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六祖坛经 >

第2章

六祖坛经-第2章

小说: 六祖坛经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

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

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

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

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

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

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

是。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

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

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

亦复如是。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

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约‘摩诃’。善知识,迷人口说,

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

为邪见故。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了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

一即一切;来去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行性自

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

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

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

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

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

水有波浪,即名於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流通,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

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

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

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

定慧。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

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

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

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

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智小谤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於

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草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

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

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

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

亦复如是。

善知识,小谤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

不能增长。小谤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

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生。犹如大云覆盖於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

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

即是小谤;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

即是见性。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

《般若经》本无差别。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

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

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於智人,智者为愚人

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

不从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

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善知识,我於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开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

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需觅大善知识,解最

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

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

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

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

不可得;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

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

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於六尘中,无

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

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

至佛地位。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们,於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

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

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

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善知识,吾有一无向颂,各须颂取,在家出家,但

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

说通即心通如日处虚空为传见法性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馀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生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

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

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师复曰:‘今於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时韦使君

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叹善哉!冓期岭南有佛出世。

决疑品第三

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剌丈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

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

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

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

师曰:‘是。’

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

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

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师又曰:‘凡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其实妙用,名为功德。

内心谦下是功,外行於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

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

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

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

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宝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

德别,武帝不识其理,非我祖师有过。’

刺史又问曰:‘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

愿为破疑。’

师言:‘使君善听,惠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

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

根;说近,为其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味,见有迟疾。迷人念佛,

求生於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使君东方人,

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

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

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

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

行十直,到如弹指,便亲弥陀。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

仃佛印水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才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

达?惠能与诸人移西方如刹那间,目前便见,各愿见否?’

众皆顶礼云:‘若此处见,何须更愿往生?愿和尚慈悲,便现西方,普令得

见。’

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

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

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

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

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