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大外交 >

第49章

大外交-第49章

小说: 大外交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际联盟本身之空洞的,却是大家意想不到的日本,由它开启了20世


纪30年代侵略行为日益升级的十年。
1931年日本军队占领满洲,法律上它是中国的领土,但中国中央
政府的统治权有多年无法及于此地。国际联盟自成立以来从未尝试过
如此规模的干预行动。但即使是宪章中第十六条所规定的经济制裁,
国联也没有执行的机制。在犹豫不决之际,它充分暴露出集体安全的
基本困境:没有国家准备与日本开战(或是能够在没有美国的参与下
这么做,因为日本海军称霸亚洲海域)。就算有实施经济制裁的机制
存在,也没有国家愿意在经济恐慌时期缩减与日本的贸易;但另一方
面,也没有国家愿意接受日本占领满洲。国联各会员国中,无人知道
该如何克服这些由自己一手造成的矛盾。
最后大家终于想出一个不必采取任何行动的办法。其形式便是派
出调查团,这是外交官们希望不必有所作为时标准的对策。这种调查
委员会需要时间来筹组,来进行调查,然后达成共识,到这个阶段,
运气好的话,问题本身可能都已经不存在了。日本对这种模式深具信
心,还率先建议进行调查。后世称为李顿委员会( the Lytton mis
sion)的调查团在报告中说,日本有合理的冤屈,但错在没有先尝试
尽一切和平的救济手段。既占领了比本国国土还大的土地,对如此温
和的谴责日本仍感到难以接受,随即退出国际联盟。这是这整个组织
趋向解体的第一步。
在欧洲,这整个事件被视为在偏远大陆才会发生的出轨行为。裁
军谈判照常进行,就仿佛满洲事件不曾发生,使安全与平等之间的争
议流于形式上的辩论。然后在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出掌德国政
权,并证明凡尔赛体系的确是不堪一击。


第十二章  假象破灭:希特勒的崛起与凡尔赛和约的毁灭

世界史上最大的灾难:希特勒的崛起
希特勒的崛起代表世界史上最大的灾难之一。如果没有希特勒,
基础薄弱的凡尔赛国际秩序原可以和平或至少不致酿成巨祸的方式被
推翻。在这个倾颓过程之后,德国必然会成为欧陆最强大的国家;而
之所以会演变成一场充满杀戮与毁灭的人间悲剧,全都是一个恶魔般
的人物造成的。
希特勒以他善于煽动的口才爬上高位。他跟别的革命领袖不同,
他是个政治独行客、冒险家,不代表任何重要的政治思想流派。据
《我的奋斗》(Mein Kampf)中所透露,他的个人哲学有最稀疏平常
的,也有稀奇古怪的,集右翼、激进与传统观念于一身,并加上动人
的包装。单凭这套哲学,绝无法开创一股当发展到极致时能引起革命
的思潮、如马克思的《资本论》(Das Kapital)或18世纪哲学家的著
作。
长于煽惑人心的鬼才使希特勒一飞冲天登上德国领导人宝座,此
后这一直是他维持权位的法宝。他凭借草莽英雄的本能,以及对心理
弱点奇准无比的掌握,排除异己,让他们始终抬不起头来,最后只有
纷纷求饶,甘愿受他的控制。在国际上,他则毫不留情地利用民主国
家对凡尔赛和约自知理亏的心理。
希特勒身为政府元首,执行政务却全凭直觉,而非理性分析。他
自诩为艺术家,从不肯定下心来,总是游移不定、坐立难安。他不喜
欢柏林,在巴伐利亚的隐居所才能找到慰藉,有时一住就几个月,但
即使在那里也很快就会感到厌烦。他讨厌按部就班的工作程序,他的
阁员们也很难见得到他,因此决策过程往往是一时高兴,心血来潮。
凡是新鲜刺激能投其所好的就能兴旺发达,凡是需要持续努力的就会
枯萎凋零。
煽动术的秘诀在于能够将情绪及挫折感压缩到关键性的一刻。在
此刻让其追随者及一般群众感到满足,并与他们建立一种催眠的、近
乎感官的关系,这正是希特勒的专长。在国外,当全世界认为他追求
的是正常且有限度的目标时,他无往而不利。外交上的重大胜利全都
发生于他执政的前五年,1933到1938年,而且都是因为各国受到他
的蒙蔽,以为他的目标只是在调和凡尔赛体系与它所标榜的原则。
一等他脱去主持正义的伪装,便信誉扫地。一旦他开始肆无忌惮
地为侵略而侵略后,就不再能出奇制胜。偶尔他仍有神来之笔,如
1940年擘划攻击法国行动,1941年拒绝在接近莫斯科时撤退,要不
是他这么做,德军难保不会崩溃。不过希特勒根深蒂固的经验似乎来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他不断重复当年是如何被芥子气弄得半
瞎,躺在军医院里时,得知德国战败的消息。他把战败的责任归罪于
叛国行为、犹太人阴谋,及意志不够坚定等,而终其一生他始终坚持
德国只能被自己击败,不能败在外国人手里。在这种思考模式之下,
1918年的投降被当做是叛国,而德国领袖未能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便
成为希特勒一再挂在嘴边、令人听到麻木地步的论调。
不知何故希特勒好像永远无法对自己的胜利感到满足,他似乎唯
有通过以钢铁般的意志克服迫在眉睫的危机,才能肯定自我。心理学
家或许可自这一点找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为什么他会用一种看似毫无
战略或政治章法的方式来主导战争,直到耗尽德国的资源,到最后一
刻希特勒仍不甘示弱,在他的国家几乎已全被占领时,他仍在四面楚
歌的首都内,躲在防空洞里向全世界示威以满足自己。
煽动技巧与唯我独尊是一体的两面。希特勒无法与人正常交谈,
要不是自说自话说个不停,便是在对方好不容易抢得发言权后,陷入
不耐烦的沉默中,有时甚至会打瞌睡。对于自己由维也纳下层社会近


乎奇迹式地攀升到掌握整个德国的地位,他常喜将此归功于他个人的
特质而且当代无出其右者。于是,根据其门徒的记载,复述他崛起的
英雄事迹便成为希特勒“桌边谈话( table  talks)”的令人头痛的仪
式。
希特勒的自大狂还有更可怕的后果。他自认为,而且更重要的是
他的左右侍从也相信,由于他是天生英才,因此他所有的目标都必须
在有生之年完成。而根据家族史,希特勒估计他的寿命会相当短,所
以从来等不及让成功水到渠成,总是根据他评估自己体力而来的时间
表拼命向前冲。历史上再也找不出其他依医学上的臆测而发动大战的
例子。
在大势已成定局后,希特勒早期出人意表的成功,使他得以加速
收割前人政策所带来的机会,而那些人正是他所鄙视的,尤其史特瑞
斯曼。凡尔赛和约与威斯特伐里亚和约一样都留下一个强国,面对着
其东边一群不成比例且无所屏障的小国。不过两者间的差别在于,威
斯特伐里亚和约是刻意制造这种情势,凡尔赛和约却恰好相反。凡尔
赛及洛迦诺为德国打通进入东欧的通路,德国领袖只要有耐心,总有
一天可以和平手段取得优势地位,或许甚至于可以让西方将东欧双手
奉上。但希特勒的冲撞鲁莽、狂妄自大,把原本可能发生的和平演变
变成世界大战。
逐步推翻凡尔赛协议
起先他真正的本性被看似平庸的外表所模糊。德国与西欧社会都
不认为他确实有意推翻现有的秩序,即使他经常如此表白自己的意图
也一样。受不了日益壮大的纳粹党的骚扰,对经济大恐慌及政治混乱
又束手无策,于是保守的德国领导阶层任命希特勒为首相,并在他四
周安插了可靠的保守人士,以求安心(在1933年1月30日他成立的
首任内阁中,仅有三人属纳粹党)。然而希特勒辛辛苦苦爬上这个位
置,可不是为了受国会摆布而来。经过几次粗率的打压行动(还有
1934年6月30日的一次整肃,暗杀了多名对手及反对人士),他在上
任后一年半内便自封为德国的独裁者。
西方民主国家对希特勒上台的初步反应是加快裁军的脚步。德国
政府现在是由一位曾公开宣示打算推翻凡尔赛协议,重整军备,然后
要采取扩张政策的首相主持。即使如此,各民主国仍认为没有必要提
高警觉。反而,希特勒的崛起加深了英国继续裁军的决心。有些英国
外交官甚至觉得,他比过去几任不太稳定的政府更有利于和平。英国
大使菲普斯( Phipps)兴致勃勃地向外交部汇报:“希特勒的签名对
全德的约束力是德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人。”首相麦克唐纳认为没有必
要给予法国保证,因为万一德国破坏裁军协议,“全世界的反对力量
将无与伦比”。
法国当然不会因这种安慰之词而能够心安。它主要的难题仍在于
若德国重新武装,英国又吝于给予保证,法国该如何自保。若全球舆
论在对付违规者上真的那么有力量,那英国为什么那么不愿意同意保
护法国?英国外长西蒙爵士( Sir John Simon)的答复是,因为“英国
的民意不会支持这么做”。这个回答证实了法国最忧心的一点,即英
国不愿保证的,就别指望它会加以护卫。但英国民众为什么不会支持
英国给予法国保证呢?保守党党魁也是英国政府实际上的领导人鲍德
温( Stanley Baldwin)答,因为他们认为法国不会遭到攻击:
“若能证明德国正在重新武装,新情势将立刻出现,欧
洲将不得不面对。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国王陛下的政府将十
分认真地加以考虑,但此一情况尚未发生。”
这个争论永远是在兜圈子,其矛盾永远解决不了:保证既无必
要,风险又大;德国在军力获得平等地位后就会满足。即使世界舆论


的谴责可在违法者尚未坐大前便予制止,但针对德国想象中不致采取
的行动提供保证仍太危险。后来是希特勒本人让这些回避与伪善之词
无以为继。1933年10月14日德国永久退出裁军会议,但原因不是希
特勒受到峻拒,而是他害怕盟国可能答应德国所要求的平等,破坏他
想要无限制扩充军备的意图。一周后,他退出国际联盟。1934年初,
他宣布德国重新武装。德国以此方式自绝于国际社会,并未受到任何
明显的损失。
希特勒显然已摆出阵势,但民主国家却无法确定其真正的含义。
他重整军备其实不是大多数国际联盟会员国在原则上已容许的吗?在
他尚未真正有确切的侵略行为之前为什么要先反应呢?毕竟集体安全
的本意不正是如此吗?就这样,西方民主国领袖便避开了必须在情况
不明时做决定的痛苦。等希特勒的恶意有较清楚的征兆后再说就容易
得多,因为否则的话民意可能就不会支持采取强烈的对策,至少各国
领袖们是这么认为。希特勒当然有一切的理由想要掩饰他真正的野
心,等到西方民主国家有所警觉时已措手不及,无法做有效的抵抗。
总而言之,一次大战后各民主国的政治家怕战争胜过担心均势出现不
平衡。麦克唐纳曾说,追求安全务必“不靠军事而是要靠道德手段”。
希特勒很懂得利用这种心态,定期展开和平攻势,巧妙地迎合未
来可能的侵略对象的错觉。他退出裁军谈判时曾提议,将德国陆军人
数限制在30万人,空军则维持相当于法国一半的规模。这些水准是
德国在短期无法达成的,因此不免会让人失去戒心,而忽略了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