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董懿娜作品集 >

第17章

董懿娜作品集-第17章

小说: 董懿娜作品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许是因为常常是独自一人看书学习,独自与书相对,所以心变得敏
感。非常善于就一些身边最琐碎的事展开想象,而且个性的发展得到非常充
分的舒展,没有人对我太多限制,对我说这不可以或那不妥当之类的话。'Z4'
当时,这些也许都是不太有利的因素,现在回首来看倒是要心存感激的。对
于一个想将写作延续下去的人而言这种内心的敏感和独自面对的能力最好是
天生的,或是早就象一颗种子埋在心里一般,随着时光的推移,它会顺理成
章地长成一棵树。

到我念高中以后,包括以后的大学生活我都是在校住读的。我以为这
是我成长过程中最最重要的一环,也可以说是将近七八年的住宿生活改变了
我一生的命运。

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从念中学至大学之间的这一段年龄是至关
重要的。大约也就是十五、六岁至二十岁左右。父母所肩负的责任往往是巨
大的。最好是父母能全身心地投入,外在的环境好一些,帮助孩子共同渡过
这一段最需要人来关心的岁月。然而事实的状况总是不能如人所愿'Z5'。我
的父母在投入到一种忙碌的工作中以后就象是无法停止的陀螺,我不能那样
自私,要求他们放弃一切,而太忙碌甚或喧嚣的生活对孩子并无太多的好处。

我念的高中是市郊的一家住读制的重点高中。那个学校非常封闭,学
校实施的是几近苛严的教育方式。从生活到学习都是较一般的学生来得艰
苦。每天六点就得起床早锻炼,然后从早自习到晚自习几乎有十二个小时都


必须面对课本,只有中午有些闲暇。晚上十点整时熄灯。我除了晚上熄灯后
戴上Walkman 听会儿音乐之外,几乎没有旁的自我的时间。在这个远离都市,
几近乡村的地方所度过的朝夕现在想来是难以忘却的。它让我亲身经历了一
些生活的枯燥、简单和艰苦,并且能够用心来体味知识可以给人带来的慰籍。

那几年是我家里家境最好的几年,父母的事业如日中天,也有很多的
人围着他们转,无非是奉承之言。安静的环境一旦被打破,就象是碎得片瓦
不留的玻璃片,难求重新圆合的那一天了,而且强大的惯性带动着张扬的心
绪,好象是一点也没有想要回头的意思。妹妹就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生活,
她在比较年幼的时候就过早体味到成功带来的欢乐和享受,却无法知晓人为
了成功所必须付出的种种努力和艰辛。那时候在我的心中多有些不平,在学
校生活通常一、二周回家一次,一则是无法体验到在家的安逸和舒适以及全
家人朝夕相处的乐趣,二则是学校的生活呆板、枯涩到让人想逃。那种很冷
的冬天也必须在没有暖气而且一天只能用一瓶热水的状况下度过的日子至今
历历在目。还有就是对妹妹的妒忌,总觉得生活不公允'Z6',凭什么我就非
得要过那样艰苦的生活,为什么可以纵容妹妹的娇气却要把我送到这样的鬼
学校去。'Z7'所有的好处都是后来体味到的,那时充溢心中多的是委屈和责
怨。我在那所学校里还要面对一个严峻的情况就是那是一个重理轻文的学
校,而我的理科是不好的,好象是天性中少了这样的一种缘份,于是就得强
迫自己调转所有的精力去应付各种数字和符号,而且这样的学校收拢的学生
普遍都是水平齐整并且是在理科上尤为擅长的人,在我那时的记忆里,学习
是让人心烦的,没有什么乐趣可言的。所有的时光都在作业、复习和考试中
被淘洗到了最近本色的地步,连课余本可以阅读些其它读物的时间也被挤出
来供给给了学习。那时我对所有的教育模式倒也提过极大的“反抗”,记得
是写给班主任的周记,洋洋数几千字,许是由于心中的怨气发泄而至。只是
人微言轻,老师看了也没有太多的重视。我们现存的教育方式--至少在中
学阶段对人的要求是全面发展,宁可四脚平稳,也不愿有一个跛脚。而那些
在某一方面有些专长,或者说是存在极大潜能的孩子由于不能做到这一点而
缺乏了进一步得以学习和深造的空间,这实在是一个很大的遗憾。钱钟书先
生当年的那种因才华横溢而得到的破格入学的幸运是现在的人所不敢奢望
的,更何况很多的人在念中学时还没有天份张扬到可以让人众人瞠目的地
步。往往也只是一小颗种子埋在体内,需要阳光、土壤、雨水,然后兴许会
成为某一方面有专攻的人材,但所有的一切可能都必须依赖于这些外在的环
境,如果没有,这颗宝贵的种子就会僵死,到最后就真的成了一无所长的平
常之辈了。在这一方面,我应该算是幸运的,所谓殊途同归,绕了一个圈子
后来不仅照样念大学,而且念的都是名校,拿了学位,而且最重要的是固执
地坚持了个人的兴趣,并且将它长久地保留了下来。当然这已是后话了。

高中阶段最为特别的一件事是我的父母愿意让我出国留学。当时我的
表姐已经从建筑学院毕业,她学的是民用建筑设计,那几年这个专业是不太
景气的,她被分在一家设计所里工作,也没有多少发挥之地。才从大学校园
里走出的她很有些不服气,所以有了出国留学的念头。我当时是想出去念大
学的,而且父母也深为赞同,后来几乎所有的事都办成功了,护照也下来了,
只是表姐被签出来了,而我遭了拒签,理由是年龄太小了,还不满十八岁。
我倒是没有太多的沮丧,只是父母不太高兴,觉得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很
为可惜。


除了这样的折腾外我的生活还是比较安静的。那种离家独立生活的好
处都是后来慢慢地体现出来。因为独立于父母之外,所以可以培养独立判断、
分析的能力,至少可以少受很多的束缚,这样的能力对于后来的成长是颇有
些好处。个性的养成也是比较独特,他人的影响比较小。相反,妹妹一直生
活在家中,尽管父母亲也培养她独立生活的能力,可在思想上她是完全地依
赖,更确切地说,是父母没有给她自我拓展的空间,因为朝夕相处,父母的
想法就象是庞大的羽翼遮蔽着她,生活中很多已不象校园里那般纯粹的东西
影响着她的生活,各种各样的东西都在她的心灵空间里挤迫。我原先觉得我
很可怜,必须待在那个鬼学校里接受“生活的磨炼”,其实她才是真可怜,
毕竟,我的心是自由而舒展'Z8',她却是少了那份内在的舒畅。

在那个年龄,并不完全独立于父母之外,却又是游离于父母生活之外
的状况是比较好的。因为在中国,要真正地独立于父母完全依赖于自身还是
有着很多的不可能。住读,算是一种择其中的方式。可以保留很多自己的秘
密,将心事记在日记本里锁在宿舍的抽屉里,不必担心会被父母发现。可以
造成与父母之间恰当的距离,使得亲情愈为浓烈不必为生活中琐碎的事而作
无谓的消耗;可以有一个除了家之外的空间,当你需要独处的时候没有旁人
的干扰,更加明白孤单有时也是一道不可或缺的美丽。可以的地方还很多,
最重要的可以是在于它提供了的这种环境在一个人最容易受环境影响而成形
的时候,使人依然能保持各种可能性而不被过早成形,你依然可以象一泓流
动的水,可以成为一切!

3


大学的生活就象是存放着的电影胶片,随意地抽取一个片断都有着或
让人忍俊不止或让人掩面深思的场景,丰富得就象是复旦园初冬时满校园的
落叶,或是象南苑小松林延绵回荡的歌声。很多的往事都已经随着时光的流
逝一起飘走了,留下的深深浅浅的烙印总在某一个安静的时刻不邀自来地叩
响我的记忆之门,丝丝缕缕从那里飘散一些出来,人被不自觉地带入往日的
场景中去,所有的一切竟然如此清晰,我居然在如此繁多的往事中轻易地捕
捉到任何一个细节,一个静穆的夜晚对苍穹里一颗忽明忽暗的星星的凝望,
一个黄昏里树荫下一次砰然心动的牵手,一个晨曦未明的日子倚在宿舍单人
床上的梦,一次冬日里寒风萧瑟中的心痛和泪滴,一切的一切就象是画布上
的每一处痕迹,鲜艳而执著地留在那里。

有了这样的一段生活让我可以重新反省到岁月本身的魅力,它可以将
往昔的记忆都不断后退,成为一个模糊的背景,然后突出它的鲜明,它的别
致。很多在课堂里教授们面授的课程都已都已淡忘了,可是校园里那种黄梅
雨季里特有的清新、宁静和一朵开了又谢的栀子花的芬芳却是那样的明晰地
印在我的记忆里。我知道时光难再,旧景不复,我只是一颗小小的珠子,在
一个巨大的檀木盒子里熏染了一回,所有的不同也就是那样不经意地透过
了。

念大学的人而言,文科生要比理科生轻松得多。这恐怕不仅仅指的是
课程中的简单和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而是一种心灵的自由度。那种相
对于中学而言无拘束的空间给了人关注一切的自由。对我而言,我终于可以
远离那些枯燥的符号而真正进入文字的想象与创作的空间,那种不为任何
事、任何人左右的平静,和平静下蕴含的丰富从心里开出花,长出新鲜的叶
子,无论萧瑟还是炽热,无论苍茫还是喧哗,我在自己的季节永远温暖而安


全。

那时的生活是很简单的。除了上课之外,大多的时间就在图书馆或是
一些讲座中度过了。很多的时间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除了外语是需要费
心费力地读的之外,中文系的很多课程都是比较好对付的。我那时参加了复
旦剧社,和一群喜爱戏剧的人演小品和话剧,这可以算是唯一的课余活动了,
除此之外就是去听各种各样的讲座还有就是读各类的书。我在复旦念了二年
随后又去了南京大学(作家班)念了二年,我的大学生活和一般的学生最不
同的就是班里学生的年龄是参差不齐的,而我是最小的。有很多人已经上了
些年纪,当然这些人中也包括已经很有些名气和作品的。这让我比较实在地
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它居然能牵引着人往前走,忘却岁月对人生的侵蚀,
忘却生活的重负对人的折磨,忘却世俗功利和纷扰尘缘,很盲目很率性地跟
着走,明知是一条没有尽头的不归路,却还是义无反顾地走。其实那时的我
对文学或创作是没有那么多的信念的,完全是因为气质使然,喜欢看书,喜
欢独处,习惯于自言自语,也有着随便涂抹些什么的爱好,仅此而矣。与同
班的那些外地同学,纯粹是出于对文学的狂热抛妻弃子,放弃本职工作,千
里迢迢投奔而来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和一些喜欢写文章的人在一起总是有点与众不同的,彼此都是很有个
性且不可能完全相融合的人,却因为学习环境的约束而走到了一起。在接触
到别人与众不同的个性的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世间最丰富的就是人的生命烙
印:语言、行为、文字,甚至包括一个微笑,一份愤怒,一湾忧郁,一掬淡
然。。

在写作这条路上我其实走得很短却也是很顺利,寄出的一些稚嫩的文
章居然没有遭到过石沉大海的命运,这是我最初的记忆里铭刻上了对编辑的
好感与信任,这对多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