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天朝之梦 >

第264章

天朝之梦-第264章

小说: 天朝之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北京,他们至少会被中国的北方人民视为正统——这个国家的民众对于正统的观念和我们欧洲人不一样,因为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上,王朝更迭的情况非常普遍。因而目前,我们要做的,只是帮助太平天国尽快取得北京城而已。我们甚至可以不露声色地达成这一目的,怡和洋行在不久之前,刚刚从英国运来了一批铵油炸药和贝色麦步枪,原本是要卖给满清朝廷的”

    他的话音还未落,就看见书房的门被人推开了,走进来一个英军上尉,正是使馆卫队的头头“公使先生,领事先生,大事不好,中国人的军队开进租界啦!有好几千人,卫队根本抵挡不住!”

    

    就在三只英国佬在讨论是要杨秀清的事业锦上添花的时候,朱济世已经到了杭州城,在了西湖边上的一所豪宅里面,正满面红光地和前来杭州觐见的李鸿章、沈葆桢、林聪彝还有几个所谓的江南才子在把酒言欢,高谈阔论。

    在座的众人,都已经是大明之臣,早就扔掉了满清的顶戴官袍,换上了大明的大红官服乌纱帽。官爵最大的当然是李鸿章,李家父子举安徽来归,搁在哪朝哪代都是有个公侯之位。朱大天子在这方面的派头一向不小——其实大明的爵位也不是很值钱,一没封地;二没太多的特权,连免个税都不行。所得不过是同爵位一起赐下的田宅和一份不算多也不算少的年金。现在李鸿章就封了庐江郡公、外交部尚书。

    沈葆桢则给了外交部侍郎的官儿,不过没有封爵。大明的爵位虽然不是很贵重,但除了继承和少数特例,还是须要功勋的。李家父子有纳土归顺之功,沈葆桢却空有才华而无寸功。不过外交部侍郎的官儿实在也够大了,若不是朱明朝廷中合格文官还是太缺,哪怕是林则徐的女婿,朱济世也不会一见面就给这么大官儿——当然,沈葆桢的大名朱济世在后世就听说过,是洋务派重臣,福建船政学堂,福州船政局都是他的手笔。在1848年的中国,的确是难得的干才。

    几个才子也都给了御书房秘书的官,御书房是个刚刚成立的机构,其实就是朱济世的秘书处,御书房大臣一职由罗泽南兼任,大臣下面就是一堆秘书官儿。那些江南才子干别的事情兴许不行,不过拟个诏、抄个书什么的都是再拿手不过的。

    而且这些才子当中也是有人才的,比如常熟翁家的翁同龢,斗门俞氏的俞文葆,苏州潘氏的潘祖荫,阳湖的赵烈文,长洲县的王韬,都是青年才俊。现在一个个都笑得和花儿一样,众星拱月一般的围着朱济世。文绉绉的马屁话儿是滔滔不绝,那个叫翁同龢的还赋诗一首,给朱大王上歌功颂德,把他吹得天上有地下无。

    朱济世也笑得云淡风轻的,看着一干才俊却在心里微微皱眉。江南之战开始前,总参谋部所制定的一系列计划中还有镇压江南地方反抗势力的内容。毕竟江南一带文风鼎盛,有不少满清重臣的老家就在江南,如扬州曹家、苏州潘家,斗门俞家都是世受满清皇恩的名门。现在总该报一下君恩吧?现在怎么竞相投靠了呢?那个翁同龢不是光绪皇帝的老师,大清的大忠臣吗?他哥哥翁同书好像还在北京吧,怎么屁颠屁颠来杭州投靠大明了呢?

    “军师,现在江南才俊都挤破脑袋要来投靠大明直隶的士绅会不会也一样往投杨秀清啊?”酒席散去之后,朱济世忽然问身边的罗泽南这样的问题。

    “会啊,当年黄巢入长安、闯逆进北京的时候,都有士绅官员投效。”罗泽南手里正捏着一份苗沛霖刚刚差人送到朱济世军前的奏章,是通报北方情况的。他将奏章双手递给朱济世,笑道“直隶现在的情况不知道,不过河南、皖北那里的人心已经浮动起来,原来依附苗沛霖的不少士绅都在偷偷联络捻匪,想要转投太平天国了。”

    “有这事儿?”朱济世接过奏章看了看,上面的确是这么写的!不仅苗沛霖地盘上的士绅开始动摇,就连山东孔家地盘上都出了不少墙头草,冒出不少太平天国的官儿来啦!

    “这还没得北京呢!真要得了北京,洪秀全、杨秀清还不知道要做大成什么样子”朱济世摇了摇头,将奏章丢在书桌上面。

    “得了北京,说不定就该亡了。”罗泽南捡去奏章收了起来,微微笑道“王上,自古功成太易都不是好事情,太平天国若是百战艰难才有今日,或许能成气候,可是他们崛起太速,功成太易,根基不稳,只怕北京城就是埋葬洪杨的英雄冢!”说着话,他忽然一顿,扭头看着朱济世“对了,王上,香港济世大学刚刚有消息过来,特里戈修士在半个月前启程北上去天津了!”(未完待续。)

525 1443478081787

第405章北京,是英雄冢 求月票



    圆明三园之内,山环水绕,一片宁静。

    香港济世大学副校长,法国传教士特里戈跟着一个太平天国的检点在山石小径当中穿行,到处都是无声疾行的女官和太监。前者是东殿属官,后者都是圆明园的太监——不知出于何种心态,道光皇帝并没有下令圆明园的太监撤进北京城,更没有下令焚毁这座美仑美奂的万园之园,而是把它完整地留给了太平军。当然,圆明园里面的宫女早就撤往盛京了。满清的宫女都是旗人,大部分来自所谓的“包衣人”,他们也是旗人的一部分,只是身份不如满、蒙八旗那么尊贵。不过总归是在旗的,所以大部分宫女都和北京的“包衣人”一起,退往关外了。即使留在京师的,也都进了北京城。

    特里戈修士一边行走,一边四下张望,这份富贵气氛,比起法兰西的宫廷犹过而无不及。朱济世在广州的王宫和这里相比,建筑就是个小窝棚。

    除了富贵,特里戈修士还感觉到这座皇家园林里面到处都弥漫着欢快的气息。这里所有的人都相信,太平天国得天下了!

    不知走了多久,当特里戈修士感到腿脚都有些酸痛的时候,才来到一处建筑之前。抬头一看,就发现一组“巴洛克”风格的西洋建筑,不过也糅合进了不少中式园林的建造风格,到处装点着雕刻和人工喷泉,极为精美。

    东王杨秀清现在就住在这里?

    “仔细失仪!见了东王一定要叩拜行礼,口称九千岁!”那位引特里戈修士前来觐见的东殿官员用特里戈修士很难听懂的客家话大声提醒。说着就往一栋西式洋楼里面快步走去,特里戈想要跟上去,站在门口的两个配着腰刀的守卫已经拦在他跟前了。

    他怔了一下,眉头才拧起来,就听见那位东殿官员喊了一句“东王九千岁宣洋兄弟特里戈觐见”

    

    上海,远东饭店,大明天子行在。

    “王上,英国驻满清公使阿礼国今天早上乘坐‘威理士厘’号战列舰离开上海北上了。”

    一个御书房的秘书官悄没声的出现,汇报了锦衣卫刚刚送到在的消息,又悄没声儿的下去了。

    朱济世捏着一枚棋子儿,凝在半空中,就是不朝棋盘上面摆。坐在他对面的那人捋了捋胡须,笑道“北京城可热闹,法国人、英国人都往那儿去呢,敢明儿老夫也启程北上,不知道还能不能凑上这场热闹?”

    和朱济世这位大明之君对奕的,正是名满天下的潘世恩潘师傅。胡须皆白,头顶秃秃(没有辫子了),脸色蜡黄,似乎有病在身,说话的中气却还十足,举手之间,自有名臣风范。

    朱济世是五日前抵达上海的,预备在这里和林则徐约定“明南清北”的盟约,其实就是给林则徐一个台阶,让他体面北上而已。这座新兴的江南第一商埠,现在已经由朱明接管,林则徐暂时退往南京主持练军北上事宜。

    朱家的近卫军则开进了上海县城和租界,丝毫不理睬巴夏礼的抗议——《上海租地章程》中并没有禁止明军进入的条款!事实上,在上海租界内并没有正式的英国驻军,只是少量的使馆卫队。而且法国、俄国、美国驻沪的领事馆也同样拥有卫队。既然如此,明国军队进入上海租界又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而且明军也不是从英国使馆卫队手中夺取上海租界的,而是从林则徐的两江练军手中接管的。

    这事儿也就是在上海能拿出来说,到了伦敦根本不算事儿。不过是英国领事馆向满清上海当局租了830亩土地,往下了说就是一笔房地产租赁生意罢了

    不过这种直接出兵“收回”租界的行动,却让林则徐在江南民间的声望陡然上涨了不少。现在是双料民族英雄,外加大清朝头号大忠臣,真是要名垂青史了。

    而另一位德高望重的大清忠臣潘世恩却没有和林则徐一块上路,而是亲自到上海拜访朱济世,一顿歌功颂德的好话之后,就同朱大王上结成忘年交——这位老人家已经80岁了,所以就在林则徐的勤王大军中挂个名,并没有亲自北上,否则一定架不住车马劳顿挂在半道上。他刚才和朱济世说的话,不过是玩笑而已。

    朱济世笑了笑,捏着棋子儿敲敲棋盘“特里戈不是代表法国政府去北京的,他是罗马教会的代表也不完全对,他应该是以私人身份北上去探探太平天国的风头。”

    潘世恩微笑“太平天国是信洋教的,该和那个罗马教会是一伙的吧?”

    朱济世一笑“怎么可能一伙儿?罗马教会里面可没有谁敢自称上帝之子要不然非得给人当异端烧死。”

    潘老头子拿起桌子上的茶杯,轻轻抿了一口,斟酌着道“太平天国的教义可以改啊,不当上帝的儿子总行了吧?这个罗马教会在洋人那里该很有势力吧?”

    朱济世微笑“罗马教会没多大势力,不过太平天国若能改了他们的教义,稍微迎合一下洋人还有北方的士绅,搞不好就真成气候了吧?”

    潘老狐狸大笑了起来,似乎听到了什么天大的笑话“可惜天下间最难的事情大概就是改了大清朝从雍正年的时候就开始改革,不过怎么改都没有触动根本,就是旗人的特权,直到滑县兵败才由道光爷下了罪己诏。可是转眼就是百万粤匪围城,还改什么改啊?”

    老头子的神色忽然认真起来“王上,老朽有一言相赠,如今大明复兴,万事开头,正是立好规矩,打好基础的时候。老朽听说王上正在立什么宪法,这可得好好琢磨,不能学大清,留给子孙后代一部恶法。说实在的,这道光虽然是大清的亡国之君,但并不算昏庸,这大清就是根基没有打好。如果说谁是大清的昏君,大概非康熙、雍正、乾隆莫属了,许多祖制就是他们定的。亡国之祸就是从他们仨开始埋下的!道光只是倒霉,接了最后一棒!”

    “道光能算是亡国之君?奕欣不是去了盛京?”这些日子,北方的消息总算是传来了一些,朱济世知道了道光的罪己诏,也知道恭亲王奕欣已经到了盛京。

    “一堆枯骨而已!”潘世恩苦笑着摇摇头,“道光一死,大清朝就由如当年的北元,不再是华夏正朔了。至于太平天国丧天伦,灭天理,称什么天父天兄,纵然得了北京也难长久,这北京城,不过是埋葬太平天国一众英雄的坟冢,天下早晚都是大明的啦。”

    

    “普世教会教宗庇护九世代表,耶稣会修士特里戈,参见东王九千岁殿下”

    圆明园西洋楼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