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政客 >

第229章

大明政客-第229章

小说: 大明政客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架已经四十天了;感谢诸位读者大大的支持;新的一个月到来了;我一定更加努力;拜谢读者大大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

第三百零四章江宁县的热闹

莫文娟到了江宁县;最为高兴的就是朱审馨了。

朱审馨和莫文娟的关系很不错;当初在太原府的时候;蓝桥正身为王府长史司纪善;重点就是给晋王朱审熓诳危歉鍪焙颍焐鬅和朱审馨的年纪都不大;朱审熖蔚氖焙颍焐筌耙舶谝槐叽杖饶郑肚耪湍木曛涞墓叵担苁乔酌埽运担焐筌奥暮湍木晔煜ち耍灾劣谥焐筌盎垢拍木暄e魇?br》

遗憾的是;苏天成考中举人;被邀请要王府去了;做出来一首诗词之后;朱审馨不想学作诗了;她问过莫文娟;按照自己的水平;就是再学习几十年;也作不出来这样的诗词。

当时;莫文娟就认为苏天成不简单;气质非同一般;若是朱审馨能够嫁给苏天成;那一定是很幸福的;当然了;苏天成的才俊;不可能成为仪宾;莫文娟也没有想到;朱审馨还真的嫁给了苏天成;只不过皇家那一套的礼仪;被抛得干干净净。

莫文娟由衷的为朱审馨高兴。

从莫文娟到江宁县的那一天;朱审馨就感觉到;自己终于有了最为要好的朋友了。

莫文娟和蓝桥正也住在县衙里面。

需要适应的还有闫子章、郑克友和蓝桥正。

身为县丞、主薄;包括知县;按照规矩;没有特殊的事情;一般是不允许离开县衙的;就是休沐;大都是在县衙里面。这也是朝廷预防有官商勾结的情况。可江宁县的情况;完全不一样。苏天成告诉他们;县衙的官吏;不要老是呆在县衙里面;有时间多出去走走看看;了解百姓的生活情况;听一听百姓有什么说法和看法。

这个时候;闫子章等人;才真正的明白了。江宁县确实有所不同;不仅仅是富庶;和其他县衙的办事程序;也有些不同。

正月十三;闫子章、郑克友和蓝桥正;跟随刘仲基、苏平阳;到县城四处去走走看看。至于说苏天成;已经直接到江宁营去了。

江宁县市面的繁华;大大出乎了闫子章和蓝桥正的预料。

郑克友知道这些情况;一年多的发展;江宁县已经远远超过了上元县;成为南厩最为热闹的地方了。最为主要的体现;还是在商业方面;江宁县的商贾;与县衙的联系紧密;能够得到县衙诸多的关照。最关键的地方;是江宁县的商贾。能够安安心心的做生意;不担心有人敲诈;或者是地痞无赖闹事情;江宁营经过了几次的打击;不夸张的说;江宁县的地痞无赖;几乎是销声匿迹了。

一年多时间以来;江宁县县城里面;增加了太多的房屋;包括城郊一带;也出现了大量的房屋;江宁县县城的实际面积;正在扩大;江宁县和上元县之间的间隔地带;正在慢慢的开始繁荣;不少上元县的商贾;都在想方设法往江宁县的方向转移。

江宁县城内的人太多了。

走了一会;闫子章感觉到有些走不动了;大街上人来人往;几乎都要挤不动了;看得出来;有很多的人;并非是江宁县本地人;眼见的店铺;围满了人;争相购买东西;沿途看见的客栈;挂着客满的牌子;酒楼更是不用说了;一楼大堂传出来的划拳的声音;隔着老远都能够听见。

若不是见过了河南一带农民的贫穷;闫子章简直以为大明朝已经富庶的不一般了。

一路上;闫子章都在思考;江宁县的富庶;代表了什么;这说明苏天成的施政手腕;非同一般;可以说是找准了方向;虽然说江南本来就富庶一些;但远远没有达到这样的程度;自己到江宁县来了;不要想着有什么创新;最好的办法;就是按部就班;维持这里的稳定。

他愈发的感觉到;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接到吏部敕书的时候;他是有些想法的;到了江宁县;要大干一番;要证明自己的能力;在孟津县一年的时间;他感觉到疲惫不堪;毕竟是受灾的地方;要钱没钱;要粮食没有粮食;基础条件太差了;几乎做不好什么事情;江宁县的情况不一样了;富庶的地方;一定是有所不同的。

可眼前的情形;令他明白了;苏天成确实比自己厉害;不服气是不行的。

难怪江宁县那么大的名气;难怪皇上会关注这里。

一时间;闫子章感觉到了;自己肩负的重任。

刘仲基一路上都在介绍着元宵节的准备情况。

今年的元宵节;中兴学社主要规划;重点开展三个活动;一是猜灯谜;县衙在全县六处地方;设立了猜灯谜的场所;奖励也是颇高的;猜中一条灯谜;可以获得一两银子的奖励;二是舞狮子耍龙灯;江宁县商会;组织了好些队伍;不仅如此;县城附近的村镇;也组织了队伍;到时候;这些舞狮子耍龙灯的队伍;还要相互比赛;看看谁的技能更好;得到好评最多的队伍;可以获得奖励;三是组织唱戏;这是传统的项目了;南厩的大小戏班子;早就摩拳擦掌了;准备好好的唱一番的;中兴学社会派出专人;品评戏班子的戏曲;拔得头筹的戏班子;能够得到一千两银子的奖励。

听到了这些介绍;闫子章等人;都有些向往了;从正月十四开始;一直到正月二十四;足足十二天的时间;改是能够看上多少的戏曲啊;包括舞狮子耍龙灯的;若是有本事;能够很好的猜灯谜;还可以赚到一笔不少的银子。

这样的好事情;谁不赶着过来啊。

不要说文人墨客;就是寻常的老百姓;也会想尽办法凑热闹的。

“刘大人;苏典史;县衙组织的元宵节活动;如此的丰盛;这治安的情况;该如何的保证啊。”

闫子章不愧是担任过知县的;很快想到了关键地方。

“大人有所不知;从昨rì开始;江宁县的治安措施;就已经落实下去了;重点是江宁营负责的;江宁营抽调了五千将士;每rì里定点巡逻;关键的地段;会有将士守卫。”

闫子章点点头;江宁营的名气太大了;有他们保护安全;没有谁敢轻举妄动的。

蓝桥正被眼前的景象迷住了;听到刘仲基说到灯谜的事情;他有些跃跃yù试了;不过自己是江宁县的主薄;本来就是元宵节庆典的组织者了;要是参与到猜灯谜之中去;是不是有些说不过去了。

他的事情还不少;午时以后;还要到中兴学社;专程拜访孙承宗、鹿善继和黄道周;负责中兴学社rì常事务的刘青云;也要专门给他禀报情况。

这一切的事情;都是他所向往的;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蓝桥正有了一种幸福的感觉了;到江宁县来;虽说是出任主薄;但比较呆在王府长史司的rì子;有着天地之别了。

“蓝大人;明rì元宵节庆典活动开始的时候;孙承宗大人、鹿善继大人和黄道周大人;都要参加的;苏大人吩咐过了;请蓝大人陪着;到时候;会有不少的文人士子;竞相财迷的;蓝大人若是有兴趣;不妨也展示一番。”

“好;好;看来我要准备一番了;若是输的太惨了;可不好说啊。”

很快;众人来到了一处商铺前面。

这里特别的热闹;好多人拍着长队;正在等着购买东西;刘仲基介绍;这里是江宁县商会会长万成贵的商铺;名字叫做苏酥坊;专门生产糕点的;如今苏酥坊的名气很大;不仅仅是在应天府;就是在南直隶和江南一带;都很是有名的;凡是到江宁县来的客人;都要购买一些苏酥;带回去的。

闫子章已经说不清楚自己的感慨了。

沿路见到的商铺;生意都是非常好的;这说明在江宁县做生意;是非常不错的;难怪商贾能够上缴那么多的捐银;县衙有了这些商贾的支撑;确实能够免去田赋了;上缴朝廷的那点赋税;对于江宁县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

这些情况;在其余地方是看不到的;不用说;也是苏天成的本事了。

万成贵急匆匆的走过来了。

“在下江宁县商会万成贵;拜见诸位大人。”

闫子章首先抱拳还礼;一边的郑克友;若有所思;想不到闫子章适应的这么快;一般来说;官吏是看不起商贾的。

这也说明;闫子章能够很快的适应这里的情况了。

“原来是万会长啊;本官听说了;苏大人对万会长是赞不绝口啊。”

一边的苏平阳;已经在挨个的介绍了。

万成贵再次给闫子章和蓝桥正行礼;他和郑克友是很熟悉的;应天府每次需要的苏酥;都是郑克友直接来联系的。

进入了苏酥坊;万成贵吩咐伙计;端来了一盘苏酥。

闫子章首先品尝了一个;甜而不腻;脆脆的;确实很不错;难怪能够有这么大的名气。

蓝桥正品尝的时候;想到了莫文娟;他暗暗想着;待会买几盒;带回去给莫文娟品尝一下;这苏酥的味道;还真的是很好的。(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

第三百零五章闫子章的体会

万成贵算得上是人jīng了,所有官员的表情,他都注意到了。

苏酥坊的名气很大,苏酥确实好吃,但如果没有苏天成的帮助,没有那么多造势的宣传,不可能达到目前的局面的,这期间,万成贵还遇见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扩大作坊的事情,作坊需要不少的人手,可官府是有着严格限制的,凡是招募到二十人以上的作坊,都是要到官府备案的,官府若不允许,不准这样的作坊存在。

原因很简单,好多人都到县城的作坊去了,没有人种田了,田赋怎么办,粮食从哪里来,再说了,都到县城了,村镇没有了壮劳力,里正和甲首也无法管理了。

最为主要的原因,恐怕是认识上面的问题。

万历年间的时候,苏州曾经发生过民变,当时是因为纺织业的高度发展,明初的时候,纺织业大都是官办的,明中叶以后,官办的纺织业逐渐的衰落,取而代之的是民间的机户迅速的壮大起来,纺织业是机工聚集的地方,为了规避一些忌讳,当时的发展形势,称之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苏州成为了大明朝闻名的繁华之地。

后来,征税的官吏,与地方上的地痞无赖结合起来,残酷的盘剥机户和机工,导致了机户和机工起来造反,形成了不小的影响,可悲的是,朝廷里面的官员,认为这是因为作坊太大了,集中了太多的人。容易引发事端,应该要限制作坊的规模。

这样的认识。一直都延续下来了。

南直隶一带,已经有很多的作坊,但这些作坊,若是想着赚钱,想着扩大规模,不得不给当地官吏行贿,争取能够雇佣更多的人,而且还要提心吊胆。生怕哪一天得罪了官府,被追究责任了,那就是鸡飞蛋打了。

苏酥坊的名气出去了,购买苏酥的人越来越多,若是不能够扩大生产的规模,只能够是眼睁睁的看着银子离开,所以说。万成贵一咬牙,直接找到了苏天成,存在这个问题的,不仅仅是他万成贵,不少的商铺,都遇见了这样的问题了。

令万成贵想不到的是。苏天成支持他们的作坊扩大规模,而且态度是斩钉截铁的。

苏天成还专门开了绿灯,说是商铺的作坊,若是能够照顾到江宁县一些贫困户,适当的在工钱方面考虑一下。县衙会给予更多的照顾。

苏天成的胆大,也出乎了万成贵的预料。县衙专门给诸多的商贾,发布了文书,意思是一百人以下的作坊,县衙不干涉,但在赋税方面,必须有相应的提高,至于说一百人以上的作坊,必须在县衙备案,县衙派人专门看过之后,才能够做事情的。

万成贵的作坊里面,伙计早就超过一百人了,他本来以为,达到了这样的规模,肯定是要遭遇到一些刻薄的,想不到什么事情都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