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雪莲之死 作者:九月树 >

第89章

雪莲之死 作者:九月树-第89章

小说: 雪莲之死 作者:九月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新时间:2005…11…4 16:34:00  本章字数:2254)



“先别说她的梦了,说说你和她后来的事儿。”梅兰插道。

“我当时被她说得泪水涟涟地。我想了很多,当一个老师,能够像你梅兰这样地常常被学生们记住,时常将你挂在嘴边,是一种多大的幸福啊!我紧紧地抱住她……”

“我有什么……”梅兰尽量保持着自己的平静,不使心中激荡着的狂潮涌起。他问道:

“我问你几个问题:你必须像刚才那样,毫无保留地告诉我。包括必要的某些细节。”

罗大鹏慎重地点点头。梅兰摊开一个笔记本,开始发问:

“你在与她发生那事时,她的衬衫,内衣和乳罩等,都是在你最激动时扯破的吗?”

不料罗大鹏听了一蹦直跳起来!他喊道:

“什么呀,根本没有那回事!我们当时什么也没有扯烂,我们……天哪,叫我怎么说?叫我还说什么,我和她……如果她……反正她认了,我也认了,由他们怎么说吧!我是对不起她……”

他又回到思绪极为混乱的状态去了!

“不是他们认为是怎么样,更不能由他们怎么说就怎么说,而是事实是怎么回事?”

“我什么都没扯烂!而且……而且当时肖伟臣是主动……她只顾哼哼着要,让我快点快点……”

“好了!第二个问题:自从那天晚上以后,你们又有了多次是吗……不必详述,只答应我有还是没有。有很多次吗?”

“没有!没有!绝对没有!只有那天晚上。我……她当时哭着,我一直抱着她。

“回来后,我们虽也约会过几次,但绝对再没有那事,只亲个嘴什么的。我发现,我们似乎谁也离不开谁了!她很善良,心地好,也不嫌我工资低,没有大学文凭,家庭困难等等,她下死决心这一辈子非我不嫁!我告诉她,我的爸爸是个酒鬼,妈妈是维族人,又经常卧病不起。一个妹妹两个弟弟都在读书。我说我宁愿不结婚,是也要供他们读书的。我还说,我家世世代代是农民, 住在大山里,住的是土房子……

“她让我不讲这些,说这都不是问题,关键是只要我们两人相爱!她说……说你梅老师曾在课堂上讲,多少伟大的人物,出身都是很穷苦的。穷苦不是我们的错,也许一个人有了苦难的磨练,才能有出息。穷困不是什么耻辱的事,真正耻辱的是一个人没有志气!因此我们决定,等成家了再干那事……

“我们真的再没有过,再也没有过那回事儿,我向你发誓,一次再没有过!她是经常到我宿舍来玩,刘福昌知道了就总是爱到我那里来,一副皮笑肉不笑的样子,阴阳怪气地。我气不过,就当着他的面抱了她亲,我是有意做给他看的,故意要气气他!后来……后来……”

“……?”

“后来,宋云芳一次次地找了肖伟臣去谈话,谈得她心情极端烦躁。她再不敢到我那里来,就托人捎一张纸条来,上面写道:‘罗老师,他们天天盯着我,咱们得暂时分别了!你放心,我会一辈子等着你的。我等你!只等你!’她就那样走了。我多次想去找宋云芳他们解释,可是我……叫我怎么开口,跟他们又能讲什么呀,这师生恋……肖伟臣的名誉……反正我该死!后来……后来就是罢教了,我更不应该找他们了,反正大家闹开了,阵营对立了,我更不应该找他们求什么了!我打算坐十年牢,决不再去求他们!”

听到这儿,梅兰陷入深深思索:这是罗大鹏自己说的,显然他说的是实话!但他如今是犯罪嫌疑人,自己说的话不能算数,关键是证据!符桂云庭长说过,以现有的所有人证和物证,都充分说明,罗大鹏前后不止十次对肖伟臣施加暴力,而且每次得手!

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梅兰心中似有一股狂滔涌起,真想对着苍天大声呐喊几声,以抒心底块垒。一种极其微妙,极为朦胧的一闪念,就在他只想呐喊的那一瞬间从梅兰的脑海深处泛起!他想起肖伟臣的那条内裤,上边有一些什么东西,那只是……真的那是罗大鹏的……

“为什么你一开始就全认了呢?”梅兰问。

“他们……他们告诉我,说肖伟臣差不多气疯了,天天在那里哭,简直悲惨极了,是她自己要控告我的!还说肖伟臣的母亲第一眼看见她就气得昏了过去!要不是我已被关在这里,她的哥哥非要宰了我不可!我还能说什么?再说,都到了这种地步,我还怎么去见我的学生,去见所有罢教的老师们?”

“真是天衣无缝,天衣无缝啊!简直是杀人不见血!”梅兰忍不住低声说。沙岩错了,他认为这些人狗屎不如,一点水平也没有!他真的大错特错了!

梅兰最后交代罗大鹏:咱俩的谈话内容,不得向任何人泄露。无论他地位、身份如何吓人,也不管他带着巧克力还是带着眼镜蛇,你都不能理他!梅兰说:“法律应该赋予被告人对律师的询问内容保密的权力的。我可能要等四五天才能再来见你了。你要沉住气,再也不要向任何人说什么,人家问你时,完全可以保持沉默!要知道沉默也是你的权力。”

罗大鹏再一次慎重地点点头。他们谈了整整一下午。看守所的沉重大铁门隔断了他们相互的目光,当罗大鹏面对着值勤的武警战士大声喊道“报告政府,犯人要进来” 时,已经是下午六点钟了。

庭长在梅兰进看守找罗大鹏所前,曾经交代过:让梅兰询问完被告人后,一定得去他那里碰个头,如果下班,就到他的家里,无论如何要相互交换一下意见的。将就吃顿便饭吧!可梅兰没有去。他去了梁松柏那里坐了一会儿,简单谈了一些情况,但没有涉及到案子的实质。

他从老梁家出来时,天早已傍黑了。城里冷冷清清,街上行人稀少。房顶上的积雪已经开始消融。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凉丝丝的感觉!

下雪时不冷,但化雪时却冷得多,冷得寒气透骨!

 

 


正文 第二十一章(6)
(更新时间:2005…11…5 9:42:00  本章字数:2556)



从县城往东南方向,海拔越来越高,气温越来越低。车出城二十多公里后,车窗外面已经看不到大地的痕迹了,只有大片大片的冰川和雪原,一些陡峭的岩壁和冰峰在夜幕中一晃而过。梅兰冻得有些哆嗦起来。

司机是一位同龄人,不大爱说话。他见梅兰开始打着哆嗦,笑着搭讪道:

“你没有走过这条路吧?这条线上,山下是秋末,山腰是初冬,要到山顶才算是严冬哩!现在算什么,要真到了山顶,那才真正完全是另外一种季节了!你们沙老师常坐我的车,他知道的。对了,他还曾写过一首诗专门赞赏这儿呢。我们把他写的诗抄在车队宣传栏里。那诗头一句是……是……”

一只小动物突然出现在车灯前,它傻傻地只顾盯了车头那强烈的灯光发愣,竟站在车前不走了,眼光亮晶晶地发着绿光!司机只得往左边打弯,慢慢绕了过去。

“这条路上经常会有一些野物出没的。我刚才说……说的是沙老师写诗,他的诗是:‘山顶山脚一日行,忽报窗外物葱茏,身着棉袄觅雪迹,人间遍地已春风!’从山上写到山下,这诗怎么样?”

“不怎么样!”

“可我们喜欢。我们队长说,这诗写得绝了,太好了!写出了我们所有人的心里话呢!”

梅兰是想说,他这诗有些不伦不类,格律诗不是格律诗,自由诗不是自由诗。但他忍了没说。他知道这只是沙岩一时信口胡诌的打油诗而已,真要写一首绝句,他哪能不懂平仄呢!

司机今天高兴,话也多了。他问梅兰道:

“梅老师认不认识阿依古丽呀?”

“这条路可以通到鹿鸣峰吗?”梅兰不正面回答,却反问道。

“从刚才那条岔路往左拐,下到山脚,再往上游走二十多公里,就到了鹿鸣峰乡了。你还没回答我的话呢?”

“你呢?”

“认识呀!我们车队谁不认识。她的哥哥和沙老师是结拜兄弟。沙老师艺高人胆大,讲义气够哥们,什么官儿都敢碰的,我们大家都钦佩他。他那一天就敢那样挖苦那县长大人,当天就在全县传开了。我们东江县有这样的一个人,多棒!人们说,他如果当县长,那才叫绝呢,一定是个从未有过的大清官!车队的人都说,阿依古丽和沙老师……”

“我有一个疑问,在我们新疆,所有当县长当专员当省长的,都青一色地全是少数民族干部,只有书记是汉族,可东江县却县长书记全是汉族人。”

“你怎么就肯定尹德发是汉族人?他可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维族人!档案上明明白白写着的。”

“……那……那名字……我是说……”

“他的父亲姓尹,但他母亲是维族呀!”

“原来这样……所以他的民族就填了个维族——是为了当县长吧?”

“那还是以后才改的呢,这不很正常吗?”

“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车队里好多维族司机啊,谁不知道!”

“小心前边!”

“对于他的这个县长……”

一个危险弯道的标志在前方竖着,司机不敢大意,小心翼翼地把紧了方向盘,把要说的话咽到肚子里去了。

到达玉矿时,已是深夜十一点多钟了。梅兰隐约记得,肖伟臣似乎曾和他讲过,她的哥哥家在一个叫“七道班”的地方。司机说,七道班离玉矿还有四公里多一点。

玉矿规模不大,只有七百多职工,但在这样的山沟里,也已是气象可观了!家属区就在公路边一排排地立着。整个矿区像一个小小集镇。

他无心观赏这儿的夜景,找一个小小招待所住下,准备明天一大早出发行路去肖伟臣她哥哥家。

夜已经很深了,尽管一路颠簸,梅兰感觉很累很疲惫,但他却怎么也睡不着!千条万绪,一齐涌上心头……

据已掌握的事实分析,罗大鹏肯定是无罪的,顶多也就是违犯了校纪。校纪是什么,了不起不在学校呆下去!我们重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他和一个并非幼女的女孩在一起,双方自愿,该做什么做什么,谁也无权干涉!相反,那是他们的隐私,过问的权力都没有!显然,他这个案子弄到今天的局面,完全是有人故意在制造人为的混乱!当然,按照学校的校规校纪条文,罗大鹏与肖伟臣二人属于师生关系,他们在恋爱的问题上是走远了那么一点点儿。这就不能说人家挑你毛病的人完全是空穴来风,是毫无任何根据的了。也就是说:罗大鹏在与自己的学生肖伟臣那个时,即使肖伟臣当时不反对,或者说完全自愿,但事后她反悔了,她对他毫无感情基础,那么,只要她坚持控告,你罗大鹏就只剩下“说不清”三个字了!

我们的法律,还不是一般的不健全,而是根本不健全,它的伸缩幅度是很大的,而且人治的权威往往要大过法治。在中国,谁都否认不了这样一个事实:当政策,当某种“政治需要”不得不与法律发生冲突时,法律往往会丧失一切应有的起码稳定性而不得不给“政治需要”让步 !这就是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号称法制逐步健全了的法律现状!

我们固然无意去危言耸听,大谈特谈什么中华民族一切悲剧之根源。或者只看阴暗面不看主流。但是我们起码不能蒙了自己眼睛唱高调,自欺欺人。

这几个月来,梅兰也读了不少有关法制内容的文章,可那几乎是千篇一律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