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玄幻电子书 > 天生韩信 >

第88章

天生韩信-第88章

小说: 天生韩信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漳老头警惕的握着锄头,靠近围着地上那人转了一圈,又用锄头小心翼翼的将那人翻过身来。

却见是名很年轻的男子,脸色苍白,身上穿的虽然破破烂烂却仍看依稀可以看出是秦兵的衣甲。还有几处伤口缠着厚厚的棉布,可能是包扎时间太久了,看上去脏兮兮的,已经被渗着血水浸透了。

漳老头摇了摇头道;“看样子是死透了,一点反应都没,倒是可怜,这么年轻就死在这异乡僻壤。唉,这世道呀,还不如不打仗,老老实实交多点税就是了,哪会死这么多人。”

又看向老伴说道;“老婆子,咱当做个好事吧,挖个坑把这个年轻人埋了。”

那漳大娘见到死人当然害怕至极,闻言急忙点头,帮丈夫一起动手挖起坑来。倒是漳老头年轻的时候在赵国当过几次兵,死人见得多,便也习以为常。

一人大小的坑很快就挖好了,漳老头吃力的拖着年轻人的尸体,想要放进坑里去。岂不料那年轻人却还没有死透,被拖着走的时候手微微一动,漳老头却当做没有看见,继续拖进坑里却。

漳大娘却是眼尖看见了,急忙制止住丈夫,上前摸了摸那年轻人的额头和胸口,睁大眼睛说道;“老头子,这人还有气。”

“又没什么区别,他受这么重的伤,看样子也快死了,早一点晚一点有什么不一样的。”漳老头横了她一眼,乱世中人命如同草芥,打过几十年仗的他怎么可能不知道。

“再说,你没看见他身上穿的是秦兵的军服,估计是从城里溃败下来的逃兵,受了重伤支撑到这里才倒下的。要知道那些义军已经打到了我们庞县,我们家要是收留个秦兵,那不是自找死路吗?”

漳老头轻轻推开老伴,拍着她的肩膀安慰道;“没事的呢,你就当没看见,先回地里去吧,这里我来处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他也一样,我们管不了的。”

漳大娘点了点头,面上还是有些不忍,最后才咬牙拧头转过身去,缓缓的走开。身后听着丈夫吃力拖着的沉哼声,以及重物着地的声音,还夹杂着一丝轻轻的呻吟声。漳大娘忍不住回过头,正好看见那年轻人的脸颊。

“快停下。”老伴突然的一声大吼让漳老头楞在那里,高举正在锄土的锄头也来不及落下。只见漳大娘状若发疯般冲上前去,用颤抖的手抹开那人脸上的泥土,颤声道;“老头子,你不觉得他很像我们的宛儿吗?”

漳老头上前轻轻的拉起老伴,声音低沉着说道;“老婆子,别胡思乱想了,宛儿要是活到现在,也应该快四十了。”

漳大娘掩住鼻子,泣不成声道:“可当年他也是这个年纪呀,也是这么年轻,你看他,看他的脸,看他的眉角,长的跟我们宛儿几乎是一摸一样。老头子,我求求你好吗,我们救救他,就当他是我们的宛儿。”

漳老头叹了口气,自己的儿子是圆脸,而且黑黝黝的,这人是尖脸,又长的英俊,哪里会跟自己儿子有半点相似。看来老伴是因为想念儿子过度,才会觉得二人长得一摸一样。

两人的独子十八年前被当时的赵国征去驻守代郡,却不料三年后赵国就被秦国所灭,儿子十五年来也一直杳无音讯,不知道是死是活。

看着老伴满脸哀求的泪眼,又想起十有**已经死去的儿子,漳老头就算是铁石心肠也忍不住动摇了,咬了咬牙心想:也罢,既然老天把这人送来他们这,想必就是天意要自己夫妇救他。

韩信从昏睡中缓缓醒来,只觉得头疼欲裂,神情恍惚。伸舌狠狠的咬了一口,剧痛之下才让精力重新凝聚了起来。

望向四周,只见自己在一张土炕上,屋子是简陋的泥土房,只有简单的几张木桌木椅。韩信有些迷惑,自己这是在哪呀,又强打起精神仔细回想起晕倒前的事情。

那日离开王泾后,一路骑马东行。他本来就身受重伤,王泾给他药虽然神效,可也是针对外伤而言,对感染发烧却是无济于事。

韩信越走越觉得头沉,最终支撑不住从马上掉落了下来,晕了过去。被老夫妇救了回来后也一直发着低烧,昏迷不醒。

像他这种体格健壮之人,从小就没生过任何病,突然来一次便如同山倒般垮下,几乎要了他的性命。多亏老夫妇把他救回家中,又细心照顾,才让他捡回了一条命。

韩信努力的坐起了身子,依在墙上打量着四周,心中充满了疑惑。这时半掩的房门突然被推开,漳大娘端着陶碗走了进去,见韩信坐在炕上不由一愣,随即大喜道;“你醒了呀。”

韩信茫然的点了点头,那漳大娘急步上前,将手中的陶碗递了过去,关切的说道;“来,快喝一点。你受了重伤,身子弱,应该吃点东西。”

韩信有些魂不守舍的接过了陶碗,又低头看了看身上的衣裳,虽然满是补丁却很干净。

漳大娘看出了韩信的不解,便笑着指着一处木柜道;“你身上穿的太脏了,又都是血渍,我就帮你换了身干净的衣裳,你的已经洗好了放在那里。”

“哦。”韩信点了点头,精神渐渐的有些回复,又看向手中的陶碗,见里面盛着的是黄稠稠的一碗小米粥,看上去光泽十分诱人。韩信这十几日来都是靠喝着粥水维持着,肚子里早已经饥肠辘辘,便接过木勺大口的吃了起来,不一会儿一小碗米粥就被吃的底朝天。

那漳大娘看见韩信狼吞虎咽的吃相,不由眼睛笑成了一条隙缝,伸手接过了空陶碗,笑呵呵的说道;“不急,不急,还有的呢,你等着那,我这就去做。”

说完转身就离开,小半会后,漳大娘又端着一瓦罐热气腾腾的小米粥走了进去,还用一只陶碗盛着几个熟鸡蛋。韩信当真饿极了,也顾不上客气,接过便顾不上烫大吃了起来,倒是漳大娘怕他烫着了在一旁不停的提醒着。

直到吃了底朝天,韩信才意犹未尽的放下陶罐来,迎上了漳大娘看着自己微笑慈祥的脸。忽然想起来漳大娘家中家徒四壁,这些鸡蛋和小米应该都是她拿去换钱盐的好东西,自己这么一吃,倒是不知道她家中要怎么度日。

心中一阵感激,说道;“大娘,多谢您的救命之恩,我韩信他日必然重重报答你。”

漳大娘闻言呲开嘴笑了笑,连忙摆手说道;“没事的,没事的,不用报答呢,你能好过来就好了。”

待漳老头回来后,韩信不顾两人的推辞,正了八经的给两人跪下谢过救命之恩。之后十几日,韩信便在漳老头家中安心养伤,他本来就是身强体健之人,感染伤寒一去,便很快的就恢复过来了,没几日就能行走如常,虽然用力时伤口仍然会隐隐作痛,但也已经无甚大碍了。

这段时间来漳老头夫妇对韩信一直照顾有加,尤其是漳大娘,对韩信几乎是无微不至。韩信从二人的口中已经知道了他们的儿子,便猜到了漳大娘是把他当成了儿子,心里也不反感,反而觉得有些温暖。

日子一天天过去,韩信的伤势也好的差不多了。算算包括昏迷的时间,在这里已经耽搁了大半个月,便想找个机会向二老辞行。这一日吃饭时正想说出,忽然见门外慌慌张张跑进来一人,却是村里的村长。

村长见过韩信,也不为奇,只是看着漳老头说道;“漳老头,村外来了一大群的军爷,看打扮是义军,正要进村来。我知道你家里有外人,所以特意来跟你找个招呼,小心一点。”说完转身便离开。

漳大娘急忙拉着韩信的手,说道;“你先躲进地窖去吧,你是秦兵,口音又是外地人,被他们发现就不好了。”

韩信迟疑道;“那你们会不会有危险。”

漳老头摇了摇头,道;“义军自称是解救我们这些老百姓的,想来应该不会伤害我们。了不起抢点东西走,反正我们家里也一贫如洗,要拿便拿吧,你还是听你大娘的话躲起来,不要和那群军老爷起冲突。”

韩信犹豫了下,又听见窗外军兵的吵闹声越来越近,这才点头答应,躲进了房后的地窖中。

这地窖经常打开通气的,所以里面的空气并不是很污浊,韩信待到里面倒也不觉得憋气。耐心的等待了阵子,因为地窖隔音极好,也听不见上面的动静,许久没有见漳老伯夫妇来喊他,不由有些心慌。

强忍着又等了好一会,忽然听见了一声惨叫传来,虽然声音隔着地窖兮不可闻,可韩信还是隐隐的听见了些。脸色大变,急忙揎开地窖的盖子跑了出去,又听见远远的数声惨叫传来。

一出门进了院子,不由怒目圆睁,睚眦欲裂。

只见漳老头夫妇已经躺在一片血泊中,韩信急忙上前查看,却见二人已经气绝。远处一群乱哄哄的士卒正四散着冲进民居抢掠,不时传来一声声惨叫声。

韩信仰天狂叫一声,悲愤万分,心中恨透了自己,为什么要躲进地窖中。这时数名乱兵看见韩信,便狞笑着冲上前来,举刀便砍。

韩信半跪在地上看着二老的尸体,对砍向自己的一刀仿佛一点知觉都没有。就在刀快要砍到的时候,韩信突然一转身快手夺下大刀,反手数刀将数名乱兵砍死。

这时乱兵的头领也发现了部下被韩信所杀,大怒之下也顾不上追杀老百姓,急忙召集了数百名部下,朝韩信杀去。

韩信却求之不得,迎面杀去,大刀上下横飞,仿佛是发泄心中的悲愤。转眼间乱兵就被韩信杀死七八十人,连那头领也被韩信一刀砍成了两半。众人皆胆寒,哪还敢迎战,便一哄而散,四处逃开来了。

韩信又追上杀了数十人,却再也追赶不上,只得回到村中。含泪将二老的尸首收敛葬下,在木牌上刻上了‘义父义母漳氏夫妇之墓’。

回到屋中穿回了自己的衣甲,找回了被漳大娘藏好的鱼肠,韩信默默的跪在墓前,仰天发誓;“今生若不报此仇,誓不为人。”

PS:最近都是大章节呀,四五千字的。呵呵,别骂江南了呢,工薪族写不容易呀,而且还是严谨性强的历史小说呢。

正文第九十四章信口雌黄

将二老的后事处理完,韩信便从村里人那问到了这一队乱兵的来处。

这是武臣派出攻取河东之地的西路军,主将是郦营,他正率着主力坐镇晋阳,这一支乱兵是郦营派出前去攻打庞县的一支。

既然知道了报仇所在,韩信便拜别了二老之墓,单身前往庞城。

从杀死的乱兵首领身上找到了一张大弓,韩信拉开试了试,还算不错,又收齐了足足三壶箭备用。乱兵留下了一匹老马,虽然不是什么良驹,却也让韩信增添了不少把握。

村子离县城并不近,韩信午前出发,快马加鞭二个时辰才赶到。

至一块高地,居高临下放眼望去,只见高地之下杀声动天,数千义军正在攻城。

这支义军差不多二千多人,都是轻步兵,居于军前的百余名悍勇之士**着上身,左手扛着盾牌右手持着大刀,从云梯上爬上城墙和守军肉搏。

庞县只是小县,驻军不过数百,矮小的城墙也不过高一丈半。平常对付一些流寇马贼是绰绰有余,可碰上大军攻城就没什么抵御之力了。幸好这支义军来的匆忙,而且成军不久,所以未携带什么攻城器械,士卒的战斗经验也不足,面对高墙时都是茫然束手,这才让庞城的守将支撑住了二天。

后来一名秦军的降卒向首领献策,建议打造简单的云梯攻城。义军的首领这才恍然大悟,连忙让他带着一群士卒去打造云梯,同时派出数支小队去四周乡里劫掠粮草,韩信碰上的正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