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烽烟杂感随笔集- >

第10章

烽烟杂感随笔集--第10章

小说: 烽烟杂感随笔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法”)。由于“出世间法”是佛法的根本道理,甚至可称之为“绝对真理”,所以其修行指标更倾向于佛根至上者。那么,这个所谓的“绝对真理”又将如何指导初学者修行呢?

    所以,佛法在“出世间法”之外,又增补了一套“世间法”,即在“究竟门”之外又开了“方便门”,让四面八方、各种各样的人从“方便门”进入修行,然后由“究竟门”登堂入室。世间社会的人是千差万别的,职业不同,地位不同,贫富不同,品质不同,智识不同,爱好不同,环境不同,思想结构不同等。“方便门”的开启,就是针对不同情况的人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所谓因材施教是也。从“学前班”到“博士后”,均一一清晰罗置,形成教化上的多多益善之特点。这一点,无疑使佛法从天空贴到了地面,解决了众生入法的困难。

    从这个意义上说,佛法的伟大之处,首先是解决了教育的复杂问题。因循制旧,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均一一序列化。真正做到了众生修行由浅入深,最后进入圣境之殿继续深造的学习理想化。

    由此,可以归纳出关于“世间法”的几大特点:

    第一,“方便门”相当于佛法的基础教育,目的还在于让世人打好基础,日后进“究竟门”深造。

    第二,“究竟门”相当于佛法的高等教育,但高等教育必须以基础教育为前提,要入“究竟门”必须先入“方便门”。

    第三,“世间法”(方便门)如同“凡”、“圣”之间的一座桥梁,虽然终端接近圣界,但始端毕竟搭在凡界,因而所讲的道理一要尽可能浅显易懂;二要尽可能通于世俗,即所谓“方便善巧”。这就是“出世间法”讲无善无恶、一切平等,而“世间法”讲有善有恶、是非分明的缘故,这跟高等数学讲“非欧基里德几何”而初等数学讲“欧基里德几何”是一个道理。

    第四,“方便门”数量虽众,形式各异,但无一不是通往“究竟门”的,所谓“万法归宗”即指“条条道路通罗马”。既然“方便门”形式各异而宗旨无殊,因而所有“方便门”本质上就是一样的,绝无高低优劣之分。

    根据以上对佛法的核心要义的“肢解”,可以认识到修行的一些基本元素:

    其一,由于“方便门”仅提供基础教育,故若要得佛法真谛,就不能半途而废,须日渐精进。

    其二,不经“方便门”而想直趋“究竟门”,只能沦入左道旁门。无根基只能是空中楼阁。

    其三,“出世间法”只能是针对高层次的修行者而讲的,未做到善恶分明者,容易背离佛法正道,往往形成弃善扬恶的心理。

    其四,一切“方便门”因本质无异,因而一切门户之见、高下之分、尊卑之别、宗派之争,都是有悖佛道的。尤其是佛门中人当有所警惕。

    总之,“方便门”、“究竟门”,虽有“门脸”之别,但并无“门”之形,二者既要注意区别,又不能予以割裂。就像万里长江,分则各段名称有别,事则一江之水无异,既贯通又分段,既分段又贯通。佛法最为殊胜的特点,就在于“圆融无碍”,也就是事事相机而理理圆融,若行云流水,不粘不滞,无挂无碍。所以,如果不能领悟佛法之圆融无碍,只知在文字上计较分别而不知在义理上融会贯通,便容易陷入门户之见,或拘泥于文字之相,或沉迷于派别之争,导致持异端,盲目混战。使佛法活脱脱地变成硬梆梆的形式教条,貌似而神不似,最终弄巧成拙。

    二、佛法修行

    佛法修行有“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根据笔者对佛法的理解,应该加上“一躬”。总结起来便为:“一躬六度”。

    所谓“一躬”,就是要躬行六度,方能达至修行的最终圆融贯通。躬为修行之索,之脉象。乃修行过程中随时奉行之法,躬而有恭,神态亲和;躬而有度,气定神闲;躬而有持,不焦不躁;躬而获息,醍醐灌顶。乃修行法身也。

    所谓“布施”,就是要为社会和他人尽力作出贡献,财帛以捐,有力出力,弘扬佛法。

    所谓“持戒”,就是诸恶莫为,众善奉行。一般情况下至少须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最多的,可达三百七十多戒。而最高层次的戒是“不戒而戒”,即在领悟佛法真谛后,不去刻意守戒也毫不犯戒。

    所谓“忍辱”,就是要生关爱之心,无计较,无攀比,即使受到无端伤害也不生嗔恨怨意。此戒一般人难以做到。原因是很难将世人均看作父母兄弟,姐妹子女这种血缘关系。无心此无为。包容为此戒要义。如弥勒菩萨像前有一副对联:

    眼前都是有缘人,相近相亲,怎不满心欢喜?

    世上诸多难奈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不忍而忍是最高境界,名利相忘,其辱皆休,乃入无人之境。

    所谓“精进”,就是要在修行方面奋力前进,不疏懒懈怠。佛法不仅仅是佛学,即不仅仅要懂得道理,还必须努力实践。知而不行,行而不力,都将无济于事。精进须自觉,越自觉越易精进,两相循环,生生不息。

    所谓“禅定”,就是凝神消虑,胸处一心。不杂不乱。禅定的关键在于神凝心定,而不在于某种个体的形式。若能一心一意地“度人自度,自度度人”,便能做到行、住、坐、卧皆在定中,达到“不定而定”的修行境界。

    所谓“般若”,就是生发智慧。但这种智慧不是指世俗的聪明才智,而是指洞察宇宙和人生真谛的大智大慧。《老子》说“大智若愚”,佛教的般若正是这种若愚的大智。

    以上“一躬六度”,是层层深入,步步提高的。即:能够慷慨布施,才能严格持戒;能够严格持戒,才能切实忍辱;能够切实忍辱,才能勇猛精进;能够勇猛精进,才能深入禅定;能够深入禅定,才能洞悉般若。手握躬行之索,最终大彻大悟。当然,并非只有做好一件才能去做另一件,而是说修行时,须有侧重点,要懂得相互融和。

    通常佛教的修行分为三步:首先是拨邪念归正念(相当于“戒”);然后是化繁念为一念(相当于“定”);最后是由一念达至无念(相当于“慧”)。

    三、佛法之极

    佛法的极至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若能将此最高境界导向通俗,则修行有方,行者无疆。方能达到灵台澄明,皆入通天法门。鉴于此,修行者不妨参照以下方法释义:

    第一步,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因为,“无住”便是“寂”,“生心”即是“照”,所以,“无住而生心,生心而无住”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第二步,是“只顾耕耘,不问收获”。因为,“不问收获”便是“无住”,“只顾耕耘”即是“生心”,所以,“只顾耕耘,不问收获”也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第三步,是“尽心尽力,不贪不求”。因为,“不贪不求”正是“不问收获”,“尽心尽力”正是“只顾耕耘”,所以,不贪不求又尽心尽力,正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较为通俗的表述方式。同时,也提供了修行的路径。基本涵盖了佛法修行的精髓。

    总而言之,佛法修行,既要简明,也要易行。如同真理一般,朴实无华,而又是生机无限的。否则,佛法修行将面临世俗的考验,便失了修行依据和修行者。

    纵观现在的修行者,无论在家修行的居士还是出家修行的僧侣,究竟有多少人真正领悟了佛法的精髓的?又有多少人真正躬行于佛法的正道的?这里面有个关键问题:贪求。人性有贪求,世间便有了贪求。而贪求是偏离了佛法的正道。从佛法因果方面来讲,贪求又分现世果报,来世果报和出世果报几种。所以,人之初有贪求并不足为怪,问题是要在修行中“去贪”。《金刚经》云: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所以,抱着贪求去修行,是会永远沉迷,终生不悟的。

    生命的过程就是“五蕴之聚合”的过程。一切生命体(包括人类),无非一定元素(色)组成,接触一定的环境(受),产生一定的反应(想),付诸一定的言行(行),形成一定的思维(识);然后又在思维的支配下,选择环境,实施言行,以求得到某种感受,如此循环,生生不息。

    《菜根谭》有言:山河大地尚属微尘,而况尘中之尘?血肉身躯且归泡影,而况影外之影?非上上智,无了了心。这上上智就是修行的般若,这了了心,便是“我空”与“法空”了。

    当为明训。

    2004/12/22于深圳退笔堂
第四篇:搜 狐
    第四篇:搜狐

    搜狐

    文/烽烟

    一直没那样的好运,于灯下,将黏稠的阴影从身体内拖出去。那样,便使这夜失了依凭。然而阴影像一只狡猾的狐狸,找了个好的居所,便赖上了。我已有多年未听到鸡鸣了,或许跟它有所关系。鸡鸣其实是好兆头。“一唱雄鸡天下白”,阳光出来了,扫帚一样,驱了夜行的狐狸,多惬意。于是一天就在墙头扑愣起来,阳光教育过的花木伸长了脖颈,俨然一幅新型的自然学堂画。然而尽管这南方的城市曾经是渔村,鸡鸣之声终究被公交车上的喧哗掩了去。而狐狸过处,虽无声无息,人人内心的清静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惊扰,如此,日复一日。

    侥幸雨声并不常来。案头的台灯,像一个患了痼疾的同事,缩在生活的壳内。谨慎地活着,活在远方某个女人的内心。我很客气的待它,因为它是新来的,它是我从一位下岗女工的杂货店里“淘”来的。它曾经在阴影里呆过多久了?我问过它,却不肯说。我只能揣测它已经习惯了罢。我离开过它一会儿,转身的时候,它一定偷偷看到过我曾露出狡黠的狐狸尾巴。只是微微的露了一点。我下楼去超市买牙刷。

    “你应该多买一把小刀。”它望着我的背影,这样提醒我。

    可惜我没听到。我内心的狐狸一直在捣鼓我,就像超市一直在努力打折。导购小姐的微笑也是。逡巡于一排排货架之间,我的狐狸尾巴扫来扫去。导购小姐竭力贴着我,狡猾地踩着我的狐狸尾巴。我们像一对有趣的恋人,逛着马路却絮叨着今年的收成。为此,我总不能买一支打折的牙刷就溜吧?结果,我多买了一支进口牙膏。“恋人”才松了脚,而我感到了疼。

    这个插曲像把小刀,去掉了我体内多余的意识脂肪。使我上楼的步伐得到了升华:一高一低,两相交替,类似生活中的理性和情感的不断取舍。

    我未花一文,便带回一把小刀。我为这个超值的发现而高兴。

    然而我很快就失望了。在我准备用它切掉狐狸尾巴时,我才知道它并非不锈钢的,既不锋利,也没切割什么的能耐。它只是一个饰品,就像壁上那块廉价塑料镜框。它不过是这个南方城市某个地下加工厂不断生产的塑料成品。对于我,它所露出的偶然的“神性”,仅仅成为一种神迹的启示。它是一种在沉默中生长的宗教情绪,无可归纳,无所依凭。让我坐在生活的课堂里,接受一种来自生活另一秩序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