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你快醒过来 >

第2章

你快醒过来-第2章

小说: 你快醒过来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必要稍稍讲一下林的情况。林的父亲也是南下广州打工族的一员,新婚不久就随着老乡来到广州,在沿海一带修海堤。林的母亲时隔壁镇的一名普通农家女子,上过小学,也算是认识几个字,在丈夫外出打工后也到县城找了一份缝纫工的活,夫妻俩两地分居,为未来的生活共同努力。林就是父母结婚后分离之前诞生的,在母亲当缝纫工期间在母亲的子宫里迅速发育。林出生后,父亲回来看过他一次,那时他刚好半岁。就在这一年的春夏交替之际,春耕开始,林的父亲修海堤时遇上涨潮,被一个海浪卷入海中,在老乡眼皮底下被海水灌满,沉入海底不见踪影。退潮后打捞上来,尸骨已经发肿,按照广州市的规定,只能就地火化,不得将尸体带回原籍。在无限的悲痛中,林的叔叔领回了哥哥的骨灰。林的爷爷奶奶哭干了眼泪。一岁的林还沉浸在自己全然无知的世界里。半年后,林的母亲悄然远嫁省城,毫无音讯。林就在爷爷奶奶的抚养下渐渐长大。
唉,按理说对这么一个无父无母的孩子,爷爷奶奶应该是倍加疼爱,好好抚养了,如此才能够抚平孩子的心灵创伤,弥补孩子没有母爱和父爱的遗憾。偏偏就是因为无父无母,林被待以异样的眼光,不被当成平常的孩子。爷爷奶奶对林的任性行为常常用体罚和辱骂来纠正,如此对待对林的心灵将造成怎样的伤害?大概是孙子的存在使得老人想到自己早逝的儿子,悲痛常常涌上心头,恨苍天如此不公平,而孩子的母亲又是如此忍心将之抛弃。这个被抛弃的孩子只有爷爷奶奶这些亲人,在爷爷奶奶心里不是一个惊喜而是一个沉重的负担。爷爷奶奶的行为使林自小就萌生了一个念头,认为自己是一个多余的人,只会给他人带来麻烦,所以每次生气总是又责怪自己给其他人带来了麻烦,更加急躁。林伤心的时候会躲起来哭,想着从未谋面的父亲和只有些许影像的母亲,或许在父亲葬生海底母亲改嫁之时就应当夭折死去。想到这里,林伤心绝望到了极点。得不到爷爷奶那的疼爱,相反只有无尽的苛求,林与这两位亲人的感情相当冷淡。如果不是爷爷奶奶尚负责他的饮食起居和上学费用,林不需要这两位亲人或许活得要更好一些,至少不会每天遭受那么多的苛刻训斥,至于撒娇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在同伴们那里,林也遭受类似的对待。尽管有几个儿时的伙伴并不计较林是一个无父无母的人,然而爷爷奶奶的训导使得林不敢与任何人有过多的交往。通常地,林总是一个人望着天空发呆,想着山那边的世界,想着自己终有一天会离开这个小山村,忘记所有忧伤的记忆,重新开始生活,唯有如此,才有可能过上正常的生活。
每当林贪玩忘了时间,或者是忘记了爷爷奶奶的教训,忘情地投入与同伴们的游戏中时,山村里的成年人便会对林说,你这个小鬼还不去帮你爷爷奶奶干活去?所有的孩子都跟着这么说。于是林退出了游戏,闷闷不乐地退到一旁。有时候为了躲避村民的闲言闲语,跑到角落里躲起来,偷偷地看着同伴们继续游戏,羡慕地看着同伴们欢快的表情。
爷爷奶奶也会说:“懒鬼,快点起床去放牛。”
或者“懒鬼,怎么不去割草?”
有时候林反驳说:“事情都做好了。”
爷爷或者奶奶便会说:“再去割草,割满满一背篓,放到猪圈里给猪踩压,来年做肥料。”
村民也会说:“还不快去帮你爷爷奶奶干活,山地里那么多的野草,怎么割也割不完,割回家填猪圈,开春肥庄稼。”
有一次,林自己削了一个陀螺,在阳光明媚的上午抽着陀螺玩耍,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这时爷爷走了过来,微笑着,向林伸出粗糙的农夫的大手。
爷爷说:“做了这么好玩的东西呀,来,给爷爷看看。”
爷爷从来没有这么和蔼可亲,从来没有这么慈祥。林第一次感到亲情的温暖,于是带着成就感将陀螺递给爷爷,期盼着爷爷的夸奖,尽管在林心里还有些不好意思。爷爷接过陀螺,脸色突变。
“我叫你玩,我叫你玩。”
爷爷操起一把柴刀,两刀就将陀螺剁成了四等份,那动作比劈柴还要灵巧,大概是过于激动,手有些发抖。
林表面上没有哭,在心里却哭了,从此彻底失去了对爷爷奶奶的信任。这一年林十二岁,快要小学毕业升初级中学。
学校是林唯一能够自由自在的地方。林并不怎么喜欢学校,与同学很少答话,每天除了上课就是一个人坐在桌子旁看书,把孤独发展到了极致。处在这样一种尴尬的生活状态中,林盼望着自己能够快快长大,尽快自己养活自己,彻底脱离两个老人的控制。于是这个愿望像一道紧箍咒,时刻提醒着林要为改变自己不利的处境而努力。然而在那些年少的岁月里,林一次又一次地失望,他总是不够强壮,本领不够强,无法养活自己,从而结束与两个老人生活的不堪日子。两个老人不停的叮嘱,无休无止的唠叨,无止境的体力劳动,被迫远离一切娱乐,天性被强制性地压抑在童年里,是另外一道枷锁。林急切地想要改变,过上舒心的日子。这道紧箍咒常年埋在林的记忆深处,久而久之,使得林本来脆弱的神经要接受神经衰弱的折磨,由此带来的种种后果是抑郁躁狂,夜夜失眠,莫明其妙的压力感,安全感完全缺失,低落的情绪,长期压抑,终日郁郁寡欢,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早当家并不是一件好事。自小就要为经济发愁,没有彻底的无忧无虑的童年,这样一辈子也要在这个泥潭中挣扎,可以说是大大的不幸。而林就是在这样一种不幸中艰难成长。
第一章 昏睡 3 困境
    在一个具有一定意义的想法与一段具有一段长度的行动之间,夹着林的躯体——这个说法是试图将想法(从林的大脑诞生)与行动(以林的身体来演示)之间的关系形象化。对于一个容易产生厌倦感的人来说,没有比从一个想法到一段具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转化更难把握的了,行动最终要发生,必须在大脑尚未对想法厌倦之前。据说达芬奇从来没有将哪一幅艺术作品完成。一个想法突然诞生,若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要不要执行这个想法,其好处在哪里,是否值得这样的考虑上,那么毫无疑问,林很快会对这个想法产生厌倦,从而永远也不会实施某个想法。过多地琢磨想法本身,就破坏了执行的意志,因此林在了解自己这个特征之后,通常会在一个想法诞生后就立即执行,不问为什么,不问会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尽管有这样的努力,林还是很少善始善终地完成任何一个想法,因为在想法执行的过程中,厌倦也马上产生,或者说是降临到林的大脑中,于是林就放弃了努力,不再想着这件未曾完成的事情。达芬奇的情况应该不同。达芬奇兴趣广泛,想法也很多,一个想法诞生就立即执行,然后另一个想法诞生,于是放弃手中的事情再去做另外一件事情,做到中途,又诞生了新的想法。这样的结果就是达芬奇涉及了很多方面,而每一个方面都没有完成。或许在某一个时刻,达芬奇回到原来的某个想法上,就接着原来的事情继续做。这样不同的事情在漫长的时间里渐渐被完成,贯穿了达芬奇的一生。达芬奇对他自己的想法是否有过厌烦,这一点不得而知。通过考察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大约可以知道当时艺术家们的处境,贵族养着艺术家,于是艺术家们无衣食之忧,不必为急于完成某件艺术品而获得报酬操心,所以从来就不操心必须在某个时间段里完成某一件作品。在这样的情况下,艺术家们创作特别自由,随意性很大。不良后果就是可能一辈也无法完成一件作品。
我们要探讨林的生活状态,就从想法到行动这个角度出发。林也会诞生很多有趣的想法,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想法越来越少。为了说明问题,我们试着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稍加探讨。
由于被迫孤独,而林也无法从与同龄人的交往中得到乐趣,也无法从亲情中找到依靠,于是林就试着从那些不会说话的物体中寻找乐趣。这也是艺术家的雏形。当然,林没有成为艺术家的环境,没有谁对他进行训练,林的尝试注定是只是自娱自乐,尝试之后就忘记,不会成为某个可以欣赏的具体形象。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林是自闭状态,就是拒绝与任何人沟通。在获得个人乐趣上,林将欢乐撒向了大自然,比如月亮、太阳、星星、花、草、树、庄稼、猪、牛、竹子、桃树、枣树、冬瓜、辣椒、茄子。我们还记得林十二岁的时候自己动手做了一个陀螺,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而正在这个时候,林的祖父以狡黠的方式夺走了陀螺,还用柴刀劈成了四等份,这一做法重重打击了林的创造力和天性。而爷爷奶奶的成长教育方式、邻居的言论,将林推向了更加孤独的境地。在林的头脑里就诞生了坚不可催的固有观念:第一,我得不到任何人的认可,即使我再努力,也无济于事;第二,我做什么事都没有用,要想在这个世界里生活下去,只有遵循他人的想法,不得有自己的想法加入,即使有想法,那也是白搭,注定要失败。
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就可很容易理解林的生活了。在林看来,唯一要做的就是服从。在学校服从老师,在社会上服从各项规则,在工作中服从上司。要是有自己的想法呢?那也只能是一个想法而已,没有必要付诸实践。摆在林面前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必须谋生。林一直缺钱,日子过得紧巴巴,所以可以说,只要头脑还清醒,林就应当为怎样能赚更多的钱而努力。谈恋爱要花钱,结婚要花钱,而要结婚必定要考虑买房。林这样一种出身的人,必定要经过漫长的奋斗过程,赚更多的钱,才能过上有婚姻的生活。金钱是林头上一道紧箍咒。在一所名列百所名校之外的学校毕业后,带着自卑,林在私人企业打工。开始的一年里风平浪静,林对工作内容很薪水也很满意。随着个人生活的展开,一些人生的事情列入考虑中,林就觉得钱不够花了。更重要的是,林终于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了怀疑。
上面已经说到,林知道要生存下去,必须服从。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只需要服从的世界。服从了,就能够生存。林一直服从老板的安排和指挥,服从上司的指派。这样的生活并未给林很久的满足,于是林就想着要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也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一些事情,不再做一个唯唯诺诺,只知道按照规则来办事的工具。这就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林认为如果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得到认可,既然无法得到认可,那么就得不到回报,也就无法在这个世界上继续生存下去。林的回报一开始要求很低,也就是能够满足基本的衣食住行。然而林认为自己虽然努力了,基本的衣食住行却没有保障,那么再大的努力也没有意义。身体都无法存活,精神这个东西又怎么能够存活下去呢?
林就是在这样一种困境中生活。在我们看来,这算什么困境?一个人老老实实地生活,勤勤恳恳上班,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不偷不枪,不是很好么?作为社会的一员,不应该就这样过一生么?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赫赫有名的人物,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