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抗日厚黑传 >

第3章

抗日厚黑传-第3章

小说: 抗日厚黑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征性援助,躲在牢固的马其诺防线后,“眼看着一个唐吉科德式的英勇的盟国被希特勒消灭了。”更有甚者,为了缓和与日本的紧张关系,居然听任日本唆使,封锁中国唯一对外交通线滇缅公路达三个月之久,使中国处于窒息的境地。它做了日寇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法国失败后,英国孤军作战,举起了“正义”的大旗。英国,作为一个殖民地遍布全世界,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侵略国家,它有什么资格谈“正义”?!
    第六名:意大利
    意大利是一个无耻的国家,也是一个无能的国家。
    1935年,意大利用坦克飞机毒气打败了装备大刀长矛埃塞俄比亚军队,真是厉害啊!1939年,意大利又玩起了1914年的那一套,临阵却敌,使希特勒被迫延缓战期,真是沉着冷静啊!1940年,当法国败局以定,意大利趁火打劫向法国宣战,却未能使仅仅六个师的法军退后一步,真是无敌啊!40年10月,就在希特勒精心准备进攻苏联时,意大利再次体现出一个盟友的“价值”,他在未和德国商量的情况下突袭希腊,反到被希腊人打的节节败退,真是伟大啊!40年底,意大利在非洲又吃了败仗,希特勒腾出手来帮助它,因此造就了二战名将隆美尔,真是英雄啊!
    第七名:波兰
    一战结束后波兰在德苏两国的领土上重建了国家。然而波兰人丝毫没有珍惜自己的国家,在建国后的几年里,波兰先后对苏俄、德国、立陶宛、捷克进行过入侵。在希特勒入侵捷克时,波兰又趁火打劫,夺取了一块土地。波兰领导人盲目自大,对自己的军事过于乐观,以致于拒绝讨论德国关于但泽和东普鲁士的任何提议,哪怕是诚恳的提议。对于希特勒而言,不能用外交取得的东西,就只有用战争来取得了。因此,波兰在国际上更多是以一个好战国家的姿态出现的,它的遭遇不值得任何同情。
    第八名:比利时
    早在一战之前,比利时就宣布自己为永久中立国家。然而一战结束后,比利时见有利可图,放弃了永久中立国地位,多次参与法国对魏玛共和国的侵略行动,把自己的利益和法国绑在一起。可是,当1936年希特勒重整德**力后,比利时赶紧又宣布自己为永久中立国,希望以此来避免德国的报复。但它最终没能避免被侵略的结局,如果说一战德国取道比利时是不道义的行为,那么二战中比利时被再次“取道”,完全是他罪有应得。
    第九名:西班牙
    佛朗哥的叛军在德意的支持下打败了苏联支持下的政府军,可是佛朗哥似乎并不知恩图报。苏德开战后,佛朗哥的长枪党跟着去抢地盘,后来打不过就干脆不打了。最让人无可奈何的是,西班牙虽是法西斯国家,但它对英美一直保持中立,还由此保护了德国的大后方。佛朗哥政权一直延续到70年代,佛朗哥确实具有一定政治远见的。
    第十名:美国
    美国在二战中多以正义的角色出现,谈不上无耻。但为了凑个整数,咱们也来聊聊美国吧。二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这在实质上和一战是一样的。美国也无法脱离这个前提,与其说它是为了正义,倒不如说它是为了集团利益。39年4月,罗斯福给希特勒写了一封长信,充满了正义的言辞,要求希特勒保证,不攻击31国中任何一国。然而希特勒一针见血的指出:“这些国家,例如,叙利亚——目前还没有取得自由,而是在民主国家的军队占领之下我必须请罗斯福先生注意一两个历史错误。他提到了,举例来说,爱尔兰,并且要求我声明德国不会进攻爱尔兰。我刚刚读到爱尔兰总理的一篇演说,奇怪的是,他在这篇演说里,同罗斯福先生的意见相反,并没有非难德国压迫爱尔兰,而是谴责英国不断侵略爱尔兰同样,罗斯福先生也没有注意到下面的事实,巴勒斯坦目前并不是在德**队占领下,而是在英**队的占领下,这个国家的自由受到了最残酷的武力手段的压制。”这段话,让民主国家的虚伪暴腾无遗。不要忘了,抗战初期,无数中**民就是死在了美国制造的炸弹之下!
作品相关 第四节:“九一八”日本也害怕关东军覆灭
    张学良的改旗易帜。张作霖被刺杀,不仅在日本,更在东北出现了严重的政局混乱,群龙无首,各自观望。日本军方企图以便借“维持治安”和“保护侨民”的名义,行使武力,建立亲日政权。而国民革命军有大兵压境,东北张氏政权面临着腹背受敌。此刻,张学良面对这种形势,采取了“冷处理”策略。
    先,对张作霖被炸情形严密封锁,秘不发丧,使日本侵略者摸不清虚实,未敢轻举妄动。其次,对日本的屡屡挑衅和军事威胁,采取了忍耐、克制的态度,避免造成中日冲突状态。再次,对南京政府息兵谋和,缓和国民党军与奉军的对抗态势,陆续将奉军撤回东北,巩固东北边防。最后,张学良争取新、旧两派势力,谋求子继父位占据政治中心地位,掌握东北军政领导权。稳定了东北局势,才宣布张作霖的死讯,并随即就任奉天督办;不久又经东三省议会联合会推举,出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兼任奉天保安司令),一举掌握了东北军政大权。
    以张学良为首的新派,在“息内争、御外侮”的思想指导下,主张停止内战,实现国家民族统一,自强自立。张学良执政后,一面耐心说服元老派放弃割据思想,使他们逐渐赞同统一救国的方针,一面树立威信,坚决抵制亲日派和阻挠派。在张学良的努力下,国奉合作谈判进展很快,至7月中旬东北易帜大计基本确定。但是,日本帝国主义认为东北易帜是对他们的“满蒙权益”的重大损害,百般加以阻挠,于是张学良与日本之间展开了一场民族独立与殖民侵略的斗争。日本采取的基本策略,是依仗军事威胁施加政治压力,由外交官打头阵,军政要人轮番阻挠,企图压服张学良听命于日本。
    张学良继任奉天督办不久,日本驻奉天总领事林久治郎于6月25日向张学良进言:“为今之计,东北当以保境安民为重,切勿过于向南方采取接近态度。”7月16日,日本驻奉天总领事林久治郎访问张学良,并警告说,因国民政府标榜革命外交,单方面废除与各国条约,图以武力收回租界,故与南方(指国民政府)合作即无异与日本对抗。19日,林久领事再次访问张学良,转交了日本政府的信件,谓“日本素来无干涉内政之意,但违背张作霖氏之方针,轻与南方妥协时,其结果所造成之影响,日本不能漠不关心。”张学良反诘林氏:“是否可将日本不愿中国统一的意见,或东北不能易帜是由于日本干涉的情形向南京政府报告?”林氏无词以对。但20日,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村冈对张学良发出了强硬的警告。
    日本由于张学良改旗易帜不可逆转,便贸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由于张学良对日本心存幻想,才起了不抵抗政策。导致了东三省丢失。1990年张学良接受日本记者采访时,没有提及蒋的密电,而说当时的中央政府行政院长孙科,下达过一个指示,内容是“相应处理”,意思是说中央不负责任。这等于张学良承担了不抵抗的责任。那么张学良为什么不进行抵抗呢?张学良自己解释是判断失误。他认为,判断一件事,“应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想对方环境、处境和利害关系”;因此,“我的判断是,日本那样做,不仅对中国不幸,对日本来说,要受国际上的责备,后果也是不好的”。“日本是利用军事行动向我们挑衅,所以我下了不抵抗命令”。“假如我真知道日本人要挑起战争,那我当时可能跟日本人要拼的”。在是不是蒋介石曾给过他“不抵抗命令”,各方学者说法不一。日本学者认为“考虑到他现今的处境,不得不做如是说”。但是,不管是张学良执行蒋的命令也好,张学良是要承担丢失国土的历史责任的。对待东北问题,张学良是十分后悔的。
    其实9。18事变,一开始也是试探性的发动,“九·一八”事变,其实更多的是日本陆军部,特别是关东军等侵华激进派(他们对当时内阁政府侵华的谨慎政策不满)铤而走险的一次正面试探行动,但中**队不抵抗,竟使其一击便大获成功。原目的是逼迫张*学*良妥协,但由于没有遭到丝毫的抵抗,助长了日本军方的气焰,从而演变成了大规模的军事占*领。以当时日本东北兵力,只有区区2万人左右的兵力,是无法和拥有近40万军队东北军抗衡的。1931年918前夕,中日军事对比是,东三省的日军正规军只有第2师团的两个旅团和6个守备大队共1。04万人,在乡军人(退伍军人)1万人,警察3000人。共2。34万人。日本在31年夏季才开始在国内部队装备国产坦克和装甲车,关东军此时还没轮到;能迅速支援的日军只有驻朝鲜的2个师团,共3万人。而驻扎在东三省的东北军有20多万,平津一带还有东北军11万主力部队,可以迅速回师关外。日本国内本没有全面对华作战的准备,日本在9。18时期根本没有做好大战准备,驻朝鲜的日本军甚至怕关东军会完蛋,急电国内要求“不能不救关东军!”(日本祢津正志著《天皇裕仁和他的时代》)可以看出日本占领东北一是军方激进分子强行拖入的,二是张*学*良不抵抗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正是由于918事*变,使日本关东军的势力迅速膨胀,极盛时,关东军兵力多达70余万。
    附:东北军在9·18事变发生时所辖兵力之简要资料
    东北易帜后,东北军编成步兵25个旅、骑兵6个旅、炮兵10个团。1930年9月,张学良支援蒋介石参加中原大战,以其9个精锐旅共10万人编成两军,由于学忠、王树常统领入关。中原大战结束后,入关的9个旅及配属(骑兵3个旅及炮兵、工兵等)分驻在平津一带。1931年7月,为讨伐石友三的反蒋反张战争,又将东北的步兵3个旅、炮兵2个团共8万人调进关内。再加上驻山海关的何柱国旅,这时东北军步兵精锐和大部炮兵分布在平津及河北、察哈尔一带。留驻东北的步兵12个旅、骑兵3个旅和省防旅,装备都较关内部队差。由于东北军政当局历来是**反苏的,特别是1929年中东铁路事件后,在兵力部署上主要是用来对付苏联。“九一八”事变前夕,在东北的正规军40万人(保守估计)。
    具体驻地是:
    辽宁驻军:
    独立第7旅王以哲部,驻沈阳;
    独立第12旅张廷枢部,驻锦县;
    独立第20旅常经武部,驻郑家屯;
    骑兵第3旅张树森部,驻通辽;
    省防一旅于芷山部,驻山城镇;
    省防二旅张海鹏部,驻洮南;
    公安总队(由原第20师改编)黄显声部,驻沈阳;
    辎重教导队牛元峰部,驻沟帮子;
    东北空军、海军及宪兵司令部,均驻沈阳;
    吉林驻军:
    独立第21旅赵芷香(后张治邦接任)部,驻宁安;
    独立第22旅苏德臣部,驻双城;
    独立第23旅李桂林部,驻长春;
    独立第24旅李杜部,驻依兰;
    独立第25旅张作舟部,驻吉林;
    独立第26旅邢占清部,驻哈尔滨;
    独立第28旅丁超部,驻哈尔滨;
    骑兵第4旅常尧臣部,驻农安;
    省防第1旅孙鹤喜部,驻方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