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旧爱 >

第1章

旧爱-第1章

小说: 旧爱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我找沐王爷 。。。 
 
 
  那天是腊月初八,天上彤云密布,雪花裹着冷意在空荡无人的街上肆意翻卷。
  
  远处缓缓走来一个人,步履沉稳,长剑在背,青衣薄衫猎猎生风,一步一步走到高大威严的沐王府门口,顿住脚,抬起头,确认般地看了看匾额上金光闪闪的“沐王府”三个大字,扫一眼两侧的守卫,开口道:“我找沐王爷。”
  
  声音不大,低沉中带了一点沧桑的意味,却清晰地逼进在场每一个人耳中。
  
  门口几个守卫只觉得耳中嗡地一震,讶异地对视一番,其中一人走下来喝道:“你是什么人?”
  
  “孟烨。”
  
  平板无波的声调,无端散发出令人怯步的威严气度。
  
  守卫不敢轻慢,问道:“可有名帖?”
  
  “无。”
  
  守卫不由一愣,暗自思量,确定自己从未听过有什么成名人物叫“孟烨”的。而且在这般年纪就能端出这种气度的,大抵不是王孙就是贵胄,但看他衣着,又显然不是。说不定,此人不过是个装模作样的乡野村夫。乃挥手赶他: “去去去!沐王府不是你这种人想来就来的地方。”
  
  孟烨只端立不动。
  
  “哎,让你走你还不走!”守卫推搡着,不料竟丁点也推不动,不由恼羞成怒,招呼守门的其他侍卫前来帮忙。
  
  几个守卫将孟烨围在中间,互相使个眼色,“呼”地一下朝孟烨扑去,有的抱腿有的抱脚有的抱腰,咬牙使劲,想把他拖拽倒地,那孟烨却依然分毫不动,脚下仿若生根一般。
  
  守卫们顿时大怒,气急败坏一通乱拳就往孟烨身上招呼,一阵混乱中,只听得“哎哟”几声叫唤,却是守卫们抖着打红了的手直吹气。
  
  “怎么跟打到铁板一样!”几个守卫互相看来看去,咬牙切齿,又不敢妄动。
  
  孟烨淡淡扫了他们一眼,仰头继续看那块金光闪闪的“沐王府”招牌。
  
  皇七子时维,虽然年纪最小,却比他的几个皇兄都要长进,深得宣帝喜爱,十五岁就被封了“沐王”称号。
  
  听说这位皇子貌比潘安,才过宋玉。
  
  不过,不太容易亲近。
  
  也情有可原。这位皇子的生母只这么一个儿子,自然宠溺有加,难免会养得骄纵跋扈一些。
  
  不过又听说,随年岁增长,这位皇子城府渐深,任性飞扬的脾气有所收敛,但阴晴不定喜怒无常的性格却愈演愈烈。
  
  传闻而已,也不知,究竟变成了什么样子……
  
  孟烨杵立一会儿,偏头对身后的守卫道:“我找沐王爷。”
  
  “让开!”一个守卫挥开挡路的丫鬟家丁,急匆匆穿过抄手游廊,绕过中院,左拐过了垂花门,赶到“轩墨堂”,站在门口犹疑着向内探头探脑,却不敢往堂上正中坐着的那人看去,只敢对他身后站着的老者使眼色。
  
  那老者乃是王枫,年过半百,在王府司近侍之职,行总管之权。他武功杂糅百家,未入仕时曾是江湖上响当当的一号人物,外号“鬼爪手”,放眼当今江湖,在他手下能过十招的不过百人,能过百招的不过二十人,沐王爷能活至今日,多赖此人相助,因此一直以来对此人偏信有加。
  
  王枫询问地侧看了沐王爷一眼,见他眼神不变,仍旧一言不发地听幕僚们讨论事情,便默默抽身出来,走到门口问那守卫:“怎么回事?”
  
  那守卫连忙如此这般地说了一通。
  
  王枫听了守卫所言,心中奇怪,赶到王府门口一看,果见一人,年轻气傲,英气逼人,上穿布衣下踏芒鞋,身后长剑用布包着,却一丝剑气也感觉不到。
  
  毫无剑气……王枫心中警惕,这个人,不是毫无武功,就是武功高得可怕。
  
  “孟烨?”王枫问。
  
  孟烨颔首。
  
  王枫冷笑道:“沐王爷不是你想见就能见的,你究竟有何事,对我说吧。”
  
  “我只与他说。”
  
  “放肆!”王枫不待他把话说完,已经一爪抓向孟烨,孟烨脚下未动,身子一侧,瞬间就将王枫的鬼爪抓在手中。
  
  王枫只觉捏着他手腕的手好似铁爪,再多一分劲就会把他的手骨捏碎。
  
  他自成名江湖以来,从未遇过这样的败战,只一招就使他动弹不得,不由愈加恼怒,待要提脚来踢,孟烨却将他的手一收一送,把他推出老远,而自己的身体却依然未曾移动分毫。
  
  王枫落地站定,心中大骇,高声喝问:“你究竟是何人?”
  
  “孟烨。”
  
  “秉王爷。”突兀的声音打断了厅内的议事,“门外有一个自称孟烨的年轻人,一定要见王爷您。”王枫站在“轩墨堂”门口向内禀报。
  
  堂内众位幕僚皆是一惊,视线齐齐看向王枫。怎么,竟是连王枫都解决不了的人?
  
  王枫低着头,双拳紧握。
  
  “孟烨?”太师椅上小王爷玉冠白裘,月眉星目,悠闲问道:“是什么人?”
  
  王枫伏地自惭:“属下不知。”
  
  小王爷轻讶一声,看他一眼,起身笑道:“那只好我去问了。”




2

2、你找小王何事? 。。。 
 
 
  小王爷率了几位幕僚走到王府门口时,门外已站了一些好事的路人,远远看着,指指点点,互相交流着来龙去脉起因经过。见到他,人群霎时骚动起来。
  
  那天小王爷披了一件连帽的狐袍披风,白绒绒的狐毛绕着小王爷的脖子围了一圈,在风里微微摇摆,像初春时节的蒲公英;越发衬得小王爷白皙俊秀,引人争相竟望。
  
  时维对种种倾羡的目光是习惯了的,只随意扫视一圈,目光便落定在阶下那个一直盯着他看的青衣人身上。
  
  恩……他在心内品评一番——相貌端正庄严,衣着朴素,身负绝艺,并且还能……毫不退让地接住自己的目光。
  
  小王爷站在阶上居高临下对他笑道:“孟烨?”
  
  那人便恭恭敬敬一个长揖:“孟烨见过沐王爷。”
  
  小王爷因这大礼感到十分愉悦,笑问:“你找小王何事?”
  
  孟烨拱手:“孟烨请为王爷近侍。”
  
  “哦?”小王爷微有些惊讶,偏头看王枫的脸色,笑道:“看来有人要抢你的位子啊。”
  
  王枫斜眼神冷傲,倒是丝毫不把此人放在心上。
  
  小王爷便又笑问孟烨:“你为何要做小王的近侍?”
  
  “半年之内,王爷必有血光之灾。孟烨请为王爷化解此灾。”孟烨神色肃然,言辞凿凿。
  
  “大胆!”一旁幕僚不由开口怒喝,“竟敢妖言惑众咒骂王爷。”又向时维劝道:“王爷,此人心怀叵测,当速速拿下。”
  
  几位幕僚同时附议。时维却不理会,问孟烨道:“你说这话,有什么根据?”
  
  孟烨对上他似笑非笑的眼,有片刻闪神,而后道:“有无根据,却又如何?信与不信,全在王爷。”
  
  小王爷沉吟不语。
  
  孟烨打量他的神色,又道:“在下素闻沐王爷有‘小孟尝’之美称,故此不远万里前来。孰知天下事果然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小王爷果然如他所料,微变了脸色。
  
  孟烨又进一步出言相激:“王爷若是嫌在下才浅,在下只好求仕于太子殿。”
  
  时维登时眼神一寒。
  
  他与太子殿之争,一直是本朝忌题。
  
  太子殿为先皇后所出,他是现任皇后之子,自生母入主后宫后,他就一心想取太子殿而代之。
  
  宣帝虽偏袒他,奈何太子殿一直谨小慎微未有缺失,无故可废。他们明争暗斗多年,王府里谁人不知,他最大的忌讳就是太子殿。这个……孟烨,胆敢这样与他说话,简直是找死!
  
  时维拂袖往王府里走去,阴沉沉甩下一声:“拿下他。”
  
  话音刚落,沐王府的侍卫们立刻将孟烨团团围住。
  
  ………………………………………………………………………………………………………………………………………………………………………
  
  府外一场混战,沐王爷却在府内饮茶沉思。
  
  与沐王爷较亲近的人也大概知道,这位主子从不把喜怒写在脸上,笑非因为乐,怒也未必因为不悦,反倒这么一副波澜不惊的样子,正是山雨欲来的前兆。
  
  一时厅内众人皆不敢说话,只侧耳听府外喧闹声。
  
  沐王爷低头刚抿了一口茶,尚吹着浮叶,王枫已前来复命。
  
  沐王爷眼一抬,了然道:“被他走了?”口气甚是无谓。
  
  不用逃字,而用走字。像是早有所料。
  
  王枫唯有伏地请罪。
  
  沐王爷轻轻道一声“罢了”,起身踱步,端着茶碗在手中轻轻晃着,站在门口看了眼阴云密布的天,忽而重重一砸,将茶碗砸个粉碎:“查!给我查清他的来历。”
  
  “王爷请息怒!”一干众人齐齐跪地。
  
  沐王爷瞬间就平复了怒气,闭上眼,淡然道:“这个人,本王要用。”
  
  王枫拍掌令人送了一样东西进来:“秉王爷,这是那人留下的东西。”
  
  状似羽毛,长过手臂,光艳耀人,世所罕见。
  
  “这是什么?”沐王爷奇道。
  
  王枫道:“说来惭愧,我们数十人都留不下他一人。众人从混战中清醒时,他人已不见,地上却留下这样东西。”
  
  沐王爷将那羽毛拿在手中把玩翻看,他见过众多的珍禽异兽,一时也想不起那究竟是什么东西的羽毛,不过倒是觉得眼熟。
  
  沐王爷回身大步坐上上首,命幕僚们轮流赏看鉴识。
  
  艳羽耀花了厅内所有人的眼,纵使学富五车自命帝王师之人,一时之间也拿不定主意。
  
  “秉王爷,依在下之见,这根并非雉羽。雉羽不如其长,不如其艳,此羽色泽金黄明媚,在下……在下从未见过……”
  
  幕僚们一边传阅一边窃商。
  
  “亦不像是孔雀翎……”
  
  “莫非!”
  
  “难道!”
  
  沐王爷和他的幕僚们相望一眼,心中一动,不由失控地站起身来:“莫非竟是……”
  
  “凰羽?” 
  “凰羽!” 
  沐王爷与他们的幕僚们异口同声地喊出来。
  
  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凤凰之羽!




3

3、从此相随 。。。 
 
 
  翌日早朝,议政殿内,宣帝高坐金龙椅上,沉目含威,听阶下众臣奏秉议事。
  
  西北患旱,西南患疫,中原患震,朝廷患弊,听得宣帝不甚其烦。
  
  他三十五岁登基,执鼎近三十年,几乎年年有灾患,天灾人祸,无一年省心,无一年安乐,因着勤勉,治下还尚算太平。
  
  不过宣帝极其厌恶他的官僚臣工为说太平而说太平,因此庭训的时候总再三强调“居安思危”,使得朝议时几无喜报可闻。
  
  可这一日将要退朝之时,小王爷却忽然出列道:“启奏陛下,儿臣这里有一喜事要奏。”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