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护花郎(下) >

第17章

护花郎(下)-第17章

小说: 护花郎(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恭彦这才将祝晶抱回她房里休息。

    站在床边看了她良久,恭彦蹙眉道:“我去找刚才那位禁咒师问清楚。”

    他不明白,为什么祝晶醒过来后,每个人都认得,唯独认不出他?

    还有,如果祝晶早先是因为身中奇咒而短寿,那么,施以咒术的现下,是否表示她从此以往,便能长命百岁?

    这些问题,都在他稍后离开吕家、在路上追上那禁咒师时,一一得到了答案。

    禁咒师在井上恭彦一连串追问后,只淡淡说了一句:“那位姑娘想必深恋着你吧?”

    恭彦点头承认。

    “这就是了。她身上的咒,叫做『相思咒』,如果一生不动情,自然得享天年。这一次应该是她第三回发病了,她每一次的病,想必都起自于你。刚才的施术,我只是暂时封印住了她的病征,日后必须小心照护,不再动情,就不会有事。”

    “那倘若……她再度动情了呢?”

    “若因咒力而再度发病,她必死无疑。”禁咒师看着恭彦,又说:“其实,『相思咒』,起于人间至爱,源于最初,必定是有情男女互相以咒结合彼此。这种咒一旦施加在有情双方身上,就会使结咒的两人同生共死;但倘若有一人在中途改变了心意,另一人就会夭寿,并转将咒力延续到对方的同性血脉中。想必那位姑娘的先祖,应该有人曾经施以这种咒术,但却没有得到圆满的结果。”

    “所以,这最初并不是一种恶毒的咒?”而是为了永结同心才施下的咒?

    “不是。一般的『咒』原本就包含『杀人』与『活人』两面;但『相思咒』起源于爱,就连最高明的咒师也无法完全解除,我也只能暂时施以封印。但是我并没有封住她的记忆,照理来说,她不应失忆才对。

    不是失忆……那就是刻意地想忘了他了……是他伤她太重。“那么祝晶的咒,要怎么样才能完全解开?”

    “不知道。禁经上没有明确的记载。”顿了顿,禁咒师又道:“还有件事我刚才没有告诉你们。”

    “什么事?”

    “我们『人』,乃是精、气、神,三者合一的灵肉之体,以气主神,气之清者上升为天;气之浊者,下沉为地心天地人三者构成了宇宙的恒常运行之理。我见那位姑娘气若游丝,简单来说,就是一般人有三魂七魄,而那位姑娘却少了一魄。我虽然尝试为她招魂,却屡招不回;倘若是天生六魄,恐怕并非长寿之相;假使是后天使然,也许这咒力远比我想象中更加难解,甚至不可妄解,倘若真解开了咒,说不定吕姑娘连二十五都活不到。”

    “怎么会?”恭彦诧异地道。禁咒师微微一笑,他长髯飘飘,衣袂翩翩,看来仙风道骨。“我不是神仙,不是样样皆通,这一言,阁下姑且听之,姑且听之吧。”

    恭彦听进去了。

    稍晚,他回到吕家,天色已晚,众人仍聚在厅堂中等候。

    恭彦将咒师所说的话大略重述了一遍。

    众人皆静默无语。

    直到吕校书打破沉默。“孩子,你打算怎么做?”

    对祝晶来说,显然恭彦的决定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祝晶不想认得他井上恭彦,也许对她来说,反而是好的。倘若两人朝夕相处,难保她不会再次动情。

    恭彦的黑眸看起来有如平静的深潭,他下决定道:“那就这样吧。以后,在祝晶面前,别再提起我,以及从前的事。”仰起头看着众人,他微微一笑。“我希望她无忧无虑过一生。”

    没有人知道,此时,在卧房中应该已经睡去的吕祝晶,双眼睁得老大,正悄悄地流着泪。

    怎么可能真的忘记他呢!

    只因为被拒绝的感觉太痛了,还深刻地记着,教她一想起就畏惧。

    好想收回那时求他娶她的傻话。

    想要继续当好朋友,永远都不要知道,恭彦早已属于别人。

    开元十八年的春天,井上恭彦途经永乐坊,在吕家的门前徘徊良久,终于选择了离开。

    这不知道是第几回差一点克制不住自己想祝晶了。

    经过了去年的秋、冬两季,再加上今年春、夏、秋……漫长的三个季节,一年多的日子里,他都只远远地看着她,却无法不关切她是否一切安康?

    九月底,又经过永乐坊时,他站在吕家大门前,有点想要像以前那样,大方地去敲门,等小春来开门,或者是祝晶。想要被那种真诚的热情所迎接,沐浴在友情的欢愉里。

    是悄悄落在脸上的雨带来一阵冰冷,使他赫然醒神,在吕家门突然打开时,赶紧走过。

    小春打开大门,撑着一把伞走了出来。“小公子?”

    祝晶去买东西,没带伞;小春一见下雨了,连忙打着伞准备到街上去接她。

    祝晶站在自家门前的对街上,看着在细雨中逐渐远去的那道背影,脸上承满了轻愁与渴盼。

    恭彦……

    开元年间的大唐帝国,京城长安,每到岁末,都必须为明年正月元日,诸国蕃使的朝见大典进行准备。

    此时,由于政务逐渐转移到大明宫,原本的宫城太极宫已经鲜少使用。各国使者朝拜之礼,一律移往大明宫的含元殿前广场举行,京中所有奉有职等的官员,都要参加朝拜的仪式。

    这是举国同庆的盛大朝会,不能有所差池。

    来自西域、东北、南海……的许多朝贡国家,多会在十月以后陆续进京,一直到岁末大祭前,都会有大批的蕃使进入长安,鸿胪寺官员便得忙着接待各国的使者。

    到了十月初的某一天,夜里,吕祝晶跟小春在家中等着吕校书回家吃饭。

    然而等到深夜时,都还不见吕校书归来。

    是因为听到临时来访的慧安公主说起,她们才知道,原来是有蛮邦蕃使献上国书,并请求唐朝廷立即给予响应。

    由于这名蕃使所代表的国家远在西域偏远的地区,所使用的文字相当罕见,虽以国家称之,但其实只是一个强大的部落。朝廷中一时间竟找不到人可以解读这份国书。

    这一年,北方的契丹部落与奚部落正逐渐强大,对唐帝国的边防造成了威胁;而吐蕃虽暂时与唐朝廷达成和解的盟约,但仍随时可能再对大唐发动攻击,掀起一次又一次的战争。

    对西域的管束与边防军费开支的增加,再加上去年洛阳一带的黄河溃堤,水患肆虐,种种问题使大唐国库日渐空虚。

    倘若唐朝廷无法解读这封国书,不仅将大失天可汗的威信,同时也可能造成西域部族的叛离,带来无尽后患。

    朝见大会结束后,帝王震怒,三品以上的高级官员被下令留在宫中,不许出城,直到有人能够解读这份蛮邦国书为止。

    身为弘文馆校书郎的吕颂宝本来只是个九品小官,这场风暴应该扫不到他;但他的顶头上司,弘文馆大学士们纷纷被召入集贤殿中商议,他自然也无法置身事外。再者,这份国书确实关系到大唐的国运与尊严,不能不严正以待。

    尽管想着女儿,想要回家吃饭,但眼下人人自危,走不开身;吕校书坐在弘文馆里,与其它同僚正努力地翻查着馆阁里所藏的西域文书,尽最大努力在明日早朝的最后时限到来前?翻译出国书的内容。

    到了次日,天未亮,早朝前,吕祝晶早早便醒过来,穿好了衣服,准备出门。

    慧安公主的马车就停在家门外。

    挂虑着爹,以及在朝为官的朋友们,她请公主带她入宫。

    听说昨天夜里,明皇夜不安枕,下令周知宫中大臣,若有能译出国书者,重赏;若译不出,所有朝臣一律减俸降职。

    坐上马车时,李静问道:“祝晶,妳有把握吗?”

    祝晶摇头。“我没有把握。”

    可是她真的很担心,如果到今日最后的时限过后,国书还译不出来,第一顺位倒霉的,必然会是翰林院的供奉们,第二顺位倒霉的,就是在弘文馆任职的爹了。

    “先让我看到那篇国书再说吧。”李静带着祝晶进宫,并在早朝前一刻,晋见了帝王。

    唐明皇正为国家大事烦恼着,听说慧安公主求见,本来无心接见,但侍从又通报道:“欧禀陛下,公主带来能人,据说识得蛮邦文字。”

    明皇大喜。“快传。”

    可一见到一身寒素的吕祝晶时,明皇相当生气。“静儿,妳胡闹什么?就这么一个寒微女子,也能识得蛮邦国书吗?”

    慧安公主急急上前缓颊:“父皇万勿动怒,且听儿臣一言。这位女子名叫吕祝晶,是弘文馆校书郎吕颂宝之女,她曾游历西域诸国,识得许多蛮邦文字,假使那蛮邦国书尚未译出,何不令她一试?”

    闻言,唐明皇稍稍息怒,看着低头伏在地上的吕祝晶,他道:“吕祝晶,妳抬起头来。”

    “民女不敢冒犯圣颜。”吕祝晶跪伏在地上,态度沉着、冷静。

    “慧安公主说妳能读蛮邦文书,是真的吗?”明皇又问。

    “民女不敢保证能译出蛮邦国书,但求一试。”

    “倘若妳译不出来呢?”这可是关系到大唐天可汗颜面的事,不能轻忽啊。

    “那么但请圣上责罚。”吕祝晶早已做了最坏的打算。“父皇,试试无妨。”慧安公主在一旁又为祝晶请求道。

    “好吧。”明皇做下决定,对身边的侍从道:“高力士,去集贤院取那份蛮邦国书来。”回头看着跪在地上的吕祝晶,又道:“倘若妳真能译出蛮邦国书,朕必重重有赏。”

    吕祝晶没有答话,因为自知她也可能译不出来,马上就要掉了脑袋。

    等待高力士将国书取来的短暂时间里,她已经开始回想着自己的前半生。

    爹若知道她擅自跑到宫里来做这件事,想必会担忧得白了头吧。

    “启禀陛下,蛮邦国书取来了。”

    高力士的声音让祝晶猛地回过神来。

    下一刻,那以上好绢帛所写成的国书已经送到她的面前。

    祝晶跪在地上,展开卷轴,那有着特殊符文的文字跃然纸上。

    眯起眼,她松了一口气。

    这是西亚的索利都斯文,与拂菻、怛罗斯等国同出一个系统。

    “如何?能译吗?”李静来到吕祝晶身边,悄声询问。

    祝晶抬起头,微笑道:“能。”

    早朝时,官员分列文武,站在紫宸殿中。

    王端坐玉座之上,玉阶左侧,命人临时设立一座帷幕。

    当蛮邦使者以生硬的汉语,在朝臣及帝王面前请求针对该国的国书内容响应时,众朝臣鸦雀无声,唯有明皇表情泰然。

    帝王身旁的通事舍人在明皇示意下,上前宣读刚刚拟好的敕书道:

    “大唐皇帝敕日:我天朝王化昭昭,四海之国,莫不来归。今西域蕃国索利都斯遣使来唐,朝见我天可汗,请以公主和婚,缔交友好,然态度傲慢,实非弟邦之礼,故不许。至于西亚贸易站设立事宜,在两国友好的原则上,则准之。唯蕃国索利都斯需每年遣使朝贡,以弟邦奉我大唐帝国天可汗为兄,世世代代,永结盟誓。并赐《礼经》一轶,以宣教化。”

    蕃使因识华语不多,不完全明白敕书的意思,因此明皇又令那站在帷幕后的译官,将帝王的敕书以流利的索利都斯语朗声宣读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