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玄幻电子书 > 光明王 作者:[美] 罗杰·泽拉兹尼 >

第13章

光明王 作者:[美] 罗杰·泽拉兹尼-第13章

小说: 光明王 作者:[美] 罗杰·泽拉兹尼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让他们把我抬进大厅去。找个人监视这个大师。”
  他换下的身体同其他人的尸体一道烧掉了。业报宫的守卫全部战死,直至最后一人。七个不知名的大师中,惟有那个胖子活了下来。精子库、卵子库、培养箱和肉体储存器都没法运走,但那罗达医生指挥众人拆开传输器,放在战死者的马背上。王子骑在白色牝马上,望着火舌吞噬这些身体。八个柴堆在拂晓前的天空下熊熊燃烧。曾是修帆工的那个人望着离大门最近的柴堆——它是最后被点燃的,火焰刚刚烧到顶部。那里躺着一具身着黑袍、胸前印着黄色圆环的尸体,身形十分臃肿。当火焰触及这具尸体、袍子开始化为青烟时,缩在花园废墟里一只狗嚎叫了一声,几近哽咽。
  “今天,你的罪业户头肯定满得溢出来了。”
  修帆工道。
  “可是,啊,想想我的祈祷户头吧!”王子答道,“目前只能这样了。这个问题只好留给后世的神学家们解决,让他们决定我塞进投币祈祷机里的那些小毛虫是不是也可以充当供奉。让天庭去猜测今天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吧——还有我是否存在、我在哪儿、我是谁。至于现在,我们上马吧,我的船长。先进山,然后,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就得各奔东西了。我还无法肯定自己要走哪条路,只知道那条路会通向天界之门,而我必须备好武器。”
  “缚魔者。”另一个笑了。
  骑兵队长走了过来,王子对他点点头。命令被大声传开。
  所有人都骑上马,列队向前。他们迈出业报宫的大门,随后离开主路,顺着摩诃砂城东南的山坡一路上行,身后的柴堆上,留下的同伴继续燃烧,如黎明般闪耀着。 

第三部
 
  萨姆的前世(在阿兰邸城的经历):阿兰邸城来了一位天人师——迦梨女神派出的刺客罹得被佛陀感化而得了悟——死神阎摩(那时,他还是萨姆的敌人)与罹得惨烈的决斗——阎摩在梦中大战护世四天王——佛陀与死神阎摩之间寓意深刻的对话——佛陀施巧计摆脱死神阎摩的追杀。
  据说,天人师出现后,所有种姓的人都去聆听他的教诲,离开时无不得到完善与提升,连动物、神灵也不例外,其中偶尔还有某个圣人。大家普遍承认他已经得到顿悟,但也有一些人将他视为骗子、渎神者、罪犯,或是认为他不过是在恶作剧。
  这部分人并不都是他的敌人;然而,从另一方面讲。也并非所有得到完善与提升的人都将他视为朋友。他的追随者称他无量萨姆大神,一些人奉他为神灵。因此,在他作为天人师被人接受、受到景仰之后,在他获得许多富人的支持、盛名远播传遍大陆之后,人们开始尊称他如来——乘真如之道而来。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迦梨女神(在她心情稍好时也称杜尔迦)从未评论过他的佛陀身份,但却赐予了他一个非同寻常的荣誉——她曾派出自己的御用行刑者刺杀佛陀,而不是仅仅派出某个雇佣杀手

  无假法王出世,
  则无真法王之消失。
  惟假法王现,
  方使真法王隐。

  ——《杂阿含经》(II,224)

  阿兰邸城附近有一片茂密的小树林,紫色的树皮,羽毛一般的紫色树叶。美景和树荫下神殿般的静谧使它远近闻名。树林原本属于商人瓦苏,皈依佛门后,他将这片树林献给了人称无量萨姆大神、如来和觉者的那一位。天人师同他的追随者们就此居住在林中,每到正午时分,他们手持乞钵往城里去,而且从来不会空手而归。
  阿兰邸城并不很大。城里有茅屋也有木头房子;主路没有铺石板,路面上满是车辙;城中有两个大集市,还有不少小市场;附近是大片农田,蓝绿色的谷物在田中流动着、翻滚着,它们的所有者是吠舍,耕种者却是首陀罗;因为路过的旅客很多,城中还有不少旅店(虽然没有一个能与遥远的摩诃砂城里哈卡拿那座富有传奇色彩的旅舍媲美);这里有圣贤也有讲故事的人;最后,这里还有一座神庙。
  迦梨是这座神庙中无可争议的女皇。她白色的石像立在一个巨型神龛内,统治着整个内院。她微露笑意,似乎是在对其他神祗和他们的崇拜者表示不屑;颈上挂着骷髅串成的项链,这些骷髅咧嘴而笑,几乎同迦梨脸上的笑意同样引人瞩目。她手持匕首,向前跨出半步,仿佛拿不定主意,究竟是在前来朝拜的人面前舞上一曲,还是将他们全部杀死。她的嘴唇丰满,双目圆睁。在火把的照耀下,她似乎在移动着。
  因此,她的神龛与死神阎摩相对真是再合适不过了。按照显而易见的逻辑,祭司与建筑师们决定,在所有神祗中,惟有他最适合分分秒秒地面对着她,以置人于死命的坚定目光迎接她的眼睛,以扭曲的微笑回应她唇边的笑意。即使最虔诚的人通常也会绕道而行,不愿从这两座神龛之间穿过;夜幕降临之后,他们所在的地方从不会被晚来的崇拜者打扰,因此成了一片寂静与安宁之地。
  沿着春风吹过大陆的方向,一位名叫罹得的人从极北边来到这里。他小小的个子,尽管年龄不大,却已是一头白发。他因为发高烧而昏倒在沟中。被人发现时,他一身朝圣者的黑衣,然而绕在前臂上那条深红色勒喉索却暴露了他的真实身份:罹得。
  那是在春天,祭典的日子,罹得来到了阿兰邸,这里有蓝绿色的农田,有茅屋和木屋,有泥土的路面和许多旅店,有集市、圣人和说故事的人,有伟大的宗教复兴和引领复兴的导师,导师的声名早已传遍四方——他来到了阿兰邸,这里还有一座神庙,他的守护神正是神庙中的女皇。
  祭典的日子。
  二十年前,阿兰邸的小祭典在外地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力。然而,现在觉者来到这里,向人们传授八正道①的教义,他吸引了无数旅客,阿兰邸的祭典也由此汇集了许许多多的朝圣者,城中的旅舍人满为患,帐篷的租金高得惊人,马厩也出租给人居住,就连在空地上露营也要向土地的主人付钱。
  阿兰邸城热爱自己的佛陀。其他不少城镇都曾企图诱使他离开这里:号称群山之花的莘葛度献上一座宫殿和后宫的美色,希望他将自己的教导带上山。然而觉者并没有去山里。蛇河上的卡衲卡许诺给他大象和船只、城里的房屋和乡下的别墅、马匹和仆人,希望他到港口说法。然而觉者也没有去河畔。
  佛陀留在他的树林里,一切都汇集到他身旁。
  一年又一年,祭典的规模越来越大,时间越来越长,仪式也愈加复杂,就像一只吃饱喝足的巨龙,所有的鳞片都闪着微光。当地的婆罗门并不赞同佛陀反仪式主义的教导,可是既然他的存在能把他们的钱箱装得满满的,他们也就学会了在他的影子下生活,心中的提提卡——异教徒——三个字也从未宣之于口。
  就这样,佛陀留在他的树林里,一切都汇集到他身旁,包括罹得。
  鼓声在第三天的夜晚响起。
  第三天,卡塔卡里舞②的大鼓发出阵阵雷鸣。
  【① 又名八圣道,是佛陀教导人们离苦得乐、求得涅槃的八种修道之法,分别为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② 一种历史悠久的南印度舞蹈,以夸张的面部表情和丰富的手部动作传情达意。】
  鼓声断断续续地一直飘到数里之外,传遍农田,传遍小城,传遍紫色的树林和林后荒芜的沼泽。鼓手们上身赤裸,腰上裹着白色的芒杜①,汗水让他们黑色的肌肤闪闪发光。他们站在排列紧密的大鼓前,动作充满激情;尽管几组人轮番上阵,鼓声却从未有片刻的间断,即使在新一轮鼓手接替同伴时也不例外。
  鼓点刚一响起,旅人和城中的居民就开始从各处赶往祭典的场地,当众人到达这块古战场一般空旷的地方,夜幕也随之降临到世上。人们从树下的小摊买来气味香甜的茶饮,找个位置坐下,一面品茶,一面等着深夜舞剧开始的时刻。
  一只一人高的黄铜巨碗矗立在场地中央,里边盛满了油,几根粗大的灯芯从边缘垂下,有人过来点上了火。在演员的帐篷边,火炬摇曳着。
  靠近了听,鼓声震耳欲聋,仿佛有一种摄人心魄的魔力,复杂而有力的节奏充满魅惑。午夜将近,祈祷的唱咏开始随鼓点起落,编织出一张将所有感官包裹在内的大网。
  觉者和他的僧侣们来了,黄袍在火光的映衬下几乎化为橘红,他们的出现让众人感到一丝短暂的平静。然而僧人们只是摘下僧帽,盘腿在地上坐下。过了一会儿,观众的心中便再次填满了唱咏与鼓点。
  舞者出场时没有掌声,只有全神贯注的目光。
  他们的妆容浓艳,脚踝上的铜铃随着舞步叮当作响。除了学习卡塔卡里舞世代流传的舞姿,舞者们还自幼接受杂技训练,能用九种不同的方式转动颈项和眼球,摆出上百种不同的手势。有了这些表达方式,他们便能重现爱与战的古老史诗,重现神与魔的较量和传说中那些英勇的战役与血腥的背叛。
  舞者们一言不发地表演着罗摩和潘达瓦兄弟②的卓越事迹,乐师们则大声喊出台词。舞者的脸上涂着绿与红、或是黑与白的油彩,他们在场地中移动,衣裙的下摆翻滚着,闪闪发亮的冠状头饰反射着灯火。油灯时不时猛地一闪亮,或是火星四溅,仿佛一道神圣的抑或不洁的光在他们的头顶形成光环,让人完全忘却了典礼的意义。一时间,观众感到自己不过是世上的幻影,而那些跳着巨人之舞的高大身影才是惟一的真实。
  【① 印度南部居民常用的裹身布。】
  【② 出自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舞蹈将持续到拂晓时分,以日出作为结束。不过,日出之前,一个身着藏红花色僧袍的人从阿兰邸方向赶来,穿过人群,在觉者耳边说了些什么。
  佛陀准备起身,但似乎经过重新考虑,又坐了下来。他对来人说了几句,对方点点头,离开了祭典的场地。
  佛陀没有丝毫烦躁的表示,注意力重新转回到舞蹈上。坐在他身旁的一个僧人发现他不断以手指敲击地面,于是认定觉者正打着拍子,因为谁都知道,诸如缺乏耐心这样的品性与觉者无缘。
  舞蹈结束了,在世界的东边,太阳苏利耶把天穹染成了粉红色。佛陀和他的追随者们立刻朝阿兰邸方向走去。他们没有在中途停下来休息,以一种急促而不失庄重的步伐穿过小城。
  回到紫树林后,佛陀吩咐僧侣们好好休息,随后独自走向树林深处的一间小凉亭。
  演出时前来报信的僧人正坐在凉亭里,照料自己在沼泽中发现的旅行者。这位僧人常去沼泽地区,在那里,他可以更好地冥想,冥想死后自己这具臭皮囊腐朽的样子。
  如来仔细打量躺在草席上的男子:嘴唇很薄,不带一丝血色:高高的额头、高高的颧骨,灰白的眉毛,尖尖的耳朵;如来寻思,等他睁开眼睛,想必会露出浅灰色或者淡蓝色的瞳孔。他失去意识的身体给人一种极其脆弱之感,让人觉得这具身体仿佛是半透明的。之所以这样,部分原因大概是由折磨人的高烧引起的,但却不能完全归咎于疾病。如来拿起原本缠在此人前臂上的东西。眼前的小个子男人不像是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