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恐怖电子书 > 我的眼睛 >

第14章

我的眼睛-第14章

小说: 我的眼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身后忽然冒出一个穿白色连衣裙的女生。

    “嘘,别说话,铁门没关,小心他们找到咱俩”,男孩朝白衣女生打了个手势。

    过了一会儿没有动静,于是男孩轻声问道:“真是英雄所见略同,你居然和我想到一起躲这儿来了”。

    白衣女生没出声。

    “不过,你跑的够快的,比我藏的还早”,男孩儿继续小声说。

    “喂,我问你个问题”,女孩开口了。

    “什么问题,说吧”。

    “你知道我是怎么死的吗?”

    “别逗了,你现在不是好好的吗,怎么问这种傻问题?”

    白衣女生没理他,继续问道:“你想知道我是怎么死的吗?”

    “大姐,咱们在玩儿捉迷藏,别问这种吓人的问题好不好?”

    “好吧”,白衣女生回答,沉默了一下又接着说道:“你过来,我告诉你。”

    “什么事儿?”男孩儿把头抬了起来,往前凑了凑。

    “我呀,是被人掐——死的”,说完,白衣女生伸出双手冲着男孩儿的脖子就伸过来。

    男孩儿忽然意识到这是深秋,自己玩儿捉迷藏的女同学中根本就没有穿白色连衣裙的,吓的把小手电筒往白衣女生脸上一丢,哭喊着逃出侧洞,连滚带爬地出了山洞,弄的浑身都是“地雷”沫儿。

    到了学校,同学们帮他洗了个澡,第二天就高烧不退,光说胡话,听说住了半个月的院。

    这两件事在学校传的沸沸扬扬,此后,再也没有学生敢在傍晚之后去山洞玩儿了。

    “不过,后面这两个故事据说是学校为了防止学生回来太晚而编造的,不知道是真是假”,孟凯补充了一句。

    “编这么个故事让学生晚上早点回来,也太损了吧?”刘漠愤愤地说。

    “其实我也不相信有鬼,现在学校为了管住学生什么损招使不出来?我们村的孩子白天都去过那个山洞,根本就没事儿,只是因为这个故事,大家都不敢傍晚以后去罢了”,孟凯说道。

    “那我们还去不去?”刘漠问到。

    “缠着孟凯去的可不是我,你胆小不去就算了”,我故意逗他,其实我倒是真想再去看看这个神秘山洞。

    “谁说不去了?!我这不是在征求你的意见吗?”一说他胆小,刘漠急了。

    “好,那就去!”我赶紧给他个台阶下。

    “二虎和刘燕儿怎么办?他们不知道这两个故事”,刘漠有点担心地说。

    “他们知道了这个故事对他们也没什么好处,还是不告诉了吧”,我瞄了刘漠一眼,心说你在洞里看到白影的事儿连我都没说,没想到你小子城府这么深。

    更让我没想到的是,正因为没有告诉二虎和刘燕儿这两个故事,却在后面惹下了大麻烦。

    “如果咱们打算星期天去,星期六下午放学就该准备东西”,孟凯说道。

    “行,一切听你安排”,刘漠过去跟孟凯击了一掌。

    到了星期六下午,因为绝大多数同学都回家,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各自让本乡的同学给家里捎信儿说学习紧张,这个礼拜不回家了。然后按照孟凯的“指示”,五个人开始分头准备。

    二虎负责找树枝做几个木棍,我跟孟凯负责去找自行车旧轮胎,刘漠和刘燕儿负责后勤,也就是大家明天的午饭。

    一个小时之后,我们在男生宿舍门口集合,哈,东西还真不少。四根木棍,废旧轮胎两条,一条内胎一条外胎,这是我们跟修自行车的师傅说了一箩筐好话才要来的,三个军用水壶,最兴奋的还是刘燕儿,因为有刘漠跟着,买了满满一大书包食品。二虎要打开看看,被刘燕儿坚决地制止了,说是明天的午饭,谁都不能动。

    在孟凯的指挥下,我们把轮胎割成一段一段的,小心地套在四根木棍儿上,其他的轮胎段装到旧书包里备用。孟凯清点了一下,让二虎去把三个军用水壶灌满水,又让我买了一包蜡烛和两盒火柴。

    “有了火把,要这么多蜡烛有什么用?”刘燕儿有点奇怪。

    “到时候就知道了”,孟凯卖了个关子。

    看准备的差不多了,孟凯回家,我们回宿舍,当然,刘燕儿回女生宿舍。

    第二天一早,孟凯就到了学校,他又拿来了一个手电筒,一个汽油打火机还有一段绳索。大家一起吃了早饭,一行五人“浩浩荡荡”往山里方向走去。

    一路说说笑笑就到了山脚下,孟凯提议先爬燕山的主峰。

    我们县是半山区,我和刘漠家住平原,平时没有机会出去爬山,二虎和刘燕儿只是越野的时候爬过小山丘,所以孟凯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

    爬上一段山坡,就到了山洞洞口,我们把做火把的棍子和装轮胎蜡烛的旧书包藏在一块大石头背面,用石块儿和干草掩盖好,就直奔燕山的主峰——玉女峰而去。玉女峰海拔不高,却比较陡峭,远远望去就像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在低头沉思,故而得名“玉女峰”。

    大约攀了一个小时大伙儿才气喘吁吁地到了峰顶,刘燕儿把红色的运动服脱了系在腰间,上身露着白色的运动衫,加上她高挑的身材,看上去和玉女峰堪有一比。

    站在峰顶,秋风拂面,虽然感觉不到“一览众山小”,却真实体会到了“一山更比一山高”的意境。大家对着山谷狂吼一气,听着自己的声音在山谷中回荡,很是惬意,用现在的话说,那叫“爽”。

    找了个平坦的地方,铺上报纸,刘燕儿从二虎背上取下书包,轻轻地把食品倒在报纸上,罐头、饼干、面包、蛋糕、瓜子儿、糖豆哇,居然还有一只烧鸡,要知道,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对于一个一般家庭来讲,吃烧鸡和过年一样。

    我心说,这刘燕儿是得谁宰谁,碰到刘漠这种“大款”,恨不得一刀下去就把骨头切出来。

    “来,这些食品是我和刘漠共同采购的,本来我不让买烧鸡,可刘漠非要买”,说着看了刘漠一眼。

    “是啊,出来玩儿怎么能亏待自己的肚子呢,来,大家尽情吃,随便吃!”,刘漠大声说道。

    虽然没到中午,但爬了半天山,又看到这些平常摸不着的食品,大伙都明显饿了,于是坐下来就开吃。

    水足饭饱,收拾好剩下的食品,大伙儿一起下山。

    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我们倒是觉得下山比上山更省劲儿,只是在关键的地方用了几次绳索。

    很快,便到了山洞入口,大伙儿从石头后面把掩藏的“工具”取了出来,我抬头看了看太阳,亦是接近晌午。

 第二十章 诡秘山洞(二)

    有了孟凯的手电筒,我们发现洞口的“地雷”确实很多,成星罗状分布,不知哪个好心人垫了几块较为平整的石头,一直铺到通过“雷区”。尽管垫了几块石头,但如果没有光线仅凭感觉走进去,想不踩到都难,这也难怪那天我们四个无一幸免地踩到“地雷”。

    “刘燕儿,来,头前带路”,我故意大声说。

    “不要了吧,里面黑黑漆漆的怪渗人的”,刘燕儿小声说道。

    “哈哈,逗你玩儿呢”,借着孟凯的手电筒,我第一个过了“雷区”。

    等大家都过了“雷区”,孟凯用打火机把蜡烛点燃,再用蜡烛引燃了我们的“自制火把”,接着又引燃一支,剩下两支收了起来准备轮换使用,还别说,比蜡烛照明范围大多了,洞里一下子就亮堂起来。

    孟凯吹灭了蜡烛收好,又熄了手电筒,举着火把带我们往里走。有了“导游”的指引,我们很快就看到了上次的侧洞,不过,这次铁门是半开的,想起那个白影,我和刘漠都停在门口往里看。

    “这是左边第一个侧洞,进去右拐就行,没有多深,是个死洞”,孟凯说着举着火把闪了进去。

    我和刘漠也跟了进去,接下来是二虎和刘燕儿,看大家都进了洞,孟凯说道:“这个洞是我们最熟悉的,因为离出口最近,听说好多搞对象的常来这里。”

    我和刘漠对视了一眼,似乎都明白了那天看到的白影没准儿就是两个搞对象的,心里一下子便释然了。

    我让二虎举近火把,认真地看了看那个铁门,铁门用非常厚的钢板做成,里外都有个巨大的把手儿。

    “这铁门从外面能关严但关不死,在里面却可以用细铁棍儿销住,想打开的话,如果里面没销,外面的人往上提门把手儿就行。当然,如果里面销住了,哪怕就是用细铁丝插上,只要不把铁丝晃断,无论如何也是打不开的。在里面开门就简单多了,拔掉插销,往下一拉门把手儿就开了”,孟凯说着把那厚厚的铁门关上了。

    我们凑过去发现,门关死后,几乎与外界完全隔绝,恐怕就是水和烟都进不来,而在门把手儿那里,果然露出个能插插销的洞。

    “太厉害了,里面的人只要装上个插销,就是神仙也别想进来!”刘漠说道,“真佩服当年设计这些的抗日英雄们!”

    “我估计设计这样的门是为了防止敌人使用烟雾、毒气什么的”,我说。

    “是是啊,怪怪不得搞搞对象的喜喜欢到这里来,只只要带上一一小段铁棍儿,哈哈”二虎一脸陶醉的表情。

    “你不说话没人把你当哑巴!”刘燕儿狠狠地扫了二虎一眼说道。

    “其实原来每扇门的后面都配有插销,只是后来被人偷去卖废铁了”,孟凯补充道。

    再往里走,洞边铺了好多茅草,洞壁上还有蜡烛的痕迹。

    看到这些茅草,刘漠冲着二虎“嘻嘻”地傻笑,二虎悄悄用食指做了个噤声的手势,旁边的刘燕儿假装没看见,可能是火光照的,她满脸通红。

    估计想搞个恶作剧,刘漠从兜里掏出火柴,刚要点燃茅草,被孟凯一把拉住了,“你不要命啦?这个洞是死洞,只有几个气眼儿,我把门关上了,你点茅草,烟出不去,咱们还不得熏死?”

    果然厉害,我们不得不佩服孟凯想的周到。

    越往里走洞越宽敞,大约又走了20米,来到了一个能容纳上百人的巨大“房间”,之所以称之为“房间”,是因为进了这个“房间”前面就没路了。“房间”中间有“下水道”,下水道上面铺的是铁篦子,洞壁上有专门存放蜡烛的烛台,烛台旁边还有格洞,角落里有的地方也铺了不少茅草。

    “洞到头儿了,这个房间就是当年老百姓和八路军躲避的地方,咱们往回走吧”,孟凯说道。

    从第一个侧洞出来,孟凯让刘漠从包里掏出一支蜡烛,点燃了放在左侧的烛台上,这时我们才发现主洞两侧每隔一段距离便有一个烛台,烛台旁边还有一个挂钩。

    “烛台可以放蜡烛,那些挂钩可以挂‘气死风灯’,想必是当年为转移老百姓或者八路军照明用的”,孟凯解释道。

    “哈,我知道蜡烛的作用啦!山里人就是实在,在这里点个蜡烛,是不是给后面进来的人照明用?”刘燕儿问道。

    “在这里点支蜡烛,主要是做记号,当然也是给后面进洞的人提供照明,但主要是告诉他们已经有人在他们前面进洞了,省的大家在洞里不小心碰面了互相惊吓,要知道,人吓人,会吓死人的,所以一般第一个进洞的人会在这里点支蜡烛。还有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