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GL电子书 > 我们来自那遥远的地方 >

第49章

我们来自那遥远的地方-第49章

小说: 我们来自那遥远的地方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字字珠锱,言如寸金,终生记取,永铭于心。
秀林指着它们对我说:“这是父亲一生最大的贡献。”
我看了看他,摇了摇头说,“不,父亲最大贡献是他言传身教地教给了我们怎样去做人。”
“那是一个方面,我是说具体一些的。作为长辈,教育子女是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根本就不能算作是贡献。”
我告诉人他说,晚辈人身上正体现着父辈的或者平庸无奇或者远见卓识,儿子的成就科是父亲一生最重要的贡献。他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创造了一个简单的人,而是让这个人怎样变得不平凡起来,让他如何做出一番伟大的业绩,这才是父亲的伟大之处。你应该知道每一个人生下来都是一样的,之所以人与人之间在后来慢慢地有了区别,这正是父亲居功至伟之处。
“父亲的贡献?”秀林笑了笑,说:“按你的意思说,父亲就是教育?”
“当然,用一种更严谨的说法,是教育,一个人从小受到来自于父亲的言传身教对他的成长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
“你不要以偏概全。”
“你不要固执己见。”
“看看,看看吧,”秀林说,“当我不跟你争的时候,你却又开始跟我争起来了。”
我们的谈话又一次进行不下去了,在我们意见相左的时候,还是让思路回到从前吧。也许只有在那如水的往事里,我们才能发现更多的秘密,并能为心灵找到更多的相通之处。
当年,我一心研究法家的想法虽然得到了金先生的赞同,但张先生却对我的观点不大乐观。他说:“行健呀,你能研究韩非这很好,但看久了他说法,一个人容易激进,对了,你先去研究研究他的老师荀况吧。你会发现什么才是真正的仁人之治。”
我说:“张先生,我认为仁人之治并不能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仁人之治需要高度的自觉,在人人都不自觉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采用法制。当然,用法的态度是隆礼而重法,我知道,如果法太严苛往往会伤及自身。”
张先生笑了笑,“行健呀,你为什么听不进我的话去呢。你们这个时候,正是树立一生人生态度的时候,你们要有一个正确的观点,我并不反对你研究韩非,但我还是劝你要博读百家,这样才会发现自己到底喜欢哪一个。读读荀况吧,毕竟他是韩非的老师,他的思想大部分也是从他那里来的。的确,韩非找到了一条比他老师更直接的路,但是,”他停了停,说:“你要知道,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得让老百姓有好日子过啊,还有,你也要看看他们喜欢不喜欢啊,等等,我们必须得找到一条让老百姓们都能够接受的路。对一件事物没有了解多你不要轻易发表意见。”
我说,好吧,张先生,我会按你说的去做的,但我想,我最后还会坚持我的观点。
他说,你先好好读读他的书吧,也许到那个时候你就不会这么想了。
在我眼里,徒弟是一定要胜过师傅的,因为历史是在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如果不是这样,那我们还活得有什么意思?
于是,我在张先生那里借了一本《荀子》带了回去。当我刚刚打开这本书我就发现自己已经对它爱不释手了。就这样我慢慢地后悔起来。
终于有一天,我又跟金先生说起这件事。我说张先生让我读荀况。金先生问你是不是已经读了。我点点头。金先生说,我就知道你已经读了。是不是有些后悔跟我学韩非了?
我站在他面,没有说话。
这时,金先生从我面前背过身去,这样一来我只能看到他的后背。他说,我跟张先生各有不同的观点,我们互相尊重对方,但大家殊途同归,我们共同目的是为了把我们的国家搞得更好找到办法,不管你喜欢法家也好喜欢荀子也好,选择权在你,我不会强求,。但我希望你能找到自己真正想找的东西。
我问,金先生你说哪个更好呢?
金先生用手拄着桌子摇了摇头。他说我不是跟你说过了么,对这种事我不会发表意见,如果让我说,我一定会对你说法家的道路更直接一些,但我不喜欢用自己的想法去左右别人。所,你还是别问我,像这种事别人不会给你拿主意的,你还是你自己好好想想吧。
金先生的话让我心里感到很难过。一个孩子,是多么希望别人能给他指出一条道路呵。把选择权交给他他会觉得这是对他的失望。这样一来我慢慢觉得金先生好象对我不是那么热情了。他对我的关心也好象因为我有了自己的看法而慢慢地淡了。这让我又失去了主见。
想想,一个孩子对世事能有多大判断力呢。今天看来,当时让我做出那种选择确实有些强人所难的味道。但是,一个人不能同时在两条路上走,我不得不在张先生和金先生之间做出一个选择。
说实话,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金先生的处世态度和决心。张先生的文质彬彬和隆礼而重法对现实来说好象并没有太大的说服力。跟金先生相比,张先生缺乏一种绝决的精神,没有这种绝决的精神一个人是很难做成大事的。虽然,研究学问有时候并不需要付出多大的牺牲,但没有一种笨拙与执著的精神,也是很难做成的。而且,父亲也不同意我学习这个荀子的学问。但平心而论,我却觉得张先生说得那些话似乎更有道理。当我想起张先生和金先生跟我说过的那句共同的话:“一个人应该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时,我就有了自己的主意。尽管,这对金先生来说也许是一种背叛。但一想到他说过的话我便告诉自己,他不是也希望我能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学问么。于是,我决定先对这两种学问进行一番较为深入的了解,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地方,然后再做出选择。因为直到这时,我对张先生所说的那门学问还没有真正的了解。一个人,凭感觉去做事,这样是很危险的。谁知道他跟我说的究竟是一门怎样的学问呢。
也就是说,究竟学韩非还是学荀况在当时我是进行过一番慎重考虑的。后来,我才发现,其实好多事情并不是我们想像的理所当然的样子。一件事情,你明明觉得它应该是这样,或者说这样更合理,可它偏偏成了别的样子了。当我试着依张先生的意思去读《荀子》时,我才发现自己真正地大开眼界了呵。他的学说是激动人心的。我发现,只有这个人才是真正的先秦哲学的集大成者。无论是世界观,人生观,还是方法论,他都在两千年之前给我们传统哲学树立起一道高高的光辉的碑。直到这时,我终于像重重地透出一口气般大呼了一声。因为我终于觉得自己好象已经可以为今天以及未来在传统文化中找到答案了。
这时,我才后悔自己当初在张先生面前的固执己见。这件事给了我一个深刻的教训,当没有对一件事物真正了解你千万不要轻易否定它。好在张先生给了我一下改正错误的机会,否则我还以为自己已经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东西了呢。
我赶紧修书一封,向父亲表达了这个想法,不想,父亲却仍对荀况这个人非常不感兴趣。他在信中举了很多前人对这个儒家的异端的评价:“韩文公说,‘孟子书醇乎醇者’,‘荀子书大醇而小疵’;二程谓‘荀卿才高学陋,以礼为伪,以性为恶不见圣贤……圣人之道,至卿不传’;朱子说,‘抗焚之祸起于荀卿’,可见这个荀子并不见得有多高明,我劝你不要习教这个喜为异说之人的学说为好。”
看到父亲这些话我很犹豫,就在我正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要接着学下去的时候,张先生对我说:“一个人要有自己的主见,只有自己才知道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东西,有很多真知灼见一开始都是被人否认和不予承认的,你要坚持住。”
我想了想,最后想到的是父亲在我学习韩非的时候给我的一句话,“君子承父之命,以承志为先,承言为后”,于是,就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不再动摇。
当我慢慢地研究下去,我发现,只有这个被历代大儒称作异端的人,他的学说才是真正的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那,为什么这么多年以来,它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呢?我想,也许正是人们不肯正视,才造成了这种可悲的情况。看看,我们这些人是多么地喜欢先入为主呀,看看,我们这些人这些年来受“名不正则言不顺”的影响是多么深呀。也许,韩非所说的“儒学是破国之道”虽然也有些道理,但目的性太强,功利心太重,做事太直接的他让人看起来是那么没有仁者之风。
而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转过天来,热心的金先生却已专门给我列了一堆大大的法家书目,让他的一个学生给我送了过来。让我们看看这些激动人心的书都是些什么吧,那是管仲的《莞子》,卫鞅的《商君书》,韩非的《韩非子》,李斯的《谏逐客书》,屈原的《天问》,贾谊的《过秦论》,晁错的《论贵粟疏》,桑弘羊的《盐铁论》,王充的《论衡》,曹操的《六令》,诸葛亮的《隆中对》《答法正书》和《出师表》,范缜的《神灭论》,刘知己的《史通》,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陈亮的《甲辰答朱元晦书》,张居正的《辛未会试策程》,李贽的《藏书》,王夫之的《读通鉴论》,龚自珍的《明良论》,魏源的《海国图志》,最后是洪仁轩的《资政新篇》,康有为的《大同书》,和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这是多么长的一串名字呀,一个人需要读多少书,才能纵横捭阖,洋洋洒洒地写出这些名字?接到金先生送来的这份名单,我突然觉得,一个人一生必须要做一些别人做不到的事,就像金先生列出的这部书目一样。
但是,因为荀子我认为法家的学说不是我想要的那种学问。这让对法家再也提不起兴趣的我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不去按金先生说的去做吧,那样会有违他的热情,但如果按他说的去做却有违我的意愿。于是,有一天我一脸愁苦地对张先生说起了这件事。我是准备想让他就件事跟金先生说一下。
张先生笑着说:“不,行健,你应该认真把金先生给你列的那些书读好。一个人一生不能只拘于一种学问,他应该博采众家之长,他给你读的都是好书呀。见多识广见多识广,你不接触一门学问,你就永远都不知道它好在哪里,过在哪里。”
听了张先生的话,我心头像一条蜿蜿蜒蜒地在山路上打开的小溪,唱着歌向远处奔去了。张先生改变了我对事情的看法。
在临清那几年,在我沉浸在研究古文化的时候,我的两个朋友,杨易之对西方现代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关慎行,这个看起来是总那么地没有主见的人,他只是埋头于书本知识的学习中,对其他事情不闻不问。而我那个新朋友张国之,这时却倾心于国画创作,这为他后来成为名震京师的书画大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在这个时候,我那孤独的弟弟秀森正在做什么呢?我想现在应该说说他了吧。回想起来,对他来说那真是伤心的一年。
那年冬天我从临清回到镇上,父亲告诉我们他已经定下了跟俞白的婚事。这个打击对秀林来说简直太大了。我不得不说,在俞白住在我们家的那段时间里,我们两个都对她产生了一些好感。相比之下,却是秀林和俞白在一起更开心一些。他们整天都厮混在一起,我却时时记着父亲教我们的“做一个谦谦君子,发乎于情,止乎于礼”,因此,尽管心里一直在很想跟她在一起,却从来都只是打个招呼并没有过多来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