是已经做了官的士子。更不会没事找不痛快去和皇上对抗呢。看来这一轮的科举大改已经成功了

    这时急急的脚步声响起,人还没进来,嗓门就扯上了“军师,军师,皇上的老丈人来了,皇上的老丈人到北京了!”

    听得这人的湖南口音,左宗棠和罗泽南都听出来了。来人是他们湘湖的老乡,也是朱济世的同宗,北京留守,岷侯朱原善。虽是皇族。但也属湘湖一党,要不然也不可能得到北京留守这样的肥缺。

    正因为是湘湖党人,朱原善和左宗棠、罗泽南走得很近,所以一得到朱皇帝老丈人来北京的消息,才会到四宜书屋给罗泽南报信——左宗棠那里的门槛不好进。相比之下罗军师为人就和善多了,因而朋友也多。

    “左相!您也在啊?正省了去您那儿叨扰了刚刚得到报告,有人自称是皇上的蒙古老丈人车林格尔济,已经到了北京城,找到了我的留守衙门。”

    朱原善走进书屋,正见左宗棠,拱了拱手就把一个好消息告诉两人了。

    “可有曾国藩的消息?”左宗棠脸上却阴晴不定。

    “有。我正是为这事儿来的,曾国藩被奕欣的人扣住了!”

    “没有尽忠王事?”罗泽南插话问。

    “没有据这个自称是车林格尔济的人说,曾国藩被软禁在卓秉恬府中,绝食过一次,不过最后还是吃了东西,但也没有投降。”

    左宗棠叹气“果然是千古艰难唯一死!如果能这样不死不活拖着也好。万一降了奕欣可就有点麻烦了。”

    罗泽南和曾国藩相熟,也更了解此人的性格“投降还不至于,除非奕欣动真格的,否则曾涤生还能挺得住要不还是让曾沅甫他们辞官吧。”

    听两人的议论,朱原善却哈哈一笑。道“相爷,军师,这事儿已经铲平了,我交待过车林格尔济了,让他跟皇上说曾涤生已经被奕欣杀了!”

    “那个蒙古人能听你的?”罗泽南追问。

    “其实他也没见到曾涤生被软禁,也是道听途说来的,万一消息有误,他不就得罪人了?这个蒙古人脑子活得很,我稍微一提醒他就改口了,见了皇上估计也是这个口径。”

    “这样也好。”左宗棠松了口气“那咱们就当不知道不过得给曾沅甫,曾季洪换个差事。”

    罗泽南接道“不如派出去做一任大使,见见世面也好,将来没准有大用的机会。”

    长春园远瀛观内,在草原上不知道流浪了多久,已经变得又黑又瘦的土谢图汗车林格尔济正抱着女儿奥云塔娜痛哭,一边哭还一边大骂奕欣。

    “亏得我们蒙古人好心收留他,他却比豺狼还阴险,比蛇蝎还狠毒,夺了我们的草场,掠了我们的牛羊,抢了我们蒙古人的女子,如果有朝一日让这匹恶狼落在我们蒙古人的手里,一定会被活活撕碎的!”

    “大皇帝陛下,您赶紧发兵草原吧!草原上的每一个牧人都在盼望王师,只要日月同辉旗一出现在草原上,每一个蒙古人都会来投奔的!到时候要多少马匹牛羊都不是问题”

    朱济世却在宝座上面端坐不动,现在可不是出兵蒙古的时候蒙古大汗还没有当上呢!没有这块招牌,想要忽悠布里亚特蒙古和卫拉特蒙古可就不容易了。而且d赖喇嘛和章嘉大师还没有到北京,这两个和尚对草原牧民的蛊惑能力可比眼前这个土谢图汗强多了。

    奥云塔娜是知道朱济世的想当蒙古大汗的心思,现在见他不吭声,连忙收拢住哭声,目光炯炯地看着父亲“阿瓦(爸爸),奕欣现在并没有侵犯汉地,甚至连东北都没有去碰,而且也没有自称大清皇帝,而是用了蒙古博克多汗的名义。这样皇帝陛下就没有讨伐奕欣的口实了。”

    什么意思?车林格尔济闻言一愣,这大明皇上讨伐满清余孽还要口实!?这是谁家的规矩?难道不是拳头大就行的

    看到老爹一愣一愣的没有反应过来,奥云塔娜连忙又进一步挑明道“满清的伪帝,自皇太极起,都兼领蒙古大汗,是所有蒙古人的主人,而漠北草原从来不是大明天子的土地,当今圣上也不是蒙古大汗,所以没有出兵草原的名分。”

    听到这话,车林格尔济哪里还会不明白?他又不是傻瓜,如何不知道女儿的话就是皇帝的意思。大明天子居然要当草原大汗了!

    朱济世看着车林格尔济,淡淡地道“朕已经决定一个月后在木兰围场汇集漠南、漠北蒙古诸部首领,推选蒙古大汗!而后再议讨伐奕欣事宜。车林格尔济,你觉得,谁来做这个蒙古大汗最合适?”

    车林格尔济看了看浑身林罗绸缎,养得白白胖胖的女儿,咬了咬牙,噗通一下跪伏在地“土谢图汗部愿意尊奉皇帝陛下为全蒙古大汗!请皇帝陛发兵漠北,救漠北苍生于水火!”

    看着这个丢了部众地盘,带着区区几个随从跑到北京来的土谢图汗,朱济世笑吟吟地点点头“土谢图汗,你的女儿奥云塔娜也深得朕的欢心,朕又怎么会亏待你这位老丈人呢?等朕兼领了蒙古大汗,自然会帮着你夺回地盘汗部的。现在,你就做朕的信使去察哈尔走一趟,把锡林郭勒盟10旗的首领都请到木兰围场。朕会派10000近卫骑兵与你同行的。”

726 807168420150

第657章 什么?西清要称臣?狂求月票



    光复5年11月,绥远城。

    说起这座塞上名城的发展是非常搞笑的!呃,就是搞笑,惶惶大清朝有多搞笑的事情,绥远城奇迹般的崛起就是其中之一。

    虽然绥远城处在连接口内外的通道之上,地理位置比较优越,但是绥远建城较晚是乾隆四年方才建筑而成,一开始是作为驻防八旗城而筑,并不是商业城市。而在绥远城数里之外还有一个归化城,才是当时真正的口内外贸易的中心。但是绥远城满城却在之后的三十多年间显示出了极强的竞争力——因为是满城,所以城内的商铺不征税,以至“归化城各色行户渐次移入绥远城开设,而商货冀避归化城纳税之费,亦多赴绥远等处囤聚”(山西巡抚巴延三在乾隆四十年的奏报)。等到乾隆皇帝下旨对绥远城内的商铺征税之时,绥远城早就和归化城分庭抗礼,成了口外的商业中心了。

    身为山西士绅领袖的祁寯藻当然知道绥远城崛起的历史,不过他对归绥二城却不大熟悉,这次还是他第一次抵达这两座被山西商人把持的口外商业城市呢。

    坐在自己的驮轿(两匹马抬的轿子)里面,祁寯藻撩起窗帘,静静地看着眼前熟悉而又陌生的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