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狼狈生活 >

第33章

狼狈生活-第33章

小说: 狼狈生活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仁济医院皮肤科的病人不多,陈洋依旧用了“安然”的假名,挂的依旧是上次那个女大夫的号。

“你好像上次来过。”女大夫居然记得他。

“是,上次您给我开了抽血的单子,结果我有点急事,没来得及抽血就走了。”陈洋说,他也明白自己这样小儿科的谎言大夫未必相信。

“没关系,那这次我再给你开一回抽血单吧,验完拿到结果后再来找我。”女大夫和蔼地说。

在上一次来仁济医院之前,陈洋就从网上的艾滋论坛了解到,仁济医院皮肤科的大夫态度很好,无论来求诊的是不是病毒携带者,他们都会尽职尽责地解答病人的疑问。在陈洋看来,网上的这个说法没错。
四十一 不寻常的冬至(3)
    原来陈洋很担心自己无论挂号还是问诊,会不会遇到“异样的眼光”,但是上次之后他知道这种担心是多余的。虽然没有了这个问题的担心,陈洋依然觉得不自在,那是自己的心理在作怪,自己做了亏心事,所以担心别人的目光。

血检室只有一个护士在,她微笑着招呼陈洋进去。

护士让陈洋撸起胳膊,然后取出一支一次性针筒。她让陈洋把手攥成一个拳头,酒精擦过的地方,静脉清晰可见。陈洋注视着针尖刺进他的血脉,殷红的血瞬间涌进那根细细的针管。陈洋不放走对任何一个细节的观察,他祈祷自己平安无事,祈祷20分钟后自己可以摆脱阴影。

20分钟,生命中最长的20分钟。

陈洋的脑海中浮现出自己成长路上的一幕幕。他喜欢旅游,大学二年级的暑假很疯狂地一个人走了一趟西藏;他喜欢摄影,曾经省吃俭用攒钱买了一架尼康相机;当然他也喜欢喝酒——他怕自己将来要喝的只能是作为药品的鸡尾酒。

坐在门口的椅子上,陈洋能想到的几乎全是一些甜蜜的片断,那些腐朽糜烂的、声色犬马的章节这个时候被完全过滤掉,他觉得很温暖。

“安然!”护士的声音。这一声在寂静的走廊里显得无比响亮。

陈洋缓缓走向护士台,他的双腿禁不住地发抖。

“阴性!”护士把单子递给他。

陈洋没有特别的高兴,他有些机械地对护士说:“谢谢,谢谢。”他想把化验单子撕掉,但是想了想,决定留下,“做个纪念也好。”

陈洋回到女大夫的诊室通报结果。女大夫说:“其实检测的人大部分都和你一样有种恐惧心理,我们一般叫他‘恐艾症’,我还碰到好多病人,查了一次觉得不踏实,再查一次,还不踏实,再查。这样就有点忧郁症了,还希望你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今后的生活里洁身自好。”

走出医院的门,雪还在纷纷扬扬地下着,陈洋突然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向前疯了似的猛跑了几十米,然后憋足一口气,冲着前方“啊”地狂吼了一声。这声吼撕心裂肺,周围的行人侧目而望,但是他全然不顾。他感到畅快无比,连日来深藏在心中的阴霾仿佛在这一声吼叫中烟消云散。
四十二 “大黄牙村”的政治任务(1)
    冬至开始的雪连续下了好几天都没有停,气象部门说这是联川十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雪。

鲁安国和邹采薇对于柳在中和林正龙在慈善晚宴上说的给汇潭区大石子村打井的事情一直记着。他俩心里都很清楚,市领导发话了,大家也说定了,那快报只有赶紧去办。可是汇潭区大石子村离市里比较远,而且这个任务又多少算个政治任务,所以鲁安国觉得做这个报道的主要记者必须满足两点要求:一有一定工作经验,如果脑子机灵,应变能力强的就最好了,新进报社的记者羽翼未丰,不予考虑,二最好是个开车的记者,这样采访的时候也方便。

这个事情当然要编辑部配合。编辑部先找了跑时政的记者,可时政记者说自己年底太忙,实在跑不开;又找到丁冲霄,因为这口井的捐建人是林正龙,是丁冲霄口里的事儿,丁冲霄考虑到1月份姐姐要来,他很可能要陪姐姐去老家过年,所以万一这个打井的事情自己做了一半丢给别人也不太好,另外他也没有私车,去趟乡下得费老鼻子劲,所以想了想,丁冲霄婉言谢绝了这个提议。

一直没有合适的记者参与,让柯总和鲁安国都很挠头。这个时候有人建议找陈洋。

有车,老记者,而且更关键的是,陈洋以前因为采写联川法院进村子现场办案的事情还去过大石子村,种种条件都表明他是最合适人选。

编辑部和邹采薇先后找陈洋谈了这个事情。别人的口是越到年底越忙,而陈洋的法院口却反而清闲,因为法院每年到12月25日左右就停止当年的各项审判,开始总结工作了,这样陈洋他们这些法制记者也相对有一个缓冲期。

解决了“艾滋困扰”的陈洋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正经八百地写过稿子了。在这一个多月里,他对手头那点工作的态度是能混则混,法院都有通讯员,每天会给他传稿子,他天天下午打开邮箱,把通讯员稿件编编然后往编辑部的邮箱一发,这一天就算过去了。

法院几次叫他去听庭审,他就找借口搪塞;大曹他们几个朋友也不时地邀他出差“创收”,他也回绝了,哪里还有那个心情!

不过冬至后这几天陈洋的笑容明显灿烂了许多,脸上的阴霾也渐渐散去,连邹采薇都很奇怪,她发现了陈洋这几天的变化,但是对于其中原因,她不明就里。

邹采薇是一个重感觉的女人,她发现自己对陈洋的感觉在减少,尤其这段时间来,她那么忙,而陈洋整天一副不高不兴的样子,更让邹采薇烦。

不过邹采薇还是劝陈洋接下大石子村打井的这个“政治任务”,“既可以在领导面前好好表现一下,又能和林正龙这样的老板拉上关系,挺好的。”采薇这样劝陈洋。

陈洋自己也想过这个事情,现在采薇既然都这么说了,他觉得应该答应下来。

大石子村离联川市区有100多公里,而且路还不好走,陈洋开车足足用了快两个小时才到达。他先去一趟村里是了解一下基本情况。

事先市政府有关方面和报社都和区里联系过,区政府专门来人在村支书办公室等着陈洋的到来。

两年前陈洋因为采访确实来过,不过那次行色匆匆,根本没把注意力放在这个村的水质问题上。村支书姓庞,50刚出头,但因为下地干活风吹日晒,看上去像60多岁的人。支书一看就是老实人,他把基本情况和陈洋做了一个介绍。

大石子村原来有两口井,但这两口井的水都是氟超标,村民长年累月喝这样的水牙齿不仅疏松,而且黄,外村的人都叫大石子村“大黄牙村”,支书说,陈记者,您去村里看看,村民看到您这样城里来的人都不敢露齿笑呢。

支书告诉陈洋,村里的年轻人都不爱待在村里,有的出去打工了,有的嫁到外村去了,这十年,本村村民找到媳妇的只有三家。

“全是这水闹的,隔壁大林子村的水就挺好的,我们也想过从他们村引一口井,可是我们没钱啊!”庞支书说得很激动,陈洋在支书说话的时候注意看了看他的牙,果然是“大黄牙”。
四十二 “大黄牙村”的政治任务(2)
    陈洋特意拿上了他的尼康相机给村民们拍照,如同庞支书说的那样,村民笑的时候个个捂着嘴,好几个村民都不愿意上镜头,支书做了半天工作,有两个胆子大一点的村民才配合了陈洋。

陈洋的这次进村只是起到了“拉开序幕”的作用,他告诉庞支书,打井的钱不用担心了,已经有个大老板要做善事。他回去把这稿子发出来后,再去联系地质工程勘测院的人。

又开了快两小时的车回到报社,陈洋这一趟采访真是跑得够呛。打铁要趁热,他打开电脑写了一篇1500字左右的新闻稿,然后还加上了记者手记——有重大报道的时候编辑通常会让他们写手记,不过这次陈洋是自觉写。

手记写得还挺煽情,里面用了好几个排比句:“这里没有开怀的笑声,没有愿意照相的村民。只有掩面而过的妇女和害羞稚嫩的儿童。一岁多的孩子牙齿开始变黄,30多岁的人牙齿开始松动,老人的骨折现象很普遍,这个大黄牙村,什么时候才能喝上氟不超标的水呢?”

不能否认,有时候排比句还真的很有效果,编辑几乎没有改动他的稿子就刊发出来。

陈洋和鲁安国、邹采薇他们说过,准备第一篇稿子出来以后,再联系地质工程勘测院。但是媒体的力量有时候连从事媒体工作的人都低估,稿子见报当天,勘测院的人主动找上门来。

勘测院很重视这个事情,一个副院长和两个工作人员一起来的。他们说没想到在联川的农村还有这样恶劣的生活环境,我们看了报道很揪心,所以也想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帮助农民喝上各项指标合格的水。听说这还是个政治任务,勘测院更表达了希望合作的愿望。

鲁安国告诉副院长,因为有市里著名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龙腾集团的领头人林正龙捐助,所以资金没有问题,但希望勘测院还是能本着节约的原则,争取花少一点钱,干大一点事。

副院长说那是一定的,他们准备派出最有经验的勘测人员去大石子村和大林子村勘测。

转眼进入了1月中旬,因为月底就春节了,所以报社都在忙着做总结。邹采薇主管的广告部虽然不如前一年工作完成得出色,但是在平面媒体广告收入整体滑坡的情况下,联川快报的广告额仍然是联川市报界里的老大,所以邹采薇对自己的工作也算满意。

眼下最要紧的事就是打井了。经过勘测院近一个星期的工作,通过对大石子村周围30公里范围几十个水样的采集分析,勘测院终于确定了打井的位置。按照计划,过几天举行一个仪式,就准备开工了。

林正龙让秘书给邹采薇打了电话,提出要出席仪式,并表示要当场捐10万元现金用于打井。熟悉林正龙的人都知道,做生意的同时他一直行善事,而且基本都是当场捐现钱,原因是怕被人说只听说他捐钱,没见过捐出的真金白银。有一次,林正龙在广东一个贫困县捐出50万现金,把当地的父母官都看得傻眼。

林正龙的要求并不过分,邹采薇当然一口答应。

邹采薇放下林正龙秘书的电话就联系柳在中,她希望柳副市长能出席打井开工仪式。

柳在中说实在抱歉,开工仪式那天市里有一个重要的会议要开,所以肯定去不了了,但是他可以发个贺电。

开工仪式安排在周四,柳在中说自己周末有时间,问采薇是否赏脸去郊区一起打网球。采薇以为当时在慈善晚宴上副市长的话只是一句戏言,没想到柳在中把打球的事情一直放在心上,而且还问是否“赏脸”,这个“脸”自然是要“赏”的。
四十三 旧情人和新情人(1)
    陈洋的“艾滋恐慌”好了很多,心里没有负担,做起事情来就格外地起劲。他10多天跑了五趟大石子村,而且每次来去都乐乐呵呵,不管怎么说,“艾滋恐慌”对他的改变很大,陈洋觉得能工作真是一件幸运的事情,他时常想象如果那天护士告诉他的结果是阳性,对他又将是一种怎样的改变,也许在他眼里,永远都没有阳光,永远都没有笑脸,永远都是一片黑色。所以这段时间在大石子村,他像是把储存在内心里的能量都释放出来一般,即使是在漫长的路上驾驶,他也觉得很快乐。

大石子村的人听说捐钱打井的大老板亲自过来,不知道该怎样才能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庞支书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