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郎咸平全集 >

第168章

郎咸平全集-第168章

小说: 郎咸平全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面的形象,华沙之跪也被当成了战后德国与东欧诸国改善关系的重要里程碑。
但是如果仔细想一想,勃兰特其实三年之后就下台了,换句话说真正给外交关系带来的改变其实并不多。更重要的是,其实这完全是他自己的个人行为,在其国内也并没有非常强的民意基础。德国《明镜》杂志随后做了民众调查访问,48%的德国人认为他的行为太出格,41%的人认为很恰当,11%的人中立。要知道,当时不过是1970年,距离柏林墙被推倒还有将近20年呢。
我们可以发现,其实诺贝尔和平奖是非常脸谱化的,他们选择的也就是年度最应该铭记的一个人,至于这个人实际上做了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而当他们找不到年度感动人物的时候,才会退而求其次,颁发终身成就奖。毕竟,终身成就奖晚给一两年无所谓,而勃兰特的华沙一跪,一年以后可能就被大家淡忘了。而且,你想一想,这些提名的评委,他们会提
名谁呢?你只能提名一个人,但是只要你没死,以后每年都还有机会再提名别人,所以你今年写下的肯定是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年度人物。这样一来,你再重新读一读诺贝尔评审委员会的话就明白了,“很少人能像奥巴马那样吸引全球的注意,并带给世人未来会更美好的希望。”40年前,勃兰特也是这样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并给世人带来未来会更美好的希望,所以勃兰特得奖了,尽管他其实没做什么。
三、戈尔:拍个电影,得个奖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他跟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在2007年同时获奖。他做了什么?如果说是应对全球变暖,他做的肯定没有克林顿多,克林顿自从卸任总统后就开始四处募集资金,也就是有名的克林顿基金会,然后在全球各地深入社区,致力于环保、防治艾滋病和普及教育的活动,而且每年都组织全球峰会,把各国领导人聚在一起讨论这方而的议题。可是戈尔却比克林顿先拿到了诺贝尔和平奖。为什么?
看一下另外一个同时获奖者就明白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本身并不进行研究工作,也不会对气候或其相关现象进行监察。其主要工作是发表与执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有关的专题报告,通过这个报告来达成《京都议定书》的目标。而且他们并不做调研,而是主要根据成员互相审查对方报告及已发表的科学文献来撰写评论。换句话说,如果以实际做过什么的标准来评判的话,还不如颁奖给我们的国家安监局。国家安监局还切实关闭了不少小煤窑,他们却颁奖给一个空口说白话的机构。
所以,诺贝尔和平奖最核心的原则不在于你做了多少,而在于你影响了多少。戈尔做了什么?拍了一部电影,或者准确地说,是参与拍摄了一部电影,他连导演都不算。但是他的确通过这部电影以及幕后更多的工作,唤起了人们对全球变暖问题的重视。这样一来,北欧的声音就被大家听到了。
四、基本标准:北欧价值观的代言人
说了这么多,诺贝尔和平奖基本上是一个符号化的大奖。跟着感觉走,看谁说出了北欧的声音,谁的影响切实推广了北欧价值观。那么什么是北欧价值观呢?
最核心的就是要适合人类的生活和发展。因此,2005年,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根据国民收入、健康、失业率、气候、政治、工作保障、性别平等、自由、家庭和小区生活等指标,选出全球最适合居住国家,北欧的挪威、瑞典、丹麦、冰岛都入围前十名,芬兰排名第十二。看看知名瑞典品牌宜家(IKEA)的创始人坎普拉德就明白了。即使身为世界大富翁之一,他出门旅行仍然坐经济舱,在公司自掏腰包吃工作午餐。
我们对比五幕场景,就能明白什么叫北欧价值观了。
第一,晚上7点到10点,你在哪里?
我们:人们多在KTV唱歌、打牌、吃大餐、交际应酬、逛街……很少在家(即便在家,也是上网、看电视)o
北欧:此时是Family time,不开电视机的家庭时间。北欧的商店晚上6点钟就打烊(有时更早),大家都回家晚餐、聚会,很少有人在外流连。
第二,早餐时间,你在哪里?
我们:年轻父母经常是前一天晚上加班加得太晚,早上起不来,更别说吃早餐了;小孩多半就在路口转角的早餐店解决,有了零周钱,不怕饿肚子。
北欧:父母百分之百一定跟小孩一起吃早餐,至少会有一个人陪孩子。
第三,孩子度假时,你在哪里?
我们:大人带着小孩参加宴会,常任由他们跑来跑去,在极其无聊的情况下,调皮捣蛋的孩子们总是挨骂。长大后便认定,通常父母约他们八成没好事。
北欧:父母约孩子出门是欢天喜地的事,即使80岁的北欧老父母打电话给60岁的孩子,也能相约出游。北欧的父母亲如果带小孩出门,必定以小孩为中心安排行程内容,否则宁可不带在身边,单独赴约。因此,北欧的孩子知道,只要父母约他们一定是好事。
第四,半夜时分,你在哪里?
我们:多数人加班的方式很悲惨,朝九晚九、将工作摆在第一的结果就是晚归晚起,爸爸晚上回家的时候孩子通常已经睡了,早上起床小孩又已经上学。同住一个屋檐下,一个星期有五天无法见面好好说话,已经成为我们家庭的生活常态。
北欧:即使要加班,也以不影响家庭时间为准,例如父亲宁可选择凌晨3点钟去加班,家里至少还有母亲可以陪小孩吃早餐,父亲也只损失早餐的1小时相聚时间。凌晨加班听起来匪夷所思,但的确为北欧爸爸们增加了3小时的晚餐家庭相聚时光。
第五,帮孩子买房子?还是一起买房子?
我们:许多父母经常掏腰包替孩子买车或付房子的首付,要不然就是要求孩子干脆和父母一起住,省下房租及贷款。
北欧:若要替孩子买车,会让孩子从上初中开始打工攒钱,父母亲以渐进式赞助资金,与孩子一起买3辆中古车,到孩子上大学需要用车时,双方一起将3辆中古车的好零件凑在一起组合成一辆好车,这是北欧入送车给孩子的方式。等孩子要结婚时,做父母的通常会算算自己有多少钱、孩子有多少钱,然后双方合资买一块地,齐心合力盖新房,这是经营亲子感情的基本模式。
五、此“和平”非彼“和平”
以这个标淮,克林顿符合吗?完全不符合。他不仅有桃色新闻,还在任内宣战。所以不管他卸任后做什么,他也很难改变留给北欧人的恶劣印象。而奥巴马呢?完全符合标准。奥巴马曾经放弃了高薪的律师工作,回到芝加哥黑人社区做社会服务工作。而且,奥巴马不管选举有多忙,都会把孩子带在身边。
所以,说到底,这个和平奖的核心就是“和平”两个字,这就反映了北欧价值观跟我们有多大的差别。我们中国人一说和平,一定是国家的事儿、天下的事儿,而且可以为了国家的事牺牲自己,牺牲自己的家庭。但是北欧人不这么看,他们观念中的Peace,更强调的是和谐。最重要的是生活很平和、很平等、很公平,这样一切就很平静、很美好。
一个例子就是2006年颁奖给穆罕默德?尤努斯和孟加拉乡村银行,这个例子在国内也掀起过一次讨论的热潮。我们讨论的重点是什么呢?是乡村银行怎么做,也就是国家的事儿、金融的事儿。在我看来这个所谓的孟加拉乡村银行其实就是个放高利贷的地下钱庄,我们学者没搞清楚状况就瞎讨论,简直像一群傻子一样。可是诺贝尔委员会是怎么说的呢?是“为
表彰他们从社会底层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努力”,在我看来应该是“为表彰他们(通过高利贷的地下钱庄)从社会底层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努力”才对。仔细想一想,农村有没有银行,跟世界和平有什么直接关系?但是这却恰恰是和谐生活最重要的方面,所以尤努斯才会得奖。之前尤努斯默默无闻地做了很多年,经过诺贝尔和平奖这样一“炒作”,全世界都知道厂他的成就和成功模式。这样看来,诺贝尔和平奖要的是什么?绝不仅仅是一个激励个人的终身成就奖,而是希望通过颁奖让大家讨论:这个人是谁?怎么没听说过?怎么就获得认可了呢?这样不知不觉的,北欧价值观就得到了宣传和认同。
也正是由于北欧价值观对和平的独特理解,他们自然而然就会颁奖给从事环境保护的人和组织,也自煞而然地不希望有核武器扩散。而且他们认为在国际社会上,不论经济和军事实力强弱,地位都足平等的。2005年年初,美国一度嫌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对伊朗“太软弱”,想撵走他。但当年9月挪威就颁奖给巴拉迪,随后国际原子能机构第49届大会通过对巴拉迪的第三次总干事任命,这样北欧的声音实际上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所以诺贝尔和平奖的颁奖时间也很有意思。实际上,在巴拉迪的斡旋下,2003年12月,伊朗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但是诺,贝尔奖并没有在2004年颁给巴拉迪,2004年挪威选择的是肯尼亚的社会活动家旺加里,马塔伊,她是绿带运动和非洲减债运动联盟的发起人。
到这里我们就看出来了:北欧的声音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反对美国的单边主义。这就跟前面提到的几幕场景一样,在家庭中大家的关系应该是平等互助的。在调查伊拉克是否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上,巴拉迪对美国提供的情报提出质疑。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巴拉迪曾两次向联合国安理会明确报告,表示核查人员并未在伊拉克境内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要求安理会将核查时间延长。而在美国攻打伊拉克后,他又公开批评美国的做法错误。北欧会出来干涉这些事情吗?不会的。因为北欧既没有这个实力,也不喜欢激烈的对抗。这也是北欧国家跟法国和德国的不同之处。
也正是由于特殊的北欧价值观,所以诺贝尔和平奖其实在历史上没少发生例外。比如说,我们前面提到了达格?哈马舍尔德。他在1961年获提名后、距颁奖数个月前逝世,但是诺贝尔评奖委员会还足破例给他追授了诺贝尔和平奖,因为他的传奇人生实在是太符合北欧价值观了。不说别的,他为什么突然离世?不是因为身体小好,而是他身为联合国秘书长,代表联合围,不带任何军队去刚果调停冲突,途中座机在赞比亚不幸遇难,与他同时殉职的没有一兵一卒,只有15名陪同和机组人员。就是这个联合国秘书长职位,今天被各国争来争去,又要平衡各大洲的利益,又要规定必须是小国家出生的。为什么?因为有实权。可是哈马舍尔德1953年赴任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只有他一个人。他就任后就开始建立一个由4000
名管理人员组成的秘书处,建立了一套体系来定义每个人的责任范围。他坚持联合国秘书长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在没有获得安全理事会或联合围大会批准的情况下采取行动。为什么?因为他代表了北欧的价值观,不要超级强权,而要平等相处。他的这种精神简直无处不在,在1951年进入瑞典内阁时,他竟然不属于任何党派,而且也不担任任何部长职务,甘心做一个“不管”部长。
同样,以北欧价值观来看亚洲的时候,例外就更是层出不穷了。比如,在印度历史上,唯一一个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人竟然不是圣雄甘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