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婚纱照的陷阱 >

第32章

婚纱照的陷阱-第32章

小说: 婚纱照的陷阱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矗抗淮喂匾奈甯鲂∈保惺鄙踔粮ぁS卸嗌偈奔涠枷脑谡馕尬降恼勰ブ校兴芪薅谥阅兀堪凑障执贫染醚У墓鄣悖馔耆且恢置挥惺找娴慕灰壮杀荆恢肿庵档南ⅲ绾卫醇跎僬庵纸灰壮杀菊缇透糜兴魑耍谴讼窒笠恢背中硕嗄昊姑挥械玫浇饩觯」苣壳罢苹兴鳎翟谑峭系锰昧恕6源耍降卣寄汛瞧渚獭!   
    还有,2001年以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及内部信心不振的打击,人们称香港经济每况愈下,更有人称香港经济已经步入衰退的边缘。为了扭转香港经济这种信心大失的局面,政府的确也下了一番功夫,组织代表团到祖国西部考察、主动地加强与珠江三角洲特别是深圳的各种联系、要求中央政府增加内地到香港旅游的名额等。这些方面的工作与以前相比确实是值得称赞的,表明了香港政府也在想方设法化解香港经济增长放缓的问题。但是,在许多事情上政府做事没有想到点子上,没有把握到问题的根本。    
    看看一水之隔的珠江三角洲,那里的经济一直是欣欣向荣,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特别是一桥之隔的深圳经济形势更是喜人。而看看香港的民众、香港的媒体、香港的政府官员,个个都为香港经济不振而怨声载道。何也?一是香港人从1997年前经济辉煌的高峰直落而下,而内地经济近几年则蒸蒸日上,难免产生一时的失落感,怨气油然而生,信心自然而落,其实以700万香港人拥有4万亿元的存款,经济状况最坏也坏不到哪里去。二是珠江三角洲之所以能够一直保持繁荣,是因为它们不仅面向国际市场,而且拥有国内市场,其产品可以遍及国内各地,国内其他地方的种种资源也能够自由流向该地。因此,即使国际经济形势每况愈下,对该地影响也不会太大。对香港来说,则不然,香港的民众、香港的资源可以自由地进入内地,反之,内地的民众、内地的资源则无法自由进入香港,也正是这种单向资源流动,使得香港经济与珠江三角洲经济有天壤之别。其实,内地的资源、各种要素不能自由进入香港完全是特区政府管制的结果,那么要改变这种状态也只有政府才可为了。    
    香港特区政府应该知道,现在内地的民众今非昔比,中产阶级估计也有2亿人以上。他们的富裕程度、生活水平早在一般的香港人之上,仅仅以旅游的方式和以商务签证的方式吸引他们来香港已经成了过去的事情了。如果能够让这部分人自由地进入香港,带动香港的消费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而且其实质性内容还不止于此。人力资源、资金等他们都有相当的实力。因此,香港政府如何改变目前这种单向交流的方式该是时候了。这些都是香港政府有所可为的。    
    目前,香港政府一直在主动地与内地接触,希望港深两地在人流、物流等方面有更多更深入的合作。这是一个可喜的开端。如最近,香港特区政务司司长曾荫权在广州与深圳市市长于幼军会谈,就如何才够增加两地的人流、货流,使两方面可以加强两地经济上的发展。其中包括物流、一地两检、罗湖口岸、文锦渡关卡和区域快线等方面,都有一致意见。这可算是两地政府在观念上的一个大转变,特别是香港政府的一个大转变。但是,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这些交流应该放在中国经济的这个大背景下来考虑,试想,全国各地与香港特区各方面交流多了,双方的民众能够自由地进入香港,深圳岂能不获其利?    
    另外,随着香港近期来的经济每况愈下,香港政府正在不知不觉地改变自由市场经济政府职能的初衷。一遇到有什么问题、一看到民众有什么反映,政府总是希望出来插一手,以显政府对民众的关心,以显政府对经济活动的重视。比如,香港楼价的下跌,有人通过各种方式在宣扬购楼者负资产如何困苦不堪,希望通过种种方式向政府施压来帮助这些负资产者,让他们来摆脱这种困苦不堪的状况。其实,这仅是某些既得利益集团放出迷惑民众的烟幕。因为,这类购楼者除了少数人为迫不得已之外,都是个人投资行为的选择结果,他们购楼时都预期到这些资产如何升值,投资如何有价值。如果市场真的让他们如愿以偿,那么他们哪一个人会把自己所获得的收益分一份给政府或大众呢?那是万万不可能的。既然投资收益为个人所有,那么所出现的风险也应该让个人自己来承担了。    
    像这样的市场行为问题,政府是不可为的,政府也不应该出来承担什么责任。在自由的市场中,市场法则已明确地表明了收益与成本应归结在其当事人的身上。而政府能够做的仅是如何来界定清楚个人产权,如何保证合约的有效执行,如何保护个人的财富不受到掠夺。除此之外,政府能做和可做的事情不会太多。这就是香港政府的可为与不可为了。    
    (2001年10月)


第四部分 互动中的香港经济第65节 香港应该如何重新定位

    2001年以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巨大变化,香港经济也出现了少有的波动。不仅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失业率创新高,而且财政赤字大增,民众更是怨声载道。面对着这种困难的局势,港人都在献计献策,如“北水南调”、设立自由贸易区、专业人才北上就业等,都希望香港尽快地摆脱目前的困境。其实,这些想法没有什么不好,如果香港人大家都想有所作为,都想如何改进自己的生活,你说春天还会远吗?香港能够从以往一次次的危机中走出来,都是这种历练的结果。但是,芸芸众生,大多会被自己的约束条件所限制,大多只会看到眼前的生计。说实在话,这样做是不够的。香港人还应该看得更远一些,看到香港未来20年会走向哪里?尽管这样想的人会认为有点理想化,但是哪一个成事者不是在于他人之先呢?而要对香港未来进行思考,对香港重新定位应该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只有这样香港人才能认清自己的约束条件,寻觅到香港未来发展之方向。    
    在多数香港人看来,香港就是香港本岛。香港本岛不仅代表香港过去的历史,也是香港一般意义的表征,它的辉煌与炫耀可以在世界城市之林中争妍斗奇。但是,香港人是否看到,这既是香港的财富及世人之瑰宝,又是香港人的重负。有朋友对笔者说,香港与上海相比,香港的房租、工资等方面成本都高出上海4倍。近几年来,尽管香港的物业价格一降再降,但如果再往下降,香港的整个金融系统就无法支撑了。事实上,香港的物业价格并非不是不可再下调,但是以物业繁荣支撑起来的香港银行业,物业价格再下降除了一大堆不良资产之外还会有其他多少呢?特别是如果真的让香港的物业价格下调到上海的物业价格水平,香港的银行可能真的要出问题了。    
    还有劳动力的工资,香港的劳动力资源就一定会高于上海的劳动力资源4倍吗?实际上不会如此,在有些领域,香港会有上海无法替代的人才,同样,在另外一些领域上海同样也有香港无法替代的人才。两地之间的劳动力资源的竞争应该不相上下,特别是上海面对国内所有的地方开放,要引进内地优势人才十分容易。仅这一点,上海就存在着明显的优势。但香港人的薪资水平却要高出上海4倍,对此香港会有竞争优势吗?答案是否定的。而劳动力要素的价格与其他要素不同,带有明显的刚性性质,即上升容易,下降难。即使下降薪资水平均为10%,也会十分困难的,因为这对每个人来说十分重要。但下降10%与高出4倍相比,不是杯水车薪吗?光就香港的上述两种要素价格来说,不下调,香港的竞争力将丧失殆尽。下调,又难以进行。这种困境其实是局限于香港本岛为香港思维所设下的陷阱。    
    如果我们把香港扩展到香港的整个特区领域,新界的空旷、大屿山的荒凉,是可以为香港的民众提供广大的生存空间的。早在20世纪70~80年代开始,城市化不仅在于向大城市聚集,更多的是由城市中心向外围延伸。如果香港大屿山及新界等大片的空间能够很好地利用,香港土地要素的价格也就一定会下降不少。这对减轻香港高水平的房租有百利而无一弊。    
    当然,我们的眼光并不是仅局限于此,而是应该延伸到香港特区边界之外,延伸到整个珠江三角洲。在政治关系上,香港与珠江三角洲同属一个国家;在地缘上,通过自己一家人的协商完全容易拆除其樊篱障碍;在人文语言上,同处于一方语言集中区域——正因为这一系列的便利条件,香港应该不仅是边界内的特区,而是这个区域内经济发展的龙头。以世界上经济最为活跃地区之珠江三角洲为腹地,以不少方面有先发优势的香港为龙头形成“大香港”。如果“大香港”真的能够被确立,香港经济岂有无竞争力之理?    
    因此,从目前的经济发展格局来看,香港未来经济发展之定位,应该形成一个大香港之概念,即如何协调好与珠江三角洲协作与分工。从近2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经验中可以看到,珠江三角洲一直处于国内乃至世界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之一。而且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上发生什么事情,对其影响都十分微小。何也?    
    其最为重要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国际上的信息、资金、人力资源、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就会源源不断迅速地由香港输入到这块风水宝地。据笔者研究,中国改革开放的20年里,国内属于外来的直接投资有近60%是由香港输入的。二是尽管国内市场化的程度并非如人们所希望的那样快,但各种生产要素总是会冲破种种障碍向有效率的地方流动。看看早几年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在珠江三角洲汇集,看看广东产品遍布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就可以看到这种威力所在。可以说,正因为这种威力所在,在近20年里,中国南部是世界经济最为活跃、发展最快的地方之一。改革开放后迅速崛起的深圳,就足以说明其中的一切。世界从来没有一个发展得如此迅速、如此辉煌的城市啊!    
    因此,香港的“大香港”定位,不要面对全中国,也不要与上海比高低,更要不惧新加坡未来的发展。大香港所需要的仅是如何以珠江三角洲为腹地,如何起到龙头之作用。如果这样,上述那种要素价格高水平的状态自然会消融掉。当然,要确立大香港,困难并非人们想像的那么多,在中央政府与特区政府、特区政府与各地方政府之间很好协调是容易办到的,但是应该要有更多的市场智慧。同时,要确立大香港,也并非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以市场为依归,需要一个市场的扩展过程。即香港人应该放下自己的龙头身份,在互动互利中发展。    
    最近,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说到他们的成功就在于如何确定自己的定位。香港亦然,现在也应该是香港重新定位的时候了。    
    (2001年12月)


第四部分 互动中的香港经济第66节 香港经济解困如何多管齐下

    日前受外在环境与内在因素的影响,香港的经济好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失业率高攀,股指下跌,民众怨声载道。为了此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