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政客 >

第101章

大明政客-第101章

小说: 大明政客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做典史,丝毫不影响乡试,还可以收到一些照顾的,毕竟是朝廷命官。

在二堂的时候,苏天成变得格外的严肃,告诉他,必须要全身心的做事情,否则一样遭到批评和弹劾,私人关系是私人关系,办公的时候,就要按照规矩来。

刘仲基木然的点头,拜见了卢天明、渠清泽之后,跟着到大堂来了,苏天成到了江宁县,第一次升堂审案了,而且是在农忙季节。

苏天成专门走到了大堂外面,身后跟着卢天明、渠清泽和刘仲基。

他对着黑压压的老百姓抱拳开口了。

“本官来到江宁县,恳请得到诸位父老乡亲的支持,今rì升堂审案,就是要清理掉衙门里面的那些败类,他们鱼肉百姓,坏事做绝,败坏县衙的形象,本官绝不容忍这等情况的发生,今rì升堂审案之后,今后若是还有衙役欺凌百姓,大家尽可以告状,这位是暂时署理典史的刘典史,你们受到欺凌,直接找到刘典史,县衙一定会秉公处理的。”

黑压压的人群鸦雀无声,很快,前面的百姓跪下了,后面的跟着跪下。

苏天成叹了一口气,再次抱拳。

“大家快起来吧,本官要审案了。”

首先被带上来的,是闹事情的泼皮混混,这些混混,被打的只剩下一口气了,看见押解他们的军士,浑身发抖,还没有等到苏天成开口,一口气说出来了衙役安排他们闹事情的缘由,而且将以往相互勾结,鱼肉百姓的事情,统统交代出来了。

大堂里面,跪满了泼皮混混,几乎都是众口一词。

听着他们说出来的情况,刘仲基的反应是最大的,恨得咬牙切齿,脸sè时红时白,卢天明的脸上,有着一丝惭愧,苏天成和渠清泽的脸上,没有多少的反应。

很快,十多个衙役被押上来了。

人群中间,出现了一阵阵的小声议论,这些衙役,平时横行乡里,这个时候,带着伤痕,被押解到大堂,老老实实的跪下了,身体还在颤抖。

大家看着当然解气了。

衙役也是老老实实交代了,包括以前做过的坏事情,全部都说出来了,在他们的交代中间,六房的司吏、部分的典吏,对被拉扯出来了。

接下来,一些司吏和典吏也跪在了大堂上面。

人群中间,已经是鸦雀无声了,如果说审理衙役,这些人,反正是官府的临时工,处理了就处理了,可司吏和典吏,身份不同了,知县大老爷毫不留情,一样审理。

大家仿佛明白了什么,这是一位青天大老爷,江宁县的老百姓,要过上好rì子了。

连续两个时辰时间过去,审理差不多了。

苏天成退到了二堂。

如此的案子,必须要当堂宣判,否则老百姓心里不舒服,也害怕,害怕官府做样子,这些衙役,包括司吏和典吏,今后出来了,继续危害一方。

可怎么判决,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见。

代理典史的刘仲基,是最为激动的,他的意见,一定要严惩,要杀掉好多人,包括一些为非作歹的衙役,看见激动的刘仲基,苏天成仿佛看见了若干年之后的愤青。

刘仲基的意见,肯定是不可取的。

卢天明的意见,主要还是惩戒和教育,不主张杀人。

这样的意见,也是不行的,俗话说的好,杀一儆百,对于那些作恶多端的恶霸混混,一定是要杀几个的,为虎作伥的衙役,更是要杀掉一些,否则老百姓不会相信,心里也不安,至于说司吏和典吏,当然是要惩处的,杀就不要杀了,毕竟就是收了一些银子。

渠清泽一直没有说话。

他佩服苏天成,这一手做的太好了,县衙大换血了,所有的司吏、典吏、书办,包括衙役,谁还敢乱来啊,敢不听话,那就是找死。

利用这样的机会,巩固了自身的力量,赢得了老百姓的支持,这样的办法,只有苏天成才能够想得出来,特别是讲马家寿交给了马家淦,这是做的最好的,马家寿毕竟是朝廷命官,到了大堂上面,官府的颜面也掉了,而且这样做,马家淦今后是绝对要支持江宁县的事情了。

一箭三雕啊。

渠清泽不会轻易发表意见,他已经猜到了苏天成的想法了。

“渠大人,卢大人和刘典史都说了意见,你是什么想法啊,说来听听。”

“下官的意见,杀一儆百,惩处首恶,但不可过于的扩大,以免引发惊慌,至于说那些随从,杖击教训,令他们今后不可惹事,就可以了。衙役中间,有些做得过分的,也可以杀掉几个,至于说司吏和典吏,下官看,还是训诫为主,可他们不能够继续在县衙做事情了。”

苏天成的脸上带着微笑。

“恩,渠大人说的有道理,我也是这么看的,不知道卢大人和刘典史,是什么意见啊。”

渠清泽的意见,是折中意见。

卢天明很聪明,发现苏天成是赞成这个意见的,连声说好,完全赞成,刘仲基也勉强同意了。

看见刘仲基的态度,苏天成苦笑,看来刘仲基还需要磨砺啊,世界不可能太平,也不可能完全清白,黑白不可能是那么清楚的。

小半个时辰之后,哪些该杀,哪些该杖击,哪些该训斥。哪些该开革,悉数定下来了。

渠清泽跟着苏天成,进入了前面的想法。

“渠大人,凡是确定斩首的,让他们不能够说话,明白吗?”

“下官明白,这就去做。”

看见渠清泽匆匆离开,苏天成笑了。

那些要被砍头的破皮无赖,包括衙役,知道了结果,一定会大喊大叫的,牵连出来了马家寿,就不好收场了,只能够让他们不能够说话,至于说抱住xìng命的人,肯定不会多嘴,否则死的更惨。

当然,下一步的行动,他已经确定下来了,县衙缺银子,很多的事情,都是不好做的,既然有这样的机会,要是弄不来银子,那不是白忙活了一场。

宣判的时刻到了。

大堂里面,气氛格外的严肃。

跪着的人太多,好多是跪在外面的。

苏天成拍响了惊堂木,这玩意,他还不习惯。

“本官已经审讯清楚,此乃是我等的耻辱,衙役勾结泼皮无赖,毁坏县衙的声誉,更有县衙的公务人员,参与其中,鱼肉百姓,本官痛心惭愧,不严惩不足以平民愤,本官也无法安睡,现判决如下。。。”

被判决斩首的人,有二十多人,包括十多个地痞无赖,十余个衙役。

这些泼皮无赖,包括衙役,早就被剪断了舌头,说不出话来了。

被杖击的人,现场执行,噼里啪啦的板子打在身上,竟然无人敢叫一声。

现场的百姓,感受到极大的冲击,他们根本不敢相信,知县大老爷玩真的,要被砍头的达到了二十多人,这些人,等到应天府衙门批准,秋后问斩,活不了多长时间了,说不定有些人,在大牢里面,就一命呜呼了。

第一百三十七章目标是银子

县衙的大换班,在毫无争议的情况下进行了。

苏平阳出任户房司吏,苏俊出任刑房司吏,马华彪出任兵房司吏,苏二童出任工房典吏,这里面,因为苏二童过于的年轻,不能够一步到位。而吏房和礼房的司吏,也全部都更换了,以前的典吏出任了司吏。

至于说衙役,从一千多人,锐减到两百余人。

被撤换的另外一个职位,是大家都没有注意的,那就是巡检司的巡检和副巡检,在江宁县发生的小的动荡中间,巡检司因为没有能够及时发现,做出来妥善的安排,巡检和副巡检悉数被县衙弹劾,自动提出了辞职。

巡检司暂时由孙元坤代理巡检,刘实亮、罗昌代理副巡检之职,至于说熊子健,暂时没有安排,熊子健的身份有些特殊,如果安排了,可能会形成一些影响。

巡检司的军士迅速扩充,一下子增加到了三千人。

这本来是很大的事情,但没有引发多大的轰动,因为在应天府,有马家淦帮着说话,不遗余力的强调,江宁县需要加强治安建设,上次遭遇事情,要不是县衙及时处理,会酿成大事情,甚至是影响到南京城的稳定。

王道直是不会说什么的,皇上的密旨,他记得很清楚,且看苏天成准备怎么做。

不过半个月的时间,苏天成理顺了县衙,最大的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那就是缺银子。

江宁县全年的赋税,只有十三万两白银,这些白银,还要包县衙官吏的俸禄,虽然说俸禄不是很多,全年还不足万两白银,可县衙需要开支,包括衙役的补助,交给京营的银子、五城兵马司的银子,都是不能够少下来的。

刨去这些开支,剩下的银子不多了,加之不能够足额征收,当然无法上缴了,更不用说做其他的事情了。

要是不能够挣到银子,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的。

这一rì的早堂,终于说到了银子的事情。

“大人,府库尚有白银三万两,还有两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征收田赋了,到时候,可能入库的白银,有八万两以上,京营和五城兵马司,需要开支白银一万五千两,刨去县衙的开支,个人的俸禄,能够上缴的白银,不足五万两。”

这些帐,卢天明是算的非常清楚的。

“恩,县衙能够支配的白银,太少了,就说巡检司的军士,每年至少需要五万两以上的白银,这还没有地方支出,每年收缴的赋税,只有那么多,看来我们要想其他的办法了。”

卢天明看着苏天成,大为吃惊,参加早堂的,有六房的司吏,包括粮房的司吏,这样的话说出来,肯定是不妥当的,赋税是朝廷规定的,怎么能够随意的变更啊。

他已经领教了苏天成的手腕,这位知县大人,一旦决定下来的事情,就一定是要做的,这次可别惹出来什么大事情啊。

“不仅仅是银子不够,粮食的库存,也是严重缺乏的,我到库房去看了,江宁县的存粮,不足两万石,偌大一个县,六十多万人,平均到每人的头上,每人只有三斛左右的粮食,仅仅能够维持两天,这要是遭遇到灾荒了,要出大事情的。”

苏天成的语气有些沉重,大部分的人,都低下头了,唯有渠清泽,脸上没有多少的表情。

“好了,今rì就议到这里了,渠大人、刘殿试和户房的苏司吏留下来,其余诸位,去忙自己的事情去吧。”

众人跟着苏天成,来到了二堂。

刚刚坐下,苏天成的神情变得严肃了。

“渠大人,事情进展如何了?”

“尚需一段时间,估计在六月中旬,可以结束。”

苏天成点点头。

“刘典史,这件事情,一定要用心去做,你依旧上任半个月时间了,有些套路,必须要熟悉了,不要老是用读书人的眼光去看事情,我也是读书人出身,这署理政务,和读书是完全不同的,很多的事情,需要自身去适应,你跟随渠大人,依旧半月有余,最多一个月的时间,就要dúlìcāo作了。”

刘仲基有些脸红,这半个月的时间,他的脑子有些不够用了,这具体的政务,和书上说的,有着太大的不同了,几乎都是鸡毛蒜皮的事情,还要静下心来处理,好在衙役的队伍,大幅度的缩减了,而且素质高了很多,政令能够很快的贯彻下去。

他唯一感觉到不适应的,就是苏天成与渠清泽的灵活。

按照圣人的教育,有些事情是不能够做的,可苏天成和渠清泽根本不管那些,自己提出来了几次的意见,后来的实际情况表明,自己确实是迂腐了,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恐怕结果很糟糕。

看见的事情多了,又是在第一线,他的想法慢慢发生改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