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一品夫人成长记 >

第265章

一品夫人成长记-第265章

小说: 一品夫人成长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馒头摇摇头,推辞道:“我前几日才买了,再说只有我一个人,姐姐还要养两个孩子。”这个时候粮食格外的金贵。骆榆芽能想到自己。就已经对自己不错了,她哪里能收。



骆榆芽也不强留。能囤积一点是一点的好。她坐在炕上,掰着手指头道:“这东西涨疯了,是平日的三倍都不止,若是穷苦一点的人家该怎么办?那个王八蛋,好好的打什么仗?我听说连庆王妃都自裁了!”



这个馒头已经听说了,叛军攻打地速度实在是太快了,不知道大哥现在去还能有什么用。



“只盼望那个萧什么的……”



“萧如熏。”苏慕楠瞧着馒头平日绣的花,认真的瞧着。白五的活计是不错,只是这意境就不行了。



“是了,他能守住那个平虏堡,咱们延绥就不会那么难。瞧这个阵势,日后朝廷是要派大军前来的,到时候咱们延绥是最前沿,也饿不了咱们。”骆榆芽合掌盘算着。



馒头将自己买来的三七粉分成了三分,包好分别递给了骆榆芽同苏慕楠。



“这是什么?跟面粉一样?”骆榆芽瞧着,伸出小指沾了点放入口中。



“这是三七粉,受伤的时候止血最有效。我怕到时候供应不上,这个还能顶点用。”方才苏姐姐说洪大哥也于前几日去了孤山营。



馒头只放了两身衣裳在包袱里,先前自己准备的那些实在是太多了,看着这两天能不能再赶双鞋出来。



骆榆芽听说对受伤有效,宝贝似地收了起来,贴身放好,感激地道:“还是妹子你知道的多,要是好,咱们多买些,同大家说说。这样也好啊!”



“董小姐亲自去,药铺里都不卖,说是要留着。骆姐姐,你说我们能做什么?董小姐还说要带着娘子军杀敌去!”包好了包袱,馒头也不知道要做些什么。庙里根本就挤不进人,道士们都来不及画平安符了。就连上香也没地方,她只能在庙门外磕了头。



骆榆芽却是经历的多了,拿过馒头的花样,细细的瞧着,嗤之以鼻的道:“就她?我不是说,她就是个绣花枕头。以为自己从小舞刀弄枪的,便什么都不怕。那是大家瞧在她老子是总兵大人的面子上,不同她计较。你说她一个千金大小姐,要到了阵上。是不是还要换好衣裳,梳好了头发才去杀敌?”说着,她指着馒头绣得一个样式。说她要了。



馒头点点头,把那个花样放在一旁:“为什么不行?董小姐地骑术真地很厉害。”



“上战场靠地又不是骑术,还有别的,洪家地,你说是不是?”骆榆芽努努嘴,将话丢给了苏慕楠。



苏慕楠轻轻一笑:“话是这么说,不过女子上战场还真是不妥。”



“我听说有个参将的夫人都亲自上阵了。听说她还是个尚书地女儿,正经的千金大小姐。”难怪董明珠会双手痒痒的。人家一个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女人都能带领一支娘子军守城门。她董明珠可是能骑能射的,还亲自训练了一支娘子军,为什么就不能去呢。



“你说真的?那个参将夫人真的亲自上阵了?”骆榆芽丢开手中的花样,饶有兴趣的拉着馒头问道。



馒头点点头:“董小姐亲口说地,是那位萧如熏的夫人,还说她变卖了首饰,犒赏将士呢!”



苏慕楠点点头,感叹的道了声“了不起”,便不多话。



骆榆芽却感慨良多:“我是比不上那位萧夫人。想要卖首饰咱也没几个;自己大字不识,只有这把蛮力。不过若是真想帮忙,日后有伤员送到咱们延绥,咱们可以去照顾他们。”



“会有伤员送过来?”



“当然有了。不过都是断胳膊断腿地,这一辈子也就玩了。”骆榆芽不过说说,瞧着已经变了脸色的馒头,忙宽慰道,“如是这样还好,至少还活着。那些死了的……”



苏慕楠抢了骆榆芽的话头。道:“我那日给你的《孙子兵法》你看了多少?今日我可是特地来考你的,你可不要寻了这么个借口来糊弄我。”



馒头的心里早就是慌了。一想到因断手断脚而大量流出来的血,她的胸口便难受极了,仿佛喘不过气来。想到若是大哥……她不敢往下想,乐得苏慕楠暂时引开自己地恐慌。



她摇摇头,有些作难的道:“字都认得,可是里面的意思太难的,好多都不明白,姐姐可要同我好好的说说。”



“你这是推搪?”苏慕楠伸手点了点馒头的额头,笑着道,“我不问你,你都不同我说。”



“苏姐姐,你说这天下打仗的人都瞧这本书,这要怎么打,别还不是都清楚了?”关于这一点馒头就是想不通。明明是说用兵的人都要看这本书,可是都看了,别人都知道自己要怎么出兵,还有什么意思。



苏慕楠双手交叉的放在了炕桌上,深情专注地道:“小五,你知道纸上谈兵是怎么回事么?”



她不等馒头点头,便说道:“这是秦代长平之战的事情,那个将领是会按书本上说的排兵布阵,结果几十万的人就这么的被杀了。书是死的,人是活的。你没听过老一辈说,树挪死,人挪活。就是这个道理。”



馒头若有所思的点点头,就像自己照搬在家中发面一样,来到延绥这面便起不了一样。她还想说些什么,却被下面的消息震惊了。



“李家弟妹,石家嫂子,我才听人说,蒙古顺义王也出兵了!咱们镇调出了一万将士上前线了!”



正文 第一百一十二章 宁夏之役(二)



“顺义王也出兵了?”骆榆芽听了这个消息,满脸不可置信,这……她立刻呆坐在炕上,此时她再也不是除夕夜同众人斗酒的豪放女子,整张脸刹白的,两支手紧紧的拽着裙子,口中喃喃地道:“这该如何是好?”



馒头却对这个所谓的蒙古顺义王不了解,这个蒙古顺义王究竟是什么人,居然能左右整个战局的发展。



顺义王力克是原先顺义王俺答汗的孙子。老顺义王俺答汗跟王妃三娘子一向与大明保持着和睦的势头,可到了这代顺义王力克手里,就不是这样,这也是延绥每年总要和蒙古人发生摩擦的原因。只是他彻底同大明撕破脸皮,让骆榆芽有些不可置信。



“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苏慕楠重重在炕桌上拍了一掌,断喝着。



骆榆芽慌张的瞧了面色凝重的苏慕楠,张口道:“蒙古人也出了兵,我如何不怕?”



馒头虽然不知道这里面有多大的凶险,瞧着平日那么爽利骆榆芽听到了这个消息,一点主意都没有,而苏慕楠却一点惧意也没有,不得有些佩服她。



“白五妹子不知道,还可说,你不是不知道,去年秋天,皇帝就断了他们的赏赐跟互市,蒙古是个游牧民族,贫瘠惯了,平日也就靠同我们交换马匹换日常东西。秋季草木皆黄,羊马冻死,他不过是穷惯了,反是迟早的。”



苏慕楠本想多说几句,转念一想自己就是说了这些,她们也听不同,只得作罢。



她虽说的不多,馒头却听出了点味道,想着这个顺义王不过是穷怕了,才动心。不由地道:“若是有人能挫其锐气。是否?”



她瞧见众人都盯着自己,尴尬地张了张口:“苏姐姐,我们这不会有事吧!”



“若是有事。也不是大事。李大人离去已有半个多月。想来朝廷地援兵也快来了。我们莫慌便好。”



苏慕楠安慰着她。同时也安慰着自己。四个女人各怀着心事。静静地坐着。



事情好像并没有大家一开始想地那么地糟。蒙古人在韶刚堡守将单骑三箭中。鸣金收兵。在三月二十日。官军逐渐收复了河西四十七堡。将叛军压逼至宁夏城中。



势态在反反复复地进行着。才听见官军收复河西四十七堡。馒头她们就听到蒙古人又出兵援助叛军。兵分两路攻打平虏堡同玉泉堡。



心中牵挂地女子们又紧张起来。这几日里。平虏堡地字眼总是出现在她们地口中。就连朝廷地注意力也盯在这小小地底盘上。万历二十年。平虏堡注定成为大明历史上不可磨灭地一页。李松已经三天没睡了。他睁着充满血丝地双眼盯着平虏堡一带地地图。刚刚自己成功躲过蒙古人层层严防。带着总兵大人地密信来到平虏堡。见到守城地参将萧如熏。



三边总督魏学同总兵大人与宁夏副总兵李权大人商议。以平虏堡做为打破蒙古人同叛军地联盟。并派自己同九名标中营地军士前往平虏堡送信。



他在外面整整潜伏了三日,等待了三日,才找到这么个机会。



打拜叛变后,萧如熏已经整整一个月没睡个安稳觉,死守半月的平虏堡已岌岌可危,粮食剩余不多。兵力锐减,若再不解除现在的危机,他同着满城的将士、百姓都要殉国了。



见到送信来的李松,孤军奋战一个月的他,终于感到有所扶持。



他紧紧地握住李松的双手。



他知道,如今地平虏堡再也不是大明宁夏军镇一个小小的边堡,而是对整个战局起到至关重要的一枚棋子。自己也将随着这场战争,名扬四方,甚至可以扬名立万。



“大人地意思是要……”



“灯下黑!”说话之人是萧如熏的夫人杨氏。她已然成为萧如熏最好的谋士,连同李松商量合击之事,也请了她来旁听。



多日的苦战杨氏依旧打扮端庄,满头长发,梳理的一丝不乱,一身朴实无华地衣裳看着像个农家妇人,只是那对明亮锐利的眼睛,昭示她与旁人的不同。



李松点点头,手指着地图。找到平虏堡的位置。道:“大人的意思就是以平虏堡为突破点,迅速解决蒙古人。将叛军围困在西夏。而且要求我们一劳永逸。”



与蒙古人开战这倒没什么,只是这一劳永逸却是有些难,萧如熏泛起愁来。他背着手,迈着八字步,在自己地书房中来回的踱着步子,盘算着。自己该如何解决?



一战,一战,只能是擒贼先擒王。可是力克同云身边的亲兵便有好几百人,自己如何能擒了这个王,除非全歼。



“度节的意思呢?”延绥标中营的百总,受三位重高军事上峰如此重任,定是了不起地人物,萧如熏询问着李松的意思,想听听他是什么个意思。



“射人先射马!”



“好!”李松的话音刚落,萧如熏忍不住大声赞同,想得都与自己一样。他拉过李松,命杨氏再拿一根蜡烛来,同李松商议着,具体进攻方案。



杨氏斟了两杯水分别递给他们,静静地坐在一边。



长期军旅生活的萧如熏同李松只是浅浅的抿了一口。平虏堡四周地地形早就刻在了萧如熏的脑海,他坐到一边,出神的瞧着桌案上的烛光,出神地道:“若是这个法子,咱们必须得找个适合伏击的地方。整个平虏堡一带,最适合的地方只有两个,一个是南关(有记载)一个是斜里(杜撰)。我更看好南关,适合引蒙古人进入。”



“也适合火器?”其实地图上只限于大的战略布置,像现在这种一城一地的对抗,还是要实地考察,只是他们现在几乎没有可能。靠得便是萧如熏多年驻守平虏堡的经验。



“是了!”萧如熏听了李松提议火器,心中地胜算更加一筹,他怎么把火器这件事给忘了。对待蒙古人最好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