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变天 >

第86章

变天-第86章

小说: 变天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千万两,根本就是一句空话。上哪去搞银子?张之洞步沈从云的后尘,做银元,发行货币。“鹰洋”自道光年间鸦片战争后,大量的流入中国,张之洞就是仿制“鹰洋”。其实道光以前,银元的有很多种,比如“广板”“福板”“杭板”“苏板”,都因为掺杂了太多的铜和铅,成色比鹰洋差很多,民间拒绝使用罢了。

张之洞开设的银元局,模仿鹰洋的形式和成色,正面铸有“光绪元宝”四字,背面中间有蟠龙纹,所以也叫“龙洋”。

仅仅靠做银元,张之洞筹来的银子还是不足以修建芦汉铁路,张之洞有他的办法,一边先动工,把事情定下来,另一边辜鸿铭到了上海,找到胡雪岩。财神爷的银子也不是天上掉下来了。胡雪岩秉着左宗棠地意思,拿出了五十万两襄助,就是白给了。辜鸿铭自然是不满足,提出借银子的时候,胡雪岩叹息道:“银子本来是有一点,可惜都拿去入股轮船公司了。”

货轮不是战舰。耗费银子自然没多少,有了胡雪岩的加入,郑观应倒是不用为银子发愁了。唯一发愁的

芬,他又要离开中国了。

这一次斯蒂芬离开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带了一百多名十六七岁的,有海上作业经验的少年,这些少年是唐绍仪奉了沈从云地意思,辛苦四处找来的。最起码的要求都是要读过几天书的。唐绍仪费了好大的尽,从南洋、广东等地,费时半年才搜罗到这些人。

斯蒂芬非常不解的是,沈从云说这些少年是为日后轮船公司壮大培养人才,可是偏偏要斯蒂芬动用家族关系,安排这些少年到英国海军学校学习两年。为此,沈从云有花出去几十万两银子。斯蒂芬敏感的意识到,事情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英国海军,可是世界第一,到英国去学海军。日后回来开轮船?可能么?

另一个斯蒂芬不解的事情,是沈从云怎么知道美国有个爱迪生地,居然点名道姓的要斯蒂芬找遍美国也要挖出这么一个人来,然后不管花多少钱,也要和爱迪生签署一个协议,由沈从云出资提供爱迪生搞发明。然后沈从云获得爱迪生50%的专利。如果爱迪生已经有了某项专利,斯蒂芬就要花钱买下来。这么一个有点没头没脑的使命,让斯蒂芬非常之困惑。还是郑观应说的好,沈从云考虑问题都是着眼未来,十年、乃至二十年以后的事情。

如果斯蒂芬知道,爱迪生以后光靠发明就成了大富豪,不知道会怎么理解沈从云现在的做法。关于定购轮船的事情,沈从云倒是只简单的说。“你看着办”。

一句很信任的话!让斯蒂芬非常地有满足感。



1889年是忙碌的一年,平定了西宁。。'始进入铺轨的阶段。广宁的码头也正式竣工,可以停泊大型货轮。

由于越南和广西云南交界的缘故,加上沈从云在暗地里地刻意作为,在越南信誉良好的中国银元,大量的流入两省,民间出现了大面积使用银元的局面。广西的布政司还没啥好说的,云南巡抚岑毓英就不行了,直接上奏参了沈从云一本。说沈从云私铸银元。

奏本到了朝廷,很快被打了回来,光绪在上面朱批道:“沈从云在越南发行银元为练兵之故,干尔何事?”岑毓英顿时没了声音,也只好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吞。

岑毓英没有参动沈从云,沈从云的胆子倒是越来越大了,中国银行的银元,从广西云南两省开始往外蔓延,贵州、广东、两省很快也出现了大批地银元,因为中国银行的银元样式好看,成色也足,在民间很受欢迎。到1889年底的时候,中国银行的分部,已经先后开到了两广云四省重镇。

有了岑毓英这个例子在前面,每人敢再参沈从云,不过沈从云这么干根本就是在人家地地盘上抢银子,换谁都不乐意。

新任两广总督李翰章,就把状告到了老弟李鸿章那里。李鸿章刚得了沈从云的好处,自然是要帮着沈从云说话的,不过老哥的利益也要照顾,所以李鸿章在中间斡旋,双方达成协议,中国银行的银元可以在两广流通,但是要到广州去办银元厂,有钱大家一起赚。

不分国内国外,拼命刮钱的沈从云,也正为这件事情得罪人头疼呢。李鸿章提出了这么一个模式,沈从云立刻心领神会,主动拍欧阳全去了一趟云南和贵州,提出合办的意向。

原本云贵的督抚,拿沈从云也没啥办法,毕竟银元是民间私下自行开始流通的,沈从云又没有跑到云贵来做银元。现在沈从云提出合办,这是大家发财的和解之道,两省督抚都有溜出去的银子又回来的感觉,虽然眼红沈从云捞银子捞的快,但也还是接受了沈从云这个还算皆大欢喜的模式。

银元只是沈从云在越南推行的一项掠夺政策,随着上海各工厂的投产,大量的布匹、香烟、火柴、涌入越南市场,沈从云还嫌运输麻烦,直接在广宁开始修建厂房,兴建织布厂、火柴厂、卷烟厂。有军队在越南,手上还捏着越南王室,大量优惠的政策,导致越南市场上主要的竞争对手法国货,很快就被挤的无立锥之地。

法国政府虽然对此非常的愤怒,可是面临俾斯麦一手构建的德、奥匈、俄三国同盟的围堵,法国无力东顾。目前正把心思花在利用柏林会议时,奥匈帝国和俄国出现的矛盾在化解三国联盟的围堵。为此法国财政全力支持俄国工业化进程,暂时没心思为了越南的市场跟沈从云计较。

越南模式带来的巨大甜头,也是驱动沈从云把手伸向国内的缘故。沈从云还通过各种关系,挖来了梁普时、梁普照两位留学归来的铁路和矿山人才,詹天佑这个银行行长,只能继续干下去。沈从云不是不想找人代替詹天佑,可惜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几次想让斯蒂芬找个外国人来帮忙管这摊子事情,可是每每想到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恶名,沈从云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在国内沈从云也不敢做的太过分,搞定了四省之地后,沈从云停止了扩张的脚步,树敌太多是不明智的。其实沈从云也不想这么干,可是随着大批的机器设备和军火订单的到期,还有给李鸿章免费提供铁轨的事情,沈从云就算对越南人民敲骨吸髓般的压榨,短期内也变不出更多的银子来买单,只好出此下策。

时间悄然来到了1892年,沈从云十。在越南,沈从云现在拥有一支装备了当今最先进的武器的陆军,人数为一个军五万余人。这其中还不包括其他医务、电信、工程等技术兵种,全部算上的话能有七万人。

就在沈从云打算把手伸向另外一个预谋已久的领域时,发生了一件大事,改变了沈从云预定的发展计划。

第三部

第二十六章接任

风秋雨愁煞人!江宁两江总督衙门内的真实写照!

来来往往的忙碌着的家人们没一个敢大声说话的,生怕吵着了后院内的左宗棠。

一阵剧烈的咳嗽后,左宗棠身边的夫人脸上遮不住的愁苦,洁白的娟帕上鲜红的血迹触目惊心。就着夫人端来的茶水漱口之后,左宗棠无力的抬了抬手,示意夫人靠近。

“请……雪岩……进来!”

夫人闻声脸色一变,知道丈夫这是要交代后事了。左夫人周氏端,和左宗棠同年。(注:实在查不到左夫人是否先左宗棠而亡,为故事需要,故且这么写。)年轻时的左宗棠家境贫寒,入赘周家,三次进京赶考不中后,在周家地位大跌。在周家生活的12年中,贤惠的周氏既是贤内助,有是对丈夫最有信心的人。曾有一首湘潭民谣唱道:“湘阴左宗棠,来到贵子堂,吃掉五担粮,睡断一张床。”由此可见当时左宗棠之处境。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夫人周氏始终艰辛,左宗棠是一个做大事的人,安慰鼓励丈夫耐心的等待机会的来临。后左宗棠终于成就入一番伟业,着实与夫人的支持分不开。

早就等在外面的胡雪岩一传即进,脸色也是写满了愁绪的胡雪岩,双目通红,显见其心之悲。左宗棠知胡雪岩是重情重义之人,此刻也无力客气,抬手示意胡雪岩坐到床边来。

“雪岩!老夫要走了。临走之前有些话要对你说。”左宗棠地脸色惨白,言语断断续续的说着,胡雪岩强忍悲切,点点头道:“大人请说。”

“老夫自战杭州而得雪岩之助,再无后顾之忧,在此谢过。今老夫将去。日后朝中恐再无直言敢为之人也。雪岩……南边……。”说到这里,左宗棠突然激动起来,脸上泛起一阵潮红,挣扎着由夫人搀扶着坐了起来,伸手指了指书桌上面。

夫人赶紧示意丫鬟把书桌上的一份奏折拿来,胡雪岩接过一看,脸色微微的变了变,然后冲左宗棠表示明白的点了点头。

又是一阵剧烈的咳嗽后。左宗棠朝胡雪岩挥挥手道:“去吧。”

胡雪岩强忍热泪,轻轻地点了点头,转身慢慢的走了出去。出了门后胡雪岩再也忍不住了,两行热泪奔涌而出,呆呆的站在门口看着里面。

“小网轻舠系绿烟,潇湘暮景个中传;君如乡梦依稀候,应喜家山在眼前。”一阵轻轻的吟唱在屋子里传出,这是青年时期,周氏写的一首小诗,绣在给左宗棠随身携带的枕套上。

此刻左宗棠安静的躺在同样老迈的夫人怀里。听着夫人含糊不清地曲调,慢慢的闭上了眼睛,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代,看见了从外教书回来,妻子倚门而迎的一幕。

“砰!”茶杯落地的声音,周氏的小曲应声而止。“老爷!”一声悲厉的叫声。划破了惨谈的夜空。

新婚时在新房门前作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的左宗棠走了。林则徐前往新疆,途径湖南,夜见之后作联“芶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相赠的左宗棠走了。山河破碎之际,抬棺入新疆的左宗棠走了。在上海租借,捣毁英国人树立“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牌子地左宗棠走了。俄国人口中清朝唯一的硬骨头左宗棠走了。

(注:老断每每读史书至此,也有双目濡润之感。)

秋雨绵绵的夜空中星光不见,唯见昏暗的***中,胡雪岩跪伏在门前。泣不成声。

“左大人!走好啊!”胡雪岩一声撕心裂肺的呐喊,消失在阵阵秋雨之中。

左宗棠走了,两江总督的位置空了,左宗棠走了,临终之际上书朝廷道:“今国朝重臣,皆过于持重之辈,对内维持有余,对外强硬不足,不足任两江之职也。臣弥留之际,遥拜我皇万岁,太后千岁。广西巡抚沈从云,自出仕以来,越南大胜挽狂澜于即倒,和谈桌上扶国威于将倾,实为接任两江总督之位最佳人选。”

接到丧折,慈禧心情复杂,个性刚强地左宗棠虽然不讨慈禧的欢心,但是没有了左宗棠,环顾四周,一旦边疆有事,又有哪一个大臣能挺身而出?为君分忧?左宗棠推荐沈从云接任的折子就摆在案上,慈禧已经看了无数次了,依旧拿不定主意。

对面的光绪依旧小心的坐着,没有敢轻易的表态,只是拿目光期盼的看着慈禧。

“追赠太傅,恩谥文襄,从内库中拨赏治丧银三千两。”慈禧说话的语气显得有些无力,轻轻地叹了一声道:“左宗棠推荐沈从云接任一事,皇上和军机处是什么意思?”

光绪闻言欲语,眼角余光见翁同龢给自己使眼色,急忙坐稳了屁股。奕譞犹豫的看了一眼光绪,发现慈禧正把目光对着自己,便硬着头皮上前道:“太后,两江总督乃国只重臣,此等大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