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一路走来一路读 >

第12章

一路走来一路读-第12章

小说: 一路走来一路读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庭的夫妻母子,后来给卖到了什么地方。奴隶的命运如秋风落叶,随风飘荡。
  肯塔基州的奴隶们,多数已经世代在这里生活。他们虽然祖先来自非洲,却已经把这里认作家乡。这样几代的生活,必然形成了黑人家庭稳定的亲属结构。奴隶买卖突如其来地破坏这样的家庭亲密关系,是格外残酷的。在肯塔基州的莱克辛顿,黑奴占人口的一半,那儿的黑人教堂里,举行结婚仪式的时候,神父要新婚夫妻说的,不是“直到死亡把我们分开”,而是“直到死亡或千山万水把我们分开”。
  五、被出卖的姐妹
  历史是需要细节的。
  肯塔基州莱克辛顿的第一黑人教堂,神父们还记录着历史上这样一件事。1860年,有个女黑奴南茜来到教堂,说她的两个女儿要让她的主人卖到南方去了。她的丈夫托尼是一个自由黑人,她却是奴隶,所以她的女儿也是奴隶。她告诉神父,丈夫生前已经用一生全部的积蓄,为两个女儿赎买了自由,在病逝前把自由证交给了她。可是,她的主人和奴隶贩子见贩卖这两个年轻女孩有厚利可图,就设法骗走了她们的自由证书。如今,奴隶贩子就要拍卖她的女儿了。她走投无路,只能到教堂来请求帮助。
  黑人神父来到白人的浸信会教堂,请求普莱特神父的帮助。身为白人的普莱特神父答应尽力而为,惟一的办法就是在拍卖场上,用他的教堂积蓄,把南茜的女儿再买回来。
  1860年2月13日,在县政府法院旁边的奴隶市场上,南茜的第一个女儿开始给拍卖。竞标价格迅速上升,到达1;000美元的时候,普莱特神父跳到了拍卖台上。他向台下的人们讲述南茜一家的故事,他用神父的名义恳求别人不要再竞标抬价了,因为,教堂的财力有限,再往上喊价,教堂买不起了。
  可是,当贪欲蒙住了人们的心时,他们听不见人性和良知的声音。价格还是一路上扬,南茜的第一个女儿被人用1;700元买走,第二个女儿用1;600元买走。南茜和她的女儿们,从此天各一方。这一家人,他们用的姓是“李”(Lee)。这两位少女也登记在那切兹的《记录本》上,可是这个记录本上有一大串姓“李”的,没有人知道她们是哪两个,也没有人知道她们以后的下落。
  六、歌声依然
  从1820年到南北战争爆发的1860年,肯塔基州的黑人人口,60%被卖到了密西西比河下游的棉花和水稻种植园,密西西比州的黑人奴隶增加了225%。这是美国黑人的血泪经历。当年最大的奴隶拍卖场在那切兹镇的“叉路口”(Forks of the Road),那是今天华盛顿路和自由路的交叉口。拍卖场已经荡然无存,那切兹人在那里竖起一块纪念标牌,记载着在这儿发生的野蛮和悲惨。一百多年过去了,黑人的痛苦经历留在了历史教科书上,留在了这块纪念牌上。但是,历史的血肉是它的细节。今天的那切兹人认为,要讲述历史、要吸取历史教训,呼唤人性,仅仅竖起一块纪念牌是不够的。所以,他们在尽最大的努力,恢复修补这段历史的每一个细节。从法院地下室里《记录本》的发现开始,他们办起了网站,全部资料可以供公众研究,奴隶的后代可以在这里搜寻他们的祖先;他们号召学校、教会和群众团体利用地方政府的档案、法庭记录、教堂的文件记录、墓地的记录、家族遗嘱等等,来搜索、回顾和重新塑造当年奴隶制度的历史细节。只有当人们找到了细节,奴隶制度的残酷和不人道才在今天的人们面前呈现出来。他们要让那切兹镇法院地下室里那发黄发脆账本上的每一个名字,一次次提醒地我们,今天这个世界是怎样从历史上走过来的。
  我们听到,斯蒂芬·福斯特的歌,依然在讲述着离开了肯塔基老家的黑人故事:
  “不要哭了,我的女人,
  我们今天不哭了。
  我们唱一支歌吧,
  为那遥远的肯塔基老家。”
  第一部分 走路(一)眼泪之路的起点(1)
  ——访切诺基国首都“新艾乔塔”
  记得那是来美国后第一次开车出远门。那时我们到美国不满半年,开的又是700美元买的小号旧车,速度上不去。于是,身边不停地有集装箱“巨无霸”大车,呼啸着超越我们。这车就不免开得紧张。北上三个小时后,在75号州际公路边,看到一个休息区,决定转进去,歇口气缓缓神儿。
  那是我们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公路休息区,设施完备、整洁,室外花草树木疏落有致。转悠一圈,在建筑物的正立面,我们看到一块历史遗址标牌。牌子写着:离这里不远,曾经有过一个小镇。这个小镇是著名的印地安人“切诺基国”首都。切诺基人在那里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出版了自己的报纸、建立了自己的政府。美国联邦政府却在1838年,迫使切诺基国的印地安人,迁往800英里之外的西部。这一事件,史称“眼泪之路”。
  “新艾乔塔”,就是这个切诺基小镇的名字。去年冬天,终于专程去寻访了它。在75号公路上看到“新艾乔塔”的指示牌,转向一条乡间公路。大约3公里,就可以看到马路左边的入口标志了。现在,这儿是佐治亚州的州立历史纪念公园。要不是有入口处的纪念碑,如果只看到芳草凄凄中散落的木头房子,大概谁也不会想到,这就是当年印地安人“切诺基国”的首都。
  一、华盛顿总统的“光荣扩张”思想
  230年前,当美国成立的时候,北美洲移民与印地安人大规模冲突的年代已经基本过去。新生的美国,基于北美殖民地时期和印地安人冲突的教训,试图同印第安人建立起一种和平相处的关系。美国是一个地方自治的国家,而在合众国宪法下,印第安事务被置于联邦政府的权力之下,掌握在联邦议会和总统的手里,希望这样能够避免各州自行其事而造成冲突。联邦政府希望能够约束一些野心勃勃并且自私的州政府,尤其是东南部的南卡罗莱纳州,以及切诺基部落所在的佐治亚州。
  当时有一个对比突出的现实是,人口很少的印地安人占有了数量巨大的山林土地;而随着大量移民的涌入,美国的土地势必日益紧张。由于印地安人在军事实力上的弱势,他们几乎无力对付移民的蚕食占有,更不要说一个强国的军事攻击了。他们的生存和权利,事实上必须依靠和强者的妥协。
  在华盛顿总统时期,处理印第安事务的任务落在华盛顿总统的首任战争部长亨利·诺克斯(Henry Knox)身上。他认为,印第安部落应该是具有主权的、和美国各州一样的自治邦,美利坚合众国应该承认他们自治政府的权力,承认他们的边界。他认为,白人不断进入印第安人的土地定居是引起冲突的首要原因,而持久和平的惟一办法是联邦政府必须约束它的国民。而且,他还认为,联邦政府有道德上的义务来保护印第安文化免于灭绝。否则的话,发展差异如此之大的文化间的接触与冲突,导致文化上的灭绝几乎是难以避免的。
  华盛顿和诺克斯,试图尽量善待印地安人。他们希望能够通过贸易条约,平等合法地从印地安人那里购买土地,以扩展美国其他地区的需求。这就是被史家称为“光荣扩张”的概念。
  华盛顿总统一上任,诺克斯就开始了他的印第安政策。联邦政府承认,印第安部落是主权自治邦国,美国必须通过条约来和印第安人打交道。这种条约,根据宪法,必须由参议院2/3通过。国会通过了1790年的《印第安贸易和交往法》,要求购买印第安部落土地的事务,必须通过总统任命的印第安事务专员和印第安人谈判达成条约来进行,各州不得自行强取豪夺。
  第一部分 走路(一)眼泪之路的起点(2)
  二、“文明化”政策和切诺基的变化
  这样,在和平的前提下,诺克斯提出了保存印第安文化的长期问题。华盛顿和诺克斯都认为,印第安人的弱势是文化发展上的,而不是种族上的。所以,印第安人完全有能力、也应该帮助他们变得“文明化”。他们认为,这不仅能使印第安人溶入美国社会,成为合格的公民,也惟有这样,才能扭转他们的弱势,避免文化灭绝的命运。在今天,这一从多元文化的观点看来似乎大有毛病可挑的看法,在当时却算是善意自然的。因此,他们认为印第安人需要学习,而政府的作用就是鼓励这种学习。
  华盛顿和诺克斯首先必须面对历史遗留问题。他们看到,已经无法把以前侵入切诺基土地的白人定居者迁走,他们就和切诺基人谈判土地购买,把这些已经侵占的土地买下来,勘定新的边界,然后严格禁止白人进一步入侵。在1791年的《Holston条约》里,诺克斯要求写进了有关切诺基人“文明化”的条款,联邦政府将帮助他们从狩猎者转变成畜牧者和农耕者。国会在1793年《贸易和交往法》里,增加了向印第安人捐赠农具、家畜和其他“文明”用品的条款,要求向印第安人示范这些用品的使用方法。
  这就是华盛顿总统的“文明化计划”,也是“光荣扩张”概念的核心。这个时候,切诺基传统的猎取鹿皮的经济方式也确实已经难以为继,迫切地需要新出路。这也是切诺基人热情地欢迎美国联邦政府的“文明化”计划的原因。
  1804年,基督教摩拉维亚教派的传教团在切诺基地区办起了第一所学校。到1817年,传教团纷纷来到,长老会、浸信会、卫理公会等新教教派都派出了传教团。传教团同时也传授农业技术。
  这样,切诺基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构成在起着明显的变化。在联邦政府指导下,以传教团和南方白人农民为样板,切诺基人开始务农,种棉花,在市场上出售他们的产品,积累资本。甚至像白人一样,拥有黑奴。富有的切诺基人在路边开设酒店,外出贩卖,开办商店,在渡口经营摆渡。这些人家的妇女不再下田,而是让黑奴下田干活,或者把土地出租给白人。
  经过短短二三十年的“文明化”计划,到了19世纪20年代,新一代的切诺基领袖出现了。他们中很多是白人和切诺基混血儿,有些人的切诺基血统只占1/8。他们都从小在传教团学校里接受教育,能够流利地使用英语。有些人在战争中帮助联邦军队,还有些人曾经到费城或首都华盛顿,和白人共事过。由于他们生活在尚未废奴的佐治亚州,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还有黑人奴隶。
  今天的遗址博物馆里,展示着切诺基人Sequoyah发明的一套85个字母组成的切诺基文字。这种表音文字对切诺基人来说,十分易学易懂。直到今天,在切诺基人中,会读会写这种文字,仍然是他们的骄傲。1827年,切诺基人在如今佐治亚北部两条河流交汇的地方选定了切诺基国的首都,这就是新艾乔塔。
  站在新艾乔塔的遗址上,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切诺基文化演变的深度。他们仿照白人的制度,建立了自己的三权分立的政府。他们的大头人掌管行政,另外有议会制定法律。议会仿照联邦议会的结构,也是两院制。如今修复的议会大厦,是一栋两层的木头房子,立法的两院分别在楼上楼下开会。室内虽然简陋到极点,却完全模仿首都华盛顿国会的布置。切诺基国还有最高法院。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