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闯三关 >

第244章

闯三关-第244章

小说: 闯三关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罗村人也因此获取了最大的收益,那些从城里带回来的创业致富信息,使罗村人开了窍。大屋变成了人们传递发家致富信息的“窗口”。
罗村人心动了。开始认为:农民并不是天生就不会创业,城里人能做到的事情罗村人一定会做到,城里人不会做的事情,罗村人也一定会做得到。
有一年,罗村有一个年轻人叫做罗大年,他从外地学会了一种把大米加工成米粉的配方和手艺。用这种配方和手艺加工出来的米粉韧性好、煮不烂、煮不糊,汤清粉靓,人见人爱。
罗大年到大活馆里告诉了人们。大家听了很感兴趣,可是却没有人敢动手办厂。
后来,村长、村支书知道了。找到罗大年,要求他先带头把米粉厂办起来,成功后再动员其他人办厂,在大新镇打出一个把米粉加工成食品的天地来。
罗大年在村干部的大力支持下,在罗村办起了第一个米粉加工厂。
米粉加工厂办起来后,轰动了全村。村里的年轻人纷纷起来向罗大年学习。仅三年的时间,罗村办起了300间米粉加工厂。
2001年,李福权担任大新镇党委书记后,深入到罗村调查研究,发现罗村人虽然办起了这么多米粉加工厂,但由于没有打造品牌,各家加工厂各自为政,造成恶性竞争、价格低廉,在市场中打不出属于罗村人自己的品牌,全村这么多加工厂生产出来的米粉竟还是冠以南江市一个米粉加工厂生产出来的品牌进行销售。这怎么成呢?
于是,李福权深入到罗村的人民群众中去;认真调研,走东家串西家,找人合计,组织罗村生产米粉的厂家到外地考察取经,终于使大家深刻地认识到:罗村米粉加工业的不足是仍然处于粗放管理的阶段,工人文化科技综合素质不高,罗村米粉虽然量大,没有形成品牌、没有商标、没有自己的独立市场,缺乏凝聚力、市场竞争力。罗村米粉要走出困境,必须成立一个公司,以科技+公司+农户+总经销商的模式运转,建立属于罗村人所有的品牌,加大科学技术投入的力度,加大营销的力度,狠抓生产质量管理,增强现代意识,加强设计包装意识,形成罗村米粉质量压倒一切的局面,把“罗村米粉”打造成中国驰名品牌。只有这样,“罗村米粉”才能走出困境,进入市场,领导市场。
于是,李福权说服罗大年,由罗大年牵头成立了江洲市罗村米粉发展有限公司,把罗村300多个米粉加工厂的生产管理统一在公司旗下,对“罗村米粉”的生产加工进行统一配方,统一管理,统一注册、统一包装,统一商标,统一价格,以“罗村米粉”为注册品牌,进入南江粮油批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
经过两年的奋斗,罗村人终于在市场上成功地打造好了“罗村米粉”这个中国驰名品牌。
“罗村米粉”,成为了南江粮油批发市场的主打批发产品,“罗村米粉”,通过南江市场流向南江各市县乡镇的所有市场。
“罗村米粉”,在南江地区甚至更远的地区都已享负盛名。
罗村人也因此富裕起来了。
2003年,李福权根据大新镇的实际,再次调整方略,提出了以“一村一品”为格局,全面推进大新镇城镇化建设的战略决策,提出在大新镇建立“罗村米粉”一条街,擂响大新镇以“罗村米粉”为主打品牌,全面向国内市场进军的战鼓。
于是,大新镇人民纷纷行动起来,加入“罗村米粉”生产加工行列,迅速地在江洲市进入南江市的公路两边建设了一条举世闻名的30米大道的十里“罗村米粉”生产加工一条街。
后来,省城来了记者,以“一粒米做出大文章”为题,对“罗村米粉”十里长街的生产发展情况进行专题系列报道。
“罗村米粉”因此而更加扬名四方。在全省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罗村米粉”生产加工业的崛起和迅速发展,被经济学专家称之为“罗村现象”进行研讨。
很多有识之士说:按照李福权的策划,“罗村米粉”如果在科技十包装上再下功夫,以更加清新的面孔进入市场,将会很快获取进入国际市场,为国家创汇。
他们认为:李福权,能够领导全镇人民把科技扎根于农村;不失时机地发展第二、三产业;推行“一村一品一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领导大新镇人民走上一条独立自主发展第二、三产业,提高农业产品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举动,具有一个共产党的干部应具有的超强的执政智慧,高明的领导艺术。
专家论证说: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属于每个农民的资源就只有那几分地,农民怎样才能在那几分地上实现发家致富?“小生产”与社会“大市场”的矛盾怎么解决?走进大新镇,放眼“罗村米粉”十里长街,才真正的明白了:在农村,要真正的使农民富裕起来,各地必须根据本地的实际,象大新镇那样用工业化的理念办农业,向农业工厂化发展,开发建设第二、三产业,提高农业产品附加值,走科技+公司+基地+农户十工厂+市场的道路,把科技扎根于农村的泥土里;把科技扎根于农村的工厂里;,按“一村一品”的格局进行区域性布局,标准化种植,科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只有这样,农民才有好日子过,只有这样,农民才能闯过“三关”,挑战新世纪。
专家预言:罗村人,大新镇人,如果按照这个理念进行经营,不出三年,“罗村米粉”将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专家们说: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条路怎么走?“罗村米粉”的成长过程就是最好的解说。
专家们还说:改革开放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凸显,怎样解决?“罗村米粉”的成长过程就是最好的解说。
专家们还说:改革开放后,党的领导干部应该怎样做?才能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带领农民建设新农村,实现生产发展、人民富裕、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生活?“罗村米粉”的成长过程,就是最好的解说。
无怪乎,人们不论走到哪里,一见到“罗村米粉”就树起大拇指称赞罗村人的观念和眼光,称赞大新镇党委、政府领导干部的卓越产业洞察力。
专家预言::罗村人的创业精神;罗村人的战略眼光;罗村人的优秀品德将随着“罗村米粉”这个中国驰名品牌走进中国的千家万户;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也将走进全世界的千家万户。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
且说李福权还没有靠近大屋的时候,就听到了人们的高谈阔论。于是要司机把车停下来,他想听一听人们都说什么?
他想听一听大屋今天又有啥新闻。
李福权从来都认为罗家大屋是一个了解民情的“窗口”。
他认为:罗村人,正是通过这个个“窗口”传递出来的信息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
姑且不说老人的战斗英雄故事的感染力,单凭人们有什么都要到罗家大屋来说的这一点情感就足以证明了罗村人对罗新海老英雄的深情厚谊。罗新海用他的精神感染了年轻人奋发向上、勇于创业。
今天,罗村人创业有成,真心实意的把丰收的喜悦带到大屋来与老人分享。
这是为什么?目的只有一个,让老人一起分享改革开放给人民带来幸福的喜悦;让老人开心;让老人长命百岁。
多么真挚的情感!多么火热的胸怀!这就是罗村人民在罗新海老人的人生影响下结出来的丰硕成果。
李福权坐在车子里静静的听着大屋里的人高谈阔论:
一个洪钟般响亮的声音从大屋里传了出来:“我有一个来自官方的消息:我们市马上要上“教育城”这个项目了!”
“真的?”一个公鸭嗓音的声音打断洪钟声。
“别打岔!”显然是大家都想尽快知道这个消息的真实性。大屋传出了很嘈杂的不是一个人而是几个人说的声音。
“这还会有假的?”洪钟声音继续飘了出来,“今天早上,市委书记李劲松在省城去见省委刘书记、周省长、李副书记、高厅长他们几个,就是为了这件事。听说李书记还立了军令状,以一年为期,不建好“教育城”革职为民!”
“有胆色!人们异口同声地说。
“听说这个项目早就规划好了。”洪钟声,似乎早就知道了“教育城”建设规模,只听他似模似样的分析说,“教育城占地面积4600多亩,建成后,可解决4至5万学生就读,使江洲市人民的子弟实现高中义务教育。这是江洲几代市委书记的努力,江洲市120万人民望眼欲穿的千秋梦!”
一会,又一个声音传了出来,好像是罗新海老人的声音:“要建设教育城,并不难,关键是要上级给政策,就拿“罗村米粉”来说吧!没有李福权书记给大家策划,就没有“罗村米粉”的今天。李劲松既然立下了军令状,就一定能建成,问题是他手下有没有得力的战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1948年的那场战斗,如果不是我们师长这样带头冲锋陷阵,也许我军那次就不能突击成功,会死更多人,我也不会活到今天。”
“我也是这样想!”这个人的声音好像是罗大年,“听李福权书记说,建设江洲“教育城”是一个功在当代、利于千秋的伟大事业,三年前李新民书记就规划好了用地,听说这个项目要动用5。8亿元。我估计市里现在也拿不出这笔钱,怕就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我不这样看!”这个人的声音,李福权并不熟悉,瓮声瓮气的,“一句话,就是上级给什么政策,如果有政策做尚方宝剑,钱不会成问题。”
“你这是吹牛!”洪钟声马上反驳,“现在中央明文规定不准再向农民统筹集资建校,这是一条高压线,谁敢碰?”
“我不是吹牛!”刚才说话的那个人提高嗓音说,“办法有很多,为什么一定要集资?捐资不可以吗?江洲人在这20多年中发了多少财?如果思想工作做得好,取个十亿八亿还不是易如反掌?关键是有没有这样的人才。”
“是啊!”罗新海老人又出声了,“关于这个问题,我看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集资建校不成,捐资助学总不会不成!”
“不会!”罗大年的声音,“报纸上不是经常登某某公司,某某董事长捐资建校吗?他们一捐就是几十万、几百万。如果他们捐资都行,那我们自己捐资建自己的学校不成?”
“一定行!”很显然这是一个很有水平的人在发言,有学者风度,“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可行,关键是怎样操作。有的人出面提捐资,可能一分钱也收不到,有的人出面提捐资可能会令你吓一跳,因为他们一出手就是十万、百万或几百万。这是为什么?我也说不清楚。”
“我也来说两句。”这个声音比先前那个学者的声音还要斯文,“这里面关键的是看平时这个领导做工作是怎样做,在老百姓心目中是什么印象。如果他是个“小人式”的官员,肯定他收不到捐款,当然我所说的小人肯定不是好东西,不是贪官也不是老百姓的贴心人,如果负责这个项目建设的官员平时口碑好,做人做事真正的是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深受人民拥戴,那他只要登高一呼:就会要兵有兵,要将有将,要钱有钱。因为他们感到把钱交给他,心里感到踏实,能办成事。他们认为:如果把钱交到那些“小人”手上,挪用或贪污了,岂不是玷污了江洲人的声誉?说江洲人造就了一个罪犯?”
“有道理!”洪钟声的说话,又从大屋里飘了出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