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GL电子书 > 我们来自那遥远的地方 >

第67章

我们来自那遥远的地方-第67章

小说: 我们来自那遥远的地方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七卷4
    当年,在身赴他乡之后,我无时不刻地在挂念着秀林,我那漂居海外的苦难的兄弟。他在国外活得怎么样了?离走多年之后他是否不再为生活感到痛苦了呢?他是否因此有了勇气,并找到了自己的希望了呢?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孤独的秀林在那海外的些年都做了些什么吧。
这个身居海外的,一直心都很高的人一开始跟他的同学去了英国,但像他这样的人是不会安静静地始终呆在一个地方的。在那个与国内完全不同的环境里学习了四年,他有了一个伟大的梦想。大学毕业之后,在导师的鼓励与资助下,他背起行囊,完成了一次对他一生来说意义重大的环球游历。
他从英国出发,先后到达瑞士,比利时,荷兰,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南斯拉夫,然后去美洲,到达美国。那一年,他已经三十多岁了。他把这个理想看得无比重要。
让我们把目光转到三十年前。
辗转到美国的秀林,正准备接着完成他一个环球旅行的计划。处于蠢蠢欲动的兴奋期的秀林此刻绝不会想到,在故乡的老家,他的父亲正在面临着怎样的冲击。秀林留有着一头飘逸的长发。小教堂前,他向着明朗而又蔚蓝的,漂浮着几条洁白的云朵的天空眨了眨黑色的眼睛。他的意思是告诉它们,我要出发了。
秀林在美国遇到一位著名的旅游家,他们一起谈了很多。他们在一个偏僻的小镇上一起住了半年。在这半年里,秀林受他的影响很深。他开始觉得自己的的旅行必须应该有一些特定的目的性。经反复论证,他决定从人文的角度去考证各地的地理景观,并深入研究人类各个民族的发展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他告诉自己:要试着以一个外来人的身份以游历的方式去感触异域种族那些不同的文化。
有了强烈目的性的秀林,正在他朋友影响下决定再搞一次郑重的出发式。他背起一个简单的行囊,里面是大堆大堆的稿纸和一支笔。现在,他准备出发了。
后来,我想,尽管对秀林的行为方式总是不大赞同,为什么父亲却仍固执地认为秀林将会是他最功成名就的儿子呢?一定是秀林与生俱来的,骨子里带着的不与人言与我行我素。那种想做就做的果敢与执著是我们这些人无法达到的。他不会像我们一样,无论面对什么都要因为左顾右盼而优柔寡断。,无论做什么事,他从来都不怀疑自己的行为是否具有什么所谓的深刻意义,他从来不会去怀疑自己的企图。虽然在我们看来,他当时的行为是那么地荒唐而不可思议。后来,我又是认为,之所以像我们——我们这样的中国人——做不出类似的壮举,是因为我们一生下来就注定不会有如此的执著,是因为我们总是习惯直接透过现象去认识本质,并把一切都看成是无所谓的。
当时,秀林正慢慢地举起右手,轻轻地放在胸口,看吧,他是在像一名基督徒一样在感觉自己的心跳。过了一会儿,我们又看到,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看了看眼前赶来为他送行的这些人。这些人们都在着同一个基督徒的动作。
他就那样在小教堂前静静地站着,心灵陷入一种如同初始般的宁静。在这个时候,他的心强烈地抖动了一下。他突然想起了自己的祖国。
一种强烈的皈依感顿时涌上心头。秀林一边用手感受着自己强有力地,一下一下地心跳,一边慢慢地闭上眼睛。他发现,自己心里像突然着了像火一样。他感到血液在体内唰唰流过,浑身滚烫。他像是在突然之间感受到了某种神秘的暗示。他一个人就那样,呆呆在在清晨的阳光中站了很久。
这是他在后来,每当走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都会做的动作。每到一处,他都会静静地把手放在胸口,这样默立一会儿,想一下自己的祖国。每当这时,他都会难过一大阵。异乡的一次次离别让他一次次生出想哭的冲动。他不断想起自己的祖国,不断想起故乡和亲人。一个人,只有离家乡如此遥远,并经历一次次的聚散和分别,才会生出这种的感觉。
不过,第一次的时候这种难过却很快在他心中长成一种力量。秀林一动不动地站着,咬咬牙。他决定不再这样沉思默想了。
那些站立的人群,中间夹杂着一些黄皮肤黑眼睛的,他们是来为自己的同胞壮行的。大家诧异地看着站在原地呆呆发愣的秀林;而那些白皮肤的,还在善意地为这个即将远行的人祈祷。他们嘴里念念有辞地在胸前划着十字。
他们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这个年轻人的美好祝愿。
“让我们记住今天这个伟大的日子吧,小伙子,”一个年迈而体态高大的美国人走上前来,他是秀林的老房东。老人站在秀林面前,用他湛蓝而澄清的眼睛看着秀林,“我们相信你将完成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你将用自己的行动为人类民族文明的历史留下光辉的印记。最终,你将会让我们记住这样一个事实,一位勇敢的年轻人,他有着哥伦布一样的勇气与体魄,有着唐&;#8226;吉诃德一样的梦想。而我也相信,终有一天,你一定会因为自己的行动变成现实而感到前所未有的骄傲。祝福你,我的孩子。”
秀林看着老人那一脸树皮一样的皱纹,那双像天空一样澄清的眼睛里满是美好的祝愿。秀林走上前去,与老人亲切地拥了一下,老人又一次用手拍了拍秀林的背。
“这里是你的家,我的孩子,我们盼着你早点回来。”
这时,秀林眼里溢出了泪水。他看了看老人,又望了望万里无云的天空,却摇了摇头。他说:“不——”
老人愣愣地看着他。
秀林用了一种非常忧伤的语调说:“我的家,在一个遥远的地方,东方,东方,FAREAST,FAREAST!不过,我要谢谢你们,终有一天,我将会再回到这里,今天,这里发生的事将让我终生难忘。”
就这样,秀林怀着一个远大的梦想在异国他乡出发了。
又过了几年,他匆匆的步伐终于行到亚洲,他决定要回到他的祖国去看一看。他停下了脚步。
在一个天色阴沉的傍晚,我们在一间小屋里相遇,但他却遇到了一些从未想过,从未见到,也永远不会理解的事情。
那一次,关于理想与现实我们谈了很多。秀林一把扯下满墙的大字报,狠狠地踩在地下。我看了看他,说:“没用的,你不知道它们的巨大威力,真正的力量不在上面。”
他看了看穿一身严肃的,,洗得有些发白的中山装的我。我说:“你应该明白,真正的力量在人们心里。”
“你是说真正的仇恨也在人们心里?”
我没有说话。这时,秀林用自己白晰的手抓过那些触目惊心的东西,又撕了个稀烂。
我笑了笑,“明明知道没用的事,还是要做么?”
他从桌上拿来一盒火柴,点着。在火光映照中,他那张因为难过而扭曲的脸涨得格外红润。他说:“你现在成了这个样子?”
我叹了口气说:“知命不拒。”
这时,大字报在秀林的点燃下烧了起来,那是一种原始的东西在一瞬之间迸发。我看见,滚滚的浓烟里我们之间像是隔开了一道浓重的黑幕。秀林的脸色在火光映照中潮湿而膨胀。我抬头看了看远处,夜色已经连成一片。
秀林笑了笑,斜闭着的一只眼睛里深藏了许多让人看不见的内容。我坐着不动,看着他一把把撕下墙上的大字报,扔进火里。那一张张脆弱的纸片在他无声的笑意中变成了不带任何意义的灰尘。那细小的粉末愉快地在空中飞舞。
我说:“你痛快了,我却要为此承担责任。”
他又看了看我,停住手说:“一个人,无论是在什么时候,他都要有自己的信仰,都要坚定不移,都要有自己的性格,都要跟这不义的世界斗争。一个很容易就服输的人他一生不可能有多大作为。这些年过去了,我却对你很失望。”
“时间会改变一个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生活。像你,像我,我们不都是感觉对方改变了很多么。一个人,如果不深入对方的生活他很难洞悉别人心头真正的哀伤。只有在生活里改变过了他才知道,其实,一个人若是不想受到社会的影响那是很难的。当所有的事情都变得像是易于接受了。我们也变成了一个貌似与生活不相关的人。而我们却在真正地关心着生活,热爱着生活。生活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不管在想什么我们都得活着。生存环境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个意外,不可选择。”
“意外?”秀林说:“人生能有多少个意外?”
他站起来,拍拍身子,在屋子里走来走去,像一个失魂落魄的人。
那个晚上,我们两个都再也没有说话。直到第二天早晨太阳升起的时候,他才淡淡地说:“我要走了。”
我没有问他要去往哪里,只是说:“不回老家?”
“不回。”
说这话时,我看到,他看着我眉头一皱。随即,他就像一个要因为伤心而心碎的人那样低了下头。我也把目光看向别处。
当我们终于走在离别的街上,我想了想,最后说:“还是你那句话说得对,有时候,我们连可怜自己都来不及。”
他用像是看陌生人一样的目光看着我。
“那些事情我已经知道了,”我说。
秀林走在我前面,他突然站住,回过身来看着我。过了好大一会儿,我们的眼圈都有些发红了。他才顿了顿,说:“算了,什么都不说了。在你看不到希望感到很难过的时候,多想想美好的未来,多想想,有一个兄弟在同你一起承担共同的苦难。我们,……我们相依为命。”
“相依为命,”我伸出手,两只冰凉的手在空中简单地碰了一下,随即就在冷冷的秋风里分开了。
那一年,在这片土地上只匆匆看了一眼,秀林就像一只惊恐的小鹿一样逃走了。过后不久,像是觉得因为他的到来并没有给我带来多大好处,秀林总觉得应该给我一些鼓励,于是旅行途中的他给我寄诗一首:
历尽千辛岂畏艰,
风霜相欺始坦然。
英雄千载留作古,
壮士十年磨一剑。
这首诗又让我想起了当年那个秀林,而我眼前出现的却总是临别时他那艰难而行的背影,我苦苦地笑了一下。
一个喜欢漂泊的人最终也要找到他生命与灵魂的皈依之处。那次不成功的归国行程之后,又经历了将近十年的流浪,秀林最终选择了在美国定居。他应聘于那里的一所著名大学任教,并中年之际娶下一个漂亮的美国女子为妻。他的美国妻子名叫TOWN‘S ONE,这是一个从小就研究东方文化并有着浓重中国情结的中年未婚女人,她喜欢把自己的名字按汉语的发音称作“唐小琬”。其实,很早之前,在英国的学习东方语言时他们两个人就已相识,她爱上了这个黑头发男人并且与他发生了关系。但秀林自己并不知道唐小琬曾为他生下一个孩子。面对她的苦苦追求,当年的秀林却没有暇余顾及。当年的他过于追求理想了,他认定自己今生只会生活在漂泊之中。后来,当她供职于秀林那所大学教授东方语言文学时,又与身赴美国的秀林不期而遇。结果是二人很快结为姻缘。秀林于中年之际开始了他娶妻生子的美国生活。那一年,他们生下的那个黑头发孩子已近二十岁了。
而当很多年过去之后,秀林却发现自己活得越来越空洞。直到他发现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仅仅是因为自己没有生活在自己的祖国之中。一个人,离他的祖国越远,时间越长,他的故国情结就会越来越强烈。秀林告诉我,他曾在许多不同国家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