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反转人生 >

第939章

反转人生-第939章

小说: 反转人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不如在他们表现出天赋之后,就把他们送到国外去,南美,欧洲都行,哪怕是在人家的低级别联赛里踢球,也比在国内踢要好得多。

就算踢不出名堂,也可以留在那边,熟悉当地的环境,到时候愿意踢的就在足球圈子里混,不愿意继续的,就可以另谋出路,反正这些他都是打算当做后备人才储备的。

养着点人,他还养得起。

而且你不要以为这是在做无用功,当年日本人就是这样做的,他们可是放了十万人出去,结果才造就了他们足球的今天。

而那些没有踢出名堂的,虽然留在国外继续混,可是再后来也给日本足球的发展,或者是企业的扩张,提供了非常好的关系网络。

这就是一笔投资,在人才方面的投资。

而至于那些早早就只能被淘汰,被认定为,额米有足球天赋的人,李逸帆也同样没打算放弃。

后世他可是打算开办很多工厂的,汽车厂,计算机他也打算有所涉略,这些工厂可是有很多都需要用人的。

与其到时候去到处招人,还不如早早的就组织起学院,来进行人才培养。

1123。新概念

不用等到十几年过后,几年过后,国内的物价上涨,工资上涨,就会导致很多血汗工厂开办不下去。

就比如那个专门给苹果做外包的台资企业,最后就不得不因为人力成本上涨的缘故,把工厂转移到了内地的人口大省。

李逸帆可是非常反对这样的血汗工厂的,所以他肯定是不会把自己的工厂搞成那样的血汗工厂的模式。

他的工厂,比如汽车工厂,还有他将来打算要搞的电脑液晶屏幕,以及3d打印机的工厂,可都是需要很多高素质的技术工人的。

绝对不能像那些血汗工厂那样,光靠着压低工人的工资吸血,来做事。

那样的工厂,注定就是铁打的硬盘,流水的工人,年年找人,年年走人,根本没有长远计划,也肯定做不长远。

而在李逸帆的计划里,他的那些家企业,将来可都是要成为百年名企的,而且他也早早就制定了一套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

这年头很多家长都喜欢把自己的孩子,送去读大学,不管是二流,三流,甚至是不入流,只要挂着一个大学的名头,他们就喜欢把孩子送去读。

而毕业出来之后,马上就面临毕业就失业的状态,更关键的一点是把心态也给学坏了。

很多大学生毕业出来,甭管自己上的是什么级别的院校,甭管自己学的是什么专业,也甭管自己的能力如何。

在找工作的时候,却一个个都把头颅昂的高高。基本都想找那种能够坐办公室。还稳定。薪水还高的工作。

可是哪里有那么多这样好的岗位给他们?于是大家只能一窝蜂似的去靠公务员了。

而另外一个方面,却又有很多企业,面临工人人手不够的局面,尤其是技术工人的短缺,更是达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尤其是那种对技术含量要求比较高的工种,往往是非常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手。

年轻人不愿意吃苦,不愿意做,就算这些公司把工资出的很高。可是却也依旧很难能找到人手。

毕竟国内的思想受孔老二影响太过严重,学而优则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大家都认为坐办公室的白领,才是好职业,穿蓝领的工人,哪怕你赚的再多,你在身份上也比人家地上一等。

士农工商这一套,就是儒家留给国内最大的毒害。

当年太祖批林批孔,虽然也有些私心,但是总体针对儒家的这种毒害思想还是对的。

可笑的是。他肯定没想到,就在他之后的几十年。他的这些接班后辈,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居然又把那一套给捡了起来,甚至还开始到处宣扬那一套。

难怪华国,总是走不出那种改朝换代的怪圈。

如果咱们要是还相信这一套,那咱们就永远走不出这个怪圈。

李逸帆当然不信那一套,甚至很讨厌那一套,所以他才会想在培养技术工人方面下功夫。

他知道想靠自己一个人,改变国内的教育环境和状况不现实,但是他觉得自己有能力了最起码应该做点什么。

哪怕是把自己的这套技术人才培养的体系给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们意识到,原来并不是只有读书,上大学,才能谋求到一个好出路。

原来学好了技术,当一名合格的技术工人,也是一条不错的出路。

而他的人才培养计划,就打算从这足球学校里开始。

毕竟不是所有的小孩都有足球天赋,并不是所有的小孩,最后都能成为球星,或者成为职业球员。

那这些小孩将来如果不能继续踢球怎么办?难道把他们从学校里扫地出门,全部推给社会吗?

这肯定不现实!而且李逸帆办这个学校,其实也是的爱着慈善性质的。

如果这些孩子不适合踢球,那他也打算给这些孩子,找一条合适的出路。

比如让他们学学技术,当然不是学那后世闻名的大蓝翔,而是要把这些孩子培养成自己工厂的合格的后背技术力量。

根据德国和日本对成熟的技术工人体系的统计,成长为合格的技术工人,最后甚至拿到工程师资格的技术工人,其实并不需要太高的学历,其实高中就够了,甚至初中也可以。

但是你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技术工人,那么你就要有长期的在一线工作的经验,然后有师傅带,自己也要勤奋的琢磨,钻研等等。

只有这样,最后才能培养出一名合格的技术工人。

当然为了让这些学员们有动力,你还要划分出合理的技术工人的等级,然后让他们,钻研技术,苦练技术,来考证。

而这些级别证书,最后要和他们的工资等级,或者岗位升迁挂钩。

这样你给这些技术工人流出上升通道,他们就会以积极的态度,来钻研技术,学习技术。

这就是德国和日本,能够成为世界工业制造强国的主要原因。

而目前国内的现行体制,就是根本就没有给技术工人留出上升的空间,这才导致了技术工人,人才的不断流失,和人才断档。

其实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是七八十年代,我们国内的技术工人培养体系一直都还是不错的。

可是坏就坏在后来的改革和人心不古上面,想想看一家国营工厂,一个老技术标兵,辛辛苦苦的在岗位上干了十几年,技术,人品样样过硬。

可是到最后要提拔车间主任或者一些小官的时候,结果上面却空降下来一个大学生,而给你的理由是,你的学历不过关,你想想这个工人能接受吗?

其他的工人怎么想?

然后等到公司经营不善,上面宣布改制,第一批丢了工作的,还是这样的工人,你想想看,今后这些工人,还会让他们的孩子,不去考大学,而是去学技术吗?

正是以往内这样的事情太多,才让咱们的技术工人培养,越来越差,到后来甚至出现了绝对尴尬的人才断档的情况。

而李逸帆一个人肯定是不能阻止这样的事情发生,但是他觉得自己最起码能够做点什么。

这年头开技术学校的不少,在电视上打广告的也有很多,就比如那赫赫有名的新西方,还有大蓝翔。

可是真正的情况下,又有多少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这地方来学技术?

除非是一些农村孩子,实在是找不到其他合适的出路的情况下,才会把孩子送到这地方。

但凡是有点能力的家长,都更希望把孩子送去考大学。

而李逸帆这次着手点,打算是去联系省里的福利院,挑选那些身体健康的,没有人愿意两样的孩子进入自己的足球学校。

无论男女,有能力的就去踢球,他全都支持。

没能力,没天赋的,最后他打算分流出来,培训他们学技术。

然后他会拿出自己早就设定好的技术等级分级,来给他们考试,然后择优录取到自己的工厂。

即便是不能进入到自己的工厂,这些孩子将来到社会上之后,凭借着从自己学校里学来的知识,也会饿不死,总比去偷蒙拐骗,最后沦为罪犯要强的多。

当然这也只是一个初步的设想,最后能否执行下去,还要看地方政府是不是能够支持。

而且如果今后这样的学校要是办得好,他也并不打算只给孩子们学习造车,焊工这样的工业技巧。

他还打算开办烹饪班,和美容美发班等等技术专业。

毕竟这些技术也是社会比较需要的,未来十几年国内对服务业的需求,也是会呈现出爆炸性增长的态势。

只要你手艺好,将来就不怕没饭吃。

当然这一点是借鉴了后世的西西方和大蓝翔技术学校的,这一点他们做的确实没什么不好。

而且等到那时候,恐怕自己工厂的技术工人的技术等级划分考试,如果运作的好,应该已经可以名扬天下了吧,虽然不一定能够做到微软认证工程师那么牛掰,但是只要在国内有了名气。

能够得到其他用工单位的认可,那么这就是他的学校最好的底气,到时候直接在足球学校之外,在开设一个技术学校的分支也不是不可以。

而且到时候有了名气,也不光是可以只招收那些孤儿,也可以面向社会招生。

这些就是李逸帆最近一段时间一直琢磨的,但是如何具体的一步步的做下去,就需要耐心和执行力了。

他最近一段时间,在京城回见了很多人,都是搞教育的,和这些人也进行的充分的交流,终于给他无色出一个团队。

这里面有的是退休的大学教授,有的是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总之都是对他这套理念很赞同的人。

他打算以这些人为骨架,搭建这样的一个游离于国内教育体系之外的教育体系,当然前期起步,还是要以足球学校为借口。

毕竟这样的足校,教育部门的那些大爷们,卡的不会太严,毕竟这不是和他们抢饭碗的队伍,至于后面的技术学校,那帮人就更不会担心了。

1224。大力支持

在国内,可不是在国外,开办一个学校,你想开就开。

如果你想开班一个学校,你首先要想当地的教育部门报备,然后在逐层逐层的去打通关系,说白了就是逐层逐层的向上送钱。

当然送钱的多少,还要与你开办学校的性质有关。

如果你想要开的是那种贵族学校,那很简单,只要你和当地教育部门领导关系好就成,花不了多少钱?

可能有些人要问,为啥?开贵族学校,不应该给的钱更多吗?

问这话,就说明你天真了。

你也不想想,那些教育部门的领导们在这样的学校里会不会占有干股?而且这样的学校里都收的是什么样的学生?

所以如果你想开贵族学校,初中高中的那种,花不了多少钱。

还有就是开班技术学校的,也不用花太多,毕竟你这也是替国家解决就业压力,替上不了大学的孩子们找出路,所以这是好事,一般也不用太多的钱,当然前提还是要你的关系够硬才行。

只有你开办的是那种民办的大学的时候,这个就非常难了,除非你的关系非常非常的过硬,那才好办,要不然,就算你有再多的钱也不好使。

为啥,因为你这是在和国内的正统教育界抢饭碗你知道吗?

这就是李逸帆请来的那位老杨,告诉他的。

老杨是京城师范大学的退休教授,老先生六十多了,身体倍棒。而且还非常想继续自己的教育事业。

可是学校返聘他回去。他却不去。因为在那样的教育院校里待了几十年了,他觉得国内的教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