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GL电子书 > 我们来自那遥远的地方 >

第3章

我们来自那遥远的地方-第3章

小说: 我们来自那遥远的地方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这样一副字画为什么要被悬挂在屋子最显眼的位置这个重要问题。在那个时候,我就已经发现我周围这些人总是因为对事情讲究过多而不大懂得去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他们总是不知不觉地把自己最看重的东西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让别人一眼看穿。
对了,我们刚刚说起了一些习惯。其实,喜欢沉浸在浓浓的文化气息里才是我们这些人的共同习惯。也是因此,那些没有资格在门厅里悬挂祖宗训示的人家,为了做到既装点门面又达到审美要求,就找了一些不太严肃的画幅代替它。很显然,这样一来,门厅那个很重要的位置的严肃性就被降低了。好在,那些热爱文化的人并没有为此计较什么。 
战胜了秀林,我却觉得胜利有些来之不义。事先知道答案再去跟人争执并获取胜利这确实显得有些不义。不过,谁让他总是有些瞧不起我这个哥哥呢。一个人,如果他很聪明,却为了证明自己的聪明总是自讨苦吃那谁也没有办法。好在我们两个人的争论并不是为了跟谁过不去。别看我们经常争论不休,那也不是为了战胜对方。我们总是这样争论只是为了让对方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不要总是以为自己才是对的。下面,我想,应该说说我们家中堂上所写的内容了吧。
那时候我已经能够认清上面的字,但秀林还不能。不过,他也早已知道上面所写的内容了。这是父亲教我们的。那是一段四字格言。“敬承先训,永昭如春。广守远德,庆延长存。文武代兴,忠厚传本。祖圣宗贤,久耀华坤。”这段话听起来多像一首诗啊。那时,我们的先人们总是喜欢用诗这种形式去寄托他们的希望。一是为了便于记忆流传,二是让后代的人去想象他们的高深莫测。当时,我以一个少年的眼光去看它们,虽然尚不能完全清楚祖先在这些话里究竟深藏了什么暗示,但我知道,对这些代代传下来的东西,一个人你最好要牢牢记住。
在我们家中堂两边是一副对联:“诗书传家远,忠厚继世长”。我发现,镇上每户人家尽管中堂的内容各不相同,但悬挂在中堂旁边的对联的内容却是几近一致的。我想,也许因为人们都是这么想的吧。
我家中堂前面是一只放着一只香炉和两个花瓶的巨大茶几。再向前,有一张大大的八仙桌。八仙桌旁边是一对高背的雕花椅子,它们像两个不动声色的人一样靠在方桌两边。茶几稍稍高过桌子,并一丝不苟地嵌住它,椅子则有秩序地立在茶几前面桌子两边,严肃而认真地一动不动。椅子干净而又明亮,没有一丝尘土。只有来了客人,否则父亲也不会轻易坐上去。
这一间算是我们家的正屋。
这时,可以看到我们一家人正围在正屋一个低矮的小桌子前低头吃饭。三间正屋,东侧是父亲的书房,西侧是他与母亲的卧房。除了正屋,院子里还有一东一西两间厢房。东厢房存放杂物,两间西厢房分别住着我和秀林。由于俞白是新来的,她跟我们家刚出生不久的小家伙儿一起住在西卧房里。
那天早晨,我们家喝的是用地瓜熬的玉米面儿粥,佐餐有四样小菜儿:油炸肉丁酱,辣腌青莓角儿,萝卜豆鼓的嫩韭花儿腌小黄瓜。这四样东西各装了一小碟儿,整整齐齐地码在桌子上。也许,是因为对每天早晨饭食的千篇一律有些不满意吧,也许他只是为了没话找话,秀林突然用筷子敲着碗沿儿大声地问俞白,“你们天津人每天早晨吃的饭都一样吗?”
就在俞白扑闪着眼睛想说点儿什么的时候,父亲重重地咳嗽了一声。这时,母亲白了秀林一眼,说:“晨不言,食不语。”
于是,我们又都开始低下头吃饭。看到秀林垂头丧气的样子我觉得有点儿好笑。这时,我发现,母亲又在用那种犹犹豫豫的目光看着父亲。突然,她张了张嘴,却又止住了。
我觉得很有意思,就偷偷地盯着她看。过了一会儿,母亲又像刚才那样看了父亲一眼。
于是,我就冲她挤了挤眼睛。母亲看着我笑了一下。
过了好大一会儿,她像是终于下定决心要把去井台汲水时听到的那些让人很是担心的话出来了。她先是看了一眼正埋头吃饭的父亲。母亲费力地咽下嘴里的东西,用一种我们都没有听过的忧伤语气对父亲说:“听人说,张家老二当上了。”
我看见,在那个早晨,一向沉著的父亲表情蓦地一惊。然后,他那双略显老态的手开始像一片叶子一样,在秋风中不断摇晃。然后,在剧烈的抖动中被下落的寒雨打黄。但是很快,也仅仅就是在刹那之间吧,他那紧张脸马上又恢复了如水般的平静。父亲把筷子交到左手,用誊出的右手平抹了一下八字胡,然后换过手来。他夹了一口菜放进碗里,低低地“嗯”了一声。
但我听到那个声音很是勉强,好像在腔子就已经被什么东西生生扯住了似的。这时,秀林喝粥发出很大的声响,我也学着像他的样子,故意歪着脑袋喝粥,并发出很大声响。我们彼此心知肚明,我们是为了不让父亲和母亲注意到有人正准备倾听他们的谈话。有时候装一下傻也是很值得的。因为大人说话的时候总是不喜欢我们在一边听。
在那个早晨,我是多么地希望他们一直说下去啊。
但是,父亲的沉默又一次让我感到失望了。我偷偷地看了他一眼。父亲的表情严肃得让人不敢抬头。我只好装作心不在焉地抹抹嘴,表示已经吃饱了,然后干巴巴地坐着等着他退席。就在我以为这顿早饭就会以这种方式结束的时候,父亲突然擦了擦嘴,对母亲说:“吃完饭,你去把二哥叫来。”
说着,他才转身走了。
母亲看了他一眼,点点头。
就是在这个早晨,我开始试着用我那有限的智慧去猜测母亲那句话里所包含的内容。我突然觉得,这个早晨所发生的事情很是奇怪,比如吧,父亲那一反常态的紧张表现,母亲那坐如针毡的忐忑不安。她说的是什么“张家老二当上了”,张家老二我是认识的,不就是镇上张家的二儿子张名臣么?他当上什么了?这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我苦苦地想呀想呀,但想来想去也想不明白。我发现一个简单的现象背后掩藏的东西真是太多了。也许,这些东西大概都不是一个小孩子能够想明白的问题吧。要不,为什么想了好大一会儿我还是没能够想明白呢?好在,当感到越来越糊涂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这么没有根据地冥思苦想真是太没意思了。于是,我就对自己说了声“算了吧。”
回到房里,在我准备翻开倒扣在桌子上的书,突然感到怀里像是有件什么东西硌了一下。对了,只顾了考虑他们的事儿,我差点儿把秀林交给我的两封信给忘了。
那就让我们先看看,让这家伙那么好奇的到底是些什么东西吧。
第一卷2
    说起这两封信之前,我想首先应该先说一下我的弟弟秀林。
在镇上,人人都管我的弟弟叫做秀林。其实,就像我真正的名字不叫行健一样,他的名字也不叫做秀林。他正式的名字叫做家平。在镇上每个人都有好几个名字。这些名字是很有讲究的,用一句话来说叫做有名有字。连一个人的名字都这么有讲究,看起来我们这些人是多么有文化呀!举个例子吧。就像秀林的名字,严格地说,家平才是他的名,秀林才是他的字。但我们一般都习惯把一个人的“名”叫做“名字”,这其实是不太正确的。既然已经说到这里了,那就让我们好好说说我们的名字的学问吧。
先说说“名”吧,因为它是对一个人的正式称呼。
“名”一般是由两部分组成,一个部分是“辈份”,比如,我和秀林的名里都含有一个“平”字,这个“平”字表示的是我们的辈份,平字之外那个字才是我们真正的“名”。表“辈”的字一般都是由前人在若干年前定下来,紧跟在姓氏后面用以表示对先人的尊重。但是,有时候人们也把表“辈”的字放到“名”的后面,比如我们的名字就是这样。从名字中需要恪守的“辈”字可以看到,在镇上,像我们这样的每一个家族都是由前人一代一代衍传下来的。这说明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家族都有着深厚的背景与渊源。
一个人的名字里因为含有了祖先的成分,他的“名”是不能用来轻易称呼的。除了在一些极其重要的场合,对一个人直呼其名不但是对他的不尊重,而且还包含了对他祖先的蔑视。你想想,对一个人的称呼却总是不能随随便便地使用,那会是多么地难受呀。好在,我们的祖先已经给我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在那个时候我就已经发现,先人总是在我们感到很为难的地方,制下了一些较为合理的规矩,这让我们轻易地找到了说服自己并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当在对一个人无法随便而恰当地称呼时,就有了“名以正体字以表德”这种说法。好了,说完了名再让我们来说说“字”吧。
比起“名”,“字”一般用在不太正式的场合,又在同辈人之间可以直接称呼,所以用起来比较随便。就拿我们的名字来说吧,国平和家平是我们的“名”,行健和秀林就分别是我们的“字”。镇上的人们都这样称呼我们。因为对它的要求并不像“名”那么严格,所以人们慢慢地习惯于用“字”来表示一个人的志向,或者是长辈人对下辈人的希望。总之因为叫起来比较随便,让它有了一些亲近的味道。
除了较为正式的“名”和“字”,很多人还有一些小名儿。就拿干奶奶家的叔叔们来说吧,他们就都有一个小名儿。大叔叔的名叫丙子,字叫龙海;小叔叔的名叫丙午,字叫天虬。除此之外他们每人还有一个小名儿,大叔叔叫冬来,小叔叔叫春来。我想,这两种称呼说的是他们的出生时间吧。有一些人的小名儿比较怪,比如,我们家的邻居秃头老六,他的小名儿叫小丑儿,听起来多有意思!
说了这么多,目的只是想让你明白我们这个民族是多么地有文化。她不但不像那些没文化的民族那样浅薄,而且一直都是多么地注重对自己形象的修饰与品格的培养。他们已经把这些文化行为小到了每一个细微的环节,当作了日常生活的一种属性。算了,说的太多了,还是不说这些了吧。让我们来说说秀林交给我的那两封信吧。
在那个普普通通的上午,我想,我一定是看到了一件终生难忘的东西。要不,为什么当所有的东西一再于岁月中磨洗并最终疏淡无影,而它,却能一直能留下来,并在记忆中有着弥而清晰的印记呢?一件东西的难能可贵之处可能就在这里,它的价值就在于能够留住记忆。我清楚地记着有一封信的内容是这样的:
请 辞 书
阁下:
承君夤夜来访,不胜感激。敝己一乱世噍类,苟延残喘。蒙君垂青,又属意忝列门墙。廙廙慎慎,倍觉荣幸。然自君别后,夜深孤烛,倾侧难眠。忖君所言之命,敝己虽有谊君之心,却实难有事君之志。个中缘由,请君赉以覼缕之述。
想我中华历历先人,无不以忠君爱国为志。吾辈虽不敢比高洁于古人,然则也不敢输其志而甘作平庸。乃日日严正格己,不敢有丝毫之慢。先人敩吾辈以忠君爱国为志,仁德有众,忠字为首。时下,虽吾人之国屡有昏聩之乱,战事纷起,匪祸横行,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然吾国之政为吾国之家事耳,彼诸君身为外氏之家,却力营他姓之事,难辞其不妥之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