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闯三关 >

第160章

闯三关-第160章

小说: 闯三关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来;镇党委政府根据罗正村的实际情况,对现有资源进行排查,认为罗正村距镇区近,不到两公里,距离市区十多公里,村里丘陵环绕,土地肥沃,可作为“菜篮子”基地,输送蔬菜到市里。
于是,政府派出人员到罗正村指导工作,制定了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战略;推进‘一池带五小,五小带一楼’的生态家园建设。
经过20年的奋斗,今日的罗正村,非昔可比,村里面貌焕然一新,干净、整洁、各种文化娱乐设施配套齐全;水泥硬化道路通村透户,一幢幢设计新颖别致的小楼掩映在果园丛中;鸟语花香,令人心旷神怡;好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
全村各项经济不断发展;引进日本高科技建设提子基地500亩,蘑菇基地10万平方米,潮菜基地500亩,小鱼塘1400张等。
由于南方提子种植较少,又有很多人想吃新鲜的,一到周末就从市里涌来一大批的人,有些人还在这里过夜渡周末,于是,罗正村人不但趁机推销其他的水果,蔬菜,还办起了农家旅馆:空调,电话等一应俱全,设施完备。
村支书钟向荣;具有卓越的“产业洞察力”,从这个现象中看出了商机,提出发展旅游业,带动各项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组织力量;恢复罗村古来就有的文化古迹景点:裴妃古井,千年荔园,西竺风景,状元楼,举人门,进士第,秀才匾等等;共计28处,建设文体公园,在各大媒体刊登广告,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游客越来越多。还把每年的二月二定为罗正村旅游文化艺术节,钓鱼节。
经过一番接力赛式的奋斗;生态旅游业带动了罗正村各项经济发展,人均收入超过3986元,昔日的脏、乱、差村,发展成为了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村。
凡是到罗正村旅游过的人,谁不夸罗正村人具有卓越的“产业洞察力”?
有诗为证:大千世界奇闻多,洞察先机事可全,昔日村庄脏乱差;今日旅游生态村。
三、党委政府定方略“五子”演绎新传奇——石塘村
江州市兴业镇党委政府,具有非凡的“市场产业洞察力”,根据德胜村距离市区近的特点,指导德胜村委会创建一个全新的产业模式——五子模式。
第一子:菜篮子工程。
村委会首先建设一个5000平方米的蘑菇种植基地,还有大白菜,西红柿,甜辣椒,百亩鱼塘示范地,引领村民种植各种各样的蔬菜。
这些蔬菜全部用沼液灌溉,不用化学肥料,绝对天然绿色,非常受城里人的欢迎,实现全年产值单项收入1200万元,人均收入2000元。
村里共有鱼塘18张,大部分放养桂花鱼。但桂花鱼苗全部来自外地,成本高,村委会组织人进行鱼苗繁殖,最后成功的培育出更好的桂花鱼苗,还往外销售。养殖桂花鱼农户收入每年超过5万元。
第二子:盆子工程。
石塘村除了占领城里人的菜篮子外,同时也十分重视餐饮业的发展,从90年代开始,村里不断有人去学习做菜,并到城里开餐馆,经营快餐业。其中的老板张盛还把餐厅开到全省都有,年收入超过百万元。据初步统计,江州市里面石塘村人开的餐馆就有一半之多。石塘村人到全国从事餐饮业的厨师有200多人,每人的月工资都有3000元以上。大大解决了全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
第三子:房子工程
全村组织了几个建筑工程队进城承包建筑工程,农忙在家种地养鱼,农闲进工地建房子,全村在当地或城里的建筑民工有300多人,年劳务收入百万元以上。
第四子:车轮子工程。
石塘村委会把目光盯得远,根据本村实际,引导部分村民搞汽车运输,村里在城里搞了一个运输公司,车队业务不断扩大,营运车辆180辆,营运范围覆盖中南六省,年营业额700多万元。
第五子:坛子工程。
石塘村有一个特产是远近闻名的,叫作石塘酸菜。纯天然制作,售价也不高,每公斤3。8元,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大坛子,多的人家有时达到一两百个,每个坛子能装200斤酸菜,全村平均每户卖酸菜收入不少于1万元,村委会将申请注册“石塘酸菜”,远销全国。
石塘村人的业迹有囗皆碑,有诗为证:
兴业石塘喜事多,品牌酸菜世间稀。观念更新求发展,五子演绎新传奇。四、崇尚科学是本色技术创新结硕果——杨村
杨村人的特点是崇尚科学,人闲地不闲。
田里的稻谷刚收完,小番茄又种上,大的农户,四季豆,西葫芦也同时种上。
村委会带领村民兴修水利,进行科学创新,在村里开展科学种养培训班,培训农户走上大棚种植致富路。
村委会统一规划;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组织农户搭建标准大棚180个,进行科学种植蔬菜,用上科学滴灌技术,引进市场畅销的甜瓜,青瓜,草莓,以色列大番茄等作物,每个大棚年收入10000元以上。人们称赞杨村人是:崇尚科学是本色,技术创新结硕果。
五、“无中生有”是奇招更新观念石生花——西进村
西进村,是兴业镇的一个靠近江广公路的村子。除了路好走外,可以说地域特色资源一无所有。人均土地不够五分,无山无果,如果靠种田过日子,是镇上最贫穷的村子。但现在却是最富裕的村子之一。
1983年,西进村委会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大胆创新,成立石材公司,购进石材加工设备,从外地购进石材组织村民进行深加工。经过几年的拼搏,终于走出了成功的路子。
1994年,村委会再次更新观念,引领村民改造石材设备,走上更加标准化、产业化生产的轨道,使生产出来的模板和光板达到出口的标准。
到目前为止,西进村的26个生产组共有石材加工厂28个,年产板材出口3000多万平方米,产值2000多万元,村民实现员工化,月工资1000多元以上,产品出口到港澳地区,日本,东南亚,比利时等地区。
西进村人无不自豪的说:。“无中生有”是奇招,更新观念石生花。六、洞察先机知进退“吃里扒外”奔小康——李村
李村,是兴业镇唯一一个建有气势恢弘的大宅门新村。从这个大宅门进去共有430多户人家,生态家园建设独具规模,户户建起沼气池,80%的人家都有小果园,小鱼塘,小楼房,小菜园,小猪圈,小鸡场,一幢幢新颖别致的小楼掩映在绿树中,水泥硬化路穿门串户,全村收入人均5886元,家家有摩托车,小轿车有58辆。是全镇最富有的村之一,标准的‘六通八型十化十有’村庄。
但是,李村10年前还是一个全镇较穷的村,经济发展缓慢,村容脏、乱、差。
为何八年后,却出现了这么大的变化?
这是得益于李村人掌握了智慧的“产业洞察力”。
1992年,在镇党委政府的关注下,村委会下决心要改变落后的村风村貌。生发了一种新观念:“吃里扒外奔小康”。
什么是“吃里”?“里”,就是本地的资源〈李村区域内资源有:龙眼树3000多亩,荔枝树1700多亩,桃树1000株,淮生种植面积800多亩,年收入:水果方面100多万元,淮生120多万元,其他养殖和小五金加工业收入100多万元,合计300多万元,人均收入超过1000元。〉吃里,就是开发利用好本地资源。
“扒外”,就是“借壳生蛋”,利用李村人独有的技术,借助外地的资源,进行原地创业和异地创业相结合。
村委会认为,本地资源有限,于是组织有技术的李村人到珠江三角洲创业,有搞装修的,开“铁艺厂”的,开“针织厂”的,养猪的,种花树的,几年下来,建设了一条成功的产业链。
目前为止,李村“两地创业”成绩显著,人们不但把厂开在异地,也开回了本地,在外地开办的铁艺厂由刚开始的一家发展到了53家,最高收入的厂年利润有100多万元,最少的也有5到8万元;同时引进外资,在村里办了10家针织厂,18家小型五金加工厂,解决村里的剩余劳动力500多人就业。
无怪乎,李村人不管走到那里,都听到这样的称赞:
天下能人多又多,不及李村老大哥。“借壳生蛋”出新招,金满箱来银满箩。
李劲松看到这里,觉得这些报道都写得不错,很真实,很有哲理性。
他把这些报道归纳了一下,得出一个结论:一个地方要真正富裕起来,单靠一种模式,一种理念是解决不了的,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理念,都会创造出不同的业绩来。本地有资源的,可充分利用,象罗村,石塘村,杨村;没有资源的可以利用外地资源,“借壳生蛋”,“无中生有”,象李村,西进村;他们的成功就是一个例子。
李劲松更加深的体会到:一个地方的经济能不能发展得起来,领导班子决策是最重要的,企业领导层,如果没有智慧的洞察力,企业根本就无法在当今市场竞争这样激烈的年代生存下去。所以培育人们掌握卓越的产业洞察力是十分重要的,任何要创业的人,没有掌握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洞察力,根本就寸步难行。
他又想到“江州模式”,尽管他知道这个模式已经得到了各地很多人的认可,但还须不断完善,尤其是科学发展的观念,
李劲松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李居安,李居安认为很有道理,说:“李书记,我明白您的意思,放心吧,我一定想办法完成您交给的任务。”
这时,太阳已经从西边悄悄的隐去了笑脸。李劲松看了一下天色,问高志扬:“离张家镇还有多远?”
“70公里。”
“李董事长,一个小时就到公司了,咱们今天晚上再好好聊聊,顺便欣赏一下陈老板的节目。要不与你去走访一下那五个农户,看能不能把地租下来。”
“好呀!”李居安高兴极了,马上给陈老板去了个电话,叫他准备好晚餐和节目。
陈老板在电话里高兴的说:“好啊,放心吧,今晚一定会有好戏给你们欣赏。”
高志扬一听有好戏,油门一踩,车子飞快的向前驶去……
本书由潇湘小说原创网首发,转载请保留!
第三十四章 出人意料
    晚饭后;李劲松无心看陈老板的节目;他觉得:郑三炮、张二虎、钱百万、刘三公、牛通海这五个人的思想不做通,开发中国凉亭土鸡生产基地这个项目就无法展开。
怎么办呢?张大明、彭开明是外地人,可以不说,但王小明这个本地通再加上李青海、张海潮这两个村干部都难以解决的问题,难道我李劲松能解决得了吗?李劲松对自己的信心着实感到不足。
可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来硬的?不行!虽然助李居安也是为民谋,但终不能违背原则,违背天理。
李劲松觉得,说什么也应该见一见他们,亲自了解清楚他们的思想动向才能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王小明,建议把他们五个人请到酒店来谈,李劲松却说:“民以食为天、土地为根本;官以民为衣食父母,儿子要父母给办事,登门到父母家去一趟都做不到,还是儿子吗?”
本来,王小明是出于关心李劲松而提出这个建议的,因为李劲松这三天有两晚是在车上过的,疲劳之极了,想不到李书记这样说,一愣,一时间也回不过神来。他明白李书记说这句话的意思,担心李书记会责备他,狠狠的在心里骂了自己一句:蠢材!
其实李劲松并没有批评王小明提出的建议,他只是认为:要解决问题,得真诚待人,登门拜访与请来相商,效果不一样。
他想起了当初自己要见朱国亮的事。还不是三进三出冰荔山庄都未能见上他的影子吗?还无端端的被张国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