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出来混 迟早要还的 >

第42章

出来混 迟早要还的-第42章

小说: 出来混 迟早要还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题,中心城区要成为吴梁CBD,那会不会要迁出更多的原居民离开中心城区?”
南胡高先生心境高昂,满是豪迈气概:“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中心城区不但不会迁走一户原居民,而且,我们反而将要再迁入大批居民进入中心城区。原居民拆迁后将百分之一百的回迁,另外大约还会再增加五万到八万人住到中心城区来。从全球的发展趋势看,哪个地区人口集中,哪个地区就发达。日本,在东京都市圈内集中了3000万人口和35%的GDP。在中国,珠江三角洲如此,长江三角洲如此,大北京都市圈也如此。因此,吴梁CBD的建设,就是要从新的人口集中开始,只有人口的集中,才能带来经济、科技、文化的高度集中,才能带来生产、物质、消费的高度集中。建设吴梁CBD,就是造城,造城就是造人气,造人气就是兴商业,兴商业就是为了带给老百姓更多的就业机会!”
钟元丽小姐显得很激动,她兴奋地说道:“对于中心城区的居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好消息!就是对我市其他地区的居民来说,这也是个超级利好。居民可以踊跃去中心城区买房,那你就可以住在吴梁新的现代化的市中心了。”
钟元丽小姐可能已经意识到自己广告做得有些露骨,忙转身继续问南胡高道:“我们有部份市民,尽管人数很少,但确实是有少数人对中心城区的开发是有所顾虑的,他们认为中心城区有些老房子是应该予以保护的,这也是保护一种文化的传承,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南胡高先生不假思索地说道:“我敢说,凡是说要保护好老房子的人,一定没有住在老房子里,他们根本就不体贴老房子里居民的生活!根本就不了解老房子里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与我们大多数人正在享受着的现代化的生活距离有多远!我们注意到了在中心城区范围内,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只有一家,就是我党早期革命活动家秦古的故居。他早年住的房子其实就是在周家花园的围墙边上搭了一个茅草批,那周家花园是明朝礼部尚书周如磐的故居。现在我们看到的秦古故居纪念馆是新中国成立后扩建的,占了周家花园一半的院子。现在周家花园的一半因为是秦古故居纪念馆,是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我们当然要依法保护!除此之外,中心城区就没有依法需要保护的地方了!我不明白这些人还需要保护什么?保护那些旧房子吗?旧的东西总是要被新的东西取代的,这就叫新陈代谢,这是自然的规律!我打个比方来说,在解放初之前到五代的一千多年里,中国人觉得女人的‘三寸金莲’是最美丽、最高贵、最娇艳的。所以妇女们乐其不疲,男人更是爱不释手。这裹小脚裹了一代又一代,裹成了一种独有的文化传统,但我们不能为了保护文化传统,就要让普天下的女人再去裹小脚!现在在大叫着要保护那些旧房子的人和要女人裹小脚,其实是同出一辙,是逆历史潮流的!”
钱复兴关掉了电视机,讥讽道:“牛头不对马嘴!我就不信,这个城市的人都是傻子,都是疯子!”
钱复兴看着眼前的液晶显示器,突然想念起了唐瀚民董事长。
他再次打开电视,切换到视频,屏幕上跳出了红绿蓝彩条,这原本是唐董事长与他联系的专用显示屏。如果他呼叫,这屏幕上就会跳出唐董事长来,他们会一起交谈,商量工作。此刻,钱复兴多么希望,唐瀚民能够再次出现,大家可以一起来寻找眼前的对策。
46
    46
吴梁市所有媒体铺天盖地的都是‘三十一条’的宣传文章,它受市民欢迎的程度,你可以在媒体宣传中感受到,简直不亚于当年“粉碎四人帮”时的情景。可那次市民是自发买了爆杖放的,还上街扭了秧歌。这次没有,很多人不知道“三十一条”是什么?很多人也不知道“中心城区”在哪里?但加快开发建设总是好事情,邓小平教导过我们:“发展就是硬道理!”
新闻报道称:
吴梁市人民政府最近向社会公布了《关于加快吴梁市中心城区开发建设的若干规定》,在全市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市民们亲切地称它为“三十一条”。众多市民,尤其是中心城区的市民更是热烈欢呼,奔走向告。一位来自中心城区的市民说:“看到市政府的三十一条,我们看到了吴梁的希望。”许多部门、单位和个人也纷纷表示,三十一条吹响了吴梁城市现代化的号角,吴梁终于迈出了势不可挡的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共同的心声,相同的心愿,市政府的三十一条带给吴梁市民更多的是对未来的美好设计和向往。
媒体的声音象是大合唱,政府的意愿通过媒体的传播也便成了是在传播强烈的民意。
于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知名人士也纷纷撰文,为一个现代化的新吴梁“鼓”与“呼”。那些作为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的专家们发表的文章更是长篇累牍,他们系统地认证了‘三十一条’的伟大和正确!“借鸡生蛋”、“筑巢引凤”、“放水养鱼”、“水浊鱼死,水清无鱼”、“化未来的钱,活好今天”开始充斥媒体。
唯独没有反对的声音,即使带点讨论、商榷口气的文字也一概不见。据《太湖晨报》的责任编辑说,确实是压下了很多客观、理性的稿子,因为不符合“主旋律”。
如果大家都是傻子,都是疯子,那么不是傻子和疯子的人就会成为另类,成为不正常的一族,而真正不正常的也就都成为了正常。要成就这种事,其实不需要大智慧,只需用专制独断,便可百试不殆。秦嬴政做到过,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也做到过。但这样的结果,已经被人类发展的历史反复证实:那将会带来人类的灾难!
“三十一条”在媒体的狂轰烂炸下,吴梁全城都震动了。它标志着吴梁轰轰烈烈的房地产开发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无疑是给已经高烧不退的吴梁房地产又注入了一针兴奋剂,吴梁很多人都处于一种创业的兴奋中。
街头巷尾议论开始偏向于对现代化生活的思考,而更多的人开始相信现代化的生活,就是去追逐并拥有金钱与物质。人们不再谈论老城区的意义,也不再相信那文化产业和旅游观光会成为吴梁的金饭碗,他们相信,这些无非都是不同开发商炒作的概念,与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其实距离都很远。
吴梁的老城区开始被瓜分,本市的和外省的无数房地产炒家纷沓而至,众多房地产商踵至沓来,虾有虾路,蟹有蟹道,一时里人人都各显着神通,“批地”、“拿地”成了商人圈里使用最多的词汇。做工的,经商的,开店的,开厂的,不管是做什么营生,都是小儿科,没什么花露水的。唯独只有炒地皮,才是商人有作为,是真正的赚钱之举。仿佛所有的财富一下子都聚集到了这地皮上,人人唾手可得。连摆个小摊,卖葱卖猫食的,打听的也是认识不认识中心城区开发办的人,有没有地皮可以过手。而那些本身就在经营着房地产的大鳄们更是难得一场饕餮大餐,天天都可以狂欢。
费国昌今年真的是交了大运。当中央和省委专案组找到他的时候,他的腿肚子都吓得抽筋。尽管在这之前,他市里的朋友已经给了他底,说贾济国收他行贿的钱都已经捐了出去,但他心里还是怕。专案组的人刚坐定,他就急忙跑过去取下了那块“乐施助贫”的匾,为自己一个劲的辩护。他承认自己确实送过钱给领导,但那是为了让领导去捐给需要钱的部门,是自己的一份慈善心。专案组的领导做了笔录,并要求他日后的捐赠必须直接捐赠有关慈善机构,不得通过领导转手。这事便就了啦。
这大运一来,厄气灾殃全避开,只有财神爷敲门来,你想推都推勿开。费国昌没想到自己在“浴德池”里睡了一觉,就赚得了一千万。
他的手下原本还都在忙拆迁户的动员工作,整个“十一黄金周”没一人放假,大家都在四处活动。已经有部分居民被发动了起来,只要有人组织,不用你化钱,他们都会去市政府门前集中,要回迁,要补偿。只等适当的时机,这一幕就可以拉开。
那姓胡的、姓高的老板更绝,已经想到了第二步,这吴梁古城保护和发展办公室的主任林义夫是最最难缠的,绝对是一块绊脚石,一定要先搬掉,免得日后多个麻烦。他们都商议好了,这林义夫是唐瀚民的死党,又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憨头,对他什么招都不管用,唯一的办法就是悄悄地做掉,找个香港或澳门的人进来,神不知鬼不觉地灭了他,一了百了。
但令费国昌始料未及的是,今年这国庆节大假前后,竟然会发生这么大的事:市委书记张为民死了,这吴梁的天,一下子就变出了解放区的天来!
费国昌不用再去瞎折腾了,所有的事情都有政府帮忙做了,对付汉人集团也不用自己再去劳神,市政府出个“三十一条”就将他毙了!这林义夫也总算是拣回了一条命,多亏了“三十一条”废了他的权力,否则,等到扔尸在崇文寺的工地上,他还真不会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现在最要紧的就是抢地!抢到了地,就等于是抢到了钱!于是费国昌和他的手下紧急动员起来,全体加入进“抓地”的大军中。
在吴梁,费国昌是有根基的,当然比人家要近水楼台先得月。
老城区有家皮革厂,已经停产一年多了。皮革厂占地有十亩,解放前曾经是吴梁救火会的总部所在地,也曾是一座国家级的烈士陵园。
吴梁救火会是一所民国初年建造的救火会,有人考证出是民国建国后的第一家救火会,比民国重建的广州救火总会、天津救火总会、北京救火总会、汉口救火总会都要早上半年多。当年叫“吴梁救熄总会”,在皮革厂的厂区内,至今还留有青砖水墙的大门,上面还雕刻着当年救熄会的标志:一顶铜盔和两把斧头。
皮革厂与汉人集团已经签了份整厂搬迁的合同,决定要将这里改建成老城区的消防大队营区,并修复民国“吴梁救熄总会”的建筑,重建高高的木结构了望台,将那些尚存的老式的灭火“水龙”、“抬龙”、“揿龙”、“唧筒”等收集起来,建成一个消防博物馆,还要恢复重建解放前的烈士陵园,将这里建设成为一个消防知识的科普基地和特色旅游景点。为此,汉人集团已打给了皮革厂二百万的搬迁费,另外的一千三百万元待搬迁结束后,再由汉人集团一次性付清。
市政府“三十一条”出来以后,费国昌第一个就想到了这皮革厂。一是这十亩地的位置好,二是这皮革厂的厂长是自己的老熟人。费国昌开出了一千六百万的价码,另外再加五十万的现金给厂长喝茶。这就比汉人集团的价码高出了一百五十万元,况且那五十万元是可以让厂长自己进口袋的。
厂长一口应承,只是手续要费国昌自己去办。费国昌当着厂长的面,一个电话打给了中心城区开发办的主任,对方催他快报申请。就只用一个下午,那块地便到了宏利城市建设集团的名下。
费国昌专程去看了皮革厂,虽然他是老吴梁,可这皮革厂还是第一埭去。一走进厂区内,他心跳下意识的就加速了,不是那种可以赚大钱的兴奋,而是神差鬼使的恐慌。这皮革厂毕竟曾经是阴壤,总让你感觉有种肃杀之气。当他看到厂区里“吴梁救熄总会”那青砖水墙的大门上一顶铜盔和两把斧头时,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