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青春岁月之二 远方 >

第14章

青春岁月之二 远方-第14章

小说: 青春岁月之二 远方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谎模坏炔僮髟卑踩崴桑共挥蒙弦拱啵堑酵饷嫠突趸箍梢猿鋈ザ刀捣纭N一拐娴拿幌氲剑土桓鏊突踉保渤闪艘桓雒啦钍拢匀徊唤邮芏疾恍小
我这工人不当不知道,一当吓一跳。若不是他们说,我至今都不会知道,这厂子里面还有这多细微的东西,够我琢磨,正是这些细微之处对个人利益密切相关;我这人想点别的还行,钻营的能耐怕是想学都学不会,挺烦它。
送货员的差事的确做得不累,搬别的东西可能够呛,塑料品却轻得很,只好把自己“大材小用”。不过,活儿干完了却不得空闲,看到别人还在忙着,自己无所事事不好意思不说,车间的主管也盯着你不能停下,一停下,他就会马上给你找个新活干,而且不愁你力气用不完。难怪工人都说把自己全都给了工厂,我也好不了多少。反正最为宝贵的十二个小时全都给了厂子,因为不给都不行,即使有点空闲,也要找事做,正所谓发扬主人公精神。
大概,我的空余时间也就是晚上十点至十一点这一个小时,我的这封信可能需要两至三个晚上来完成。十一点之后就要关灯,节约电费。我的习惯你是知道的,不到晚上十二点之后绝对睡不着,正好利用这时间想一想。
所想到的事情很多,本对自己说暂不想过去的事情,却做不到。其实,这个时候心并不能真的平静下来,只是个人的努力罢了,毕竟来广州才短短半个月。
人总归要想些事情,不管想现在,还是想过去。我向来也比较赞成过去的要及时把它总结。我们的年纪都不大,思想还没有完全成熟定型,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提高,是我们过去一直共同追求的;这样做非常必要,正因为不成熟,所以要接受新的东西,并把旧的东西转化为经验,好的或者坏的。
我想,即使过了若干年之后,我仍会留恋在楚州以及凤亭的那两年。我们都会留恋那段时光,因为,那段时光不再了。当然,我们还有很多的理由怀念它。那两年是我们人生的真正起点,起点总是不好走的,因为没有现成的路,路都在别人的脚下,我们还刚开始寻找。也许,正是这一摸索的过程让我们心动,因为无知而求有知,因为无路而求有路。我们都有理想,尽管不算很高,但让我们充满激情——这是年轻人的标志,或者说是一颗年轻的心的标志——我想,意义即在这里,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追求的过程。人生每一个阶段也是一个过程,我们的过去不管成败,因为我们都曾努力过,追求过,而有了意义。
同时,它还可以作为我们今后一个阶段的路标,指引着我们继续前进。如果说,早些时候我迷失过的话,现在眼前已有了一线曙光,这线曙光是一个更大更广阔未认知的世界带给我的,而也正是过去让我有了一双认知的眼睛。
这两方面都是缺一不可的重要,我现在就有这样的体会。我们有多大的梦想,取决于我们发现的有多大一个世界。世界始终存在,也总变幻着色彩,而我们能发现的总是很少,或者不愿去发现,或者被迷惑了双眼。可世界就在那里,只要你抱着真诚的追求的心,总能发现一个广阔的世界来。认知世界的意义就在于找到自己的梦想。
我们都曾真诚地追求过,我想,命运也不会让我们很失望。而我本就一无所有,有什么可失望的呢,收获一点就得一点而已。
今年若不是这接二连三的事,我恐怕不会选择出来。人穷无路而后路,一切都冲着我来更好。要么死,要么生,事情反而变简单了,我也仿佛冲出了一条血路。这条路不管通到什么地方,都不强求,我要做的只在有所求。求得什么,何必在意呢?
你我是老朋友了,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经常通夜畅谈!我们也不必怨的,如今隔了千里,却仍能听到彼此的声音,就像现在一样。友谊实在是样神奇以及宝贵的东西,它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我能拥有你以及朋友们带给我的这一些,实在三生有幸。
这些天来,我想的最多的是你和春云。你我都是不肯任命运摆布的人,而你更有着难得的艺术天赋。这一点上,我是没办法与你比的。凭这些,你完全有可能获得更大的发展,我觉得你现在几乎不缺什么了,只需要写出作品,结识一些那方面更专业的人士,前辈,从而获得走向成功的途径。我很羡慕你,更坚决相信你很快就会获得成功,我会为你这样的朋友感到骄傲。如果,你还缺乏一点东西的话,可能是少了一点对外面世界的发现。可能我对新环境都有一段兴奋期,说的有失偏颇,或者说,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样,走向成功的道路也不一样,就像做科学家不一定都要留学,做作家不一定会外文。
至于春云,你是十分清楚的,我爱她,她也是让我心动的第一个姑娘。我这次出来,就是她送我的,如果她说我不要出去了,我想一定会中途改变自己的决定;如果上船的那一刻,我回过头来望她,我也绝没有了离开她的勇气。现在我想,可能这就是我们的命运。其实,我不敢去细想,我担心爱会让我头破血流,因为我除了头破血流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呢?
她很完美——可能,这与我爱她有关——一方面她在我的眼里实在找不出任何瑕点,另一方面她本身就无可挑剔。而我呢,我什么也没有。我不知道爱情是否真的能够抛开世俗,可我若是不能给我所爱的人一些世俗的幸福,也是于心不忍的。我能怎么办呢?什么都不要想,心里因存着她偶尔品尝到一些爱情的滋味而陶醉,至于其它的……何必说呢。
呵,离开了朋友竟如此难受!只当想到可以用信作我们的交流,而你们也仿佛在了我的眼前,才感到那样的快活。
都是一些杂绪,奉上一阅,另有一事割舍不下,特相求于你。如有时间,请代我去看看春云,如杨华同去那就更好。只要能看到她的生活过得好,心里就会踏实些。这事想必你肯帮的。
最后,预祝你与杨华早成百好!杨华我也挺想她的,让她别把我忘了,代问好。 
友:安生
1992.10.6于梅村 
宋梓君读到安生的来信时,花湖已是秋高气爽。他已有一个多月没有见到安生的来信,而在此前他还到凤亭看过一回,已经知道安生到南方去了,只是尚不知到南方后的下落。这也正是他所担心的,因为他十分了解安生作事的古怪。安生在决定到南方之前,没有找过朋友商量,甚至没有与他和杨华告别。
他所了解到的情况都是凤亭门诊部的人告诉他的。接着,他又去了楚州,找到楚春云,想从她那里打听一些关于安生的情况。也只有春云可能知道安生的准确去向。
他见到春云说起安生的时候,春云难掩她的忧郁,所知道的也比凤亭门诊部那几个人多不了多少。他能理解春云那时的心情,迫切希望知道安生的消息是他们共同的愿望。那时,安生已离开楚州有一个星期了,没有给春云打来一个电话——安生仿佛是从这个世界消失了。
他们没有心思去考虑安生为什么不跟大家商量一下就独自一人跑到南方去,而很快为安生在外究竟会不会有事感到担心。他们都未去过那么远的地方,但有一点是知道的:安生在那里没有一个亲戚或者朋友,也是第一次出远门,除了看病几乎什么都不会干。他们的担心显然不是多余的,他们想,安生究竟会不会找到工作呢,会找到一个什么样的工作呢,如果没找到工作该怎么办呢。后者正是他们最放不下的。春云在安生临走之前,问过安生身上还有多少钱,甚至还不放心地看过安生身上钱的数目——这自然是避开安生本人的——正是看到安生身上的钱不是很多,她还暗地里放了两百元钱在安生的包里。她估计安生不肯要,所以那钱要放在一个不是很容易看到又不太难寻找的地方——从这个细节中,可以看出女子的细腻实在是所有的美德当中最为可贵的,而她对细腻的理解已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这就有了一个悬念——安生看没看到那钱呢?如果安生没有看到,他身上的钱现在差不多就要花完了,找到工作还便罢,没找到工作后果就不敢想了;如果看到了那些钱,那就令人放心一些,最起码近期的生活会有着落,还能留下一条退路:万一没有找到工作,只要及早决定,那些钱还可以让安生回来。
当然,事情的发展可能没有想象的那么坏,但没有得到确切的消息,让他们真的放下心来是不可能的。梓君那次还留下来吃了一顿饭,陪春云多坐了一会,多少能给春云一些安慰。
现在,梓君终于收到安生的来信,读完信后,悬起来的心上石头终于落地了。他很激动,也从信中得到了几分新奇。他笑了,为安生的起死回生感到无比的高兴,尽管信中对此只是轻描淡写。他能理解安生这人一贯的做法,不喜欢让别人为他牵挂,越是好朋友,越是这样。
另一方面,梓君不能不佩服安生只身去南方的勇气,以及坚强的性格。一个人在父亲离世才一个月又置身千里之外,还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去面临挑战,何其的不易。安生就能做到这一点,不然,他就不是梓君心目中的那个安生。
有什么比收到安生不但平安而且找到工作的消息更让他高兴的呢?他决定把这个消息告诉春云,不管春云是否也收到安生的来信,能把这个好消息共同分享也再好不过。何况,安生在信中已经交待他去看望春云,朋友远在千里之外的任何托付都是不能违背的呀。
当然,他会和杨华一道去楚州。前一阵子,他和杨华已经商量好了结婚的日子,就订在九三年的元旦。结婚是人生第二件大事,自然不可马虎,而现在只剩下两个多月的时间,已算倒计时的范畴之内了。
对梓君来说,结婚是个极需脑力和体力的事儿,哪怕此前什么也不会,此时也只有一个选择,就是学,学到学会为止,也非要学会不可。而在此过程当中,最容易想到的自然是与杨华商量。
杨华最初的主意是把婚事办得简单而又浪漫,而且要有纪念意义——能不买的东西尽量暂时都不买,请客吃酒也尽量少兴师动众,一办完婚礼,就到江南的无锡苏州玩上几天。可很快她的想法遇到一些问题,首先是父母会不会同意,再就是到底怎么办婚事他们都没数。他们只好先分头回家跟个人的家长商量,向他们征求一下意见——其实,这个意见也是非征求不可的。
梓君的父母因为儿子娶的是县上有权有势的大户人家女儿,心里难免惶惶然——这婚事如何办,让他们拿主意,还真的挺难。他们只有梓君这么一个儿子,娶的媳妇也没得说,当然想办得圆圆满满点。可按照他们的见识,办的圆满不但要把家里的全部积蓄拿出来,还少不得借笔钱才能支撑。至于到底办成如何样子的,到底需要多大一笔钱,他们就没了主意;还因为贵亲家那边没传话儿,即使心底有些打算也决不敢张扬的。他们给儿子的答复是先探探杨华家里的口气。
杨华家里人对于婚期没有什么意见,至于婚事怎么办,他们如何会先把话说明,只有一句“不能办得太马虎”的顺口话——自然,切不可理解成无关紧要的话,如果真的无关紧要,就有大问题了。梓君来杨华家“探口信”,拿到的也就是这句话。当然,杨华的父母对梓君的态度只会让梓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