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毒女人 >

第4章

毒女人-第4章

小说: 毒女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来的一支掺有白粉的香烟,从此阿鑫就深深地陷了进去。刚开始,阿鑫还只是伸手向父母要钱买毒品。但是,要钱的次数和数目多了,父母难免会起疑心。于是,阿鑫就开始向父母骗钱。    
    有一次,她骗父母说要和一个朋友去旅游,一次性从家里拿了2万多元。不料却东窗事发———父母终于从朋友那里得知女儿并非去旅游,而是准备用这笔钱去作为毒资。父母一气之下,把阿鑫抓了回来关在房间里,不准她走出房间一步。然而,忙于生意的父亲难免有疏忽的时候,阿鑫瞅准一个空当从家里逃了出来,从此就再也没有回家。伤心欲绝的父亲在盛怒之下宣布与阿鑫脱离父女关系,但是这丝毫没有令阿鑫产生一点悔改之意,此时的她已经深陷毒海,无力自拔。    
    为了满足不时发作的毒瘾,没有了经济来源的阿鑫开始走上了行骗的犯罪道路,出租车司机和载客的摩托车工就成为她施骗的对象。这就是阿鑫行骗的手段———要么找个载客的摩托车工,叫他送她到某地,到了某地后,阿鑫便称要去买东西,但是身上的钱不够,看载客的能不能先借点钱给她,等送她回家后再一起给;要么叫辆出租车送她到某地,半路上跟司机说她得先去接个朋友,看司机能不能把手机借她打个电话叫朋友出来,于是,她就边打电话边去叫她的朋友……    
    阿鑫趁他们不注意时一头钻进路边的民宅,前门进旁门出,溜之大吉。而摩托车工和出租车司机等待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在这期间,在阿鑫的唆使下,摩托车工阿良也染上了毒瘾……    
    ●    
    记者点评:    
    一边是美丽,一边是伤痛    
    一边是美丽,一边是伤痛。    
    上海禁毒教育馆终于开放了!该馆运用图片、动漫、标本、实物以及光电模型、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生动而形象地展示了生命的美丽,毒品的罪恶,因而,在1700平方米的展厅里呈现着两个不同的世界:    
    一边是鲜艳的罂粟花,妖娆绽放,美丽诱人。另一边,则传来录像中吸毒女性发出的撕心裂肺的惨叫,满手针孔的“瘾君子”写下的3封遗书……    
    吸毒者呈现低龄化,最小的只有12岁。    
    一位16岁的吸毒女孩说:“我不是坏人,真的不是,我只是觉得好玩儿,没想到就吸上了。”    
    另一位14岁的吸毒男孩说:“一个朋友请我吸毒,开始我也害怕,怕不能自拔了。可后来我看那些录像片里的吸毒者,好像吸毒很有味,而一旦不想吸了,就去戒了,又成了好人了。真没想到吸毒会毁了我的一生。”    
    青少年没有接受过毒品预防教育,拥有的有关毒品的知识还很少,普遍缺乏对毒品的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据调查,有90%的人没有见过毒品;68%的人不知道什么是毒品及中国目前流行哪些毒品;还有80%的同学不知道毒品对人有哪些危害。由此导    
    致了青少年对毒品危害的认识不足,以及缺乏在理性上远离毒品的警觉心理。    
    近20年来,西方国家在毒品预防教育上,多数在校学生被要求牢记3个字:“就说不!”如美国学生一入学就被告知,即使只有一次沾染毒品,也会受到伤害,要善于躲开和拒绝毒品所带来的潜在危险。他们写了成百上万的文章谴责吸毒,还穿上T恤,戴着帽子、绶带、徽章,以抵挡毒品的威胁和入侵。    
    香港的毒品预防教育很早就开始起步。在香港,青少年对毒品的认识是从幼儿园里的模型开始的,对于香港这样一个开放的国际化都市来说,其吸毒人群逐步下降,且本地人吸毒的数量极为有限,是和他们成功的毒品预防教育分不开的。有数据表明,香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吸毒人数一直呈上升趋势,60年代起,香港从幼儿园开始毒品预防教育,到60年代末,吸毒上升的速度减缓,80年代出现了负增长。    
    从小抓起,从家庭抓起,从学校抓起,从社会抓起,从预防抓起,从美丽的生命抓起,从悲惨的结局抓起,从无抓起,从零抓起,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这是义不容辞的。    
    你是创新的!你是生动的!你是美丽的!    
    上海禁毒教育馆,我向你致敬!


第一部分 带毒的第一次第7节 13岁花季女孩就这样凋零了

    这是一个原本非常幸福的家庭,丈夫是岳阳一家公司的总经理,妻子是一位白领丽人,家里经济条件好,女儿聪明漂亮。如果不是女儿5年前的一次偶然吸毒,他们曾是很令人羡慕的一家子!    
    “自从女儿13岁那年吸了第一口毒后,全家便一步步陷入痛苦的深渊。”母亲说完了这话,望着远方,长叹了一声,目光里充满了深深的悲哀。    
    女儿戒了又吸,吸了又戒,屡教无效,父亲对她失去了信心,开始对她不闻不问,公司的生意也大受影响。母亲为了陪女儿治疗,已经不再去上班了。一个好端端的家庭就这样被推入了痛苦的深渊。    
    女儿名叫稀小小,今年18岁,曾是洞庭湖畔的小美人,不幸的是红颜薄命,还在13岁时,便被岳阳一黑社会头目看上,被引诱吸上了第一口毒后,便深陷毒窟,难以自拔,至今已有5年吸毒史。    
    当年,只有13岁的小小身材高挑,面容俊俏,刚读初一,看上去很成熟,但她还只是一个孩子。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人看上了她,并开始不择手段地向她发动攻势。    
    这个人就是当地黑社会头子毛刚。当时,毛刚不知通过什么途径发现了13岁的稀小小,便经常开着车在稀小小上学的路上把她拦住,然后将她带到一些娱乐场所玩耍。毛刚本人不吸毒,但他的手下却有很多人是瘾君子。一天,有个人递给了小小一包东西,说是神仙才有的感觉,要她试试。小小抱着好奇的想法,吸进了毁灭她的第一口毒品。从此,她便再也离不开毒品了。    
    从那以后,小小开始逃学,天天与社会上一帮人混在一起。5年多过去了,小小不仅连初中都没读完,倒成了当地一个有名的老烟民了。后来,她父亲想办法给她弄了一个读职高的名额,让她到外地去读书,换换环境。可是没过多久,她又旧病复发,重新吸上了毒品,并从最初的“追龙”发展到剂量很大的“扎毒”。    
    稀小小的手臂上布满了针眼,显得苍老而粗糙。    
    长期吸食、注射海洛因,小小几乎花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有一次,她在一个朋友家独自注射海洛因,由于注射过量晕死过去,两个多小时后才醒了过来。她父亲又担心又害怕,实在没办法了,把孩子送进了戒毒所。然而才过了几天,她就又哭又闹地要出来,并发誓再也不吸了。她母亲心软了,只得把她接了回来。谁知道回来的当天晚上,她就又吸上了。就这样,她母亲一直陪着她,连班也没法上了。她父亲对她更是失望。    
    小小去年从戒毒中心出来以后,身体恢复得比较好,很快就有人给她介绍了一个小伙子。小小和他好上后,有一段时间再也没有沾毒品。但前不久两人为一点小事拌嘴以后,小小便赌气又吸上了,两个月时间便花掉了2万多元钱。男朋友在知道她吸毒以后,也是多次对她苦言相劝,但收效甚微。最近他向她下了最后通牒。这次她自己主动走进了戒毒所大门。    
    谈到今后的路怎么走,小小一脸茫然。爱她的母亲满脸疲惫,对孩子将来出去以后会不会改好,更是一脸的无奈:    
    毕竟家长不可能天天跟着她啊!    
    ●    
    教育家点评:    
    家长的责任    
    家长是子女接触最密切的人,是子女的楷模,家长自身素质的好坏,非常重要,因此家长要先受反毒品教育,充分地了解毒品的识别、种类、吸毒的危害,告诉子女吸毒会给身体及国家带来哪些危害和后果。以身作则影响子女,实施身教言教,才有说服力。家长应把自己的经验、知识传授给子女,带着爱心帮助子女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上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关心他们的成长,使他们自觉抵御外界的不良影响,抗拒毒品。    
    若发现自己的子女在吸毒时,家长必会遭受巨大的精神创伤。这时家长要保持冷静并控制自己的情绪,告诉子女毒品会造成身心及社会危害,告诉子女吸毒易上瘾,上瘾难以摆脱,以同情、谅解、关怀和爱心帮助子女停止吸毒,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其进行戒毒治疗。家长的帮助可以使已吸毒的子女端正戒毒动机,面对现实,树立责任观念,改变自毁性行为,鼓励子女热爱生活,重新做人。    
    家长还要掌握早期发现孩子吸毒的有关常识,对染上毒瘾的一般迹象要有所了解。发现孩子有以下异常现象,就要特别提高警惕:    
    如无故旷工、旷课;学业成绩、纪律或工作表现突然变坏;在家中或单位偷窃钱财、物品;或突然频频地向父母或朋友索要或    
    借钱;长时间躲在自己房间内;或远离家人、他人,不愿见人;外出行动表现神秘鬼祟;藏有毒品及吸毒工具(如注射器、锡纸、切断的吸管、匙羹、烟斗等);遮掩收缩的瞳孔;在不适当的场合佩戴太阳镜;为掩盖手臂上的注射针孔;长期穿着长袖衬衣;面色灰暗、眼睛无神、食欲不振、身体消瘦;情绪不稳定;异常的发怒、发脾气;坐立不安、睡眠差;经常无故出入偏僻的地方;与吸毒者交往等,都是吸毒者的蛛丝马迹。


第一部分 带毒的第一次第8节 “我最对不起的是我的家人”

    “说句实在话,我最对不起的是我的家人!”说这话的,是一个名叫阿英的漂亮女孩。    
    阿英,今年24岁,面容雅静,性情忧郁,是个冷美人,父母是曾到贵州插队落户的上海知青。1994年她独自一人回到上海后,便吸上了毒,之后7年来转战南北,闯荡江湖,但始终逃不出毒魔的掌心。    
    好不容易,阿英才讲述了她的不幸经历。    
    确切地说,我是上海人,但我出生在贵州。我的父母亲都是上海人,他们是在20世纪60年代插队到贵州的,后来在贵州安了家。我出生在贵州,在那里读完了中学,1994年便来到上海舅舅家。    
    到了上海以后,新的环境对我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我那时还只有17岁,由于没有找到固定的工作,便到处逛,结果很快便与社会上的一帮人混到了一起。第一次吸毒便是发生在那个时候。自那以后,隔了一段时间,朋友又带来那东西给我吸,从此就上瘾了。    
    我至今已有7年的吸毒史了,当然被抓过。以前我被抓过很多次,都是罚了一点款就出来了,后来又进去了一次,在北方的一个劳教所待了半年才被放了出来。出来以后,舅舅家不能住了,便到朋友家住,结果又重新上了瘾。    
    有朋友没有?像我这种人,虽然有点姿色,但谁还肯要?别看我今年才24岁,却什么也干不了,那东西对身体的伤害太大了。今后还会不会再吸?不知道。像我们这种人吸了戒,戒了又吸是常有的事,我自己就戒了很多次,到这次已是第7次了。在这里戒毒效果不错,一般一个疗程就会好得差不多了,但是要戒掉心瘾就太难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