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刻心者 >

第7章

刻心者-第7章

小说: 刻心者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貌慌豸辣 『虾醯诙智榭觯ㄍ币埠虾醯谝恢智榭觯┑挠形寰洌础狈缇淼亍“撞菡邸魍蚴骼婊ǹ⑷胫榱笔弈弧枪〔坏每亍蓟ぬ吕淠炎拧
现在再举一个例子:
岁晏行 杜甫
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燕 鸣桑弓。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 高马达官厌肉酒,此辈杼轴茅茨空。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况闻处处鬻男女, 割慈忍爱还租庸。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 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
在这一首诗中,只有两个律句(‘今年米贱大伤农‘、‘万国城 头吹画角‘),其余都是拗句,而且在九个平脚的句子归口就有七句 是三平调。 可见不是偶然的。
当然,不拘粘对也是古体诗的特点之一,这里不详细讨论了。
(五)古体诗的对仗
古体诗的对仗的极端自由的。一般不讲究对仗;如果有些地方用 了对仗,也只是修辞上的需要,而不是格律上的要求。像杜甫《岁晏 行》这样一首相当长的诗,全篇没有用一处对仗;岑参《白雪歌》只 用了一个对仗,即‘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也还只是 一种宽对。并且要主意:古体诗的对仗和近体诗的对仗有下列两点不 同:
(1 )在近体诗中,同字不相对;古体诗则同字可以相对。如杜甫《石壕吏》:‘老翁踰墙走,老妇出门看。‘
(2 )在近体诗中,对仗要求平仄相对;古体诗则不要求平仄相对。如白居易《伤宅》:‘攀枝摘樱桃,带花移牡丹。‘又如岑参 《白雪歌》:‘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73'‘。
古代诗人们在近体诗中对仗求其工,在古体诗中对仗求其拙。在 他们看来,拙和高古是有关系的。其实并不必着意求拙,只须纯自然, 不受任何束缚就好了。
(六)长短句(杂言诗)
我们在第一节里讲过,古体诗有杂言的一体。 杂言,也就是长短句,从三言到十一言,可以随意变化。不过,篇中多数句子还是七言, 所以杂言算是七言古诗。
杂言诗由于句子的长短不受拘束,首先就给人一种奔放排奡的感 觉。 最擅长杂言诗的诗人是李白,他在诗中兼用散文的语法,更加令人感觉到,这是跟一般五七言古诗完全不同的一种诗体。 现在试举他的一首杂言诗为例: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 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 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过,猿猱欲度愁攀援'74'。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75'。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 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雕朱颜。连峯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相喧豗,砅崖转石 万壑雷。其崄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 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七)入律的古风
讲到这里,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分别非常明显了。但是,并不是所 有的古体诗都和近体诗迥然不同的。上文说过,律诗产生以后,诗人 们即使写古体诗,也不可能完全不受律诗的影响。有些诗人在写古体 诗是还注意粘对(只管第二字,不管第四字),另有一些诗人,不但 不避律句,而且还喜欢用律句。这种情况,在七言古风中更为突出。 我们试看初唐王勃所写的著名的《滕王阁》诗:
滕王阁 '唐'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銮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 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 长江空自流!
这首诗平仄合律,粘对基本上合律'76',简直是两首律诗连在一 起,不过其中一首是仄韵绝句罢了。注意:这种仄韵与平韵的交替, 四句一换韵,到后来成为入律古风的典型。高适、王维等人的七言古 风,基本上是依照这个格式的。现在试举高适的一个例子:
燕歌行
'唐'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凌杂风雨'77'。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簟 I淼倍饔龀G岬校」厣轿唇馕АL略妒燎诰茫耋缬μ浔鹄牒螅78'。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 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 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79'!
这一首古风有很多的律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 )篇中各句基本上都是律句,或准律句(即仄仄平平仄平仄)。
(2 )基本上依照粘对的规则,特别是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完全是对立的。
(3 )基本上四句一换韵,每段都像一首平韵绝句或仄韵绝句;其中有一韵是八句的,像仄韵律诗。
(4 )仄声韵与平声韵完全是交替的。
(5 )韵部完全依照韵书,不用通韵。
(6 )大量地运用对仗,而且多数是工对。
就古风入律不入律这一点看,高适、王维的一派(入律),后来 白居易、陆游等人是属于这一派的;李白、杜甫是另一派(不入律), 后来韩愈、苏轼是属于这另一派的。白居易、元稹等人所提倡的‘元 和体‘,实际上是把入律的古风加以灵活的运用罢了。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见,在古体诗的名义下,有各种不同的体 裁,其中有些体裁相互显示着很大的差别。 杂言古体诗与入律的古风可以说是两个极端。五言古诗与七言古诗也不相同:五古不入律的较 多,七古入律的较多。当然也有例外,像柏梁体就不可能是入律的古 风。 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看各种‘古风‘,纔不至于怀疑它们的格律是不可捉摸的。
'1' 六言诗是很少见的。
'2' 也有七言长律,如杜甫《清明》二首等。
'3' 参照下文第43页。
'4' 郭编杜甫诗集把多数绝句都归入近体诗。元稹所编的《白氏长庆集》索性就把这种绝句归入律诗。
'5' 《佩文韵府》等书,也是按这个诗韵排列的。
'6' 刘长卿、白居易、韩偓等人写了一些仄韵律诗,因为这种诗是罕见的,这里不谈。
'7' 我们有意识地举一些在今天看来不必分别,而前人在律诗中严格区别开来的韵,如东与冬,鱼与虞,庚与青。其余的韵可以参看 下文各节所举的例子。四支,张巡《守睢阳诗》,43页。五微,苏轼 《寿星院寒碧轩》,36页。十灰,杜甫《春日忆李白》,39页。十三 元,林逋《山园小梅》,20页。十四寒,杜甫《月夜》,29页。十五 删,陆游《书愤》,23页。一先,王维《使至塞上》,27页。二萧,
毛主席《送瘟神》(其二),30页。四豪,卢纶《塞下曲》,51页。 五歌,杜甫《天末怀李白》,32页。六麻,杜牧《泊秦淮》,50页。七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42页。十蒸,苏轼《郿坞》,51页。十一尤,李白《渡荆门送别》,29页。窄韵不举例。
'8' 扬炯《从军行》:‘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龙庭‘就是‘龙城‘。这里不用‘龙城‘,而用‘龙庭‘,因为‘城‘字是 八庚韵,‘庭‘字是九青韵。
'9' 李白有一首《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也是首句用邻韵,还有李颀的《送李回》。但是这种情况不多见。
'10'胜,平声,读如升。簪字有z ān 、z ēn 两读,分入覃侵两韵,这里押侵韵,读z ēn。字下加小圆点的都是入声字。下同。
'11'参看上文19页杜甫《月夜忆舍弟》。
'12'这一种格式比较少见。参看上文第19页王维《送赵都督赴代 州》。
'13'‘那‘,平声。
'14'‘教‘,平声。
'15'‘漫‘,平声。
'16'参看下文第42页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7'参看下文第40页杜甫《客至》。
'18'‘粘‘,读niá;n。
'19'失粘有广义,有狭义。 广义的失粘指一切平仄不调的现象。狭义的失粘就是这里所讲的。
'20'‘燕‘,平声。
'21'注意:犯孤平指的是平脚的句子;仄脚的句子即使只有一个 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如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媢家》:‘我宿五松 下‘只算拗句,不算孤平。又指的是‘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至于 像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八月湖水平‘,那也是另一种拗句, 不是孤平。
'22'杜甫《秦州杂诗》第二十首:‘晒药能无妇,应门幸有儿。‘《独坐》第二首:‘晒药安垂老,应门试小童。‘答应的应(又写作 譍)在唐宋时有平去二读,这里读平声,所以不犯孤平。参看《诗韵
合璧》蒸韵譍字条。
'23'唐人的试帖诗也容许这种平仄格式,可见它是正规的格式。
'24'上文20页所引林逋《山园小梅》第三句‘疏影横斜水清浅‘, 第七句‘幸有微吟可相狎‘两句,下文32页所引杜甫《天末怀李白》第一句‘凉风起天末‘也是这种情况。
'25'鄜,读如孚,平声。看,读如刊,平声。
'26'下文33页所引陆游《夜泊水村》第七句‘记取江湖泊船处‘, 39页所引杜甫《春日忆李白》第七句‘何时一尊酒‘,王维《观猎》第七句‘回看射鵰处‘也都是这种情况。
'27'一作《时世行赠田妇》。
'28'‘旋‘,去声。
'29'‘更‘,去声。
'30'‘令‘,平声。‘漂‘,去声。
'31'‘过‘,平声。
'32'‘为‘,去声。
'33'这还不能算是上文所述的那种特定格式,因为那种格式第三 字必须用平声,这句第三字‘玉‘字用的是仄声(入声)。
'34'‘芹‘字今入文韵,但杜甫时代还是真韵字,不算出韵。
'35'‘为‘,去声。
'36'这是以第二字的平仄为标准来衡量的。当然也可以拿‘仄仄 平平仄仄平‘来衡量,不过那样也有不合平仄的地方。下同。
'37'这里所谓‘词‘不是诗词的‘词‘。词类指名词、动词等。
'38'有时候,也有人把字分为动字、静字。所谓静字,当时指的是今天所谓名词;所谓动字就是动词。
'39'代词‘之‘‘其‘归入虚词。
'40'这十一类还不是完备的。
'41'‘思‘,去声。‘论‘,平声。‘清新‘句和‘何时‘句都是拗句。这里可以看出拗句在对仗上能起作用,否则‘庾开府‘不能 对‘鲍参军‘。
'42'‘看‘,平声,读如刊。‘回看‘句是拗句。
。43'‘为‘,去声。
'44'‘重‘,上声。‘应‘,平声。
'45'如杜甫《春望》,《秦州杂诗》等。
'46'‘离堂‘句连用四个平声,是特殊的拗句,是律诗尚未定型 化的现象。‘悠悠‘句是普通的拗句,用在第七句。
'47'‘骑‘,去声。‘看‘,平声。‘乘‘,平声。‘为‘,去 声。‘闻道‘句普通的拗句,用在第七句。
'48'‘看‘,平声。
'49'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