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剑桥中国史 >

第552章

剑桥中国史-第552章

小说: 剑桥中国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贤恢复了秩序。那年的10月下旬,周顺昌和同时被捕的另外六人或自杀,或被折磨至死。
魏忠贤掌权
魏忠贤一方面残暴地处置他的最直言不讳的批评者,一方面想方设法巩固自己的地位。1625年3月,为庆祝泰昌皇帝陵墓竣工,他被授予大都督府都督同知的世袭官职。这一年晚些时候,他和客氏进一步得到加封;1626年,魏忠贤的一个从孙被封为安平伯,一个从子被封为东安侯,11月,他自己成了上公——一个特地为他创造的爵位。几个月前,浙江巡抚请建魏忠贤生祠并得到同意。不久,这样的生祠就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来。②在这期间,呈给皇帝的奏疏,常常充满了对这个太监的德行与才能的热烈揄扬。他甚至因离京师很远的军事胜利而受到称赞,归功于他的精通兵法,运筹有方。
只要魏忠贤在支配政府,阿谀奉承的官员就会得到好处。例如,1625年初,御史崔呈秀(1613年进士,死于1627年)50000442_0659_0③因头年的贪污受贿被东林领袖揭发而被革职,就去请求魏忠贤保护,得以复官。据说这时他向魏忠贤提供亲东林和反东林的官员的名单。这些名单成了任命官员的参考,担任高官的东林党人尽遭排斥。1626年担任宰辅的七人中,只有一人是1624年原来有的,而他是太监的支持者。①京师各部的上层也发生了类似的变化。①党派斗争中得胜的一方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的撰写或重写刚刚过去的历史,这种事是屡见不鲜的。天启朝发生的也正是这样的事。例如,一本泰昌朝实录在1623年完成,它对这个时期有争论的问题采取的态度,显然使当时在朝廷处于支配地位的东林人物感到满意。然而,当东林的对头在1624年末和1625年初掌握了权力,他们就决定对它进行修改。②当这个计划在进行中时,魏忠贤及其支持者围绕万历和泰昌朝的三大案(1615年的梃击案,1620年的红丸案和移宫案)炮制出他们自己的本子。书名《三朝要典》,由首辅顾秉谦主持编写,于1626年夏刊行,极意诋毁许多东林人物,把他们在党派争论中所起的作用追溯到16世纪末。③魏忠贤及其同伙在这个时期还使用别的控制方法。一份扩大化的涉嫌东林同情者的黑名单,被刻印出来在全国散发。东林领袖邹元标和冯从吾在北京创办的首善书院,于1625年8月被毁。
二十多天后,又下令毁全国的书院,虽然真正的目标是那些与东林运动有密切关系的书院。首先被毁的是东林书院,它从17世纪20年代起,就成了全国特别是它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反魏忠贤的象征。①对于那些牵连进1624至1626年清洗的人来说,伤害之外又加侮辱的是,在1627年,有人提议以魏忠贤配祀孔子。当皇帝在1627年夏末生病时,魏忠贤竟让他的一个从子代替天子祭太庙。
天启末年的政治动荡
在17世纪20年代中期,明朝的军事指挥官如孙承宗和袁崇焕成功地挡住了满洲人。但从其他战线传来的消息却不怎么令人振奋。1626年春,四川、贵州和湖广军务总理与苗族首领安邦彦战,兵败自杀,安邦彦自1622年起就在西南地区不断制造麻烦,并将继续到下一朝。②1626年,川陕边界还发生了一次较大的起义,这是魏忠贤派往该地区的官员的贪污腐化所激起的,另一个原因则是一个时期以来该地区经济情况的恶化。
1627年,事情更糟了。从陕西到广西爆发了起义,海盗在东南沿海进行袭击,满洲人成功地完成了对中国驻朝鲜军队的进攻。满洲军队一旦巩固了他们的东南翼,就破坏他们同袁崇焕达成的停战协议,对宁远和辽河以西其他战略据点施加压力。不久,袁崇焕由于在许多有关边防的问题上同魏忠贤的党羽发生争执而感到绝望。他于1627年8月辞职,他的职务立即被一个他从前拒绝与之合作的官员顶替。
朝廷里也是充满了紧张和猜疑空气。魏忠贤的党羽一旦控制住政府,他们自己就起了内讧。1625年,首辅魏广微对当时残酷惩治东林人物感到不安,上疏皇上(亦即建议魏忠贤),劝告加以制止和给予怜悯。③魏忠贤对这种想限制他的清洗的企图,非常愤怒,魏广微担心自己的安全,几次请求辞职。1625年9月下旬,他的辞职得到批准。此后不久,对魏忠贤的旨意更为顺从的人被任命为首辅。1626年7月,冯铨在与崔呈秀发生争吵后离开了政府。不到四个月,首辅顾秉谦也辞职回家,显然这是由于他从前的盟友冯铨和魏广微不在跟前而感到不安全。
通过所有这些,魏忠贤和他的家族继续得到皇帝的赏赐和加封。例如,1627年9月初,这个太监的两个亲属分别被加上太师和少师衔。但就在赐予这些头衔的时候,身体从来不好的天启皇帝的健康不行了;他死于1627年9月30日,时年21岁。由于他的五个孩子均在襁褓中,皇位就由他在世的长兄朱由检(1611—1644年)继承。④① 黄仁宇:《税收和政府财政》'254',第279—286、301—305页。
② 贺凯:《朱翊钧》,见富路特和房兆楹编:《明人传记辞典》'191'(纽约和伦敦,1976年),第334页。
① 黄仁宇:《明代财政管理》'250',见贺凯编:《明代政府研究的七篇论文》'263'(纽约和伦敦,1969年),第117—118页。
② 夏燮编:《明通鉴》'210'(约1870年;重印,北京,1959年);4,第2953页。张铨传,见张廷玉等编:《明史》'41'(1736年;重印,北京,1974年),291,第7454—7456页;和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271'(华盛顿特区,1943—1944年),第34页。
③ 关于这些灾难,见本书第9章,《满族的挑战》。
① 关于白莲教的活动和教旨,见陈学霖:《白莲教弥勒佛教义和明清两代的人民起义》'25',《汉学》,10,4(1969年),第211—233页。
② 关于这一争论,见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293'(1658年;重印,4卷,载《国学基本丛书简编》,上海,1936年;影印,台北,1956年),4,第24—36页;和朱常洛传,见《清代名人传略》'271',第176—177页。
③ 《明史纪事本末》'293',3,第237—250页,和黄仁宇:《税收和政府财政》'254',第302—303页。
① 关于这个运动,见贺凯:《晚明时期的东林运动》'270',载《中国的思想和制度》,费正清编(芝加哥,1957年),第132—162页;海因里希·布希:《东林书院及其政治和哲学旨趣》'13',载《华裔学志》,14(1949—1955年),第1—163页;小弗雷德里克·韦克曼:《意志自由的代价:明清政治中的知识分子》'526',载《代达罗斯》,101(1972年春季),第35—70页;彼得森:《匏瓜》'425',第8—10、72—74页和本书前一章,《东林书院和朋党之争》、《次要争端和根本原因》。邹、冯两人列传,见《明史》'41',243,第6301—6306、6315—6316页;和《明人传记辞典》'191',第458—459、1312—1314页。
① 贺凯:《东林运动》'270',第132页。
② 见第9章,《东林书院和朋党之争》、《次要争端和根本原因》。
① 《明人传记辞典》'191',第208—211页。
② 关于此案,见《明史纪事本末》'293',4,第43—50页。
③ 杨和左的传记,见《明史》'41',244,第6319—6333页;《清代名人传略》'271',第892—893页;《明人传记辞典》'191',第1305—1308页。
④ 传记见《清代名人传略》'271',第190页。
⑤ 传记见《明史》'41',240,第6238—6242页。
① 谈迁编:《国榷》'498'(约1653年;北京,1958年重印),5,第5177页。关于武后,见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589—906年》(即《剑桥中国史》'剑桥,1979年',第3卷),第244—321页及各处。
② 阮元编:《十三经注疏》'279'(1815年;台北1971—1972年重印),5,第3874页;李雅各:《英译七经》'309'(1870年,香港1960年重印;第2版,台北,1969年),第124—125页。
① 在写这一节时,我从贺凯的《明代中国的监察制度》'262'(斯坦福,1966年)得益不少,书中有对天启朝政事的详尽叙述以及对某些机构的调整和明朝政府所独有的紧张状态的出色分析。
② 魏忠贤传见《明史》'41',305,第7816—7825页,和《清代名人传略》'271',第846—847页。又见乌尔里克·汉斯理查德·马米特希:《魏忠贤:对晚明太监与党争的重新评价》'368'(安阿伯,1968年)。
① 《明史》'41',305,第7816页。
① 乔治·H。邓恩(耶稣会)引用迪亚戈·德·潘托加的话,见《巨人的一代:明末几十年中在华耶稣会士的故事》'148'(印度,诺特丹,1962年),第86页。潘托加的传记见《明人传记词典》'191',第1116—1117页。又见贺凯:《明朝时的传统中国(1368—1644年)》'269'(图森,1961年),第12、80页,注'9'、'10'。
② 陈子龙:《安雅堂稿》'56'(崇祯'1628—1644年';台北,1977年重印),3,第968—971页。
③ 《明通鉴》'210',4,第2975页,和《明史》'41',246,第6380页。
① 贺凯:《监察制度》'262',第185—186页;方从哲传见《明史》'41',218,第5759—5766页。
② 韩■和叶向高传分别见《明史》'41',240,第6231—6238、6243—6249页;和《明人传记辞典》'191',第483—485、1567—1570页。
① 《明史》'41',255,第6574页。高攀龙、赵南星、刘宗周传分别见《明史》,243,第6297—6310、6311—6314页和255,第6573—6592页;和《明人传记辞典》'191',第128—132、701—710页和《清代名人传略》'271',第532—533页。
② 周嘉谟传见《明史》'41',241,第6257—6259页,和《明人传记辞典》'191',第263—265页。
③ 孙慎行传见《明史》'41',243,第6306—6310页,和《清代名人传略》'271',第679—680页。
① 熊廷弼传见《明史》'41',259,第6691—6706页,和《清代名人传略》'271',第308页。
② 关于这次交战,见本书第9章,《满族的挑战》。
③ 袁应泰传见《明史》'41',259,第6689—6691页,和《清代名人传略》'271',第957页。
④ 格特劳德·罗思:《满汉关系,1618—1639年》'439',见乔纳森·D。斯彭斯和约翰·E。威尔斯编:《从明至清:17世纪中国的征服、地域和连续性》'476'(纽黑文和伦敦,1979年),第1—38页。
① 王化贞传见《明史》'41',259,第6695—6706页,和《清代名人传略》'271',第823页。
② 毛文龙传见《明史》'41',259,第6715—6717页,和《清代名人传略》'271',第567—568页。
③ 张鹤鸣传见《明史》'41',257,第6617—6619页。
① 罗思:《满汉关系》'439',第7—21页。
② 孙承宗传见《明史》'41',250,第6465—6477页,和《清代名人传略》'271',第670—671页。
③ 袁崇焕传见《明史》'41',259,第6707—6719页,和《清代名人传略》'271',第954—955页。
① 《明史纪事本末》'293',4,第60—72页。
② 全汉升:《南宋稻米的生产与运销》'121',《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