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 >

第16章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第16章

小说: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是和熟人吵架,我就不应该打扰。要是这个女的不怀好意,我
进去帮她,她还反咬一口说是我把她害成这个样子,那我岂不太惨
了。还是老老实实地在这里坐着吧!现在坏人太多。”再或者:“她也
许摔伤了,这样我还要送她去医院,既浪费我的钱,又浪费了不少
时间,而且我本来就挺疲倦,可经不起这样的折腾。还是少管点闲
〃事好!〃
另外,陷于困境者引起人们怎样的评价,也是决定是否采取救助
行为的一个因素。
专门研究人的援助行动的心理学家在美国纽约的地铁里做过试
验,他们的到的证实是:在地铁里,如果因为急病而突然昏倒的人,
马上会得到很多人的援助。但如果是因为醉酒而倒在车厢里的话,给
予帮助的人就少的多了。因此,一个人是否有帮助他人的想法,很大
程度取决于帮助人当时是处于什么样的处境以及他的心情。
对于急病人和醉汉的帮助,之所以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原因是人
们的感情和认识的不同造成的。看到急病人的时候,援助者的典型感
情是同情和怜悯,是一种肯定式的感情。而看到醉汉时,人们产生的
却是嫌恶、轻蔑的否定式的感情。肯定的感情能招人引向援助;否定
的感情使人视而不见。
另外,遇难者是否通过努力来避免将发生的灾难,这也会影响帮
助者的感情。比如,喝醉酒而昏倒这件事是可以通过本人的努力而避
免的。而急病或受伤的情况是本人能力所不能改变的。经过本人努力
可以避免的灾难发生时,就会使人产生轻蔑的感情,因而视而不见。
而本人努力了但依然无法避免的灾难发生时,就会引起人们的同情
心,自然就会带来援助的行动。
此外,救助者自己的心情状况也影响是否采取救助行为。
影响人们心情的因素有很多,有时甚至只是很小的因素,比如天
气好。心理学家做过试验,天气越好,人的心情就越好,同时也越容
易帮助别人。在晴天里,人们到餐厅里用餐时给的小费也比阴雨天给
的要多。
有时候,如果在电话亭里拣到了一枚硬币,甚至也会让人心情好
起来。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就是这一点小事也会影响人的心情,
从而影响是否采取援助行为。
试验是在美国旧金山的最大的购物中心进行的。试验分两种进
行,一种是试验者在使用电话之前放人10美分硬币,另一种是电话
亭里没有放钱的情况。在电话亭打电话的人并不知道有什么试验,只
是当他们打完电话后,从电话亭里出来的时候,试验者抱着一堆书籍
之类的东西从他们跟前走过,而且故意让书落到地上。
那么,到底有多少人会帮助捡起落在地上的书本呢?试验结果证
明,没有捡到钱的人当中,只有5%的人帮助检起落「的书本。而检
到钱的人当中却有90%以上的人伸手作了帮助。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心理学家要提醒我们的是,要尽量在
在别人心情好的时候请求帮助,这很可能会让你如愿以偿。
此外,并不一定在人们心情好的时候,才有援助行动,还有许多
研究材料表明,在人心境不佳或者有犯罪感的时候,也很容易促进
援助行动。这似乎证明,开朗与忧郁的心情都比平静的心情更容易
促使我们去帮助他人。也就是说,平静的心情下,是最不容易帮助别
人的。
24模仿心理:
一柄双刃剑
有这样一个心理实验:在一个行人很多的路口,当人行横道的信
号变为红灯时,让一个人率先闯红灯走过路口,目的是要了解这个人
的行动对其他人到底有多大影响。当其他步行者看到有一个人走过人
行横道时,就有许多人不管是不是红灯,跟在那个人后面一个接一个
地走过路口。此时闯红灯过路口的人数,要比没有示范人员在前面开
路时多得多。
心理学家发现,很多时候,几乎所有人都在根本没有外界的强制
下受着他人的影响。这个实验证明了:人有模仿他人的本能。模仿另lJ
人闯红灯的心理是:明明知道红灯的时候是不能过路口的,但因为看
到别人过了,心里或者是潜意识里就想:他过了我为什么不能过?他
过去了也没受到惩罚,那么我过也没关系。可以说前面的人不知不觉
给后面的人做了示范。但是如果一个人都没有过,那么我们自己要想
“为天下先”,恐怕就需要更大的勇气。
在我国的街道上,其实这样的现象很多,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起
闯红灯的行人。正是因为大家都觉得既然他过了,我为什么不能过,
一些本来想守规则的人,也跟着违规的过去了。于是违规的人越来越
多,以至要有交通协管员来管理才能遵守交通规则。对恶习的模仿,
扩大了对社会的危害。
模仿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心理机制,是指有意和无意的效仿和再
现与他人类似行为的活动,简单讲,就是照着别人的样子去做。如见
别人留长发,自己也留长发,别人穿牛仔低裤,自己也穿牛仔裤。因
此,模仿外化出来就是各种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模仿有无意识模仿和有意识模仿。
无意识模仿是在不知不觉中自动地模仿别人。比如,见别人笑,
自己也笑,别人起哄,自己也跟着别人起哄;听音乐时,见别人脚动,
自己也跟着动,甚至在别人打个哈欠的时候,自己也无意识得打了个
哈欠。这些部属无意识模仿。在无意识模仿中,模仿者没有考虑模仿
的意义和理由,是不自觉地照着别人的言行去做。
有意识模仿的一个例子是对风俗习惯的模仿。如一个人旅行到一
个少数民族地区,就要尊重这个民族的习俗,一个人到另一个国家生
活,就要尊重和学习那里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而不管这些风俗习
惯是否合理。
模仿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它是学习的基础。我们学习任何知识
和技能,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模仿。经过模仿,人们能形成一定的
态度、信念、理想等个性特点。
模仿从儿童时期就开始了,没有模仿,儿童就无法成熟起来,
就无法学到知识和技能。儿童可通过观察父母对邻里亲友的态度而
模仿学到待人的方式,由观察父母认真的工作态度而培养起社会责
任感。另外,教育上常强调的“身教”、“以身作则”、“染入苍则苍,
染入黄则黄”等观念,都是强调环境对儿童模仿的影响。不仅是儿
童时期,在人生中的任何时期,我们的学习中很大一部分内容就是
模仿。
而且,模仿在生产经营中具有很大的意义。许多产品的开发,其
实都是模仿别人已经开发成功的产品。
仿造的优点是:技术上风险小,容易开发成功,投入开发的财力、
物力、人力都相对少些。我国上世纪50年代开发的产品,大都是仿
造苏联产品,有的是按苏联提供图纸生产,也有的买回样机,进行测
绘,然后仿造。
不过模仿产品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了解市场需求情况,不仅
要了解现在市场上热销产品,特别要了解潜在市场的热销产品,因为
现在热的产品,正表明快要不热了,只有潜在要热的产品,才是正要
热的,所以不要赶浪潮,不要看表面现象,要进行市场分析。其次是
既要仿造又不要盲目照搬照抄。如果有专利保护,就切忌照样仿造,
高明的仿造应该是仿照别人开发的思路,不仿外形,应该按市场的不
同需求和本单位的特长,进行消化吸收后作出改进或创新,才能开发
出市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
有的人看不起仿制。其实仿制既是学习也是为创新打基础。首创
者的目的是为早期占领市场获利多,但首创者要花大量的气力研发,
投资大、时间长,风险高。有的花很大力气开发出来的新产品,一上
市就会被竟争对手很决学到手。所以首创者不一定很成劝,弄不好会
被竞争者赶上。
生活中有些模仿是很无聊的,是源自虚荣的心理,具有消极的意
义。
我们都知道东施效坪的故事。东施看到西施捧心显得很美,就模
仿西施的动作,结果使本来就很丑的自己,因为矫揉造作,显得更丑
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模仿要依据自身的条件如何,就是首先要有
自知之明。如果条件无论如何达不到,硬要去模仿,只能贻人笑柄。
而且,一个人对别人的某些独特的风格,往往没有模仿的必要。每个
人都应该坚持做自己,要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风格。每个人有自己与
生俱来的个性和特点,表现出自己独有的这些特点和优势,才是自然
的,才能最好地发挥出自己的能力。模仿别人,往往使我们变的四不
象,还不如保持自己原来的风格好。
比如在武打明星成龙之前,最有名的武打明星是李小龙。而李小
龙英年早逝,接下来具有接他班资格的只有成龙。起初许多人建议成
龙模仿李小龙,成为李小龙第二。但是成龙没有那么做,而是根据自
己的个性和风格,树立了一个崭新的形象,区别于李小龙那种酷酷
的、严肃的风格,而塑造了一种开朗、幽默、搞笑,同时正直、友善
的风格。这给他带来了和李小龙同样大的成功。而如果只是模仿李小
龙,弄不好也会出现东施效舞的效应。
另外一种消极的模仿,是出于对有钱人、经济条件和地位更高的
人的攀比。
〃法国剧作家莫里哀塑造了一个文学角色形象“茹尔丹先生”;〃
这个“茹尔丹先生”是个模仿迷。他得知别人家在举办家庭音乐欣
赏会,“那么我家也应该有”,于是赶忙去请音乐教师到家里来。至
于服饰穿戴,茹尔丹也处处向“上等人”看齐,却又模仿的很不得
体。大白天,他要穿一件据说是“上等人”才有的睡衣;裁缝给他
裁错了衣服,编瞎话哄他,他居然也信以为真了。结果,尽管衣服
上的“花朵都是头朝下”的,但他只要听说是模仿而致,也就“那
么行啦”。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虽然有点夸张,但它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确
有不少像茹尔丹先生这样出于虚荣而和其他人模仿、攀比的人。
生活中人们对富人、阔人、时髦人的派头的攀比是很普遍的。如
现在流行的女人之间攀比手机的小巧、多功能、是否有彩屏;男人
间攀比轿车的档次、别墅的位置。不少中小学牛不是攀比学习成绩,
而是攀比父母的级别、职位。据说北京一些贵族学校的学生,比爸
爸是司局级还是部委级;海南的一些重点小学学生在父母接送时,
攀比轿车的档次。一个学生对他爸说:“您下次接我到路口就行了,
别到校门口,您的农夫车太丢人了!”原来他的同学父母开的都是
“奔驰”、“宝马”。大学生攀比名牌服装和生日宴会的规格的现象也
很普遍。还有很多人举行婚礼,不量入为出,而是为了和别人攀比而
花费巨大,甚至为此举债。
固然,和人相比是人的本性,“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每
个人的追求。但是人和人的能力与先天条件不同,所拥有的自然会有
差异。盲目的攀比,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烦恼。
而且出于虚荣的攀比对于个人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对社会也是
一种不健康的风气。首先,人生的快乐不一定取决于外表的形式上的
东西,比如举行婚礼,值得怀念的是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