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政客 >

第69章

大明政客-第69章

小说: 大明政客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族的荣耀,任谁说到,都是高兴的。

看见苏天成这样的会说话,陈于泰收起了小觑的心态。得知会元竟然是山西乡试解元,他是有些不服气的,这么多年的会试,会元几乎都是南方学子包下了,来拜访苏天成,也是带着一种挑衅的心态的。

“苏兄是名副其实啊,人生若只如初见,传到了南方,几乎是人人都会背诵了,如此高压绝伦的诗词,在下是望尘莫及的。”

苏天成有些尴尬,这读书人之间,总是喜欢讨教学问的,要是陈于泰想着和自己对诗,那才真的是恼火的事情,看样子,必须要转移话题。

“见笑了,见笑了,想我大明江山,遭遇后金sāo扰,流寇也趁火打劫,如此情景之下,我等读书人,都是想着报效家国,效忠皇上,恨不能披甲上阵,亲手杀敌,些许的诗词,不登大雅之堂。”

“哎呦,想不到苏兄也有这样的想法,我等参加会试的读书人,一直都在关注朝廷大事啊,不过在下的认识,还是有些不同,后金sāo扰,疥癣之患,无伤大雅,流寇作乱,除之乃举手之劳,无需过分cāo劳,这些都不是大事,重要的还是整顿吏治,我等读书人,要是能够进入朝廷,定要励jīng图治,指点江山,为振兴我大明,呕心沥血啊。”

苏天成身体微微颤抖了一下。

这样的大话,他还是第一次听见,恐怕你陈于泰,就算是状元,到北边去,也干不过一个后金的小兵。

“陈兄气魄,在下佩服啊。”

转移了话题,苏天成就达到目的了,至于说陈于泰指点江山,或者是纸上谈兵,那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人家愿意怎么说,就怎么说。

可有一个问题,困扰着他,如果说大明的大部分读书人,都是如此的不了解情况,如此的狂妄自大,那就是朝廷最大的悲哀了。

两人足足聊了半个多时辰,陈于泰的兴致很高,有些找到了知音的感觉。

苏天成说话是很注意的,陈于泰的身份不同了,背后站着周延儒、陈于廷,谁知道他到自己这里来,是不是有着其他的目的啊。

如果说陈于泰和自己是同样的年纪,那好说一些,可惜还没有步入朝廷的读书人,居然说到了吏治的问题,这是不是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滋味。

陈于泰喝酒是在是一般,为了让陈于泰早点住嘴,苏天成毫不客气的灌酒了,几大杯酒下了肚子,陈于泰干脆趴在桌上,呼呼大睡了。

吴伟业来拜访的时候,苏天成更加的小心。

这个吴伟业,比陈于泰有出息很多的,主要心思,没有在朝政上面,甚至有些轻视当官的想法了,写的一手的好诗词。

果然,吴伟业来拜访,首先就说到了《木兰花令》和《蝶恋花》;两首诗词。

“苏兄才华,在下佩服之至,人生若只如初见,绝佳境界,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珏,绝佳的品味,在下长苏兄四岁,绝达不到这样的水平,今rì见到苏兄,自觉惭愧啊,以前的那些癫狂,都是笑话了。”

苏天成眨了眨眼睛,尼玛的,我这是抄袭的,你吴伟业才真的是有本事,要不是被陈于泰算计了,会试会元、殿试状元,肯定是闻名天下了。

“不敢不敢啊。”

“苏兄万万不要谦虚,在下已经打听过了,苏兄到了京城,刻意低调,从不张扬,就是这份气度,在下也是自愧不如的,今rì在下来拜访,是想着和苏兄探讨一番的,在苏兄面前,在下不敢谈及诗词,只是想着,讨得一首佳句,万望苏兄莫要推辞啊。”

苏天成脑门上冒出了汗滴。

人家吴伟业是大诗人,也是戏剧创作家,自己这样的抄袭者,来指导人家大师级别的人

物,真的是不伦不类了。

看见苏天成为难的神态,吴伟业站起身来,深深的作揖。

“苏兄千万不要推辞啊,在下是抱着满腔希望前来的。”

苦笑的心情都没有了,无奈之下,苏天成只好开口了。

“吴兄大才,如此的殷勤,在下若是故作推辞,也对不起吴兄了,在下居于家中之时,曾经与护院探讨兵戎之事,颇有一些感触,之后出去游历,见识了一些,抒发心中感慨,作一首长相思,还请吴兄斧正。”

吴伟业喜出望外,站的规规矩矩的,看着苏天成。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苏天成念完之后,眨了眨眼睛,没有看着吴伟业。

吴伟业默默念叨,品味这首《长相思》。

不过两分钟时间,吴伟业一揖到底。

“苏兄才学,冠绝古今,这首长相思,道尽军士相思,意境悠远,语句平实,乃是在下见到的绝佳诗句了,若是苏兄不嫌弃,在下rì后定当时常讨教啊。”

“不敢不敢,在下还要向吴兄学习的。”

吴伟业毕竟只有二十三岁,爽快很多,虽然也显得志得气满,不论是说话,还是讨教,显得很是恭敬,有着一种不如你就服气的感觉,这样的胸襟,还是很不错的。

两人喝酒的时候,吴伟业很是恭敬,这种态度,是从骨子里面表现出来的,是对于有本事有能力人的一种崇拜。

吴伟业也喝醉了,趴下之前,依旧在念叨这首《长相思》。

比较陈于泰和吴伟业两人,苏天成还是有着不同感受的。

他的印象,吴伟业明显要强一些的,这也难怪,吴伟业后来,能够成为著名的诗人,有着一番作为,至少人家的气质是低调的。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陈于泰和吴伟业,两人如果同朝为官,陈于泰的成就,肯定会高于吴伟业,官场上,可不是依靠的书本知识,重点还是要看你的xìng格。

历史上,陈于泰挤掉了吴伟业,成为了殿试状元,吴伟业屈居榜眼,要不是崇祯皇帝朱由检看了吴伟业的试卷,估计就掉到三甲去了。

官场上,肯定是残酷的,特别是在明末的官场上面,一味的硬骨头,肯定会摔得很惨,轻者被排斥出官场,重者甚至会丢掉xìng命。吴伟业太年轻了,需要磨砺,他是不能够和陈于泰比较的,这就是所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第九十六章特殊的客人

董昌、陈于泰和吴伟业先后都来了,还有一些贡生,也来拜访过了,苏天成的那首《长相思》,迅速的传开了,再次成为了炙手可热的诗词。

这首《长相思》,与前两首完全不同,说的是军队里面的军士,思念家乡,意境也不一样,那些认为苏天成只能够写风花雪月诗句的人,很快闭嘴了。

苏天成有着不一般的感受,他总是觉得,自己还会有很重要的客人的,眼看着殿试rì子就要到了,朝廷里面的有些人,不可能没有丝毫的反应。这种判断,源于长期在政界的领悟。

苏俊递给了苏天成一封信。

“少爷,刚才有人给了小的这封信,说是直接交给少爷,小的不认识来人,来人给了小

的十两银子,小的已经用银针刺过了,信封没有毒的。”

苏天成看着苏俊苦笑。

“苏俊啊,还真的是鬼jīng灵的,谁会给我下毒啊。”

“少爷是会试会元,小的看了那些来拜访的,表面上是佩服少爷的,有些人,小的看不一定,肯定是嫉妒的,哼,本事没有什么,就知道在背后嘀咕。”

苏天成一阵的汗颜,看来这苏俊,还真的是聪明,知道察言观sè,琢磨每个来拜访人的心态,相对来说,苏二童就差一些了,就知道乐呵呵的。

苏俊这样的人才,是很重要的,自己的身边,不仅仅要有忠心的人,更需要有忠心而且灵活的人。

“好了,苏俊,注意观察是很好的,有什么想法,可以直接和我说,千万不要在外面去议论,免得惹祸上身。”

“少爷,小的打死都不会说的,都烂在肚子里了。少爷,这白银,在下还是交给苏二童吧。”

“交什么交啊,我还缺了那点银子啊,自己拿着用,不要忘记,给玉环买些饰品了。”

苏俊离开之后,苏天成迅速打开了信封,白纸上面,就是一句话,戌时赶到某酒楼,到三楼的某雅间,里面有人等候。

苏天成陷入了沉思之中,看来这个人身份不一般,不愿意到客栈来,而且口气也很大,要求自己赶到酒楼去,直接到雅间。

越是这样的情况,他越是不能够忽视。

准备了两锭黄金,放进了檀香木盒子里面,身上准备了一些碎银子之后,他带着王大治和苏俊出发了。

进入酒楼的时候,苏天成带着斗笠,遮着面纱。

进入了雅间之前,王大治挡在了前面,意思要自己首先进去看看,苏天成摇了摇头,这样做肯定是不合适的,人家约自己来,肯定是有一些机密的事情说,或者说是不方便露面,要是想着算计自己,到这熙熙攘攘的酒楼来干什么,莫非是有病。

进入雅间,里面只有一个人,背对着门坐着。

“在下苏天成,应您的约定,来到酒楼。”

苏天成自报家门以后,这人装过身来了。

看见来人的面容,苏天成大吃一惊。

竟然是秦三德。

这是什么意思啊,宫里的规矩是很严格的,大门关了之后,太监都是不准出入的,这个时候了,秦三德离开了皇宫,专门来见自己,是什么意思啊。

“咱家恭喜苏公子啊,乡试解元,会试会元。”

“坤元能够有今rì,离不开秦公公的支持,当初秦公公到平阳府宣旨,给予了坤元莫大的鼓励,坤元至今都不敢忘记的。”

“苏公子真的是会说话啊,不愧是会元,咱家知道苏公子高中会元了,很是高兴啊,专门来见一见,苏公子千万不要有什么抱怨啊。”

“公公万不要这么说,公公对坤元的鼓励,坤元铭记在心,感激不尽的,公公身份尊贵,坤元虽然仰慕,难以见面,今rì机会很好,坤元早准备了一些小的礼物,也是一点心意,还望公公笑纳。”

苏天成从包裹里面,拿出了一个檀香木盒子,双手托举,递给了秦三德。

秦三德没有接檀香木盒子,眼神里面,已经有了一丝的厉sè。

“会元郎真的是客气啊,想来会元郎马上就要参加殿试了,高中头甲,入翰林,尊贵无比的,咱家只是奴仆的身份,不敢在会元郎面前托大的,这礼物,咱家万万不敢收。”

秦三德有意见了。

太监是残缺之人,特别的敏感,不管身份如何的尊贵,都有着一些自卑心理的,他们的权势,是通过自残获得的,是被朝廷文武官员所不齿的。再说了,太监是皇上的奴仆,在皇上的面前,只能自称奴婢,可满朝的文武大臣,哪怕是从九品的虾米官员,见到了皇上,也是自称为臣的。

苏天成早就有准备,有些话,必须要说开,越是遮掩,秦三德越是会有意见,虽然表面上不会爆发出来,可只要有机会,报复的时候,不会手下留情。

“公公是不理解坤元经历的,有些误解,坤元乃是家中庶出子弟,至今尚未婚配,刚刚出生之时,母亲就去世了,自小就不被重视,遭受了一些屈辱,故而自小就立誓,一定要出人头地,有所作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坤元看待所有事物,也是论心不论行,公公关心坤元,就是坤元的恩人,这礼物,公公一定收下,这是坤元的一片真心。”

秦三德听得非常仔细,所谓同病相怜,他根本就没有想到,苏天成也有着这样的遭遇,而且苏天成说得很是坦诚,觉没有看不起自己的意思。

“苏公子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