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乱明 >

第329章

乱明-第329章

小说: 乱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嗣昌的策略非常奏效,不到半年时间,南直隶的革左五营彻底覆灭,河南的张献忠、罗汝才已经到了穷途末路,就剩最后一口气。就连接过高迎祥闯王之名的李自成,最近也连遭败绩,被洪承畴、孙传庭打得溃不成军,率领大军在秦岭中四处躲藏,丝毫不敢冒头。

杨嗣昌几乎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但在这关键时刻,林纯鸿突然在剿匪一事上大做文章,成了杨嗣昌剿匪策略上的绊脚石。

事实上,在杨嗣昌心目中,解决贼寇之后,排在第二位的并不是林纯鸿,而是女真人!

第四百三十一章朝廷的方略

在解决了贼寇之后,无论从稳固个人权位出发,还是为大明朝廷考虑,杨嗣昌必须御女真人于国门之外。

崇祯二年十二月,皇太极亲率大军,以蒙古兵力为先导,取道蒙古,兵分三路从喜峰口入关,直抵京师城下,直到崇祯四年,方才退回关外。此次入关,京师周边尽皆残破,满桂战死,袁崇焕被千刀万剐。此战大跌了大明的颜面,让朱由检无时不刻想着找女真人复仇。

崇祯七年,皇太极又一次入关,兵分四路进攻大明,大肆侵袭破坏,抢掠了大批人口和财物后,退回了盛京。

崇祯九年,皇太极登基称帝,命阿济格直抵京师城下,连陷城池十余处,掠夺人畜十八万返回盛京。

一次又一次,大明京师处于危险之中,朱由检越来越无法容忍女真人在眼皮底下耀武扬威。杨嗣昌怀疑,要是朱由检再一次看到女真人在京师城下骑马纵横驰骋,他会不会如袁崇焕一般,被千刀万剐。

与林纯鸿的看法一致,杨嗣昌清醒地意识到,所有的这一切,皆源于皇太极征服了朝鲜和蒙古。朝鲜被太祖定为不征之国,又在万历年间并肩作战,将日本人赶下海,双方在战略上互有所求,结盟简直是一定的。然而,自皇太极征服朝鲜后,女真人彻底消除了后顾之忧,自那以后,女真人肆无忌惮地攻打蒙古和大明,战略优势越来越明显。

至于蒙古,虽然并未与大明结成同盟,但女真人要想顺顺当当经由蒙古进攻大明腹地,显然不可能。所以,蒙古算得上大明的天然屏障。但是,自皇太极征服蒙古后,大明的宣大防线处处是破绽,给了皇太极乘虚而入的机会。

在杨嗣昌的规划之中,要解决女真人入寇的问题,必须从这两方面着手。

杨嗣昌的目标定得并不高,他认为,只要能阻止女真人攻破宣大防线和宁锦防线,就算达到了目标。至于直捣黄龙、彻底灭亡清国,杨嗣昌显然还未失去理智,不会做此疯狂之举。

历来,一旦游牧民族、渔猎民族立了文法,就会成为中原朝廷的劲敌。如北宋时的辽、西夏以及后来的金、蒙古。到了明初时,太祖和成祖雄才大略,显然看出了这点,不停地派出重兵进攻当时文法尚在的北元,直把北元打得四分五裂,不成文法,方才罢休。

果不其然,在两百多年的历史中,蒙古虽然时常对大明造成威胁,但显然属于边患的范畴,尚未上升至腹心之患的重要程度。

现在皇太极不仅立了文法,还登极称孤道寡,想要彻底消灭清国、夺回辽东,谈何容易?

杨嗣昌准备从蒙古、朝鲜入手,双管齐下,逐步扭转战略上的不利态势,最终达到御敌于国门之外的目的。

失去了辽东,朝鲜与大明的陆路联系已经彻底断绝,要想自朝鲜威胁女真人的后方,唯有通过海路。杨嗣昌考虑到林纯鸿势力过于庞大,并不愿意林纯鸿四处升手,他将希望寄托在郑芝龙身上。但是,杨嗣昌详细了解海上态势,又想到了当年郑芝龙拒绝驰援锦州的恶劣记录,他最终还是把视线转向了林纯鸿。

这段时间,杨嗣昌耍尽手段,无非就是想与林纯鸿达成一定程度上的默契,以免双方有战略误判,给朝廷带来灭顶之灾。这个默契,就包含林纯鸿兵指朝鲜,从后方打击、削弱女真人的实力。

对于蒙古,杨嗣昌有意重新拉拢蒙古。不过,皇太极在蒙古经营日久,通过大规模联姻,与蒙古许多部落结成了稳固同盟,要想从中插一手,难上加难。倒是林纯鸿在大同、宣府大规模收购羊毛,倒让杨嗣昌眼前一亮,有点醍醐灌顶的感觉。

在经济利益的趋势下,所谓的联姻只是笑话,这是千古不破的真理。

只是,目前也就只有林纯鸿才能将收购羊毛变成不亏本的买卖,别人也模仿不来。更何况,通过这条路必然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方才有决定性的作用,杨嗣昌哪有这么多时间等待?

杨嗣昌现在所能做的,只能在剿灭境内的贼寇后,投入重金编练宣大边军,稳固宣大防线,让皇太极不敢轻易跑到京师城下耀武扬威。

杨嗣昌长叹了一口气,将思路从长远规划中转回至眼前。

杨嗣昌从李绍翼的密信中,了解到林纯鸿欲招降张献忠、罗汝才,并准备将贼寇安置在洛南县的事实。他一眼就看出了林纯鸿欲将熊文灿推向前台,借此增强对朝廷政略影响力的打算。

林纯鸿想把手伸入大明中枢,杨嗣昌虽从感情上无法接受,但从理智上出发,他反而有点期待。

杨嗣昌掌握朝廷大权之后,最为恼火的就是官僚事事推诿,办事的能力没有,扯皮的本事倒是一流。尤其是那帮言官,成天逮着人就骂,就如一帮苍蝇一般,让人恨不得一掌拍死。杨嗣昌虽不认同林纯鸿设置官僚体系的理念,但这并不妨碍他羡慕林纯鸿属下能力出众、士气高昂。

要是能把这帮能人引入朝廷,倒也对朝廷不无裨益。

本来,在杨嗣昌的规划之中,将女真人限制在辽东之后,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林纯鸿。杨嗣昌对林纯鸿实力的认知远比其他朝臣清醒,知道要将林纯鸿这个隐患彻底解决,不动刀兵乃上上之策。虽然杨嗣昌对解决林纯鸿还未形成具体方略,但大致方向还是有的,就是让荆州集团逐步融入大明的体系之中,纳荆州的实力为朝廷所用。

让林纯鸿在朝廷有说话的权利,或者直接让林纯鸿在朝廷中任要职,也算得上有效的手段之一。

不过,引林纯鸿属下进入朝廷、或者直接让林纯鸿在朝中任职,杨嗣昌也就是想想而已,连一丝口风都不敢露出。杨嗣昌怀疑,只要他稍稍透露出这个意思,言官和朝臣的口水非把他淹死不可。

的确,这帮言官和朝臣,甚至包括地方官僚在内,哪个不是寒窗苦读多年,一路过关斩将考出来的?他们岂能容忍荆州这帮野路子出身的家伙抢走本就极度紧缺的要职?

这种情况下,让出身于大明官僚体系内的熊文灿身居高位,倒不失为一条好路。

杨嗣昌并不反对亲近荆州的熊文灿入阁,但是,受林纯鸿挟制的熊文灿进入朝廷,显然不在他的容忍范围内。

杨嗣昌苦思应对之策,最终,他猛拍了一把案牍,决然道:“什么狗屁筹码,敲碎就是了!”

第四百三十二章孙传庭

在杨嗣昌与林纯鸿的博弈中,陕西是一个被忽略的角落。但这并不代表陕西不热闹,只是因为林纯鸿力有不逮,在陕西没有任何力量而已。

林纯鸿的西洋舰队、东洋舰队、东南行营、中原行营,分别在南洋、双屿港附近、安庆和河南四面开弓之际,陕西的洪承畴、孙传庭也没有闲着,乒乒乓乓一顿猛揍,将李自成、刘国能等贼寇撵得四处乱飞,不得安宁。

先是李自成汇同过天星张天琳,试图进入四川,但得知四川早就重兵布防后,又被吓回了甘肃。刚一出川,接连在甘肃河州、洮州与洪承畴大战,李自成惨败,退往甘肃边远地区。

甘肃贫瘠,人烟稀少,李自成大军差点被饿死,万般无奈之下,李自成只好分散隐蔽渡过洮河,再次进入陕川交界之处,隐藏在秦岭之中,恢复元气。

相比较洪承畴的赫赫武功,孙传庭一点也不逊色。初掌兵,孙传庭令副将罗尚文进兵,一战砍下了整齐王的脑袋,不久又将活动于渭南的马进忠剿灭,顺带着,与马进忠一起混的什么圣世王、瓜背王、一翅飞、镇天王全部掉了脑袋,只余下实力最为强劲的闯塌天刘国能,与孙传庭对峙于渭南。

孙传庭的过往,简直就是一部传奇。万历皇帝快要挂掉的时候,孙传庭中了进士,授予永城知县一职。天启年间,不知道走了什么狗屎运,骤然跳到中枢,担任吏部主事。后来魏忠贤弄权,孙传庭一声不吭地告归,回到了山西老家。直到崇祯八年,主动跑到朝廷,请求复职,继续在吏部任职。后主动申请为陕西巡抚,带着六万两银子,拉起了秦兵,连战连捷,成为与洪承畴并驾齐驱的支柱型人物。

性刚、勇于任事、淡泊名利,好了,就说这么多,这就是孙传庭。

大明官僚中,像孙传庭一样脾性的人很多,但拥有孙传庭这样的脾性,又有能力本事的,则是凤毛麟角。这类人,无不成了大事,如于谦、卢象升……

孙传庭在渭南与刘国能鏖战不休,却一直冷眼旁观河南局势,对林纯鸿、熊文灿、李绍翼等人的打算洞若观火。

孙传庭对林纯鸿谈不上什么恨,但要说有多欣赏,显然也不可能。但凡务实之人,绝不会与指手画脚的朝臣一般,对林纯鸿恨之入骨,甚至还有意无意地借鉴林纯鸿的一些做法。比如卢象升、洪承畴、孙传庭等人,皆属此类。

林纯鸿想挟制熊文灿,把手伸入朝廷,孙传庭自然知晓,这是他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他恨不得马上挥师东进,将林纯鸿所谓的筹码敲得粉碎,为朝廷解除这一隐患。

不过,孙传庭想来想去,觉得此事有诸多难处,遂把傅恭唤来,一同商议。

傅恭眉头直皱,摇头道:“属下认为此事还是不要插手比较好。别说大军被刘国能缠住,抽不出手,即便现在兵力足够,也不能这样做。现在熊文灿与林纯鸿显然有所勾结,在徐家湾划了一条红线,张献忠和罗汝才万不敢跨过这条红线。徐家湾之东,乃卢氏县,属于东南六省之防区,而徐家湾之西,方才是大人与洪总督的防区。未得兵部令,擅自跨越,后果难以预料。”

傅恭叹了口气,接着说道:“属下估计,熊文灿与林纯鸿之所以在徐家湾划下红线,就有防备大人插手的意思,既然如此,他们岂无防备?”

孙传庭冷笑道:“擅自跨越一事,无须再提,本抚为朝廷击贼,岂能受此束缚?一应后果,本抚自然担之。”

傅恭知道孙传庭性刚,难以说服,也不再纠缠跨境一事,直言道:“大人如何抽得出人手?兵少了,就是赶到卢氏,又有何用?”

孙传庭沉吟半晌,道:“年初,刘国能兵锋受挫,曾派人来请降,本抚未答应。时至今日,刘国能屡战屡败,周边爪牙皆被清理一空,招抚刘国能的可能性当有几成?”

傅恭吃了一惊,劝道:“大人,刘国能业已式微,正应彻底剿灭,永绝后患。贼寇素无信誉,降而复叛者不计其数,若大人现在招降了刘国能,以后刘国能复叛,大人既无法向皇上交待,恐怕大人的前程也会受到影响。”

孙传庭冷声道:“前程什么的,本抚倒不在乎。不管刘国能是真心投降,还是缓兵之计,本抚让刘国能投降之后,再无反叛的机会,大事可定矣!”

“大人已经胸有成竹了?”

孙传庭道:“刘国能流窜川北之时,曾收一将,名胡九思。本抚倒与胡九思秘密接触多次,如果本抚所料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