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烽烟杂感随笔集- >

第8章

烽烟杂感随笔集--第8章

小说: 烽烟杂感随笔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有过在一幅巨大的美女写真图广告下面工作的经历,我用板刷为她涂上信仰的色彩。阳光斜乜着。美女对我的工作视而不见。她努力工作着,将艳丽的口红通过手机短讯传递出去,她一直在怀想远方的神秘男友。旁边的草坪中,一只颇有贵族气息的小狗舒舒服服地躺着,小资地眯着眼,使我的信仰成为罪恶的反省:

    生命不是因为千方百计延续而伟大,而是因为美好地存在过。

    生命之痛可忍,而思想之奇痒难忍。

    未来令人厌倦。万事可忘,我仍将归于车流,寻找生活中的尤物。

    人世间有人愿意戒烟戒酒;有人乐于戒黄戒赌;有人嗜好戒悲戒喜;有人喜欢戒迂戒俗。林林总总反反复复纠缠之际,生活悠然于快车道上,将所有的卑微与繁复简单碾碎。

    东门之痒便真切地成为一个廉价的象征。如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所拥有的那块东门物资集散之地。我偶尔会遇到一位喜欢把伊拉克战争当作口香糖的人。他摇晃着头颅蹿来蹿去,散布预言。

    然后,在黄昏与夜晚交班的过程中,悄悄地,将口香糖吐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

    2004/12/1于深圳退笔堂
第七篇:元牝之门
    第七篇:元牝之门

    元牝之门

    文/烽烟

    生活一直伪装得很好,像你故乡的那口老井,像你那间密室,像老子也曾有过的世故与圆滑。人世间的东西皆有来往,来时鲜活如胚胎,去时冰凉如一颗泪。若无山水遣兴,诗酒裹腹,松梅举节,花月解语,则想必来去之间会失了完满与生趣。

    微笑是一扇门。如一朵翕动的百合,顽强而执着地开合。开合之间,虽无松涛飞瀑之韵,也无蕉雨竹箫之音,却有秋月横江,桨起欸乃之妙。胸藏丘壑,闹市不异山林。缓缓释放人生百态,如寄兴爆竹烟花,则天地亦为之动容。

    元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容装着我们所有的密室和来去。

    其实,这都是我无法描述给你的生之常识。白驹过隙,终有一天,你会厌倦我的陈词。躲回你那间密室,打开衣柜,取出新潮的制服。细细抚摸之后,重新穿上。你稍作肃容状,便成了那辆银色现代的主人。这时候,对我来说,我们虽同居一生命子宫内,而我只能坐在过去的马车上,细听你排放尾气的声音。

    北方的街道,秋风过后总露出荒凉。这正是季节深不可测的迹象。

    你行走的方向,无论怎样变化,都会碰到一辆马车。它将和你一般,在广袤的大地上轻轻画押。你仍然会想起,它的陋俗,包括它的无门之状以及卸下粮草后的瑟瑟。然而,不管是在零乱的院落,还是日渐匆忙的阳光大道。它那种放松的状态,都会令我们经久地感动。你规避着这份真实的情感,像个被村庄和母亲的简朴惯坏的孩子,走动在南方气质轩昂的楼裙里,隆起你对北方的埋怨。

    北方不是你存在的理由,但她是你不该遗忘的元牝。

    你已经熟悉了不用洒水车清理城市的南方生活:那些早起的牛奶瓶和剪修草坪的园丁;那些推着包有铁皮的木轮车却绝少吆喝的大饼制作者;那些寄生在城市肋骨上的乞丐;那些红番区粉饰矫情的舞池和包厢;那些胸有小不平便驱车横道的肇事者;那些靠赝品维持艺术者;那些不愠不火戒骄戒躁深更半夜出入别墅的豪门大腹……这些,你正在努力继续熟悉。

    雨令昼短,风使夜长。有时候你仍会在灯下从密室里放出老子和孔子,孟子和庄子。他们是国人脸上的肌内,是你内心秘而不宣的台词。这时,你会想起什么?比如造化,比如远远地高悬于故乡火架上的玉米。它的不断翻滚,使你的人生态度获得特有的与生和谐的感觉。

    这时,北方和南方将在你的密室迅速合拢并聚焦,成为窗前的盆景。于无欲中,觅得生命的刎颈之交:灯光。

    而月亮一直微笑着,静静地看着我们的来去。看着我们慢慢衰老。用回忆取回已经失掉的东西。

    2004/11/30于深圳退笔堂
第八篇:暮霭之键
    第八篇:暮霭之键

    暮霭之键

    文/烽烟

    一直想有条透气的甬道。宽狭不拘,容我孤身一人离了嚣市,满怀歉意,摸到几千年前的驼峰,将所有的驼铃声兜了去。悄悄给匆忙的世间送些声音的种子。或者轻手轻脚,重新安装到出土的编钟或时髦的钢琴中去。

    大漠孤烟,像一个引退的仪式。指挥着人与自然的最后和奏曲。缓缓释放着一块被驯养几千年的土地。

    暮日是一味思乡的药引。落霞与孤鹜齐飞,相互轻轻摩挲。欢快而且轻盈。孤鹜像一位盈握团扇的俊俏女子,身着大红的国粹松软地直扑满天的流萤而去。感觉不到有何生活的负重。然而,疑惑咬着我的嘴唇,嗅到了一点忧伤的气息。估想窠中的茅屋,恓恓惶惶存活着,轻轻将生命揉捏。努力摇着油灯之光,生怕一撒手,这孩子就会灭寂。而城市一直哄着,背后挤兑着,一点一点将村落推向世故。便是这般光景罢。

    类似的场景,多次出现在我的日记中。便使故乡的天空起了几粒雀斑。

    循着记忆一路掇拾。满目皆是路遥心中的世界,冰心梦里的家园。一切涡漩于一种纯粹的自然形态,那是聚合与感召,矜持与孝顺。大河以生命的另一形式流通,褪了污浊的外套,露出浑圆本性,慷慨而没入生命融和的大系。村落与高山彼此应对,阡陌同炊烟相映成趣。一个人若沉得住气,在这种情境里,会觉得自己即或不能将全身心融化,至少乐于暂时忘了一切浮世的蝇扰。生活予人的种种忧烦便失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倒是草垛获得了空前的宁静,不再瑟缩,沉积了耐性。而远山的现状并不使人沉醉,倒令人深思。

    酡云是拈坐的莆团。于惬意中随意拓得一块于纸上,深深浅浅影影绰绰均成一幅绝好唐宋画本。或者耽于心性的持守,用目光勾勒《心经》于悬崖。恍然相视,莞尔一笑。目睹山川纵横,美秀流溢,便是惯了涉水登山,身负野心的“驴友”也不敢稍起堕落之念。放下胸中块垒,移步入光晕,一曲声声慢,恍上灞陵桥。这回归便画上了句号。然而心中又氤氲起不同于往日的渴念,隐隐有些什么在这霭色中变化,搭建新的暇思。

    越过时空,便俨然陷入几百年前手握长篙往来于风雨中的蓑衣笠翁,多是在潮涨时令,按动生活的琴键,摆渡一批又一批学子的情节。对岸谙熟的山后,便传来娓娓动听的读书声。应对着,久久应对着命运的和声。而辞官遁世的长者,执一戒尺,逡巡于私墅内,驱赶蝉声。生活曾这般精心设意,使隐遁有了附加价值,生命勃起了新一轮的改造。也有不甘寂寞者。如苛捐杂税,如抓去的壮丁。而这些都成为村落的隐疾、避讳。自然与村落,生活与命运,使人油然而生忠耿之心。忠于一种诚信,耿于一段强悍。训练有素的黄雀,穿针引线的春燕均成了遥遥的无助的期望,来回徘徊于廊檐,低低地衔着一段历史。晋士在村头卸下了风度,唐贤抖落了几粒蛙声,元明学子将谣曲放养到村尾的藕池,便有了后来十里荷香的排场以及游动八方的故事。均被青石板斜斜的一直传唱下去,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整个村落便入了韵脚。而抽去了脊梁的溪水从东侧滑顺地淌去,拖也拖不回来了。

    溪声上枕,百骸通透。

    想必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均会在入帏后慢慢消解。归于澄澈,归于对自然的皈依。虽有过猪笼投河,情爱俱埋;虽有过族亲相斗,血染田陇;虽有过宗祠朝祭,童怨母恨……然而从整个说来,生命的河流终究没有枯涸,持守着从容的本性,于寒暑,于陇间,于滩头,于暮霭,于灯下,将生命的放射或分解最终拢聚于平和的目光尽头,然后幡然一跃,觅得性灵的完好。这种过程中,这些不辜负自然的人,与自然共事,同春秋划谋,使历史毫无担负,鲜活在这无人知道的地方。间或有潦草的疏离者,晃荡出去,总以为自己生命中会有一次隆重的弥补。然而漂泊意识与回归欲念的交糅,使生命之旅一直弥漫着霭色,宽松地,身子自觉自愿地套上辔头;另有一批人,托了文化的衣钵,挑着几担蛙声与命运协商,生出种种远离贫耕的方法,不过多了一些旧习的坟,当然也成为乐此不疲的生命故事。

    清清静静,故乡仍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还有什么方法,可以不落入俗套,使故乡进入新的生命领域?使我所能觉察到的惶恐变作动力?

    生命的渡口,橹歌浮动,而竹筏在金色的光晕中淡定。我坐在暮霭中,静静地,成为故乡轻轻弹拨的一个键。

    2004/12/4于深圳退笔堂
卷三 腰部以下的故事
    第八篇:暮霭之键

    暮霭之键

    文/烽烟

    一直想有条透气的甬道。宽狭不拘,容我孤身一人离了嚣市,满怀歉意,摸到几千年前的驼峰,将所有的驼铃声兜了去。悄悄给匆忙的世间送些声音的种子。或者轻手轻脚,重新安装到出土的编钟或时髦的钢琴中去。

    大漠孤烟,像一个引退的仪式。指挥着人与自然的最后和奏曲。缓缓释放着一块被驯养几千年的土地。

    暮日是一味思乡的药引。落霞与孤鹜齐飞,相互轻轻摩挲。欢快而且轻盈。孤鹜像一位盈握团扇的俊俏女子,身着大红的国粹松软地直扑满天的流萤而去。感觉不到有何生活的负重。然而,疑惑咬着我的嘴唇,嗅到了一点忧伤的气息。估想窠中的茅屋,恓恓惶惶存活着,轻轻将生命揉捏。努力摇着油灯之光,生怕一撒手,这孩子就会灭寂。而城市一直哄着,背后挤兑着,一点一点将村落推向世故。便是这般光景罢。

    类似的场景,多次出现在我的日记中。便使故乡的天空起了几粒雀斑。

    循着记忆一路掇拾。满目皆是路遥心中的世界,冰心梦里的家园。一切涡漩于一种纯粹的自然形态,那是聚合与感召,矜持与孝顺。大河以生命的另一形式流通,褪了污浊的外套,露出浑圆本性,慷慨而没入生命融和的大系。村落与高山彼此应对,阡陌同炊烟相映成趣。一个人若沉得住气,在这种情境里,会觉得自己即或不能将全身心融化,至少乐于暂时忘了一切浮世的蝇扰。生活予人的种种忧烦便失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倒是草垛获得了空前的宁静,不再瑟缩,沉积了耐性。而远山的现状并不使人沉醉,倒令人深思。

    酡云是拈坐的莆团。于惬意中随意拓得一块于纸上,深深浅浅影影绰绰均成一幅绝好唐宋画本。或者耽于心性的持守,用目光勾勒《心经》于悬崖。恍然相视,莞尔一笑。目睹山川纵横,美秀流溢,便是惯了涉水登山,身负野心的“驴友”也不敢稍起堕落之念。放下胸中块垒,移步入光晕,一曲声声慢,恍上灞陵桥。这回归便画上了句号。然而心中又氤氲起不同于往日的渴念,隐隐有些什么在这霭色中变化,搭建新的暇思。

    越过时空,便俨然陷入几百年前手握长篙往来于风雨中的蓑衣笠翁,多是在潮涨时令,按动生活的琴键,摆渡一批又一批学子的情节。对岸谙熟的山后,便传来娓娓动听的读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