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天朝之梦 >

第284章

天朝之梦-第284章

小说: 天朝之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宣娇,你虽是孤的爱妃,但洛阳之行却是以李卿为主,你要听他的安排,不可擅作主张李卿,太平天国那里的规矩很多,情况复杂,你一定要多加小心。”

    看到王云娇和周立春的到来,朱济世最后交代了几句,就结束了同李鸿章、洪宣娇的谈话。两人刚一离开,周立春便走到朱济世跟前,躬身一揖。

    “臣,锦衣卫佥事周立春恭请圣安。”

    “周卿平身。”朱济世没有兴趣和一个锦衣卫佥事寒暄,便直入主题道,“曹家、潘家、林家的人,都还安好吧?”

    “他们倒是很安分的,不过漕帮的人马却是不大安分。”

    “漕帮?”朱济世的眉头拧了起来,“周卿,你是江湖出身的,和这些帮会大佬总有些交情吧?”

    “交情不深,臣是天地会弟子,以反清复明为己任,他们漕帮却是扶清的。”

    周立春顿了下,又道“这漕帮虽然和天地会有些渊源,但毕竟是靠替满清运漕粮吃饭的,想不扶清也不行啊相传漕帮起于雍正初年,由翁、钱、潘三位祖师所创,以南粮北运为业,走的是水路漕运,自杭州到通州这段,建立了七十二个半码头,设立一百二十八帮半。鼎盛时每年运粮数百万石,拥有帮众数十万,在两江的势力犹在我天地会之上。”

    “数十万帮众都靠运粮为生?”朱济世心下一算,觉得有些不对,满清的漕运一年也就运粮几百万石,用得着几十万人?

    “哪儿能啊。”周立春笑道,“漕帮号称有船九千九,几百万石漕粮哪里用得着那么多船?其实这漕帮就是靠着运河做船运买卖的帮会,运河沿岸各地都有他们的买卖,势力极大,算是黑白两道都通吃的。传说中乾隆皇帝南巡的途中都在他们手里吃了亏,所以改打压为拉拢,还赐了他们护法盘龙棍。”

    “原来如此”朱济世点点头,“现在南北交兵,漕运断绝,这几十万帮众一下没了财路,定然深恨孤王不已吧?”

    说着这话,朱济世心道“原本以为士绅豪商才是自己控制两江最大的阻碍,没想到居然冒出一个漕帮这流氓无产者果然才是当权者最大的麻烦啊。”(未完待续。)

62 741588143573

第435章工业化的第一波冲击 求保底月票



    卖萌求票,大罗罗小萝莉一起满地打滚中

    扬州个园。

    屋子里面的空气一片沉闷,本来应该是很轩敞雅致的透风漏月厅,现在既不透风也不漏月。外面的花园还是一片洁白的雪景,透风漏月厅里面的地砖都通了地龙,把屋子里烘得暖洋洋的,加上一席精致的酒宴,这个场景,应该就是个园主人和一票好友饮酒赏雪的时候儿。但是屋子里的这些人,却一个个如丧考妣,神情仓惶,让整个透风漏月厅的气氛都变得凄凉,仿佛这群人的末日已经到来似的。放在两年前,这些穿着丝绸华服、满脸都是没了主张的人物,可都是家产千万,手眼通天的人物,他们是曾经富甲天下的两淮盐商中最豪阔的人物,现在却惶惶不可终日。

    黄锡庆是这次饮酒赏雪的酒宴的主人,这个号称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个园,就是黄锡庆的父亲,大盐商黄至筠出巨资所建,现在为黄家五兄弟所共有。扬州是两淮盐商的大本营,而黄锡庆又是这一任的两淮盐商总商,今天请了扬州最大的几个盐商过来,自然是商量如何为大明朝廷效力的——这可不是伪装的,两淮盐商的豪阔从何而来?还不是靠巴结朝廷和朝廷大员换取的垄断权吗?

    想当初满清的两江总督陶澍和江苏巡抚林则徐改革盐政,用票盐法破了淮北盐商的垄断权,这扬州城内不晓得有多少盐商豪门沦为破落户。后来陶澍还想将票盐法推广至淮南,幸好有曹文正公(曹振镛)出面说了句“焉有饿死之宰相家?”

    话虽漂亮,但是陶澍和林则徐岂能不明其意?所以盐政改革便止于淮北,才让两淮盐商得以苟存。可如今淮南已经是朱明的天下,虽然朱济世暂时没有剥夺两淮盐业的垄断权,但是这些鼻子很灵的大盐商,怎么会闻不见盐政改革的南风?兰芳行的精盐,在座的大盐商都是见过的,不过谁也不明白这样的盐是怎么晒出来的?

    晒盐法他们当然知道,北宋就有了,淮北海州的灶户就用晒盐法制盐,可是晒出来的盐哪儿有那么精细洁白?这个盐看上去一点杂质都没有,要是搁在以前上贡到宫里面给皇帝用的盐都没有如此精致,可是现在这种兰芳盐的批发价不过每斤二十五个小铜元,比私盐都便宜!据说还是含税价——其实这个兰芳行就是朱大天子的产业,交不交盐税对朱大天子来说根本都是一回事儿嘛。

    原来在北京做官,道光28年春瞧见苗头不对,辞官回扬州的曹振镛之子曹通,现在是八大盐商之一的曹家的代表。

    他的消息比其他几个大盐商还有灵通一些“兰芳盐的成本大约就是每斤3到5个小铜元,卖25个小铜元,朱家天子最少能得20小铜元的利。如果能绝了私盐,光是南朝13省,每年总能卖出去10亿斤盐吧?2000万银元的利润唾手可得”

    “什么?5个铜元能制出一斤兰芳盐?”

    “这这这这怎么可能嘛!他们兰芳的灶户、盐丁要怎么活?兰芳的盐政衙门的浮费又怎么交?”

    “该不会朱天子将兰芳的土人变成奴隶,用奴工制盐吧?”

    “就是奴隶也要吃饭啊,咱们两淮的灶户、盐丁过的日子也苦到家了,再苦就要反了”

    屋子里面的人顿时就嚷嚷开了,脸上却都是不相信的表情。他们都是世代盐商,别的事情不知道,盐还能不知道?一斤盐几个铜子儿不是收不到,可问题是一分钱一分货,几个铜子的盐可都掺着泥沙,能有一半是盐就不错了。可这兰芳盐的纯度起码有九成五,须得反复熬制提纯,就是有20个铜子儿都不一定能熬出来。

    曹通看着满洲锦衣华服的大盐商在议论纷纷,就在心头冷笑。他早就找上海的洋商请教过了,这兰芳行制盐的法子叫什么工业化!用洋灰在日照充足的海滩砌成大盐池子,用什么化学添加剂提纯杂质,用锅炉煮盐卤。这生产成本低了不知道多少,制出来的盐都是又细又白的。他们西洋人都是用这个法子制盐的,根本没有什么难度,扬州盐商如果想要开设西式盐场也没啥门槛——只要朝廷能够批准。

    可问题是两淮地方上靠盐吃饭的人可不止这一屋子的盐商。还有盐帮、盐丁、灶户,还有各种管盐的衙门,林林总总加起来怕是有十几万!几个用西法制盐的大盐场就能断十几万人的生路?

    另外,这西人可不仅有制盐的妙法,还有纺纱织布之法!还有能在海上往来如飞的快船,还有能喷着黑烟日行数百里,载货几万石的火龙车。若都引入中国,倒霉的可就不是制盐一业了!失业的也不止是两户盐业的十几万盐丁、灶户

    看来这闭关锁国之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就在曹通的心思飘到军国大事上去的时候,一个声音忽然幽幽地道“要是我说,咱们还是要找靠山,南边不收可以找北边!”

    北边?大清朝?还是太平天国!?

    曹通的目光被发声的人吸引了过去,原来正是丹徒盐商李文安(和李鸿章的老爸同名)。他们李家是沿着长江往湖广贩盐的,而湖广现在已经成了兰芳盐的天下。根本没有淮盐的市场,虽然丹徒李家也有千万家产,但是没了进项,总有山空一日。另外,李家这日前的两江钱业危机中也狠亏了一笔,几十万立信庄的票子三钱不值两钱出了手,现在又听到立信庄将被重组成立信银行,所有立信庄的存单、银票,都可以转为5年期存单,由汇丰行担保的消息。这事儿真是让李文安郁闷的要死。

    黄锡庆忙一瞪眼,沉声道“怀山,你莫不是说笑吧?我们虽是商人,但也是读过圣贤书的,可不能投靠拜上帝教,也不能去投夷狄。”

    他说的夷狄当然是满清啦,满清失去了北京城,败退东北。在所有没有当过满清官儿的读书人看来,满清已经失去中华正朔成为夷狄了——他们这些读书人嘛,当然是想学而优则仕的。现在满清那边已经没有科举了,太平天国倒是有科举,不过不考四书五经,考得是拜上帝教的道理,江南的读书人不会啊。所以唯一有科举可以给他们考的大明朝就是正朔!这也是朱明在江南没有遇到士大夫阶层反抗的原因。北京被太平天国打下来,满清跑去关外当野蛮人了,他们要再反对大明朝,难道准备自己做皇帝?

    李文安目光幽幽闪动,认真地给黄锡庆这个一门心思想做官(历史上真做官了)的大盐商分析“北边可不止有太平天国和满清,还有林穆翁、曾涤生、苗雨三现在朱天子把他们顶在前面,当成抵挡太平天国的屏障,好专心整理江南地盘,就是对付咱们这样的人!等他理顺了江南,淮北、山东的藩镇还有存在下去的余地吗?而且淮北、山东未必不想做大,要做大就必须要有饷源。这苗雨三的饷源不就是淮北之盐吗?朱家要尽收盐利,可不仅是敲掉了咱们的饭碗,还在断苗雨三的饷!可是他现在又要倚重苗雨三。如果咱们能和苗雨三联手,未尝没有机会把淮南之利变为淮北之利的”

    他的话音未落,曹通就沉声打断“怀礼兄,你是不是搭上苗雨三的线了?”

    李文安淡淡一笑,只是微微点了下头。(未完待续。)

62 1030498143937

第436章 吃饭最大



    求保底月票!大大们,再支持一下罗罗吧。

    江宁的春天来到的时候,这个城市的居民都已经知道,江宁的名称将要改回应天府了——这是江宁的旧称,和这个名字一起回来的,还有大明天子。随着局面的渐渐平定,这座六朝古都的居民们已经没有多少心思关心闲聊道光皇帝和北清的往后的苦命,开始关心起大明复兴后将会给应天带来的繁华了。

    虽然大明天子还在上海行在,但是应天城却已经沸腾起来了。首先是浩大的王宫和孝陵修缮工程,原来的江宁满城和紫金山南麓的孝陵现在成了个大工地,无数来自江南各地的能工巧匠还有民工,全都集中到了这里,还有许多用西洋帆船运来的建筑材料,什么暹罗的柚木,漳浦的石材,佛山的洋灰、钢才,景德镇烧制的琉璃瓦,苏州的金砖,全都源源不断运了过来,在应天王城里面堆的好像个小山似的。看起来,朱大天子是准备将应天王宫和孝陵修缮一新,恢复到当年的鼎盛局面了!

    这样两个浩大的工程,要是搁在前清,怎么都得耗资一万万两银子吧?不过朱家天子据说是商人出身,很会打算盘的。前一阵子还在上海举行了公开招标,用不到1000万银元的价款(朱济世自掏腰包),把两个工程发包给了几安徽和广东来的营造商。

    其次是应天城的全面对外开放,对外当然是指对洋人了。光复2年春节一过,原本不是商埠的应天街头,一下子就出现了许多金发碧眼的洋鬼子,不仅有男子。还有番妇,大明大方地在街头招摇,官差也不敢驱逐。这些洋人不是各国使臣,就是豪商巨贾,甚至有不少还是大明官员!

    应天城的各个城门口还贴出了安民告示。说是大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